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养生主》中“为善无近名,为恶无近刑”的理解。
第1题:
第2题:
第3题:
被称为心学四诀的王阳明的王门四句教是:“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为善去恶是()。”
第4题:
《无商品销售活动报告》列举了现货数量大于零且()的商品清单。
第5题:
必要的恶是: ①自身为恶,能够避免更大的恶; ②自身为恶,结果为恶; ③自身为善,结果为恶; ④自身为恶,能够带来更大的善()
第6题:
胆胀的主症中无()。
第7题:
患者,男,40岁,无外伤史。下颔第一磨牙根尖片示牙齿无龋坏,近中牙槽突垂直吸收,近中牙根纵向折断。应诊断为()
第8题:
王阳明说:“无善无恶是心之体,有善有恶是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心之所发处便是行,一念不善,便是恶行”。对该材料理解错误的是()
第9题:
有德有才者为圣人
有德无才者为贤人
有才无德者为恶人
无德无才者为蠢人
第10题:
《论语•述而》
《庄子•养生主》
《韩非子•五蠹》
《荀子•正名》
第11题:
对
错
第12题:
牙根内吸收
根折
牙根折裂
牙周炎
致密性骨炎
第13题:
第14题:
霸道有远德,无近功;帝道有近功,无远德。
第15题:
“为善无近名,为恶无近刑”出自:()
第16题:
在()中,爱也被理解为“无欲之善”(mettā),并且这一“无欲之善”是趣向众生的。
第17题:
“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为恶是格物”这一观念的提出者是()。
第18题:
古人曾将人才分为以下几类()
第19题:
“名无固宜,约之以命,约定俗成谓之宜,异于约谓之不宜”这句话出自()。
第20题:
王阳明
顾炎武
王夫之
朱熹
第21题:
治理
用刑
刑罚
杀头
第22题:
右胁胀痛
脘腹胀满
善太息、嗳气
腹泻
口苦、恶心
第23题:
对
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