参考答案和解析
正确答案: 青霉菌在深层培养条件下,经历7个不同的时期,每个时期的菌体形态特征与生产能力有对应关系。在规定时间取样,通过显微镜检查形态变化,用于过程控制。1-4期为菌丝生长期,3期的菌体适宜为种子。4-5期为生产期,生产能力最强,通过工程措施,延长次期,获得高产。在第6期到来前结束发酵。
更多“如何根据青霉素生产菌特性进行发酵的过程控制?”相关问题
  • 第1题:

    哪些因素会导致发酵过程中的泡沫产生?生产上如何控制泡沫的产生?


    正确答案:与通风、搅拌的剧烈程度有关;与培养基所用原材料的性质有关;与培养基的配比、浓度和粘度有关。与发酵过程中培养液的性质及微生物的代谢有关。发酵工业上常用的消泡方法有两种:化学消泡和机械消泡。
    1.化学消泡机理当化学消泡剂加入起泡体系中,由于消泡剂本身的表面张力比较低(相对于发泡体系而言),当消泡剂接触到气泡表面时,使气泡膜局部的表面张力降低,力的平衡受到破坏,此处为周围表面张力较大的膜所牵引,因而导致气泡破裂。
    2.机械消泡是一种物理作用,它靠机械强烈振动及压力变化,促使气泡破裂,并将随气体排出的液体加以回收。

  • 第2题:

    如何对发酵过程中二氧化碳浓度进行控制?


    正确答案:
    对CO2好浓度的控制主要看其对发酵的影响,低其浓度。通过提高通气量和搅拌速率,持在临界值以上,CO2又可随着废气排出,有利于提高CO2在发酵液中的浓度。

  • 第3题:

    发酵过程中如何进行CO2的控制?


    正确答案: 1、发酵中,CO2浓度的控制,主要看其对发酵的影响,如果对发酵有促进作用。应该提高其浓度,反之则降低其浓度。
    2、降低通气量和搅拌速率有利于提高CO2在发酵罐中的浓度。
    3、提高通气量和搅拌速率,在调节溶氧的同时,也调节了CO2维持在抑制浓度之下。
    4、补料控制调节CO2浓度。
    如:在青霉素发酵中,补糖可增加排气中的CO2浓度,降低培养液的pH值,促进菌体的生长和产物合成。

  • 第4题:

    不同时间染菌对发酵有什么影响,染菌如何控制?


    正确答案: (1)种子培养期染菌:由于接种量较小,生产菌生长一开始不占优势,而且培养液中几乎没有抗生素(产物)或只有很少抗生素(产物)。因而它防御杂菌能力低,容易污染杂菌。如在此阶段染菌,应将培养液全部废弃。
    (2)发酵前期染菌:发酵前期最易染菌,且危害最大。
    原因:发酵前期菌量不很多,与杂菌没有竞争优势;且还未合成产物(抗生素)或产生很少,抵御杂菌能力弱,在这个时期要特别警惕以制止染菌的发生。
    措施:可以用降低培养温度,调整补料量,用酸碱调pH值,缩短培养周期等措施予以补救。如果前期染菌,且培养基养料消耗不多,可以重新灭菌,补加一些营养,重新接种再用。
    (3)发酵中期染菌:发酵中期染菌会严重干扰产生菌的代谢。杂菌大量产酸,培养液pH下降;糖、氮消耗快,发酵液发粘,菌丝自溶,产物分泌减少或停止,有时甚至会使已产生的产物分解。有时也会使发酵液发臭,产生大量泡沫。
    措施:降温培养,减少补料,密切注意代谢变化情况。如果发酵单位到达一定水平可以提前放罐,或者抗生素生产中可以将高单位的发酵液输送一部分到染菌罐,抑制杂菌。
    (4)发酵后期染菌:发酵后期发酵液内已积累大量的产物,特别是抗生素,对杂菌有一定的抑制或杀灭能力。因此如果染菌不多,对生产影响不大。如果染菌严重,又破坏性较大,可以提前放罐。
    发酵染菌后的措施:
    染菌后的培养基必须灭菌后才可放下水道。灭菌方法:可通蒸汽灭菌,也可加入过氧乙酸等化学灭菌剂搅拌半小时,才放下水道。否则由于各罐的管道相通,会造成其它罐的染菌,而且直接放下水道也会造成空气的污染而导致其它罐批染菌。
    凡染菌的罐要找染菌的原因,对症下药,该罐也要彻底清洗,进行空罐消毒,才可进罐。
    染菌厉害时,车间环境要用石灰消毒,空气用甲醛熏蒸。特别,若染噬菌体,空气必须用甲醛蒸汽消毒。

  • 第5题:

    何谓呼吸强度、摄氧率和临界氧浓度?发酵过程中如何根据发酵需要控制溶解氧?


