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多“戊戌政变后改良派在海内外办过哪些报刊?”相关问题
  • 第1题:

    留日学生办过哪些革命报刊?这些报刊起到过什么作用?


    正确答案: 兴中会时期,革命派的另一个报刊活动中心在日本。主要是留日学生在横滨、东京等地办起了一系列报刊,与香港、上海的革命报刊遥相呼应,大造革命舆论。这些报刊主要有:《开智录》半月刊,1899年创刊于横滨,由郑贯公(号自立)主编,撰述有冯懋龙(号自由)和冯斯栾(号自强),人称“三自”。这是留日学生创办的第一个倾向革命的报刊。随《清议报》印刷发行,曾刊登过《义和团有功于中国说》、卢梭的《民约论》译文等具有民主革命色彩的文章。出了十几期后不为保皇党所容,因而停刊。
    《译书汇编》月刊,1900年12月创刊于东京,由江苏留日学生戢元丞、杨廷栋、杨荫杭、雷奋主持,以译载欧、美、日资产阶级政治、经济方面的著作为主,曾译载过孟德斯鸩的《万法精理》、约翰穆勒的《自由原论》、斯塞的《代议政体》等文章,风行一时,1903年出至第11期停刊。
    《国民报》月刊,1901年创刊于东京,由秦力山主编,以刊登政论文章为主,“大倡革命排满学说”。曾刊登过《中国灭亡论》、《正仇满论》和译载过《美国独立檄文》、《革命新论》等文章,向国内发行,只出了4期。以上是早期的留日学生报刊。其特点是以译载西方名著为主,并和改良派报刊有一定联系。
    1903年后,留日学生大量增加,革命思憩日趋活跃。各省留日学生纷纷成立同乡会开展各种活动,并以同乡会的名义。办报刊。其中主要的有:《湖北学生界》月刊,1903年1月创刊于东京,刘成禺主编;《浙江潮》月刊,1903年2月创刊于东京,孙翼中主编;《江苏》月刊,同年4月创刊于东市,秦毓鎏主编。这些留学生的刊物以刊登反清政论为主。它们的出版,推动了留日学生的革命运动,同时由于大量输入国内,对本*地区的革命活动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 第2题:

    解放战争时期香港出版过哪些进步报刊?


    正确答案: 解放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民主党派和一些爱国民主人士利用香港的特殊地位,在这里出版了许多进步报刊。它们在反对蒋介石独裁统治、争取人民民主和全国解放的斗争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做出了很大贡献。这些报刊主要有:
    一、《华商报》。1941年创刊,1942年12月日军占领香港后停刊。1946年1月4日在香港复刊。复刊后的《华商报》,是共产党领导下的爱国民主统一战线的报纸。董事长是香港爱国人士邓文钊,总编辑是著名国际问题专家刘思慕,总经理是民盟负责人萨空了,共产党的负责人是章汉夫。先后参加社论委员会的还有许涤新、陈此生、廖沫少、夏衍、乔冠华、张铁生、彭彰风、杨奇、高天等人。该报群英会萃,阵容强大,是当时在香港和华南地区影响最大的一家进步报刊。1949年10月广州解放后停刊,工作人员撤到广州筹办《南方日报》。
    二、《解众》周刊。它原是中国共产党在国统区公开出版的刊物,1937年12月创刊汉口,1947年1月在香港复刊。此利用各种伪装封面出版后运到国统区发行,1949年10月停刊。
    三、《正报》。1945年11月13日创刊,中共广东省委主办,是战后中国共产党在香港公开出版的第一家小型报纸,杨奇任社长兼总编辑。
    四、《人民报》。1946年3月1日在香港创刊,由中国农工民主党主办,社长李伯球,总编黄药眠。同年4月迁至广州出版,成为中国民主同盟南方总支部的机关报,同年8月停刊。
    五、《光明报》(半月刊)。1947年1月在香港出版。它是中国民主同盟的机关刊物。此外,解放战争时期在香港创办的进步报刊还有《大众报》、《文汇报》、《世界展望》、《远东通讯》等。

  • 第3题:

    抗战时期党在解放区办过哪些重要报刊?


    正确答案: 抗日战争时期,解放区的新闻事业有了很大发展,尤其是陕甘宁边区的新闻事业晚是欣欣向荣。延安成了当时革命新闻事业的中心。在这段时间里,党在解放区办了以下几家重要的报刊:
    一、《新中华报》。它的前身是《红色中华》报。1935年11月25日,原来在瑞金出版的《红色中华》在陕北瓦窑堡复刊。1937年1月29日,中共中央鉴于第二次国共合作的形势,将《红色中华》改名为《新中华报》,作为陕甘宁政府的机关报,迁至延安出版。1939年2月7日,正式改组成为中共中央和陕甘宁边区政府的机关报,由向仲华、李初黎等主编。
    二、《解放》周刊。1937年4月24日在延安创刊,是中共中央的政治理论机关刊物,由张闻天主持。该刊除宣传党在抗日时期的方针政策外,侧生于发表理论文章。毛泽东的《抗日游击战争的战略问题》、刘少奇的《论共产党员的修养》就是首先在《解放》周刊发表的。
    三、《共产党人》杂志。1939年10月20日在延安创刊。这是一份以党的建设为中心的党内刊物。毛泽东为它写了发刊词,指出办这个刊物的目的是“帮助建设一个全国性的、广大群众性的、思想上政治上组织上完全巩固的布尔什维克化的中国共产党”。中国共产党战胜敌人的三个法宝(统一战线、武装斗争、党的建设)就是在这篇文章中提出来的。
    四、《解放日报》。1941年5月16日在延安创刊。当时,国民党对陕甘宁边区进行封锁,解放区的财政经济十分困难。为了集中人力财力办好一份主要的报纸,党中央决定将《解放》停刊,合并《新中国报》与新华社办的《今日新闻》,出版《解放日报》。由博古、廖承志相继任社长,杨松、陆定一等相继任总编辑,1947年3月27日停刊。它是中共中央和中共中央西北局的机关报,是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影响最大、贡献最大的党报。
    此外,在陕甘宁边区还办了一批工、农、兵、青、妇和文化团体的报刊,如《中国工人》、《中国文化》、《八路军军政杂志》、《中国青年》、《中国妇女》、《边区群众》等。各个抗日根据地也纷纷办起了各种报刊。据统计,仅华北、华中两个地区的抗日根据地,在1939年以前就有700余种小型报刊。

  • 第4题:

    在维新运动中改良派办过哪些重要报刊?


