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多“简述明清时期的地方志。”相关问题
  • 第1题:

    简述明清时期,票演变为公文的三个发展阶段,清代票文的地位变化。
    由明到清,票由小块纸片的含义,发展演化为公文,经历了三阶段的意义延伸:
    (1)作为一般意义的凭证。这一意义的运用,发展到后世,就衍生出各类票据。
    (2)作为派遣官、差执行任务的凭证性公文。有兵票、火票、差票诸名目。
    (3)清代前期,普遍用票作为上级官署对下级催办公务、命今指示的下行公文文种。
    清代前期,因票文格式简单、使用方便,多用来代替正规下行公文牌文。中叶以后,更为简便的札文逐渐盛行,就很少运用票作为指示性下行公文。

  • 第2题:

    简述明清时期内科学成就。


    正确答案: 明、清时期内科学主要是围绕医学理论与古代医家学说及其医疗经验,所出现的不同学术流派的论争而发展的。薛已(1488~1558年),著《内科摘要》,是我国医学史上第一本以内科命名的医籍。其学术思想主要受张元素、李杲脾胃论的影响,注重脾胃虚损证,又受王冰、钱乙的影响,重视肾中水火与脾胃的关系,因而脾肾并举,注重温补。张介宾(约1563~1640年),其医学主张,主要是反对刘完素和朱震亨以寒凉药攻伐肾阳,认为真阳、真火是生命之大宝。李中梓(1588~1655年),在李杲、薛已、张介宾诸家的影响下,重视脾肾互济同治的学术主张。赵献可发挥命门之说,认为命门是人身之主和至宝,强调“命门之火”的重要。清代,徐大椿、陈修园对温补派医学主张提出了反对观点。
    明、清时期内科学方面的发展还表现在不少医家能兼取历代医家之长,吸取家传经验,结合自己临证实践,完善对疾病的认识,著成综合性医著。主要有:《医学正传》、《明医杂著》、《杂病证治准绳》、《寿世保元》、《症因脉治》《证治汇补》。
    这一时期内科学发展的另一特点,是有关虚劳证治的专书大量出现,主要有:《红炉点雪》(1630年),撰著者龚居中,龚氏认为虚损痨瘵最主要的致病因素是痰火。《慎柔五书》(1636年),撰著者胡慎柔(1572~1636年),书中分虚劳为虚损和痨瘵两类。《理虚元鉴》(约1644年),撰著者汪绮石,该书对虚劳论治,提出治虚劳的“三本二统论”。
    此外,专论内科杂病比较著名的专书还有尤怡的《金匮翼》(1768年),林佩琴的《类证治裁》(1839年),论述内科杂病、妇科、外科等病证的证治。熊笏的《中风论》,介绍养阴清热治疗中风的经验。喻昌(嘉言)在《医门法律》(1658年)中,叙述了腹水症状及其病因。王清任的《医林改错》(1830年),在内科方面对疾病的治疗,强调了补气活血与活血逐瘀两个原则。他所创立的活血逐瘀方剂至今仍被广泛应用。

  • 第3题:

    简述明清时期武术经历了3次发展高潮?


    正确答案: 1、明代中后叶抗击外来异族侵略者的战争导致了民间武术大发展;
    2、明末清初民间秘密反清组织和团体的习武活动推动武术进入新的发展高潮;
    3、清末义和团运动促使武术在民间广泛传播。

  • 第4题:

    简述关于地方志的一般知识。


    正确答案: 地方志,简称“方志”。以行政区划为记述内容的历史书。
    地方志的作用:
    (1) 是社会制度之隐微不见于正史者,往往于方之中得其梗概;
    (2) 是前代人物不能登名于正史者,往往于方志中存其姓氏;
    (3) 是遗文佚事散在某部者,赖方志然后能以地为纲有所统摄;
    (4) 方志多详物产税额物价等类事实,可以窥见经济状态之变迁;
    (5) 方志多详建置兴废,可以窥见文化升降之迹;
    (6) 方志多详族姓之分和、门第之隆衰,往往可与其它史实互证。

  • 第5题:

    简述明清时期昆曲的不足?


