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哪一种描述更符合中国人追求建立现代中国的进程()。
第1题:
第2题:
第3题:
“1840年的鸦片战争,是古老的中华文明第一次遇到了一个优于自己的外来文明的挑战。中国现代化的道路之所以如此艰难曲折,不仅因为它是外来、强迫、后发的,更是因为中国当时的统治者大清王朝,在相当长的时间内,对这个挑战实际是‘现代化’开端的意义竟毫无认识,因此不知所措。”对上述材料理解正确的是()
第4题:
中国目前还无法借鉴学习的西方文明的领域是()。
第5题:
在中国,“宪政”之所以成为西方公法文明的核心,其原因是宪政最能唤起中国人文化上的“乡愁”。
第6题:
城镇化政治深刻地改变着中国。今天,中国的城镇人口已将超过了农村人口,“农耕社会,乡土中国”逐渐转变为“工业社会,城市中国”。城镇化加快了中国农村现代化的进程,一个全新的城市文明时代似乎正在悄然到来。 城镇化的浪潮中,大批村庄被合并,许多富有特色的传统村落不断消失。歌曲“在希望的田野上”描述的那种“一片冬麦,一片高粱,十里荷塘,十里果香”的田园景象日益不再。有人伤感地说:“不要问我从哪里来,因为我已经没有故乡。” 运用矛盾的基本属性的知识,结合材料,说明如何认识城镇化进程中城市文明与乡村文明的关系。
第7题:
近现代中国变革的实质是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转变的必然。
第8题:
下列选项中,什么文明是近现代时期促使国家与文明走向现代化发展道路的原始冲击力?()
第9题:
对
错
第10题:
中国人是在受到西方文明的刺激之后才逐渐被动的向现代中国转型的
中国文明自身内部就有向现代中国转变的诉求,西方文明的到来只是加快了这一进程
中国的宪制文明经历了一个由被动到主动的转变过程,作为主体的中国人民在这个过程中,是一步步走向自己主动承担的,是一个自我觉醒的过程
如果没有西方文明的到来,中国也会转变为一个现代国家
第11题:
中华文明
印度文明
西方文明
印第安文明
第12题:
对
错
第13题:
第14题:
在中国近代史中,中西之间的战争有哪些宪制史的含义()
第15题:
梁漱溟在《东西文化及其哲学》中,认为哪个文明代表了人类文明的最终走向?()
第16题:
西方文明推动了中国社会的现代化进程。
第17题:
中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取得的伟大胜利,使具有5000多年文明历史的中华民族全面迈向现代化,让中华文明在现代化进程中焕发出新的蓬勃生机。
第18题:
西方文明是促使国家与文明走向现代化发展道路的第一冲击力。
第19题:
试论中国传统生态文明对现代生态文明的启示。
第20题:
西方文明
印度文明
法兰西文明
中国文明
第21题:
对
错
第22题:
对
错
第23题:
它们是中西文明以及文明体制之战
它们是偶然性的军事冲突
它们是古今之战,即西方的现代性与中国的古典性之战
它们是单纯的贸易战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