    正确答案: 从1896年8月至1898年9月,是维新运动的高潮,也是改良派办报活动的高潮。他们在全国各地办起了数十家报刊。在这些报刊中,重要的有以下几家。
    《时务报》,1896年8月9日创刊于上海。它是改良派在维新运动中最重要的机关报。由汪康年任经理,梁启超任总撰述,而筹备工作则是在康有为的策划下,由维新派官员黄遵宪主持的。参加编撰工作还有麦孟华、徐勤、欧榘甲等人,章太炎、王国维也曾一度参加。《时务报》是旬刊,采用书册式,设有论说、谕折、京外近事、域外报译等栏目,而尤其重视政论。梁启超以《时务报》为论坛,在该报上发表了60篇政论文章。其中影响最大的是《变法通议》一文,全面而系统地论述了维新派的变法主张。他写的《论报馆有益于国事》一文,是阐述维新派办报思想的代表作。《时务报》因刊登梁启超的文章而一纸风行,最高发行量达17000多册,在爱国知识分子中起到了振聋发聩的作用,可谓“举国趋之,如饮狂泉”。梁启超亦因《时务报》的广泛发行而名噪一时,以至“自通都大邑,下至僻壤穷陬,无不知有新会梁氏者”。1897年10月,由子张之洞的干涉,梁启超愤而离去,《时务报》遂为汪康年劫夺.言论日趋保守。1898年8月改名《昌言报》,戊戌政变后停刊。
    《知新报》,1897年2月22日创刊于澳门,是维新派在华南的重要舆论阵地。’康有为亲自领导了该报的筹备工作,澳门巨商何廷光和康有为的弟弟康广仁任经理,徐勤、何树龄等人为撰述。初为五日刊,后改旬刊,再改半月刊,与《时务报》南北呼应,大力宣传维新派的主张。因其在澳门出版,言论更为大胆。戊戌改变后幸存下来,坚持出版至1901年1月停刊,共出133期。
    《湘学报》和《湘报》,是维新派在华中的重要舆论阵地。《湘学报》(旬刊),189’7年4月22日创刊于长沙,以“倡新学,开民智,育人才,图富强”为宗旨,由唐才常主编,侧重于学术理论方面的宣传。后来,由于旬刊已不能适应蓬勃发展的湖南维新运动的需要,唐才常等人又于1898年3月7日创办日刊《湘报》,言论比《湘学报》更尖锐,文字也更通俗,免费送阅,并在通衢要道张贴,故影响比《湘学报》更大。
    《国闻报》,1897月10月26日创刊于天津,是维新派在华北的重要宣传阵地,也是维新派创办的第一份日报,由我国近代著名的启蒙思想家严复主编。该报以“通上下之情,通中外之故”为宗旨,而更加侧重于后者。因此,该报以重金聘请翻译人员从事外国报纸和书刊的翻译工作。同年12月,又增出《国闻汇编》以刊登一些较长的理论文章。严复翻译的
    《天演论》就发表在《国闻汇编》上。《天演论》是赫胥黎的著作,用达尔文的进化论来解释人类社会的发展,为维新派的变法主张提供了理论依据。百日维新期间,《国闻报》对光绪皇帝和维新派的活动作了详细报道;戊戌政变时,又对谭嗣同慷慨就义的情况作了报道,为我国近代史留下珍贵资料。

  • 第5题:

    梁启超戊戌政变后的报刊思想?


    正确答案: 1、主要观点:
    (1)主张报纸应脱离一党之报范围,成为一国之报,世家之报;
    (2)主张提高报纸的社会地位;
    (3)认为报纸的主要职能是“监督政府”、“向导国民”;
    (4)要促进国家的发展,必须保护人的思想自由、言论自由、出版自由;
    (5)报纸应该成为舆论机关;
    (6)一张“完全尽善”的报纸,必须具有四个条件:一曰宗旨定而高,二曰思想新而立,三曰材料富而当,四曰报事确而速。
    2、与戊戌政变前报刊思想的比较:戊戌政变前,梁启超的报刊思想主要是“耳目喉舌论”,强调报纸的作用是通内外之情与上下之故,把报纸当作改良和加强封建统治的工具;戊戌政变之后,梁启超的新闻思想更深地受到了西方资产阶级新闻思想的影响,这时他的新闻思想就丰富多了,并且无论是报纸性质的论述、报纸功能的论述、报馆地位的论述,还是关于言论自由、舆论监督的论述,都有相当深刻的看法。

  • 第6题:

    兴中会时期革命派还在国内外办过哪些有影响的报刊?