    正确答案:(1)过分注重咬字,把唱腔拖得很缓慢,往往词听起来很含糊;
    (2)昆曲用笛子伴奏,音域太高,歌者势必用假唱去迁就笛子,这样演员吐纳之间颇费力气,以致气韵不够自然流畅;
    (3)由于昆曲没有过门,使歌唱者演唱时很吃力。

  • 第6题:

    简述地方志的作用。


    正确答案: (1)是社会制度之隐微不见于正史者,往往于方之中得其梗概;
    (2)是前代人物不能登名于正史者,往往于方志中存其姓氏;
    (3)是遗文佚事散在某部者,赖方志然后能以地为纲有所统摄;
    (4)方志多详物产税额物价等类事实,可以窥见经济状态之变迁;
    (5)方志多详建置兴废,可以窥见文化升降之迹;
    (6)方志多详族姓之分和、门第之隆衰,往往可与其它史实互证。

  • 第7题:

    问答题
    简述关于地方志的一般知识。

    正确答案: 地方志,简称“方志”。以行政区划为记述内容的历史书。
    地方志的作用:
    (1) 是社会制度之隐微不见于正史者,往往于方之中得其梗概;
    (2) 是前代人物不能登名于正史者,往往于方志中存其姓氏;
    (3) 是遗文佚事散在某部者,赖方志然后能以地为纲有所统摄;
    (4) 方志多详物产税额物价等类事实,可以窥见经济状态之变迁;
    (5) 方志多详建置兴废,可以窥见文化升降之迹;
    (6) 方志多详族姓之分和、门第之隆衰,往往可与其它史实互证。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8题:

    问答题
    简述地方志的作用。

    正确答案: (1)是社会制度之隐微不见于正史者,往往于方之中得其梗概;
    (2)是前代人物不能登名于正史者,往往于方志中存其姓氏;
    (3)是遗文佚事散在某部者,赖方志然后能以地为纲有所统摄;
    (4)方志多详物产税额物价等类事实,可以窥见经济状态之变迁;
    (5)方志多详建置兴废,可以窥见文化升降之迹;
    (6)方志多详族姓之分和、门第之隆衰,往往可与其它史实互证。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9题:

    问答题
    简述地方志的起源和发展。

    正确答案: 我国地方志的起源很早,《尚书·禹贡》记载战国以前的方域、物产、贡赋等,实际上是我国地方志的雏形。还有《山海经》,记载远古时的山川、形势、怪物等,也给后来的地方志以应有的启示。
    秦汉时代已有记述国内风俗的地理书,到班固写《汉书》的时候,已特辟一部分为《地理志》。我国最早的一部地方志是东汉初年的《南阳风俗记》,专记汉光武帝刘秀故乡的风土人情,但后来失传了。
    现存最早的一部地方志是东晋常琚著的《华阳国志》。“华阳”即今天的四川,此书详细记述了这一地区的政治沿革、风土人情、物产土俗和豪门大姓。南北朝时的地方志著作明显的多了起来,但多已失传。
    隋唐时代,由于天下一统,为便于了解全国州郡情况,朝廷诏令编写全国性的地方志,从此开始了由中央政府编写地方志的传统。如隋代的《诸郡物产土俗志》、《区宇图记》、《诸州图经集》和唐代的《括地志》、《元和郡县图志》等,都是由中央政府编纂的全国性总志。唐建中元年,朝廷规定各州郡每三年编造一次图经送报中央,后又改为五年一次。《元和郡县图志》就是宰相李吉甫在各郡县图经的基础上编成的一部总志,详细记载了当时各郡县的疆域、山川、要塞、沿革、启口、贡献、物产和名胜古迹,后因图亡,改名《元和郡县志》。
    两宋时代,地方志的编纂有了进一步的发展,朝廷三令五申修志造图,文人学士也加以关注,这就使地方志的数量大大增多,也使编写体例更加完备。宋代以前的方志,其内容大多局限于自然地理方面,至宋代则扩大到人文历史方面,如由乐史编撰的《太平寰宇记》,体例沿袭《元和郡县志》,但又吸收《华阳国志》的长处,于地理情况之外,增加了姓氏、人物、风俗等内容,又由人物详及官爵、艺文。自此,方志内容包罗万象,编写体例明显大变,使方志由地理类迈入史学领域,从而大大提高了地方志的学术价值和实用价值。现存宋代地方志约有二十多种,大都体例完备,考证有据,记事审慎,说明宋代时地方志已经定型。
    元代由于疆域广大,深感修志之重要,于大德七年完成《大元一统志》1300卷,尽录古今建置沿革、山川、古迹、形势、人物、风俗、土产,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规模巨大的全国一统志,为明清两代编修大一统志提供了范例和模式。
    明代从中央到地方对编写地方志都非常重视,各地修志工作蔚然成风,所修方志质量也较高。明代志书达一千五百余种,今存四百余种。
    清代是编修地方志的极盛时期,特别是乾隆、嘉庆之际,三修《大清一统志》,形成举国上下编修地方志的高潮。清政府还明确规定各个省、府、州、县地方志六十年一修。清代方志达五千八百多种,大大超过以前历代的总数。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0题:

    问答题
    简述明清时期内科学成就。

    正确答案: 明、清时期内科学主要是围绕医学理论与古代医家学说及其医疗经验,所出现的不同学术流派的论争而发展的。薛已(1488~1558年),著《内科摘要》,是我国医学史上第一本以内科命名的医籍。其学术思想主要受张元素、李杲脾胃论的影响,注重脾胃虚损证,又受王冰、钱乙的影响,重视肾中水火与脾胃的关系,因而脾肾并举,注重温补。张介宾(约1563~1640年),其医学主张,主要是反对刘完素和朱震亨以寒凉药攻伐肾阳,认为真阳、真火是生命之大宝。李中梓(1588~1655年),在李杲、薛已、张介宾诸家的影响下,重视脾肾互济同治的学术主张。赵献可发挥命门之说,认为命门是人身之主和至宝,强调“命门之火”的重要。清代,徐大椿、陈修园对温补派医学主张提出了反对观点。
    明、清时期内科学方面的发展还表现在不少医家能兼取历代医家之长,吸取家传经验,结合自己临证实践,完善对疾病的认识,著成综合性医著。主要有:《医学正传》、《明医杂著》、《杂病证治准绳》、《寿世保元》、《症因脉治》《证治汇补》。
    这一时期内科学发展的另一特点,是有关虚劳证治的专书大量出现,主要有:《红炉点雪》(1630年),撰著者龚居中,龚氏认为虚损痨瘵最主要的致病因素是痰火。《慎柔五书》(1636年),撰著者胡慎柔(1572~1636年),书中分虚劳为虚损和痨瘵两类。《理虚元鉴》(约1644年),撰著者汪绮石,该书对虚劳论治,提出治虚劳的“三本二统论”。
    此外,专论内科杂病比较著名的专书还有尤怡的《金匮翼》(1768年),林佩琴的《类证治裁》(1839年),论述内科杂病、妇科、外科等病证的证治。熊笏的《中风论》,介绍养阴清热治疗中风的经验。喻昌(嘉言)在《医门法律》(1658年)中,叙述了腹水症状及其病因。王清任的《医林改错》(1830年),在内科方面对疾病的治疗,强调了补气活血与活血逐瘀两个原则。他所创立的活血逐瘀方剂至今仍被广泛应用。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1题:

    问答题
    简述明清时期我国封建经济发展的主要特点及其成因。

    正确答案: (1)主要特点:
    ①封建经济达到顶峰:边疆地区获得开发,经济发展速度较快;农业生产结构发生显著变化,农业生产发展;手工业进步;商业繁荣。
    ②资本主义萌芽产生并缓慢发展:明中后期,在江南一些地区,一些生产部门,稀疏地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在清代,手工工场规模扩大,部门和地区增多,资本主义萌芽缓慢发展。
    (2)成因:
    ①生产力的发展(技术、工具等)
    ②生产关系调整(更名亩,一条鞭法、地丁银等)
    ③有利的社会环境(政治稳定,国家统一,多民族国家进一步巩固和发展)
    ④腐朽的封建制度严重地阻碍资本主义萌芽成长。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2题:

    问答题
    简述明清时期,票演变为公文的三个发展阶段,清代票文的地位变化。

    正确答案: 由明到清,票由小块纸片的含义,发展演化为公文,经历了三阶段的意义延伸:
    (1)作为一般意义的凭证。这一意义的运用,发展到后世,就衍生出各类票据。
    (2)作为派遣官、差执行任务的凭证性公文。有兵票、火票、差票诸名目。
    (3)清代前期,普遍用票作为上级官署对下级催办公务、命今指示的下行公文文种。
    清代前期,因票文格式简单、使用方便,多用来代替正规下行公文牌文。中叶以后,更为简便的札文逐渐盛行,就很少运用票作为指示性下行公文。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3题:

    简述宋元明清时期民族传统体育的特点。
    1.各种体育活动在技术上有明显的发展,其规则、方法比前代更为详尽;
    2.民间体育活动的人数增加,特别是武术、摔跤等传统项目已在民间相对普及。

  • 第14题:

    简述明清时期我国招牌广告发展的特点。


    正确答案: 1.招牌广告从北宋时期就比较流行,发展到明清时期,招牌已不再是单调的姓氏或街坊的名字作为内容。而是赋予招牌文字以特定内涵。
    2.在招牌含义上有的选用吉祥如意为主题。
    3.在招牌内容上还采用与商店商品有关的历史故事为主题。

  • 第15题:

    简述地方志的定义及特点。


    正确答案: 简称方志,方,地方,方域;志,记也。地方志是记述特定时空内一个方面或各个方面情况的资料性文献。方志,就是对一个地方的记载、记述,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自然地理、人文地理、经济地理(经济地理属于人文地理,但亦可单列)。一部完善和成功的地方志应是一个地区的综合性资料书,它要求对该地区的全部已有事业、客观条件、社会状况等作如实记载。简而言之,地方志者,地方之全史也。它属于史学范畴,但不是国史、正史,而是地方史;由于它记载面十分广博,故推而论之,地方志亦可称地方的百科全书。

