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多“简述议程设置理论要点。”相关问题
  • 第1题:

    简述大众传播的议程设置功能。
    (1)议程设置的第一层,是假说的中心思想。媒介议程、公众议程与政治议程的关系:三者在不同情况下,都可以相互设置议程,传统的议程设置理论仅仅考察了媒介议程对公众议程的设置功能。媒介议程由三个因素决定:大众媒介的把关人、具有影响性的媒体以及特定的新闻事件。议程设置第一层成功地证明了媒介可以影响我们想什么。
    (2)媒介影响我们怎么想,这是议程设置的第二层,由麦库姆斯在1995年提出。甘耐姆把媒体的框架分为四个维度:新闻涉及的话题;外在表现;认知上的属性;感情属性。

  • 第2题:

    何谓“议程设置理论”?


    正确答案: “议程设置功能“作为一种理论假说,最早见于美国传播学家M.E.麦库姆斯和唐纳德·肖于1972年在《舆论季刊》上发表的论文《大众传播的议程设置功能》。这篇论文是他们在1968年美国总统选举期间就传播媒介的选举报道对选民的影响所作的一项调查研究的总结。1968年,麦克姆斯和肖对总统大选进行了调查,考察媒介议程对公众议程有多大的影响。1972年提出了议程设置理论,该理论认为大众传播往往不能决定人们的某一事件的意见或具体看法,但可以通过提供给信息和安排相关的议题来有效地左右人们关注哪些事实和意见及他们谈论的先后顺序。大众传播可能无法影响人们怎么想,却可以影响人们去想什么。

  • 第3题:

    根据“议程设置功能”理论,传播媒介是重要的()

    • A、理论源
    • B、信息源
    • C、经济源
    • D、关系源
    • E、影响源

    正确答案:B,E

  • 第4题:

    简述“议程设置功能”理论的特点(与历来的效果研究相比)。


    正确答案: (1)传播效果分为认知、态度和行动三个层面,议程设置功能假说的着眼点是这个过程的最初阶段,即认知层面的阶段(“想什么”)。
    (2)“议程设置功能”所考察的,不是短期效果,而是作为整体的大众传播具有较长时间跨度的一系列报道活动所产生的中长期的、综合的、宏观的社会效果。
    不是短期的、微观或即使的影响。
    (3)“议程设置功能”理论暗示了传播媒介是从事“环境再构成作业”的机构。
    有目的的取舍选择活动,营建“拟态环境”(李普曼)。

  • 第5题:

    大众传播“议程设置功能”理论的特点是什么?


    正确答案:第一,传播效果分为认知、态度和行动三个层次,这些同时也是一个完整意义上的效果形成过程的不同阶段,“议程设置功能“假说的着眼点是这个过程的最初阶段,即认知层面上的效果。
    第二,“议程设置功能“理论所考察的,不是某家媒介的某次报道活动产生的短期效果,而是作为整体的大众传播具有较长时间跨度的一系列报道活动所产生的中长期的、综合的、宏观的社会效果。
    第三,“议程设置功能”理论暗示了这样一种媒介观,即传播媒介是从事“环境再构成作业”的机构。也就是说,传播媒介对外部世界的报道不是“镜子”式的反映,而是一种有目的的取舍选择活动。

  • 第6题:

    议程设置功能理论的基本内容?


    正确答案:传播媒介的效果与作用在于引起人们的注意力。大众传播只是对一些问题给予重视、集中报道,并忽视或掩盖对其他问题的报道,就能够影响公众舆论。而人们则倾向于关注与思考大众传播媒介注意的那些问题,并按照大众传播给各个问题确定的重要性的次序,分配自己的注意力,大众传播通过调动受众的注意力来安排问题的轻重次序,从而间接达到影响舆论,左右人们观点和思路的目的。

  • 第7题:

    在议程设置理论中,对于“议程设置功能”假说的着眼点、着重点是哪个层面?()

    • A、认知层面
    • B、态度层面
    • C、行动层面
    • D、心理层面

    正确答案:A

  • 第8题:

    强调大众传播与环境认知关系的传播效果理论是()。

    • A、“议程设置功能”理论
    • B、“培养”理论
    • C、“意见领袖”论
    • D、“沉默的螺旋”理论

    正确答案:A

  • 第9题:

    议程设置功能在理论提出以后具有哪些发展,其不足之处有哪些?


