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述唐代中书门下政事堂与以前正事堂在体制上有所不同,这主要表现为哪几点?
第1题:
简述唐代中书门下政事堂与以前正事堂在体制上有所不同,这主要表现为哪几点?
(1)唐初宰相多为兼职,除三省长官外,还以他官居宰相位,加“参预朝政”、“同中书门下三品”等名目,让他们进入政事堂分任宰相之事,以削弱三省长官的权力,共同充任兼职宰相。
(2)中书门下政事堂在正厅之后设吏、枢机、兵、户、刑五房,对口指挥尚书六部,使宰相的办事机构逐渐完备,政事堂逐渐从单纯的会议场所演变为重要的办事机构。
(3)中书门下体制下存着宰相权力的分散和集中两种倾向。中书门下体制本是一种分散相对的集体宰相制,但也有个别宰相因受皇帝宠信而擅权。
第2题:
唐朝,政事堂最初设在门下省,后移至中书省。玄宗开元十一年(公元723年),中书令张说改政事堂为(),“政事印”改为“中书门下之印”,并设吏房、枢机房、兵房、户房、刑礼房等五房于政事堂后,分曹以主众务,其五房长官称“堂后官”。
第3题:
唐代制度规定,凡属皇帝命令,必须经政事堂会议正式决议通过,加盖()后方可颁布施行,凡未加盖此印,未经政事堂决议副署,由皇帝直接发出的命令在当时被认为是违制的。
第4题:
“凡未加盖‘中书门下之印’,未经政事堂议决副署,而由皇帝直接发出的命令,在当时是被认为违制的,不能为下属机关所承认。”这则材料说明唐朝三省制()
第5题:
结合唐代的政事堂,谈谈秘书部门发挥“协调”作用的重要性。
第6题:
《文献通考》:“盖以中书出诏令,门下掌封驳,日有争论,纷纭不决,故使两省先于政事堂议定,然后奏闻。”这里指的是唐高祖武德年间,设置(),作为议政决策机构。
第7题:
某学者评唐朝三省制时指出:“凡未加盖‘中书门下之印’,未经政事堂议决副署,而由皇帝直接发出的命令,在当时是被认为违制的,不能为下属机关所承认。”这里所谓“违制”的论断,主要指皇帝背离了()
第8题:
对
错
第9题:
中书门下之印
尚书省之印
中书省之印
门下省之印
第10题:
唐玄宗
唐中宗
中书门下
尚书门下
第11题:
枢密院
政事堂
都察院
谏院
第12题:
出命
执行
封驳
审核
第13题:
唐宋时期中书、门下两省的联合办公厅是()
第14题:
门下省是唐代宰相机构之一,其侍中等长官要参与政事堂议政,即参与朝廷决策,门下省的主要职权包括:献纳、()、监督朝仪礼法的实施情况。
第15题:
宋朝的宰相制度实行〃二府制〃;这二府是指中书门下和()
第16题:
钱穆在评唐朝的三省制时指出:“一切政府法令,须用皇帝诏书名义颁布者,事先由政事堂开会议决。送进皇宫画一敕字,然后由政事堂盖印中书、门下之章发下。没有政事堂印,即算不得诏书,在法律上没有合法地位。”由此可见,唐朝的政事堂()。
第17题:
门下省是唐代宰相机构之一,其侍中等长官要参与政事堂议政,参与朝廷决策,但其对决策所承担的责任与尚书、中书二省相同。
第18题:
()时期,政事堂改为()设吏、枢机、兵、户、刑礼五房,分掌庶政,从而使宰相的办事机构进一步完备。
第19题:
汉武帝建立中朝,东汉时“虽置三公,事归台阁”。唐初军国大事由三省长官合议于政事堂,玄宗时将政事堂改名中书门下,其他官员加同平章事之衔参政,三省长官渐次被排除于宰相之列。由此可见,汉唐政治的发展趋势是()
第20题:
第21题:
政事堂
尚书都省
银台司
通进司
第22题:
第23题:
议事堂
政事堂
内阁
军机处
第24题:
诏令须由政事堂议决的制度
门下省执掌诏令草拟的职能
中书省监察地方政务的惯例
尚书省负责执行诏令的定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