    正确答案: 兴中会时期除《中国日报》、《苏报》和留日学生报刊外,革命派还在香港、上海、檀香山、旧金山等地办起了一些有影响的革命报刊。在香港,郑贯公先后创办了《世界公益报》(1904年1月)、《广东日报》(1904年3月)和《有所谓报》(全称《唯一趣报有所谓》1905年6月)。这三家报纸言论激烈,影响很大,在港、穗地区造成声势,压倒了当地的保皇派报刊宣传势头。在上海,革命派于l902年12月创办了国内第一个期刊《大陆》。这是一个以政论为主的丛报性月刊,由戢元丞创办并主编。1903年8月《苏报》被封不久,章士钊等人创办了《国民日报》,详细报道了“苏报案”的经过,声援章太炎、邹容的狱中斗争,因而风行一时,被人们称为“苏报第二”。1903年12月,蔡元培等人在拒饿运动的高潮中创办了《俄事警闻》(后改名《警钟日报》),把声讨沙俄侵华罪行同反清革命的宣传紧密结合起来,并且第一次向中国人民介绍了孙中山提出的“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的政治纲领。1905年春被上海租界当局查封。1903年12月,林白水创办了《中国白话报》。1904年10月,陈去病等人创办了《二十世纪大舞台》。前者是一份通俗的革命刊物,后者是中国最早的戏剧杂志和革命文学期刊。此外,还有《杭州白话报》、《岭东日报》、《俚语日报》、《安徽俗话报》、《重庆日报》。这些报刊的主编,大多是归国留日学生和光复会、华兴会的成员。
    在海外,孙中山于1903年抵达檀香山,将老牌华侨商业性报纸《隆记报》改名为《檀山新报》,作为兴中会檀香山分会的机关报,与保皇会在当地的《新中国报》进行针锋相对的斗争。1904年,孙中山抵达旧金山,又将原来受保皇会控制的《大同日报》夺过来,改组成为革命派的报纸。这两家报纸在清除保皇派的影响,团结华侨支持革命事业方面起了很大的作用。

  • 第7题:

    梁启超在“戊戌政变”后逃亡日本,先后创办并主编了()等报刊,主张保皇立宪。

    • A、《万国公报》
    • B、《中外纪闻》
    • C、《时务报》
    • D、《清议报》
    • E、《新民丛报》

    正确答案:D,E

  • 第8题:

    问答题
    鸦片战争后中国出现过哪些教会报刊?其中历时最久、影晌最大的是什么报?

    正确答案: 鸦片战争后,中国门户洞开,外国传教士大量涌进中国。他们的办报活动再也不象鸦片战争以前那样受到清政府的限制了,因此教会报刊以前所未有的规模和速度发展起来。到1890年,教会报刊已发展到76种。其中重要的教会报刊有:1853年在香港越刊的《遐迩贯珍》,1857年在上海剑刊的《六合从谈》,1868年在上海创刊的《中国教会新报》(后改名(<万国公报》),1872年在北京创刊的《中西闻见录》,1878年在上海创刊的《益闻录》等。在这些教会报刊中,出版时间最长、发行最广、影响最大的是《万国公报》。《万国公报》原名《中国教会新报》,开始为周刊,1868年9月5日创刊于上海,由美国传教士林乐知主缴1883年到1888年因经费困难停办,1889年复刊后改为月刊,成为英美传教±的组织“广学会”的机关报,一直办到1907年7月才停刊,先后出版40年。
    《万国公报》名义上是个教会刊物,实际上是一个综合性的时事政治刊物。它的发行网遍及清王朝的各级政府机关和教育机关,发行量达到过40000多份,在当时的外报中首届一指。它的宣传内容有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竭力为帝国主义的侵华活动辩护,称赞帝国主义对中国的“帮助”,吹嘘教会慈善机关为中国人民“造福”,鼓吹用西方人的思想来改造中国人的思想,50年后“地则犹是中国之地,而民则已为特出之民矣”。
    第二,大力介绍“西学”。《中国教会新报》的封面上印有“万事知为先”五个字,表示它对传播知识的重视。改名《万国公报》后,更是迎合正在探索救国之道的中国知识分子的心理,宣布该刊是一种介绍“泰西各国的地理、历史、文明、政治、宗教、科学、艺术、工业及一般进步知识的期刊”。
    第三,鼓吹中国“变法”。19世纪90年代,中国兴起了维新变法运动。《万国公报》投共所好,也开展了如何在中国实行变法、推行“新政”的讨论,发表了许多传教士的主张,其中最著名的是英国传教士李提摩太写的《新政策》。他在文章中建议推行新改而由西人担任皇帝顾问,建议组建新军而由西人担任参谋长,建议设立海关而由西人担任总督,建议创办国家日报而由西人担任总编辑,等等。其目的是使中国变成帝国主义的殖民地。《万国公报》在中国士大夫和知识分子中有很大影响康有为、梁启超年轻的时候就很喜欢读《万国公报》。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9题:

    问答题
    抗战时期党在解放区办过哪些重要报刊?

    正确答案: 抗日战争时期,解放区的新闻事业有了很大发展,尤其是陕甘宁边区的新闻事业晚是欣欣向荣。延安成了当时革命新闻事业的中心。在这段时间里,党在解放区办了以下几家重要的报刊:
    一、《新中华报》。它的前身是《红色中华》报。1935年11月25日,原来在瑞金出版的《红色中华》在陕北瓦窑堡复刊。1937年1月29日,中共中央鉴于第二次国共合作的形势,将《红色中华》改名为《新中华报》,作为陕甘宁政府的机关报,迁至延安出版。1939年2月7日,正式改组成为中共中央和陕甘宁边区政府的机关报,由向仲华、李初黎等主编。
    二、《解放》周刊。1937年4月24日在延安创刊,是中共中央的政治理论机关刊物,由张闻天主持。该刊除宣传党在抗日时期的方针政策外,侧生于发表理论文章。毛泽东的《抗日游击战争的战略问题》、刘少奇的《论共产党员的修养》就是首先在《解放》周刊发表的。
    三、《共产党人》杂志。1939年10月20日在延安创刊。这是一份以党的建设为中心的党内刊物。毛泽东为它写了发刊词,指出办这个刊物的目的是“帮助建设一个全国性的、广大群众性的、思想上政治上组织上完全巩固的布尔什维克化的中国共产党”。中国共产党战胜敌人的三个法宝(统一战线、武装斗争、党的建设)就是在这篇文章中提出来的。
    四、《解放日报》。1941年5月16日在延安创刊。当时,国民党对陕甘宁边区进行封锁,解放区的财政经济十分困难。为了集中人力财力办好一份主要的报纸,党中央决定将《解放》停刊,合并《新中国报》与新华社办的《今日新闻》,出版《解放日报》。由博古、廖承志相继任社长,杨松、陆定一等相继任总编辑,1947年3月27日停刊。它是中共中央和中共中央西北局的机关报,是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影响最大、贡献最大的党报。
    此外,在陕甘宁边区还办了一批工、农、兵、青、妇和文化团体的报刊,如《中国工人》、《中国文化》、《八路军军政杂志》、《中国青年》、《中国妇女》、《边区群众》等。各个抗日根据地也纷纷办起了各种报刊。据统计,仅华北、华中两个地区的抗日根据地,在1939年以前就有700余种小型报刊。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0题:

    问答题
    梁启超戊戌政变后的报刊思想?