  • 第16题:

    简述明清时期的私家园林代表及其艺术风格。


    正确答案:明时期的代表园林苏州拙政园;特点是建筑物在总体布局上比重小,山水为上,园林可不断分隔空间和变化风景受山水画趣味影响较深具浪漫气息;清时其以园明园和避暑山庄为代表;前者在建筑风格上中西结合;后者犹如山水画般的布局美不胜收;两者全面体现了中国传统建筑的审美观。

  • 第17题:

    简述明清时期温病学发展的特点。


    正确答案: 名家、专著辈出,已完全独立于伤寒之外;创立卫气营血、三焦辨证理论体系,形成了理、法、方、药自成体系的一门学科;丰富和发展了温病诊法。

  • 第18题:

    问答题
    简述明清时期武术经历了3次发展高潮?

    正确答案: 1、明代中后叶抗击外来异族侵略者的战争导致了民间武术大发展;
    2、明末清初民间秘密反清组织和团体的习武活动推动武术进入新的发展高潮;
    3、清末义和团运动促使武术在民间广泛传播。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9题:

    问答题
    隋唐时期地方志的编撰有哪些特点?

    正确答案: 由于政治上的需要,为了对全国各地情况有所了解,隋唐时期中央政府命令全国各地大规模编撰地方志。隋王朝汇集全国各地上报的地方志和图志,编篡全国总图志。到了唐朝,规定全国各州府,每三年一造图经,送尚书省、兵部职方。隋唐时代地方志的编写,不仅体例日趋完善,而且地理内容也较过去增多。在唐代传今的全国性总志中,以李吉甫(公元806—814年)的《元和郡县图志》,最值称道,其体例与近代区域地理很相似。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0题:

    问答题
    简述明清时期温病学发展的特点。

    正确答案: 名家、专著辈出,已完全独立于伤寒之外;创立卫气营血、三焦辨证理论体系,形成了理、法、方、药自成体系的一门学科;丰富和发展了温病诊法。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1题:

    问答题
    简述明清时期的地方志。

    正确答案: 1)主体(按行政区划而定):通志、府志、县志、乡镇志
    2)、支流(以专治为主):山志、水志、湖志、寺庙、书院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2题:

    单选题
    清朝时期,我国地方志纂修最兴盛的时期是(  )。
    A

    雍正年间

    B

    康熙年间

    C

    乾隆年间

    D

    嘉庆年间


    正确答案: D
    解析:
    我国地方志的纂修,到清代达到了极盛时期。清代地方志不但是研究清史的重要史料来源之一,而且是研究其它学科,包括自然科学的资料宝库。据统计,现存清代地方志5587种,占现存全国地方志总数81多种的百分之七十, 康熙时期修过1372种,位居第一。

  • 第23题:

    问答题
    简述明清时期的私家园林代表及其艺术风格。

    正确答案: 明时期的代表园林苏州拙政园;特点是建筑物在总体布局上比重小,山水为上,园林可不断分隔空间和变化风景受山水画趣味影响较深具浪漫气息;清时其以园明园和避暑山庄为代表;前者在建筑风格上中西结合;后者犹如山水画般的布局美不胜收;两者全面体现了中国传统建筑的审美观。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4题:

    问答题
    简述三国到南北朝时期的局部地方志的发展历程。

    正确答案: 我国地方志起源于东汉,汉章帝(公元76—88年)时议郎杨孚著作的《交州异物志》,是现今所知的最早地方志著作。三国时吴国万震著的《南州异物志》、沈莹的《临海水土异物志》、周处的《阳羡风土记》,晋代山谦之的《吴兴记》和《南徐州记》等,皆为初期的地方志著作。本期最为著名的西晋常璩(公元265—316年)编的《华阳国志》。
    我国第一部经济地理专著——《史记·货殖列传》。司马迁的《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内容富于地理意义。《货殖列传》论述了当时汉各代经济区的自然条件特征、人文现象并进行对比,对如何开发地域进行了分析,是我国古代经济地理学的萌芽,是我国第一部具有区域经济地理内容的著作,是我国最早的原始经济地理作品;同时还对西汉时代城市的地理位置、发展因素及其重要产业,进行了分析,是我国古代城市地理学的萌芽。
    第一部以“地理”命名的全国性区域地理志——《汉书·地理志》。班固的《汉书》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开我国二十四史中自《汉书》以下的十六部正史中有《地理志》的先例,内容涉及自然地理(山川、泽薮)、经济地理(水利设施、工矿企业)、人口地理(户口数字)、历史地理(建制沿革、政区变化)、旅游资源地理(名胜古迹)等方面的资料。
    解析: 暂无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