    正确答案: 呼吸强度:单位时间内单位质量的菌体所消耗的氧量
    摄氧率:单位时间内单位体积的发酵液所需要的氧量。
    临界氧浓度:各种微生物的呼吸强度不同,当液相溶氧浓度CL较低时,QO2随着溶氧浓度的增加而增加,当CL增大到一定时,QO2不再随溶氧浓度的增加而变化,此时的溶氧浓度称为临界溶氧浓度,用Ccr表示。
    当溶解氧浓度高于临界值,微生物的呼吸强度保持恒定,与培养液中溶解氧的浓度无关。当溶解氧低于临界值,微生物呼吸强度随溶解氧浓度的降低而显著下降。即细胞的代谢活动会因溶解氧浓度的限制受到影响。
    在好氧发酵中,一般将溶氧水平控制在临界值以上,可避免细胞因供氧不足发生代谢异常.但并不是溶氧愈大愈好,因过度供氧操作引起能量消耗并对细胞可能产生伤害,溶氧太大有时反而抑制产物合成。

  • 第6题:

    微生物发酵的生产水平取决于()的特性和发酵条件的控制。


    正确答案:生产菌种

  • 第7题:

    青霉素发酵生产过程温度控制:前期25-26℃,后期28℃。


    正确答案:错误

  • 第8题:

    单选题
    发酵染菌的防治与处理与什么条件无关()
    A

    生产技术管理

    B

    发酵温度控制不当

    C

    发酵罐有犄角

    D

    发酵过程不进行无菌检测


    正确答案: B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9题:

    问答题
    如何根据青霉素生产菌特性进行发酵过程控制?

    正确答案: 青霉素在深层培养条件下,经历7个不同的时期,每个时期有其菌体形态特性,在规定时间取样,通过显镜检查这些形态变化,用于工程控制。
    第一期:分生孢子萌发,形成芽管,原生质未分化,具有小泡。
    第二期:菌丝繁殖,原生质体具有嗜碱性,类脂肪小颗粒。
    第三期:形成脂肪包含体,积累储蓄物,没有空洞,嗜碱性很强。
    第四期:脂肪包含体形成小滴并减少,中小空泡,原生质体嗜碱性减弱,开始产生抗生素。
    第五期:形成大空泡,有中性染色大颗粒,菌丝呈桶状。脂肪包含体消失,青霉素产量提高。
    第六期:出现个别自溶细胞,细胞内无颗粒,仍然桶状,释放游离氨,pH上升。
    第七期:菌丝完全自溶,仅有空细胞壁。一到四期为菌丝生长期,三期的菌体适宜为种子。
    四到五期为生产期,生产能力最强,通过工艺措施,延长此期,获得高产。在第六期到来之前发束发酵。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0题:

    问答题
    发酵生产中引起染菌的原因有哪些?如何进行检查和判断分析?

    正确答案: 主要原因有种子带菌、空气系统染菌、设备渗漏、培养基或设备灭菌不彻底、管理和操作不当。检查是否染菌可采用显微镜检查法、平板划线培养检查法和肉汤培养法。同时还需从发酵过程的异常现象判断是否染菌,如溶解氧水平、排气中CO2含量、pH异常变化等,可初步判断污染了杂菌。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1题:

    问答题
    发酵过程中如何进行CO2的控制?

    正确答案: 1、发酵中,CO2浓度的控制,主要看其对发酵的影响,如果对发酵有促进作用。应该提高其浓度,反之则降低其浓度。
    2、降低通气量和搅拌速率有利于提高CO2在发酵罐中的浓度。
    3、提高通气量和搅拌速率,在调节溶氧的同时,也调节了CO2维持在抑制浓度之下。
    4、补料控制调节CO2浓度。
    如:在青霉素发酵中,补糖可增加排气中的CO2浓度,降低培养液的pH值,促进菌体的生长和产物合成。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2题:

    判断题
    青霉素发酵生产过程温度控制:前期25-26℃,后期28℃。
    A

    B


    正确答案: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3题:

    如何根据青霉素生产菌特性进行发酵过程控制?


