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考答案和解析
正确答案: 17世纪中叶,西藏腹地的蓝面具戏江嘎尔、迥巴、觉木隆等流派的藏戏,以及白面具戏,先后传入康巴地区。经过当地人的不断改造,变成了具有康区民间艺术特点的藏戏剧种。
更多“康巴藏戏产生年代及背景”相关问题
  • 第1题:

    40年代活跃在中国舞坛上的舞蹈家康巴尔汗被誉为新疆第一人。( )


    答案:对
    解析:

  • 第2题:

    居住在西藏阿里地区的藏族人自称为()

    A卫巴

    B康巴

    C兑巴

    D藏巴


    C

  • 第3题:

    嘉绒藏戏产生年代


    正确答案: 唐玄宗四十三年(755年)蕃夏尔嘉莫查洼绒祁侵部落(今金川)第二十五代首领特从部落中精选了数名能歌善舞的僧侣艺人,组建了“嘉绒祁侵陆嗄尔巴”(藏戏戏班)。戏班在地区原有民间歌舞、傩戏的基础上,根据地区流传的历史故事创编了剧目。

  • 第4题:

    藏戏的剧目有哪些?表演藏戏是伴奏的乐器是什么?


    正确答案: 1.《文成公主》(汉妃尼妃)
    2.《囊萨雯波》(囊萨姑娘)
    3.《诺桑王子》
    4.《赤美滚登》
    5.《卓娃桑姆》
    6.《苏吉尼玛》
    7.《顿月顿珠》
    8.《白玛文巴》
    9.《云乘王子》
    10.《日琼巴》
    11.《德巴登巴》
    12.《索白旺曲》
    13.《敬巴钦布》
    乐器:鼓、鑔、钹

  • 第5题:

    藏戏包括()

    • A、西藏藏戏
    • B、安多藏戏
    • C、德格藏戏
    • D、格萨尔藏戏
    • E、昌都藏戏

    正确答案:A,B,C,E

  • 第6题:

    多选题
    青海藏戏主要有()等多种。
    A

    黄南藏戏

    B

    华热藏戏

    C

    果洛藏戏

    D

    玉树康巴藏戏

    E

    河湟藏戏


    正确答案: B,C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7题:

    单选题
    青海藏戏最早是由云游僧侣、朝圣香客自西藏传到青海的,它诞生于()藏族聚居区寺院。
    A

    玉树

    B

    果洛

    C

    安多

    D

    康巴


    正确答案: A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8题:

    问答题
    试分析20世纪70年代成衣业产生的背景和意义。

    正确答案: 成衣19世纪起源于美国,是指机器产生的规模化、大批量的服装。直到20世纪60年代,随着青年风潮的兴起,介于高级女装与成衣之间的高级成衣迅速崛起,占据服装市场的大量份额。同时一些著名的设计师也纷纷推出高级成衣系列,加之日本设计师进军欧洲时装,其设计也给欧洲的成衣设计带来新的变化。
    意义:高级成衣设计结合了高级时装和成衣设计的特点,在大批量生产的成衣中融入了艺术创造性,它的出现不仅改变了旧有的服装等级观念,使作为象征意义的服装观念逐渐淡薄,而且也结束了高级时装一统天下的局面,开创了服装界新的设计格局。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9题:

    单选题
    藏民族分布的三大传统区是()。
    A

    卫藏、安多、康巴

    B

    羌塘、阿里、安多

    C

    阿里、羌塘、康巴

    D

    阿里、卫藏、安多


    正确答案: B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0题:

    问答题
    安多藏戏产生年代及背景

    正确答案: 1939年五世嘉木样丹贝坚赞从西藏学习回到拉卜楞寺,把移植藏戏的任务交给了四世琅仓活佛。他在安多民歌、民间舞蹈、僧曲、说唱等艺术品类的基础上,吸收京剧的台步、上下场动作,创建了安多藏戏。于1946年冬,在拉卜楞寺举行了安多藏戏的首场演出。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1题:

    问答题
    康巴藏戏产生年代及背景

    正确答案: 17世纪中叶,西藏腹地的蓝面具戏江嘎尔、迥巴、觉木隆等流派的藏戏,以及白面具戏,先后传入康巴地区。经过当地人的不断改造,变成了具有康区民间艺术特点的藏戏剧种。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2题:

    多选题
    藏戏包括()
    A

    西藏藏戏

    B

    安多藏戏

    C

    德格藏戏

    D

    格萨尔藏戏

    E

    昌都藏戏


    正确答案: E,A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3题:

    新城市社会学派产生的背景是( )欧美国家出现的城市危机。

    A:20世纪40年代
    B:20世纪50年代
    C:20世纪60年代
    D:20世纪70年代

    答案:C
    解析:

  • 第14题:

    康巴藏戏表演特点


    正确答案: 吸收了当地的民间舞蹈锅庄、巴塘弦子、甘孜踢踏舞等元素。唱腔运用了当地的山歌、酒歌、民歌等的调式。伴奏的乐器有笛子、法号、海螺、云锣、鼓等打击乐和管乐相结合的乐队。演出形式仍采用广场表演形式,而表演程序有比较大的变化。如:巴塘藏戏表演的《扎西雪巴》与西藏藏戏表演的《扎西雪巴》有很大的不同,开场有头戴白羊皮面具的六个扎西雪巴(而不是七个或五个温巴或称阿若娃)舞蹈,然后是格梗(戏师)的独舞,接着由甲鲁二人、众多的扮演拉姆(仙女)和王子的人出场(而不是只有拉姆七个或五个),因他们的身份除神仙外,还代表凡人,如农家女、牧民、汉民等,总之各行各业的人物都有,用以说明人间胜于仙境。再接着有一段戏师与仙女中的凡人赤登央宗问答说唱的表演,最后仍然是六个扎西雪巴集体围圈而舞,舞成一个横排后退场。而甘孜藏戏团的开场戏则有“三部曲”:一是“甲羌”(汉舞):(1)点花炮表演,还夹有汉语,(2)寿星舞,表演安定欢乐、打虎除恶、撒种祝福,(3)十二名少年表演踢踏舞;二是扎西雪巴,与巴塘藏戏大致相同;三是温巴,由六人表演(而不是七人或五人),头戴蓝面具。甘孜藏戏团演出的《顿月顿珠》,在主人公屡经磨难、兄弟俩终于相逢、并与家人团圆时,就插人了甘孜当地的大型民间歌舞“酒歌”。在正戏最后一场,加入了锅庄、踢踏、弦子等民间歌舞,还有爬高竿等杂耍和雄壮的牦牛舞、灵活翻滚的雪狮舞等表演。

  • 第15题:

    卫藏藏戏产生年代及背景


    正确答案: 据《汤东杰布传》记载:噶举派的僧人汤东杰布在1430年创建了西藏地区第一座铁索桥。当时由于人力、财力十分有限,又不好经常靠一、两个有钱人的帮助,所以就想到了靠街头表演来募捐的方法。当时在建桥的民工中有山南来的能歌善舞的七兄妹,汤东杰布吸收民间的各种舞蹈形式,如:牦牛舞、鼓舞、面具舞、热芭舞、赞词、说唱等等,和宗教中各种具有戏剧因素的仪式舞蹈。设计出唱腔(“达通”“达仁”“扎西”)和动作,以及开场的“温巴顿”角色(即:一个着猎人装的人上场,先净场祭祀、祈神驱邪),改进鼓钹伴奏,指导七兄妹排练,主要在卫地区进行募捐演出。七姐妹聪颖俊丽,舞姿轻盈飘逸,歌声优美动听,观看者觉得新奇美妙,同声赞叹她们是天女下凡。藏语称仙女为“拉姆”,从此藏戏被称作“拉姆”,表演者叫“拉姆哇”。1437年,由后藏谢通门地方土酋王“藏杰布”作施主,修建扎西孜铁桥,汤东杰布仍用演节目的办法搞募捐。在演出中还增加了两个具有群众性的节目,一个叫“甲鲁晋拜”,即为王子祈神赐福;一个叫“拉姆鲁嘎”,即为仙女歌舞欢庆。此后汤东杰布把温巴、甲鲁、拉姆三个节目连接融合起来,就形成了一直保留至今的比较完整、丰富而有特色的开场仪式。他在长期的排练演出岁月中,不仅创造了开场戏,还编演了许多正戏故事,如把佛经故事编演成《智美更登》和《诺桑王子》。此时已形成了以开场、正戏和吉祥收尾仪式三段不可分割而又比较完整、丰富的演出格式;以唱、舞、韵、表、白、技等方面程式化表演,和直接穿插的民间歌舞、百技杂艺表演,以及一部分生活化表演,三者相融合为一体的表演艺术为主要特色的地方戏剧。其中宗教内容和宗教色彩突出:人、神、鬼、灵(动物)同场合演,形成宗教剧、面具戏和广场戏相结合的独特形态。