    正确答案: 1、主要观点:
    (1)主张报纸应脱离一党之报范围,成为一国之报,世家之报;
    (2)主张提高报纸的社会地位;
    (3)认为报纸的主要职能是“监督政府”、“向导国民”;
    (4)要促进国家的发展,必须保护人的思想自由、言论自由、出版自由;
    (5)报纸应该成为舆论机关;
    (6)一张“完全尽善”的报纸,必须具有四个条件:一曰宗旨定而高,二曰思想新而立,三曰材料富而当,四曰报事确而速。
    2、与戊戌政变前报刊思想的比较:戊戌政变前,梁启超的报刊思想主要是“耳目喉舌论”,强调报纸的作用是通内外之情与上下之故,把报纸当作改良和加强封建统治的工具;戊戌政变之后,梁启超的新闻思想更深地受到了西方资产阶级新闻思想的影响,这时他的新闻思想就丰富多了,并且无论是报纸性质的论述、报纸功能的论述、报馆地位的论述,还是关于言论自由、舆论监督的论述,都有相当深刻的看法。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1题:

    问答题
    戊戌政变后改良派在海内外办过哪些报刊?

    正确答案: 1898年9月21日,以慈禧太后为首的封建顽固派发动政变。光绪皇帝被囚禁,谭嗣同等“六君子”喋血都门,康有为、梁启超等逃亡海外,改良派报刊除个别幸免外全部被查封。改良派只得把宣传中心转移到海外。康有为流亡海外期间,成立了保皇会,在日本、南洋、美洲、澳洲设立了100多个分会,办起数十种报刊形成了第一次华侨办报高潮。主要的有以下几种:
    在日本,有《清议报》、《新民丛报》、《新小说》报和《政论》报;
    在新加坡,有《天南新报》和《南洋总汇报》
    在美国,有《文兴日报》、《大同日报》、《新中国报》和<维新报》;
    在加拿大,有《日新报》;
    在澳大利亚,有《东华报》
    在印尼,有《泗水日报》、《苏岛日报》;
    在缅甸,有《仰光新报》和《商务报》
    在泰国,有《启南日报》。
    在这些报刊中,影响最大的是在日本楷滨出版的《清议报》和《新民丛报》。
    《清议报》(旬刊)是改良派在海外办的第一个机关报,1898年12月23日创刊,由染启超主编。每期印好后,通过日本邮局寄给在华日侨和日本洋行在国内秘密发行。其宗旨是“倡民权,衍哲理,明朝局,励国耻”,主要倾向是拥光绪,反慈禧,鼓吹在中国实行君主立宪。同时也发表了许多谈民权、谈自由、谈破坏、谈变革的文章。1901年12月出至第100期时,因报馆被焚而停。
    《新民丛报》创刊于1902年2月8日,由粱启超主编。它是粱启超仿效西方大型综合性杂志创办的半月刊,设有25个栏目,天文地理无所不包,古今中外无所不谈。其内容之丰富,议论之深刻,编辑之慎严,印刷之精美,为“中国报界前所未有”。因此创刊号加印4次还满足不了读者的需要,以后最高发行量达14000份,在国内外设立了97个分销处。该报总的政治倾向是鼓吹君主立宪,但在1903年以前也大谈革命,谈共和,谈暴动。粱启超在该报发表了许多“危险激烈之言”,很受读者欢迎,被誉为“言论界之骄子”。1003年后粱启超宣布与“共和”告别,言论日趋保守。l905年以后经过与同盟会机关报的一场论战,梁启超理屈词穷,不得不于1907年8月宣布停刊。
    1903年拒俄运动以后,国内党禁放松。康有为派人回国在上海、香港、广州办报,在国内的君宪派人士亦在上海、天津、北京等地办起了一报纸。在这些报纸当中,最重要的是《时报》和《大公报》。《时报》是戊戌政变后改1904年6月12日创刊于上海,由狄葆贤(字楚青,号平子)主持。狄在创办该报时宣布:“吾办此报,非为革新舆论,乃欲革新代表舆论之报界。”因此,该报在舆论方面的成就不大,却在报纸改革方面做出了重大贡献。一是首先将“时评”这种短小精悍的新闻文体移植于日报;二是首创“周刊”这种版面形式;三是首先采用1至6号铅字排印标题和内容,“务求醒目”;四是彻底摆脱书册式痕迹,将报纸改为4个版面。这些改革,为各报效法,对我国报纸业务的改进起到了促进作用。
    《大公报》1902年6月17日创刊于天津,由满族人英敛之(名英华)创办,至今仍是在香港出版,是我国出版时间最长的中文报纸。英敛之主持期间(1902-1916)的《大公报》鼓吹君主立宪,以敢言、报风严肃和“替劳苦大众说话,而见重于时,在华北地区有很大影响。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2题:

    问答题
    资产阶级改良派最早创办的是什么报刊?