    正确答案: 青霉素在深层培养条件下,经历7个不同的时期,每个时期有其菌体形态特性,在规定时间取样,通过显镜检查这些形态变化,用于工程控制。
    第一期:分生孢子萌发,形成芽管,原生质未分化,具有小泡。
    第二期:菌丝繁殖,原生质体具有嗜碱性,类脂肪小颗粒。
    第三期:形成脂肪包含体,积累储蓄物,没有空洞,嗜碱性很强。
    第四期:脂肪包含体形成小滴并减少,中小空泡,原生质体嗜碱性减弱,开始产生抗生素。
    第五期:形成大空泡,有中性染色大颗粒,菌丝呈桶状。脂肪包含体消失,青霉素产量提高。
    第六期:出现个别自溶细胞,细胞内无颗粒,仍然桶状,释放游离氨,pH上升。
    第七期:菌丝完全自溶,仅有空细胞壁。一到四期为菌丝生长期,三期的菌体适宜为种子。
    四到五期为生产期,生产能力最强,通过工艺措施,延长此期,获得高产。在第六期到来之前发束发酵。

  • 第14题:

    发酵生产中引起染菌的原因有哪些?如何进行检查和判断分析?


    正确答案:主要原因有种子带菌、空气系统染菌、设备渗漏、培养基或设备灭菌不彻底、管理和操作不当。检查是否染菌可采用显微镜检查法、平板划线培养检查法和肉汤培养法。同时还需从发酵过程的异常现象判断是否染菌,如溶解氧水平、排气中CO2含量、pH异常变化等,可初步判断污染了杂菌。

  • 第15题:

    目前根据发酵乳制品的生产过程、发酵剂的种类、产品的特征及其他特性的不同大致将发酵乳制品分为四大类,即()、干酪、()和酸乳粉。


    正确答案:发酵乳;酸乳菌剂

  • 第16题:

    如何控制直接发酵法生产肌苷酸的发酵条件?


    正确答案: ⑴接种量:接种量一般为2%-5%。接种量较大,是为了缩短发酵周期,保持代谢旺盛。
    ⑵温度控制:温度为30-40℃,各种菌株温度控制有一定的差异。在最适温度下,可保持正常发酵。较高或较低温度下发酵,轻则延长周期,重则会生长次嘌呤,造成肌苷酸产率明显下降。这可能是由于肌苷酸分解酶的活性被温度激活之故。
    ⑶pH控制:一般控制在pH6.3-6.7。偏酸性发酵,有利于长菌、产酸。可通过流加氨水、液氨或尿素等方式加以控制。
    ⑷通气量的控制:肌苷酸发酵属一般性的好氧发酵,例如20m3发酵罐,130r/min的转速,通气量为1:0.12-0.15。
    在工业生产中,利用产氨短杆菌突变株直接发酵生产肌苷酸,要把Mn2+水平控制在10-20ug/L的浓度有一定难度。为了解决这个问题,除了选育对Mn2+有抗性的突变株外,还可采用在发酵期间添加某些抗生素或表面活性剂,以解除过量Mn2+的影响。常用的有:链霉素、环丝氨酸、丝裂霉素C及青霉素,或者聚氧化乙烯硬酯酰胺、羟乙基咪唑系物质等表面活性剂。添加的浓度和添加的时间根据试验结果确定。

  • 第17题:

    发酵过程中为什么会染菌?如何避免?


    正确答案: 设备渗漏、空气带菌、种子带菌、灭菌不彻底、技术管理不善。
    种子带菌防治:严格控制无菌室的污染;在制备种子时对砂土管、斜面、三角瓶及摇瓶均严格进行管理;对每一级种子的培养物均应进行严格的无菌检查,确保任何一级种子均未受杂菌感染后才能使用;对菌种培养基或器具进行严格的灭菌处理;
    空气带菌防治:从空气的净化工艺和设备的设计、过滤介质的选用和装填、过滤介质的灭菌和管理等方面完善空气净化系统。加强生产环境的卫生管理。设计分理的空气预处理工艺。设计和安装合理的空气过滤器。
    操作失误;合理操作。
    管路安装:设计合理的管路。
    噬菌体:至今最有效的防治噬菌体染苗的方法是以净化环境为中心的综合防治法。

  • 第18题:

    发酵染菌的防治与处理与什么条件无关()

    • A、生产技术管理
    • B、发酵温度控制不当
    • C、发酵罐有犄角
    • D、发酵过程不进行无菌检测

    正确答案:B

  • 第19题:

    问答题
    如何控制直接发酵法生产肌苷酸的发酵条件?