  • 第16题:

    简述背景吸收的产生及消除背景吸收的方法。


    正确答案:背景吸收是由分子吸收和光散射引起的。分子吸收指在原子化过程中生成的气体分子、氧化物、氢氧化物和盐类等分子对辐射线的吸收。在原子吸收分析中常碰到的分子吸收有:碱金属卤化物在紫外区的强分子吸收;无机酸分子吸收;火焰气体或石墨炉保护气体(N2)的分子吸收。分子吸收与共存元素的浓度、火焰温度和分析线波长(短波与长波)有关。光散射是指在原子化过程中固体微粒或液滴对空心阴极灯发出的光起散射作用,使吸光度增加。
    消除背景吸收的办法有:改用火焰(高温火焰);采用长波分析线;分离或转化共存物;扣除方法(用测量背景吸收的非吸收线扣除背景,用其它元素的吸收线扣除背景,用氘灯背景校正法和塞曼效应背景校正法)等。

  • 第17题:

    问答题
    藏戏的剧目有哪些?表演藏戏是伴奏的乐器是什么?

    正确答案: 1.《文成公主》(汉妃尼妃)
    2.《囊萨雯波》(囊萨姑娘)
    3.《诺桑王子》
    4.《赤美滚登》
    5.《卓娃桑姆》
    6.《苏吉尼玛》
    7.《顿月顿珠》
    8.《白玛文巴》
    9.《云乘王子》
    10.《日琼巴》
    11.《德巴登巴》
    12.《索白旺曲》
    13.《敬巴钦布》
    乐器:鼓、鑔、钹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8题:

    多选题
    蓝面具戏在流传过程中形成了“四大流派”,分别是指(  )。
    A

    “觉木隆”藏戏

    B

    “宾顿巴”藏戏

    C

    “香巴”藏戏

    D

    “迥巴”藏戏

    E

    “江嘎尔”藏戏


    正确答案: B,A
    解析:
    藏戏有白面具戏、蓝面具戏之分。蓝面具戏在流传过程中因地域不同而形成了“觉木隆”藏戏、“迥巴”藏戏、“香巴”藏戏以及“江嘎尔”藏戏四大流派。B项,“宾顿巴”藏戏是白面具戏的流派之一。

  • 第19题:

    单选题
    (  )以独特的唱腔闻名于全藏,并且在藏戏演出过程中要表演一段名为《吉祥九重》的歌舞,这在其他藏戏演出中是没有的。
    A

    日喀则南木林湘巴

    B

    黄南藏戏

    C

    琼结卡卓扎西宾顿

    D

    山南雅隆扎西雪巴


    正确答案: B
    解析:
    白面具派藏戏琼结卡卓扎西宾顿距今有六百多年的历史。是西藏藏戏艺术的一个著名演出团队。琼结卡卓扎西宾顿主要演出剧目为《曲杰诺桑》。该团以独特的唱腔闻名于全藏,并且在藏戏演出过程中要表演一段名为《吉祥九重》的歌舞,这在其他藏戏演出中是没有的。另外,该团的演员均为男性,女性角色也由男性扮演,这也是其主要特征之一。

  • 第20题:

    多选题
    下列选项中,属于“八大藏戏”的有(  )。
    A

    《文成公主》

    B

    《诺桑王子》

    C

    《诺桑法王》

    D

    《白玛文巴》

    E

    《智美更登》


    正确答案: C,E
    解析:
    藏戏的藏语为“阿吉拉姆”,意思是“仙女姐妹”,最早由七姐妹演出,起源于8世纪藏族的宗教艺术,剧目内容多是佛经中的神话故事。藏戏的传统代表性曲目有“十三大本”,经常上演的是,《文成公主》,《诺桑法王》,《朗萨雯蚌》,《卓娃桑姆》,《苏吉尼玛》,《白玛文巴》,《顿月顿珠》,《智美更登》,合称“八大藏戏”。

  • 第21题:

    问答题
    嘉绒藏戏产生年代

    正确答案: 唐玄宗四十三年(755年)蕃夏尔嘉莫查洼绒祁侵部落(今金川)第二十五代首领特从部落中精选了数名能歌善舞的僧侣艺人,组建了“嘉绒祁侵陆嗄尔巴”(藏戏戏班)。戏班在地区原有民间歌舞、傩戏的基础上,根据地区流传的历史故事创编了剧目。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2题:

    问答题
    简述背景吸收的产生及消除背景吸收的方法。

    正确答案: 背景吸收是由分子吸收和光散射引起的。分子吸收指在原子化的过程中生成的气体分子、氧化物、氢氧化物和盐类等分子对辐射线的吸收。在原子吸收分析中常碰到的分子吸收有:碱金属卤化物在紫外区的强分子吸收;无机酸分子吸收;火焰气体或石墨炉保护气体(Ar)的分子吸收。分子吸收与共存元素的浓度、火焰温度和分析线(短波和长波)有关。光散射是指在原子化过程中固体微粒或液滴对空心阴极灯发出的光起散射作用,使吸光度增加。消除背景吸收的办法有:改用火焰(高温火焰);采用长波分析线;分离或转化共存物;扣除方法(用测量背景吸收的非吸收线扣除背景,用其他元素的吸收线扣除背景,用氘灯背景校正和塞曼效应背景校正法)等。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3题:

    问答题
    康巴藏戏表演特点

    正确答案: 吸收了当地的民间舞蹈锅庄、巴塘弦子、甘孜踢踏舞等元素。唱腔运用了当地的山歌、酒歌、民歌等的调式。伴奏的乐器有笛子、法号、海螺、云锣、鼓等打击乐和管乐相结合的乐队。演出形式仍采用广场表演形式,而表演程序有比较大的变化。如:巴塘藏戏表演的《扎西雪巴》与西藏藏戏表演的《扎西雪巴》有很大的不同,开场有头戴白羊皮面具的六个扎西雪巴(而不是七个或五个温巴或称阿若娃)舞蹈,然后是格梗(戏师)的独舞,接着由甲鲁二人、众多的扮演拉姆(仙女)和王子的人出场(而不是只有拉姆七个或五个),因他们的身份除神仙外,还代表凡人,如农家女、牧民、汉民等,总之各行各业的人物都有,用以说明人间胜于仙境。再接着有一段戏师与仙女中的凡人赤登央宗问答说唱的表演,最后仍然是六个扎西雪巴集体围圈而舞,舞成一个横排后退场。而甘孜藏戏团的开场戏则有“三部曲”:一是“甲羌”(汉舞):(1)点花炮表演,还夹有汉语,(2)寿星舞,表演安定欢乐、打虎除恶、撒种祝福,(3)十二名少年表演踢踏舞;二是扎西雪巴,与巴塘藏戏大致相同;三是温巴,由六人表演(而不是七人或五人),头戴蓝面具。甘孜藏戏团演出的《顿月顿珠》,在主人公屡经磨难、兄弟俩终于相逢、并与家人团圆时,就插人了甘孜当地的大型民间歌舞“酒歌”。在正戏最后一场,加入了锅庄、踢踏、弦子等民间歌舞,还有爬高竿等杂耍和雄壮的牦牛舞、灵活翻滚的雪狮舞等表演。
    解析: 暂无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