    正确答案: 1894年中日甲午战争以后,民族危机日益严重,中国面临着被资本主义列强瓜分的危险。中国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奋起救国,但由于主张不同分成了两派:以康有为为首的维新派主张变法维新,实行自上而下的改革,以孙中山为首的革命派主张武装起义,实行自下而上的革命。变法维新从何着手呢?康有为主要抓三件事:一是办报纸,进行宣传活动;二是办学会,进行组织活动;三是办学校,培养人才。三者当中,又以办报为先。维新派最早办起来的是《万国公报》,1895年8月17日创刊于北京,由康有为的弟子梁启超、麦孟华编辑,委托京报房负责印刷,并由报贩随京报免费分送北京的官绅,最多时发行3000份。《万国公报》形式同于《京报》,隔天出版一册,每册10页,每期发表政论一二篇,宣传康有为的变法主张,大多出自梁启超之手。报纸报纸发行两月,京师士大夫“识议一变”,“渐知新法之益”,加上康、梁的奔走游说,一批具有维新思想的肖政府官员和知识分子在北京成立了强学会。这是维新建立的第一个具有政党性质的团体。强学会成立后,将《万国公报》改为《中外纪闻》,增加上谕、外电、译报、各报选录等内容,作为强学会的机关报继续出版。康有为在该报上发表了《强学会序》一文,痛陈甲午战后国家危急的形势,号召士大夫起来参加“强国之会”,挽救国家危亡。文章强烈的忧国忧民之情摧人泪下,在当时有很大影响。
    为了在南方开展维新运动,康有为于1895年11月来到上海,成立了上海强学会,并于1896月1月12日出版了《强学报》。这是一份铅印报,五日刊,由康有为的另外两个弟子徐勤、何树龄编辑。其宗旨是:“广人才,保疆土,助变法,增学问,除舞弊,达民隐。”创刊号上,发表了康有为写的《京师强学会序》、《上海强学会序》;还刊登了三篇论说:《开设报馆议》、《孔子纪年说》、《论会即荀子群学之义》。
    强学会的成立和《中外纪闻》、《强学报》的出版,引起了封建顽固派的恐慌和忌恨。他们纷纷上书,指责康、梁“植党营私”,“开处士横议之风”,要求查禁。光绪皇帝迫于顽固派的压力,于1896年1月20日下令查封强学会及其所办的报纸。出版了5个月的《中外纪闻》和仅出了两期的《强学报》因而夭折。但是,它的影响是无法消除的。首先,强学会的成立标志着酝酿了几十年的变法维新运动,已经由思想启蒙阶段转变为在上层社会中进行有组织的政治活动的阶段;其次,两个露锋芒,经受了锻炼,积累了办报经验。在沉默了7个月之后,维新派终于冲破阻力,在更广泛的范围内掀起了中国新闻史上的第一次国人办报高潮。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3题:

    鸦片战争前外国传教士出版过哪些中文报刊?这些报刊有何共同特点?


    正确答案: 中国第一批近代报刊。是鸦片战争前函方各国派遣来华的基督教传教士创办起来的。从1815年到1842年,外国传教士在中国和中国附近的地方创办过6家中文报刊。它们是。由英国传教士马礼逊和米怜在马六甲创办的《察世俗每月统记传》(1815~1821),由英国传教士麦都思在巴达维亚(今雅加达)主编的《特选撮要每月统记传》(1823~1826);曲英国传教士吉特在马六甲主编的《天下新闻》(1828~1829),由士罗在澳门编印的《依泾杂说》(1826~?);由普鲁士传教士郭士立在广州创办的《东西洋考每月统记传》(1833-1837,后迁新加坡);由麦都思在广州主编的、《各国消息》(1838~?)。在这6家中文报刊中,影响较大的是《察世俗每月统记传》和《东西洋考每月统记传》。
    这个时期外国传教士办的中文报刊,有以下几个共同的特点:
    第一,它们的办报目的是一致的,就是想征段中国人的心。起初,传教士们以为宣传基督教教义就能够敲到这一点,所以最早创办的《察世俗每月统记传》确实是一份宣传宗教的刊物。可是,当他们发现上帝并不能感化中国人时,便改变了做法,转而大力宣传西方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想用“知识的炮弹”来使中国人就范。《东西洋考每月统记传》就是这样做的。它的出版意图,“就是要使中国人认识我们的工艺,科学和道义,从而清除他们那种高傲和排外的观念”。这一目的,它们是达到了的。
    第二,它们都尽量做到中国化。传教士们知道,他们所办报刊的读者,是具有几可翠文化传统的中国入,因而不得不使自己办的报刊适合于中国人的口味。所以,无论报刊的形式和报刊的内容,都披上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外衣。比如,这些报刊都采用了中国古代报纸的传统形式—书册式,封面上印着《论语》中的孔子语录:“子日多闯,择其善者而从之。”“人无远虑,.必有近忧”;文章也多采用中国传统的章回体形式,经常出现“欲知后事如何,且昕下回分解”的字样;论述问题则经常引用“四书五经”和程朱著作的用语等等。
    第三,出现了由宗教性报刊到向非宗教性报刊发展的趋势。如果说《察世俗每月统记传》是一份纯宗教性刊物的话,那么,它以后出版几份中文报刊的宗教性内容日益减少,非宗教性内容日益增多,并且出现了新闻、评论和广告等非宗教性报刊。

  • 第14题:

    鸦片战争后外国人在中国办过哪些中文报刊?其中历时最久、影响最大的是什么报?


