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述两周时期的上行公文“上书”的含义。
第1题:
简述魏晋南北朝时期公文制度制度
在我国魏晋南北朝时期,由于纸张已成为公文唯一载体等原因,产生了一系列公文制作制度
1.公文用纸制度,重要的是用黄纸书写,以防虫蛀,一般公文用白纸书写
2.卷轴制度,开则便于阅读,批答,合则便于携带,收藏,是公文形式的一发进步
3.用印制度,改用朱色水印
4.骑缝,押缝制度,根据纸制公文的特点,起到防止公文伪造,保证其真实性的作用
5.连暑制度,也称联署制度,即几位官员在同一公文上联合签署姓名,以表示对该公文内容共同负责
6.勾检制度,专门稽核皇帝和中央政府颁发的下行文,说明对公文的复核已有专门部门负责
7.帖敕,即由主持朝政的大臣在奏章后签署意见,做为敕命,批发判行8.一文一事制度
略
第2题:
简述公文程式的含义和意义。
公文程式,是公文各若干组成部分的整体结构方式,及某些特定结构部分的固定要素、特殊用语之组合规定。程式的有、无,是公文与文章的重要分野之一。
略
第3题:
改上书为奏,使奏成为大臣上于皇帝的正规公文是在()代。
秦
略
第4题:
()是民国时期沿袭古代公文而设置、为历届政府所采用的最基本的上行文种。
呈
略
第5题:
在民国时期,必须由个人具名上呈的上行公文文种是()
A签呈
B咨呈
C详呈
D题呈
第6题:
“通知”、“批复”公文属于()公文。
第7题:
第8题:
第9题:
第10题:
第11题:
第12题:
上行公文
平行公文
下行公文
准下行公文
第13题:
简述西周时期的上行文体
上书,臣下向天子或国君陈述政见的文书。事书,诸侯及地方政府官员向天子或中央机构汇报事情,请示问题的文书。丁籍,诸侯国及地方政府将多辖境内的人户,土地,车马,财物及收支数目等定期上报的文字。计书,郡县主官每年年终将下一年度的民户,赋税的项目,数量作出预算,写在木券上,呈送给国君的文书
略
第14题:
民国时期沿袭古代公文而设置、为历届政府所采用的最基本的上行文种是()
A饬
B呈
C状
D奏
第15题:
民国时期上行公文以()为主干。
呈
略
第16题:
作为古代军事文告的“檄”,在两汉时期曾兼作()。
A上行公文
B平行公文
C下行公文
D准下行公文
第17题:
简述公文处理及角色扮演的含义、目的及特点。
第18题:
“启”作为大臣上书于皇帝的公文是始于()。
第19题:
饬
呈
状
奏
第20题:
签呈
咨呈
详呈
题呈
第21题:
第22题:
第23题:
第24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