    正确答案:议程设置功能是在李普曼“拟太环境”以及拉斯韦尔关于传播的“环境监视功能”概念的基础上,通过实证研究提出的一个理论假说。它的概念不断趋于细致化和明确化:
    ⑴“议程设置功能”的作用机制趋于明确化。学者们从三角度考察大众传播“议程设置功能”作用机制:认知模式、显著性模式、优先顺序模式。
    ⑵对“议题”不同类型进行较深入的研究。
    ⑶分析不同媒体“议程设置”的不同特点。
    不足:它只强调了传播媒介“设置”或形成社会议题的一面,而没有涉及反映社会议题的一面。尽管从一般意义上来说媒介的“议程设置功能”是强大的,但也不能把它的效果绝对化。

  • 第10题:

    在网络条件下,议程设置理论会失效吗?为什么?


    正确答案:首先解释一下议程设置理论。简单的说,议程设置是指新闻媒体“并不能成功地告诉人们怎么想”,但是却能够告诉人们“想什么”。大众传播媒体报道量越大的问题,越容易被公众认为是当前最重要的问题。议程是指在某一时间点,按照重要性等级进行传播的一系列问题。议程中的某个问题的相对重要程度,可以被称为问题的显著性。议程设置过程描述了某个问题由媒体议程向公众议程传递的过程。
    一些网上的争论、揭丑和“网络名人”经常见诸大众媒体,似乎给人一种印象:公众议程正在影响大众媒体议程,,传统的议程设置理论不再适用于网络。
    这种看法可能在一些问题上成立,但是在目前的条件下,做出这样的结论可能尚早。首先,这里对公众议程存在误解。议程设置理论中所说的公众议程是通过民意调查得出的普通公众的议程,目前中国的上网人数虽多,但还没有达到大多数人都以网络作为主要信息来源的程度。其次,网络上经常被拿来做例子的时事件,也只是部分网络用户关注的话题,比如像“芙蓉姐姐”,最早只是北京几所大学的学生关注,“韩白之争”也只是文学圈内的争论,如果没有大众媒体的报道,很难成为公众普遍关注的对象。
    因此,与其把大众媒体对网络议题的报道看做是公众议程影响媒体议程,还不如把这一过程看作是其它信息源对大众媒体议程的设置。中国记者任务较重、竞争激烈、普遍年轻化。这一群体缺乏信息来源和新闻线索,网络成为他们获取信息最简便、快捷的渠道。因此,网络上的风吹草动容易被记者关注,最终影响其他公众。在一个民主的国家中,媒体议程一般都来自于部分公众的议程,网络只是部分群体议程的表达渠道,它并没有改变整个制度结构,所以目前我们还不能说,在网络条件下会出现公众议程影响媒体议程的情况。
    但是网络确实对大众媒体的议程设置造成了冲击,它的表现不是设置方向发生逆转,而是大众媒体设置普遍性议程的能力下降。而这正是议程融合要讨论的问题。议程融合理论说明了,只要受众愿意接受并寻求大众媒体的引导,大众媒体仍然会产生强大的议程设置效果,议程设置效果本身并没有消失。

  • 第11题:

    名词解释题
    议程设置理论

    正确答案: 也称为“议题设置”,主要形成于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该理论认为,大众媒介有意无意地通过对所报道重心的选择,从而建构公众讨论与关注的轻重缓急,人们将倾向于了解大众媒介所注重的那些问题,并按照大众媒介所设置的轻重秩序来理解事件。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2题:

    问答题
    简述大众传播的议程设置功能。

    正确答案: (1)议程设置的第一层,是假说的中心思想。媒介议程、公众议程与政治议程的关系:三者在不同情况下,都可以相互设置议程,传统的议程设置理论仅仅考察了媒介议程对公众议程的设置功能。媒介议程由三个因素决定:大众媒介的把关人、具有影响性的媒体以及特定的新闻事件。议程设置第一层成功地证明了媒介可以影响我们想什么。
    (2)媒介影响我们怎么想,这是议程设置的第二层,由麦库姆斯在1995年提出。甘耐姆把媒体的框架分为四个维度:新闻涉及的话题;外在表现;认知上的属性;感情属性。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3题:

    大众传播的议程设置理论最初是由谁验证的?这个理论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正确答案: (1)起源和发展:李普曼、科恩等早期思想家对媒介议程设置功能的阐述:伯纳德•科恩认为“在多数时间,报界在告诉人们该怎样想时可能并不成功;但它在告诉读者该想什么时,却惊人地成功。”李普曼在他的《舆论学》中,最早提出了“头脑图像和身外世界”的观点,区分了媒介现实、客观现实和主观现实,并阐述了它们之间的关系。麦库姆斯和肖先后进行了查普尔希尔研究和夏洛特研究,并于1972年最早提出议程设置理论。
    (2)该理论认为,大众传媒往往不能决定人们对某一事件或意见的具体看法,但可以通过供给信息和安排相关议题来有效地左右人们关注某些事实和议论的顺序。大众传媒对事物和意见的强调程度与受众的重视程度成正比。受众会因媒介提供议程而改变对某事物重要性的认识,对媒介认为重要的事件首先采取行动。媒介议程与公众对问题重要性的认识不是简单的吻合,而是与其接触传媒的多少有关,经常接触大众传媒的人的个人议程与大众媒介的议程具有更多的一致性。媒介不仅为受众提供议程,还为受众对复杂的议题作出解释和说明。
    (3)现实意义:能够帮助人们积极承担“环境的守望者”的角色;对引导正确的舆论,提高社会成员的整体素质有积极作用;有利于抵御不良信息,保护民族文化;促进社会的向心力和凝聚力的形成;对实际的新闻传播工作有积极意义。

  • 第14题:

    下列对议程设置理论的解说不正确的是().

    • A、麦库姆斯和肖在查普尔希尔调查之后正式提出的
    • B、该理论认为,媒介设置了受众议程
    • C、该理论认为,受众设置了媒介议程
    • D、李普曼的“两个世界”理论对议程设置的研究影响很大

    正确答案:C

  • 第15题:

    简述议程设置假说。


    正确答案: (美)麦库姆斯《大众传播的议程设置功能》。大众传播具有一种设定社会公共事务的“议事日程”的功能,传媒的新闻报道和信息传达活动以赋予各种“议题”不同程度的显著性的方式,影响着人们对周围世界的“大事”及其重要性的判断。

  • 第16题:

    议程设置理论的特点?


    正确答案: 特点:
    ⑴传播效果分为认知、态度和行动三个层面。“议程设置功能”假说的着眼点是这个过程的最初阶段,即认知层面上的效果。
    ⑵“议程设置功能”假说所考察的,是作为整体的大众传播具有较长时间跨度的一系列报道所产生的中期的、综合的、宏观的社会效果。
    ⑶“议程设置功能”理论暗示了一种媒介观,即传播媒介是从事“环境再构成作业”的机构。即传播媒介对外部世界的报道不是“镜子”式的反映,而是一种有目的的取舍选择活动。

  • 第17题:

    议程设置理论


    正确答案:也称为“议题设置”,主要形成于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该理论认为,大众媒介有意无意地通过对所报道重心的选择,从而建构公众讨论与关注的轻重缓急,人们将倾向于了解大众媒介所注重的那些问题,并按照大众媒介所设置的轻重秩序来理解事件。

  • 第18题:

    议程设置功能理论对传播效果的探讨着眼于()层面。


    正确答案:认知

  • 第19题:

    简述“议程设置功能”理论也有其不足之处。


    正确答案:1)只强调了传播媒介“设置”或形成社会议题的一面,而没有涉及反映社会议题的一面;
    2)媒介的“议程设置功能”虽然强大,但也不能将它的效果绝对化。

  • 第20题:

    简述“议程设置功能”理论的意义。


    正确答案:1.以前的“传播流”等研究主要从个人态度改变的意义上考察传播效果,并且不恰当地得出了大众传播的影响和效果的“无力”或“有限”的结论;
    2.将传播媒介是“从事环境再构成作业的机构”的观点予以明确化,很好地揭示了大众传播过程背后的控制问题;
    3.“议程设置”理论对舆论导向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 第21题:

    关于大众传播与信息社会中的阶层分化的理论是()。

    • A、议程设置功能理论
    • B、沉默的螺旋理论
    • C、培养分析理论
    • D、知识沟理论

    正确答案:D

  • 第22题:

    与国际传播秩序中的南北问题研究有关的理论是()

    • A、“培养”理论
    • B、“议程设置”理论
    • C、“知识沟”理论
    • D、“沉默的螺旋”理论

    正确答案:C

  • 第23题:

    问答题
    大众传播“议程设置功能”理论的特点是什么?

    正确答案: 第一,传播效果分为认知、态度和行动三个层次,这些同时也是一个完整意义上的效果形成过程的不同阶段,“议程设置功能“假说的着眼点是这个过程的最初阶段,即认知层面上的效果。
    第二,“议程设置功能“理论所考察的,不是某家媒介的某次报道活动产生的短期效果,而是作为整体的大众传播具有较长时间跨度的一系列报道活动所产生的中长期的、综合的、宏观的社会效果。
    第三,“议程设置功能”理论暗示了这样一种媒介观,即传播媒介是从事“环境再构成作业”的机构。也就是说,传播媒介对外部世界的报道不是“镜子”式的反映,而是一种有目的的取舍选择活动。
    解析: 暂无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