    正确答案: 第二次鸦片战争后,大批外国商人来华经商。为了推销洋货,对中国人民进行经济掠夺,他们在香港、上海、天津、北京等地办起了一些中文报纸,供中国人阅读。这些报纸主要有:
    《中外新报》,1885创刊于香港。它是英文报孖刺报》的中文版,也是第一家中文日报.编务由中国一人黄平甫、伍廷芳等人主持。
    《华字日报》,1864年创刊于香港。它是英文报《德臣盥》的中文版,编务由中国人陈蔼亭主持。
    《上海新报》,1861年创刊于上海。它是上海出版的第一家中文El报,由字林洋行出资创办,聘请美英传教士伍德、林乐知、傅兰雅等人先后担任主编。
    《申报》,1872年创刊于上海,由英国商人美查,伍华德、普莱亚、麦基洛4人合资创办,产权后来归美查一人所有,先后聘请中国人蒋芷湘、何桂笙、钱昕伯、吴子让等人担任主笔。
    《字林沪报》,1882年创刊于上海,由字林洋行创办,聘请中国人蔡尔康等担任主编。
    《新闻报》,1893年创刊于上海,由英国商人丹福士创办,1898年后由美国人福开森接办,以工商界为主要读者对象,聘请中国人汪汉溪为总经理。在汪的悉心经营下.该报成为旧中国经营管理最好、发行量最大的报纸。
    《时报》,1886年创刊于天津,由英国传教士李提摩太主编。
    《顺天时报》,1901~创刊于北京.是受13本外务省控制的一家报纸,先后由中岛真雄、龟井陆良等人主持。
    此外,法、德、俄、英、美、日等国的商人、文人还在福州、汉口、沈阳、烟台、大连、厦门、哈尔滨、广州等地,相继办起了一批中文报纸。
    在这些外国人创办的中文报纸中,历时最久、影响最大的是上海《申报》。该报原名《申江新报》,1872年4月30日创刊伊始,即以崭新的姿态同《上海新报》竞争,抢走了《上海新报》的大部分订户。半午后,《上海新报》被迫停刊,《申报》遂独霸上海报坛。10年后《字林沪报》、《新闻报》相继创刊,才打破了这种局面。
    《申报》所以能够在竞争中战胜对手,主要是它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第一,它不象《上海新报》那样聘请外国人担任主笔,而是聘请熟中国典章制度、风土人情的中国人担任主笔,第二,降低售价,每份价格只相当于《上海新报》的1/4;第三,在中国报刊史上第一次把新闻、言论、文艺副刊和广告4个报纸的基本要素筘合起来,把言论激在首位,同时十分重视新闻报道,尤其注意报道那些重大的政治新闻和呵惊、可喜、可愕”的社会新闻;第四,大力做好发行工作,在上海设了20多个代销点在苏州、杭州、南京、汉口、天津等地设立代销机构;第五,广泛聘请通讯员和特约记者,扩大报道面,第六,不惜工本首先采用电讯、电话等先进工具传送捎息,并派出记者赴外国采访新闻;第七,附出各种增刊,扩大读者群。这些改革,为发展我国的一新闻事业作出了贡献。
    1889年,美查回国,《申报》又吸收了中国股东的美查兄弟公司经营,1913年,完全由中国人史量才接办,变成了中国人的报纸;抗日战争时期受日伪控制,战后被国民党政府接收,变成了一张反动报纸;1949年5月上海解放后停刊。
    《中摄》出版时间达77年,是旧中国出版时间最长的报纸。它经历了中国近代、现代的多事之秋,对各个时期的重夫事件都有详尽的报道,因此成为中国近现代宝贵的资料库。

  • 第15题:

    红军在长征途中办过哪些重要报刊?


    正确答案: 1934年10月,红军主力撤离中央根据地,开始了二万五千里长征。在大约一年艰苦卓绝的长征途中,工农红军仍坚持出版屯一些油印报刊及其它宣传品。
    《红星报》在长征中已经代替了《红色中华》作为党中央和中央军委的宣传机关。编辑部随中央军委行军,仅有的两条扁担挑着4个铁皮箱子,每期油印七八百份发至连队。不管是在瑞金还是在长征路上,《红星报》都很重视依靠全党全军办报。它的编辑部平常只有三五人,却拥有一支500多人的通讯员队伍。这些通讯员有部队的各级领导,也有战士。它的社论及许多评论文章,大部分由中央党政军的领导和各方面的负责同志撰写。周恩来、朱德、博古、王稼祥、陈云、彭德怀、聂荣臻、洛甫等都曾为《红星报》写过社论和文章。由于《红星报》的宣传对象绝大部分是工农出身的红军战士,因此该报很注意大众化、通俗化,文章短小精悍,版面图文并茂,文字通俗易懂,深受红军战士和广大群众的喜爱,被称为“革命的喇叭”。
    此外,还有红三军团的《战士报》;红一军团的《战士》及《战士快报》;总政治部机关刊物的《前进》;中国工农红军学校的《红炉》和《红炉副刊》;红二方面军的《前进》和《战丰报》;红四方面军红九军政治部的《不胜不休》等等。这些报刊都是油印的它们从各个方面反映了伟大的长征。

  • 第16题:

    陈独秀办过哪些报刊?如何评价他的办报活动?


    正确答案: 陈独秀(1879-1942)字仲甫,原名乾生。安徽怀宁人。陈莉秀一生创办、主编或参加编辑的报刊先后有:《国民日日报》(1903年)、《安徽俗话报》(1904年)、《甲寅杂志》(1914年)、《新青年》(1915年)、《每周评论》(1918年),以及《无产者》、《火花》、《热潮》(均在1930年以后)等等。
    考察陈独秀的办报活动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1915年以前,这个时期他创办和主编了《国民日日报》及《安徽俗话报》。这些报刊政治观点都属于资产阶级民主主义的范畴,反对清朝统治,反对帝国主义、封建迷信颇为激烈。二次革命失败后,陈独秀又参加了章士钊创办的《甲寅杂志》的编辑工作,积极反袁。这一阶段充分体现了陈独秀激进民主主义的思想体系。在办报业务方面,陈独秀很注意内容新鲜、语言通俗、图文通俗、图文并茂。因此,他办的报刊很受读者欢迎。
    第二个阶段,即“五四”运动前后,这是陈独秀办报活动中最光辉的一页。这个阶段他主要创办和主编了。《新青年》和《每周评论》。如果说《新青年》是新文化运动的一面旗帜,那么陈独秀就是这面旗帜的擎旗人。这主要体现在:一、他制定了《新青年》的办刊方针,即高举科学与民主两面大旗。虽然他曾规定《新青年》的办刊方针,即高举科学与民主两面大旗。虽然他曾规定《新青年》“批评时政,非其旨也”,但随着“五四”运动暴风骤雨的来临,他自己又打破了不议时政的规矩,公开宣布改变刊物的方针,认为对国家民族亡问题不能“装聋作哑”。同时他还与李大钊另创一个专议时政的《每周评论》,以最积极、主动的资态,始终站在运动前列。1920年《新青年》改组为共产党上海发起组的机关刊物后,陈独秀又公开发表文章,表示拥护俄国社会主义革命,拥护无产阶级专政。从此,刊物更注意宣传马克思主义。二、他团结和组织了大批的进步作者,并带领他们积极地投入到伟大的新文化运动之中。李大钊、鲁迅、刘半农、钱同、胡适等等,就是当时《新青年》的积极撰稿人。三、他主张开展自由讨论,提出了“百家平等,不尚一尊”的办刊原则,并在自己办的《新青年》杂志里同时容纳不同意见。自由的思想争论,使读者增长了见识,分辨了是非。四、他勒奋写作,积极向国民传播新思想。据查,“五四”前后,他在《新青的》上发论文和杂文各50多篇。
    第三阶段,即1927年以后。先是他控制的报刊宣传了右倾机会主义路线,导致了革命的失败。21929年他被开除出党以后又办过《无产者》等几个托派刊物,直至1932年10月15日被开除出党以后又办过《无产者》等几个托派刊物,直至1932年10月15日被国民党逮捕。这个阶段,陈独秀在政治上走向没落,他办的报刊也没有多大影响。纵观陈独秀一生的办报活动,应当是功大于过的。