    正确答案: ⑴接种量:接种量一般为2%-5%。接种量较大,是为了缩短发酵周期,保持代谢旺盛。
    ⑵温度控制:温度为30-40℃,各种菌株温度控制有一定的差异。在最适温度下,可保持正常发酵。较高或较低温度下发酵,轻则延长周期,重则会生长次嘌呤,造成肌苷酸产率明显下降。这可能是由于肌苷酸分解酶的活性被温度激活之故。
    ⑶pH控制:一般控制在pH6.3-6.7。偏酸性发酵,有利于长菌、产酸。可通过流加氨水、液氨或尿素等方式加以控制。
    ⑷通气量的控制:肌苷酸发酵属一般性的好氧发酵,例如20m3发酵罐,130r/min的转速,通气量为1:0.12-0.15。
    在工业生产中,利用产氨短杆菌突变株直接发酵生产肌苷酸,要把Mn2+水平控制在10-20ug/L的浓度有一定难度。为了解决这个问题,除了选育对Mn2+有抗性的突变株外,还可采用在发酵期间添加某些抗生素或表面活性剂,以解除过量Mn2+的影响。常用的有:链霉素、环丝氨酸、丝裂霉素C及青霉素,或者聚氧化乙烯硬酯酰胺、羟乙基咪唑系物质等表面活性剂。添加的浓度和添加的时间根据试验结果确定。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0题:

    问答题
    青霉素发酵生产工艺过程是什么?发酵控制原理及其关键控制点是什么?

    正确答案: 发酵工艺过程:
    1.生产孢子的制备
    2.种子罐培养工艺
    3.发酵罐培养工艺
    控制原理:发酵过程需连续流加葡萄糖,硫酸铵以及前提物质苯乙酸盐,补糖率是最关键的控制指标:不同时期分段控制。在青霉素的生产中,及时调节各个因素减少对产量的影响,如培养基,补充碳源,氮源,无机盐流加控制,添加前体等;控制适宜的温度和ph,溶解氧以及菌体浓度。最后要注意消沫,影响呼吸代谢。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1题:

    问答题
    如何根据过程控制特性选择控制参数?

    正确答案: 选择控制参数的一般原则是:
    1)控制通道的放大系数K0要适当大一些;时间常数T0要适当小一些;纯滞后τ0愈小愈好,在有纯滞后τ0的情况下,τ0和T0之比应小一些(小于1),若其比值过大,则不利于控制。
    2)扰动通道的放大系数Kf应尽可能小;时间常数了Tf要大;扰动引入系统的位置要靠近调节阀。
    3)当过程本身存在多个时间常数,在选择控制参数时,应尽量设法把几个时间常数错开,使其中一个时间常数比其它时间常数大得多,同时注意减小第二、第三个时间常数。这一原则同样适用于控制(调节)器、调节阀和测量变送器时间常数的选择,控制器、调节阀和测量变送器(三者均为系统开环传递函数中的环节)的时间常数应远小于被控过程中最大的时间常数。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2题:

    问答题
    何谓呼吸强度、摄氧率和临界氧浓度?发酵过程中如何根据发酵需要控制溶解氧?

    正确答案: 呼吸强度:单位时间内单位质量的菌体所消耗的氧量
    摄氧率:单位时间内单位体积的发酵液所需要的氧量。
    临界氧浓度:各种微生物的呼吸强度不同,当液相溶氧浓度CL较低时,QO2随着溶氧浓度的增加而增加,当CL增大到一定时,QO2不再随溶氧浓度的增加而变化,此时的溶氧浓度称为临界溶氧浓度,用Ccr表示。
    当溶解氧浓度高于临界值,微生物的呼吸强度保持恒定,与培养液中溶解氧的浓度无关。当溶解氧低于临界值,微生物呼吸强度随溶解氧浓度的降低而显著下降。即细胞的代谢活动会因溶解氧浓度的限制受到影响。
    在好氧发酵中,一般将溶氧水平控制在临界值以上,可避免细胞因供氧不足发生代谢异常.但并不是溶氧愈大愈好,因过度供氧操作引起能量消耗并对细胞可能产生伤害,溶氧太大有时反而抑制产物合成。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3题:

    问答题
    如何根据青霉素生产菌特性进行发酵的过程控制?

    正确答案: 青霉菌在深层培养条件下,经历7个不同的时期,每个时期的菌体形态特征与生产能力有对应关系。在规定时间取样,通过显微镜检查形态变化,用于过程控制。1-4期为菌丝生长期,3期的菌体适宜为种子。4-5期为生产期,生产能力最强,通过工程措施,延长次期,获得高产。在第6期到来前结束发酵。
    解析: 暂无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