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尧舜之时而天下无穷人,非知得也;当桀纣之时而天下无通人,非知失也。”中“穷人”的含义是()。
第1题:
“楚王后车千乘,非知也;君子啜菽饮水,非愚也;是节然也。”中“知”的含义是()。
第2题:
翻译:天下之所以察知有与无之道者,必以众之耳目之实知有与亡为仪者也。请惑闻之见之,则必以为有;莫闻莫见,则必以为无。
第3题:
“三代之得天下也以仁,其失天下也以不仁。国之所以废兴存亡者亦然。”这体现了()。
第4题:
下列《五代史伶官传序》中的论证,运用对比论证方法的有()
第5题:
《五代史伶官传序》的论据运用对比论证方法的有()。
第6题:
翻译:我知天下之中央,燕之北越之南是也。
第7题:
唐代诗人柳宗元在《三赠刘员外》一诗中写道“信书成自误,经事渐知非。”下列观点与该诗句所含哲理相符的是() ①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 ②学至于行之而止矣。行之,明也 ③方其知之,而行未及之,则知尚浅 ④不出户,知天下;不窥牖(窗户),见天道
第8题:
顾炎武在《日知录》中说:“人君之于天下,不能以独治也。独治之以刑繁矣,众治之而刑措也。”这实质上是主张()
第9题:
修身
传授治国之道
传授家族礼仪
为朝廷培养有用的人才
第10题:
对
错
第11题:
第12题:
第13题:
“天下者,天下之天下,非一人之天下”,包含着民有的思想;“天之生民,非为君也;天之立君,以为民也”, 包含着民享的思想。
第14题:
翻译:义者,正也。何以知义之为正也?天下有义则治,无义则乱。我以此知义之为正也。
第15题:
朱熹:“国家建立学校之官,遍于郡国,盖所以幸教天下之士,使之知所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之道,而待朝廷之用也。”学校教育的主要任务是()
第16题:
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与其所以失之者,可以知之矣。句中的三个“之”是什么意思?
第17题:
下列文句中,出自邓牧《君道》的是()。
第18题:
试根据下列例句分析“之”、“焉”的异同。①之二虫又何知?②夫民虑之于心而宣之以口,成而行之,胡可壅也?③制,岩邑也,虢叔死焉。④非曰能之,愿学焉。⑤晋国,天下莫强焉。
第19题:
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中“是知也”的“知”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第20题:
第21题:
老子
孟子
荀子
韩非子
第22题:
第23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