  • 第17题:

    邹韬奋办过哪些报刊?他有哪些地方值得我们学习?


    正确答案: 六刊一报:《教育与职业》、《生活》、《大众生活》、《生活星期刊》、《抗战》三日刊、《全民抗战》、《生活日报》。
    邹韬奋永远地站在人民大众的立场上做人民的喉舌,强烈的事业心,认真负责的工作态度是值得我们学习的,此外他的严肃的工作作风也是值得我们学习的。

  • 第18题:

    资产阶级改良派最早创办的是什么报刊?


    正确答案: 1894年中日甲午战争以后,民族危机日益严重,中国面临着被资本主义列强瓜分的危险。中国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奋起救国,但由于主张不同分成了两派:以康有为为首的维新派主张变法维新,实行自上而下的改革,以孙中山为首的革命派主张武装起义,实行自下而上的革命。变法维新从何着手呢?康有为主要抓三件事:一是办报纸,进行宣传活动;二是办学会,进行组织活动;三是办学校,培养人才。三者当中,又以办报为先。维新派最早办起来的是《万国公报》,1895年8月17日创刊于北京,由康有为的弟子梁启超、麦孟华编辑,委托京报房负责印刷,并由报贩随京报免费分送北京的官绅,最多时发行3000份。《万国公报》形式同于《京报》,隔天出版一册,每册10页,每期发表政论一二篇,宣传康有为的变法主张,大多出自梁启超之手。报纸报纸发行两月,京师士大夫“识议一变”,“渐知新法之益”,加上康、梁的奔走游说,一批具有维新思想的肖政府官员和知识分子在北京成立了强学会。这是维新建立的第一个具有政党性质的团体。强学会成立后,将《万国公报》改为《中外纪闻》,增加上谕、外电、译报、各报选录等内容,作为强学会的机关报继续出版。康有为在该报上发表了《强学会序》一文,痛陈甲午战后国家危急的形势,号召士大夫起来参加“强国之会”,挽救国家危亡。文章强烈的忧国忧民之情摧人泪下,在当时有很大影响。
    为了在南方开展维新运动,康有为于1895年11月来到上海,成立了上海强学会,并于1896月1月12日出版了《强学报》。这是一份铅印报,五日刊,由康有为的另外两个弟子徐勤、何树龄编辑。其宗旨是:“广人才,保疆土,助变法,增学问,除舞弊,达民隐。”创刊号上,发表了康有为写的《京师强学会序》、《上海强学会序》;还刊登了三篇论说:《开设报馆议》、《孔子纪年说》、《论会即荀子群学之义》。
    强学会的成立和《中外纪闻》、《强学报》的出版,引起了封建顽固派的恐慌和忌恨。他们纷纷上书,指责康、梁“植党营私”,“开处士横议之风”,要求查禁。光绪皇帝迫于顽固派的压力,于1896年1月20日下令查封强学会及其所办的报纸。出版了5个月的《中外纪闻》和仅出了两期的《强学报》因而夭折。但是,它的影响是无法消除的。首先,强学会的成立标志着酝酿了几十年的变法维新运动,已经由思想启蒙阶段转变为在上层社会中进行有组织的政治活动的阶段;其次,两个露锋芒,经受了锻炼,积累了办报经验。在沉默了7个月之后,维新派终于冲破阻力,在更广泛的范围内掀起了中国新闻史上的第一次国人办报高潮。

  • 第19题:

    多选题
    梁启超在“戊戌政变”后逃亡日本,先后创办并主编了()等报刊,主张保皇立宪。
    A

    《万国公报》

    B

    《中外纪闻》

    C

    《时务报》

    D

    《清议报》

    E

    《新民丛报》


    正确答案: B,C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0题:

    问答题
    兴中会时期革命派还在国内外办过哪些有影响的报刊?

    正确答案: 兴中会时期除《中国日报》、《苏报》和留日学生报刊外,革命派还在香港、上海、檀香山、旧金山等地办起了一些有影响的革命报刊。在香港,郑贯公先后创办了《世界公益报》(1904年1月)、《广东日报》(1904年3月)和《有所谓报》(全称《唯一趣报有所谓》1905年6月)。这三家报纸言论激烈,影响很大,在港、穗地区造成声势,压倒了当地的保皇派报刊宣传势头。在上海,革命派于l902年12月创办了国内第一个期刊《大陆》。这是一个以政论为主的丛报性月刊,由戢元丞创办并主编。1903年8月《苏报》被封不久,章士钊等人创办了《国民日报》,详细报道了“苏报案”的经过,声援章太炎、邹容的狱中斗争,因而风行一时,被人们称为“苏报第二”。1903年12月,蔡元培等人在拒饿运动的高潮中创办了《俄事警闻》(后改名《警钟日报》),把声讨沙俄侵华罪行同反清革命的宣传紧密结合起来,并且第一次向中国人民介绍了孙中山提出的“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的政治纲领。1905年春被上海租界当局查封。1903年12月,林白水创办了《中国白话报》。1904年10月,陈去病等人创办了《二十世纪大舞台》。前者是一份通俗的革命刊物,后者是中国最早的戏剧杂志和革命文学期刊。此外,还有《杭州白话报》、《岭东日报》、《俚语日报》、《安徽俗话报》、《重庆日报》。这些报刊的主编,大多是归国留日学生和光复会、华兴会的成员。
    在海外,孙中山于1903年抵达檀香山,将老牌华侨商业性报纸《隆记报》改名为《檀山新报》,作为兴中会檀香山分会的机关报,与保皇会在当地的《新中国报》进行针锋相对的斗争。1904年,孙中山抵达旧金山,又将原来受保皇会控制的《大同日报》夺过来,改组成为革命派的报纸。这两家报纸在清除保皇派的影响,团结华侨支持革命事业方面起了很大的作用。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1题:

    填空题
    梁启超在戊戌政变后逃往日本,继续发扬在“戊戌政变”前创学会办刊物的进了精神,先后在日本创办了()等报刊,以推进新文化运动和文学革新运动。

    正确答案: 《清议报》、《新民丛报》、《新小说》、《政论》、《国风》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2题:

    问答题
    红军在长征途中办过哪些重要报刊?

    正确答案: 1934年10月,红军主力撤离中央根据地,开始了二万五千里长征。在大约一年艰苦卓绝的长征途中,工农红军仍坚持出版屯一些油印报刊及其它宣传品。
    《红星报》在长征中已经代替了《红色中华》作为党中央和中央军委的宣传机关。编辑部随中央军委行军,仅有的两条扁担挑着4个铁皮箱子,每期油印七八百份发至连队。不管是在瑞金还是在长征路上,《红星报》都很重视依靠全党全军办报。它的编辑部平常只有三五人,却拥有一支500多人的通讯员队伍。这些通讯员有部队的各级领导,也有战士。它的社论及许多评论文章,大部分由中央党政军的领导和各方面的负责同志撰写。周恩来、朱德、博古、王稼祥、陈云、彭德怀、聂荣臻、洛甫等都曾为《红星报》写过社论和文章。由于《红星报》的宣传对象绝大部分是工农出身的红军战士,因此该报很注意大众化、通俗化,文章短小精悍,版面图文并茂,文字通俗易懂,深受红军战士和广大群众的喜爱,被称为“革命的喇叭”。
    此外,还有红三军团的《战士报》;红一军团的《战士》及《战士快报》;总政治部机关刊物的《前进》;中国工农红军学校的《红炉》和《红炉副刊》;红二方面军的《前进》和《战丰报》;红四方面军红九军政治部的《不胜不休》等等。这些报刊都是油印的它们从各个方面反映了伟大的长征。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3题:

    问答题
    在维新运动中改良派办过哪些重要报刊?

    正确答案: 从1896年8月至1898年9月,是维新运动的高潮,也是改良派办报活动的高潮。他们在全国各地办起了数十家报刊。在这些报刊中,重要的有以下几家。
    《时务报》,1896年8月9日创刊于上海。它是改良派在维新运动中最重要的机关报。由汪康年任经理,梁启超任总撰述,而筹备工作则是在康有为的策划下,由维新派官员黄遵宪主持的。参加编撰工作还有麦孟华、徐勤、欧榘甲等人,章太炎、王国维也曾一度参加。《时务报》是旬刊,采用书册式,设有论说、谕折、京外近事、域外报译等栏目,而尤其重视政论。梁启超以《时务报》为论坛,在该报上发表了60篇政论文章。其中影响最大的是《变法通议》一文,全面而系统地论述了维新派的变法主张。他写的《论报馆有益于国事》一文,是阐述维新派办报思想的代表作。《时务报》因刊登梁启超的文章而一纸风行,最高发行量达17000多册,在爱国知识分子中起到了振聋发聩的作用,可谓“举国趋之,如饮狂泉”。梁启超亦因《时务报》的广泛发行而名噪一时,以至“自通都大邑,下至僻壤穷陬,无不知有新会梁氏者”。1897年10月,由子张之洞的干涉,梁启超愤而离去,《时务报》遂为汪康年劫夺.言论日趋保守。1898年8月改名《昌言报》,戊戌政变后停刊。
    《知新报》,1897年2月22日创刊于澳门,是维新派在华南的重要舆论阵地。’康有为亲自领导了该报的筹备工作,澳门巨商何廷光和康有为的弟弟康广仁任经理,徐勤、何树龄等人为撰述。初为五日刊,后改旬刊,再改半月刊,与《时务报》南北呼应,大力宣传维新派的主张。因其在澳门出版,言论更为大胆。戊戌改变后幸存下来,坚持出版至1901年1月停刊,共出133期。
    《湘学报》和《湘报》,是维新派在华中的重要舆论阵地。《湘学报》(旬刊),189’7年4月22日创刊于长沙,以“倡新学,开民智,育人才,图富强”为宗旨,由唐才常主编,侧重于学术理论方面的宣传。后来,由于旬刊已不能适应蓬勃发展的湖南维新运动的需要,唐才常等人又于1898年3月7日创办日刊《湘报》,言论比《湘学报》更尖锐,文字也更通俗,免费送阅,并在通衢要道张贴,故影响比《湘学报》更大。
    《国闻报》,1897月10月26日创刊于天津,是维新派在华北的重要宣传阵地,也是维新派创办的第一份日报,由我国近代著名的启蒙思想家严复主编。该报以“通上下之情,通中外之故”为宗旨,而更加侧重于后者。因此,该报以重金聘请翻译人员从事外国报纸和书刊的翻译工作。同年12月,又增出《国闻汇编》以刊登一些较长的理论文章。严复翻译的
    《天演论》就发表在《国闻汇编》上。《天演论》是赫胥黎的著作,用达尔文的进化论来解释人类社会的发展,为维新派的变法主张提供了理论依据。百日维新期间,《国闻报》对光绪皇帝和维新派的活动作了详细报道;戊戌政变时,又对谭嗣同慷慨就义的情况作了报道,为我国近代史留下珍贵资料。
    解析: 暂无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