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多“试述徭役论。”相关问题
  • 第1题:

    试述教师发展的交往性原则的人性论、知识论和学习论基础。
    教师发展的交往性原则是建立在对“人性”、“知识”和“学习”更为全面、更为深入地理解和认识基础上的。
    (1)由“主体性”向“主体间性”的人性观转向要求教师实现“交往性发展”
    传统的主体性理论依然没有走出主客二分的逻辑,具有自主性和能动性的主体却将周围的其他主体视为“客体”,由此带来哈贝马斯所说的“交往的异化”,即主体间封闭和控制关系的广泛存在。最早挑战这种主体性理论的是胡塞尔,他在哲学上首先提出主体间性的概念,认为处于交往关系中的人均是主体,没有客体,主体间交往是一种从“自我”走向“他我”,从单数的“我”走向复数的“我们”的过程。自胡塞尔以后,主体间性理论经由海德格尔、伽达默尔、马丁•布伯等思想家的继承与阐发,其本身的涵义也不断得到充实。主体间性意味着主体间的彼此走近,相互拥抱,意味着每一主体都走出原子化的“自我”,通过与其他主体进行平等的交往和对话,实现经验、精神、意义和智慧的共享,它是主体间的“共在”(海德格尔),是我——你的“相遇和对话”(布伯),是不同主体的不同“视界”因相互敞开、相互进入而实现的“视界融合”(伽达默尔)。“主体间性”概念的提出,确立了“交往的人”的人性形象,为教师发展的交往性原则的确立提供了理论支持。
    (2)新知识观的社会性特征要求教师实现“交往性发展”。
    “知识属于共同体”的观点是新知识观的重要特征。社会建构主义理论认为,知识是个人与他人通过互动与磋商而建构的共识,它镶嵌于一定的社会历史文化中,“社会性是知识的本质属性”。分布认知理论也认为,知识分为“个人知识”和散布于环境中的“分布知识”两部分,知识并非是“静如脑中的家具”,而是活生生地存在于各种人际活动当中,个体必须通过与他人建立彼此支持的伙伴关系,不断将分布于环境中的知识整合入自己的知识体系,并建构起知识的意义。随着人们对知识的社会属性的认识的不断深入,对话、分享、互动对于教师专业知识的建构所具有的价值也日益引起人们的关注,这是“交往性发展”这一原则得以确立的重要前提。
    (3)新学习观的社会性特征要求教师实现“交往性发展”
    传统的学习观将学习视为个体内部的认知过程,学习是独立的个人活动。而社会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代表维果斯基则较早提出,人类的学习首先是一种发生于主体之间的社会性的活动,然后才是一种发生于主体内部的思维活动,学习的本质就是人与人之间的交往,是他人思想和自我见解之间的对话,它首先是一个社会过程,然后才是一个心理过程。这种学习理论由“人之内”向“人之间”的转向,要求教师走出孤立和封闭,建立起广泛的伙伴关系,通过参与“专业共同体”的合作、交往和对话,实现“交往性发展”。

  • 第2题:

    徭役


    正确答案:即对劳动人身的强制性课征。包括<1>力役:即强制人民从事劳役活动。包括“作田役”即跟随诸侯、大夫从事狩猎,“比追胥”即追捕盗贼,以及筑城、押送俘虏、巡逻以及运送官物。<2>兵役:包括兵役和军赋。军赋是与田制想结合的一种征调军事需要的人力、物力的办法。<3>杂役

  • 第3题:

    试述“是论”的内容及其影响?


    正确答案:“是论”是本体论的原初形式,也是本体论之为本体论的最重要、最核心的内容。由于“是论”是建立在形式逻辑基础上的,逻辑必然性就成了“是论”所演绎的哲学原理体系的真理性的依据,以求是为终极目的的概念论哲学也成了西方哲学上的一个悠久的传统。西方哲学注重通过逻辑求得真理,求真不仅是求得事务真相,也是逻辑推理的内在同一。“是”这个概念是思想逻辑内在同一性的连接词。因此,求真就是求是。科学体系依靠逻辑建立,因此也可以说“是论”为西方自然科学体系的建立和发展奠定了理论基础。

  • 第4题:

    试述重本抑末论的反对论。


    正确答案:在重本抑末论取得正统观点的地位后,首先对它的“权威性”提出疑问的是东汉的思想家王符。
    王符也使用本、末的范畴分析经济问题。他写了《务本论》,宣扬:“凡为治之大体,莫善于抑末而务本,莫不善于离本而饰末。”(《潜夫论·务本》。但他认为,在社会经济生活中除了农桑为本之外,在其他经济领域、政治、道德、文化中,皆有本末之分。如“工以致用为本,以巧饰为末;商以通货为本,以鬻奇为末”(《潜夫论·务本》)。在这里,“致用”是指为一般平民百姓的生产和生活所必要的产品。“通货”也是仅指上述民生用品的流通而言。因此,王符区分本、末,不是从自然经济还是商品经济着眼,而是从它们是为百姓日用,还是为贵族、达官、富豪的奢靡生活服务来立论。
    宋代以后,东南沿海一带的商品经济有了较明显的发展,维护商品经济和工商业的主张,在经济思想领域中,也有了更明显的表现。南宋叶适是在重本抑末论成为正统观点后,首先对它进行公开挑战的第一人。他广泛征引了古代儒家经典中肯定分工和工商业的论点,指出:《尚书》讲到“贸迁有无化居”,西周对关市“几而不征”,《春秋》肯定“通商惠工”,这都说明“古圣王”主张“以国家之力扶植商贾,流通货币”,而不是把工商看作“末业”加以抑制。以此为依据,叶适作出结论说:“夫四民交致其用,而后治化兴,抑末厚本,非正论也。”(《习学纪言序目·史记》)明代中叶以后,在商品经济和工商业更为发展的基础上,对重本抑末论的批评、攻击也更多起来。到清初的黄宗羲,这种批评、攻击达到了新的、更高的水平。黄宗羲也使用“本”和“末”的范畴,也认为应该重本抑末。但他认为本、末应以是否有利于富民来划分,而不应以农和工商来区别。
    他认为:当时不利于富民的行业有三类:
    第一是“习俗”。指各种陋习,如送礼、宴会、祭祀方面的铺张浪费,以及“含敛”(死人口含珠宝下葬)、“刍灵”(纸人纸马)、“斋醮”(请僧道追荐亡灵)之费,等等。
    第二是“蛊惑”。指因迷信、愚昧等引起的财物靡费,如庙宇、香烛、祭品、纸钱等。
    第三是“奢侈”。指权贵、豪绅、巨商等荒淫侈靡生活所耗费的各种财物,如“倡优”、“酒肆”、“机坊”(指制造豪华衣料的作坊)等。人力、物力用在这些用途上,只会使用于民生日用产品生产的资源更不足,从而使广大百姓更加缺衣少食。因此,只有为“习俗”、“蛊惑”、“奢侈”服务的行业才真正是“末业”,不仅应该“抑”,而且应该“一概痛绝之”;否则,即使国家轻徭薄赋,为经济发展创造良好条件,“民仍不可使富也”。至于一般的工商业,则是富国、富民所不可少的,应该是国家保护、扶植的对象。(《明夷待访录·财计三》)

  • 第5题:

    试述技术差距论的内容。


    正确答案:又称创新和模仿论,基本观点:在其他条件不变时,技术差距是国际贸易的一个重要基础。随着技术差距消失,贸易也将消失。
    技术创新国出口技术领先产品;当一国创新的技术为外国模仿时,外国即可自行生产而减少进口,随着时间的推移,新技术最终将被技术模仿国掌握,使技术差距消失,贸易停止。
    技术差距产生到技术差距引起的国际贸易的终止之间的时间间隔,成为模仿滞后时期,全期又分为反应滞
    后时期和掌握滞后两个阶段,反应滞后阶段初期为需求滞后。
    技术差距论从技术创新出发,论述了产品贸易优势在创新国和追随国之间的动态转移。

  • 第6题:

    试述历史学本体论、方法论和认识论的关系,并解释本体论决定方法论和认识论的原理。


    正确答案: 历史学本体论、方法论和认识论共同构成了历史学的理论体系。这三个部分互相联系,构成一个整体,其中以社会历史观为核心的史学本体论在整个体系中处于主导地位,研究者持有什么样的本体论,就会相应持有什么样的方法论和认识论。历史学本体论直接主导着方法论。我们这里说的方法论,不是指史料考证或统计分析之类的纯粹技术性的方法,而是指研究者选择研究方法的基本原则,特别是选择导向性方法的原则。
    历史学本体论直接主导着方法论。我们这里说的方法论,不是指史料考证或统计分析之类的纯粹技术性的方法,而是指研究者选择研究方法的基本原则,特别是选择导向性方法的原则。如哲学上讲人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关系,指出人们的世界观决定着人们观察世界的指导原则或思维方式;同样,人们的社会历史观决定着人们观察社会历史现象的指导原则或思维方式。也就是说,社会历史观直接转化为研究历史的指导原则。我们常说,马克思主义不是教条,而是行动的指南;或者说,唯物史观不是教条,而是研究历史的指南,都是说的同一个意思。
    历史学的本体论还直接主导着史学认识论。这是因为史学认识论像一般哲学认识论一样,首先需要回答“认识的产生、发展、演变是否来源于生活实践以及是否有规律?”的问题。你如果相信“生活决定意识”是真理,你就会对上述问题做出肯定的回答,否则就会做出否定的回答。史学认识论面临的另一个根本性问题就是历史研究是否能揭示科学真理,或者,用什么标准来检验历史研究的结论是不是科学真理。你如果在本体论上相信历史现象和过程是客观存在的,而且是有其客观规律的,你在史学认识论上就会认为历史研究能够揭示科学真理,而且历史研究的结论——涉及历史现象和过程中的因果关系的结论,而不是单项史料或史事的真伪是非的考证性结论——是不是科学真理,也能以历史和现实中呈现出来的类似的因果关系的事实来加以对照和检验。相反,你如果在本体论上根本不相信历史现象和过程具有客观真实性,更不相信客观上存在着历史发展规律,你在史学认识论上就必然会认为历史研究不可能揭示科学真理,更不可能承认有检验历史研究结论的是非标准。

  • 第7题:

    试述受众理论的个人差异论,社会分类论和社会关系论各自的观点


    正确答案:(1)个人差异论以“刺激--反应论”的心理学模式为基础,从行为主义的角度描述受众,认为不同的受众成员对大众传播信息的不同的接收行为,取决于个人特性的千差万别。个人差异论的主要观点,可归纳为以下几点:
    ①各人心理结构是千差万别的。
    ②个人之间差异的形成,虽然部分地是由于各人的先天条件不同,但更主要的是由后天习得的不同。
    ③在不同的环境下成长的人们接触到大相径庭的观点,他们从环境中习得一系列看法、态度、价值观和信念,这些构成他们的心理结构,并使他们每个人都与他人不同。
    ④人们由于后天习得的不同,导致他们在感知r理解客观事物时各自带有自身的倾向性;各人的心理差异影响他们对信息刺激物的挑选,也制约他们对信息刺激物意义的解释。
    ⑤心理结构各不相同的社会成员,对大众传播媒介内容的接受、理解、记忆、反应,也是各不相同的。
    (2)社会分类论以社会学为基础,注重各社会群体的特性差异对受众成员的媒介信息接受行为的影响。社会分类论的主要观点可归纳如下:
    ①大众传播媒介向社会公众提供各种信息,但社会成员是有选择地接收和解释这些信息的。
    ②人们的这种有选择的媒介信息接收行为之基础,是社会成员在阶层分明的社会结构中所处的地位。
    ③这种社会结构是由许多社会群体类别组成的;确定社会群体类别的分类界限的,是年龄、性别、文化程度、工资收入等人1zr统计学上的因素。
    ④确定社会群体类别界限的因素,影响人们对于大众媒介信息的注意和反应形式,从而使各社会群体的内部成员们对大众传播作出大体一致的反应。
    (3)社会关系论着重分析受众成员日常的社会关系对其媒介信息接收行为的影响。大众传播的受众成员既非相互分离的个人,也非仅仅按照性别、年龄、文化程度等一系列可变因素而归类的社会群体;他们既有自己的生活圈子,又属于各种团体,而且还和别的’团体的成员打交道。社会关系论的主要观点可归纳为如下几点:
    ①媒介向社会成员提供各种信息,但社会成员是有选择地接收和解释这些信息的。
    ②造成社会成员有选择的大众传播信息接收行为的重要原因,在于他们的社会关系影响着他们的接收方式。③当个人对媒介内容的选择性决策为家庭、朋友、熟人和其他与他有关系的人所改变时,就表明上述的社会影响在产生作用。
    ④个人对大众传播媒介的注意形式的反应形式,反映出他的社会关系网络。
    ⑤因此,大众传播媒介的效果既非一致的、强大的,也非直接的;个人间的相互影响极太地制约和影响着媒介效果

  • 第8题:

    名词解释题
    徭役

    正确答案: 即对劳动人身的强制性课征。包括<1>力役:即强制人民从事劳役活动。包括“作田役”即跟随诸侯、大夫从事狩猎,“比追胥”即追捕盗贼,以及筑城、押送俘虏、巡逻以及运送官物。<2>兵役:包括兵役和军赋。军赋是与田制想结合的一种征调军事需要的人力、物力的办法。<3>杂役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9题:

    问答题
    试述负债有害论和公债新哲学论的基本观点。

    正确答案: 在公债的运用问题上,大衰退以前的主流经济学家,如魁奈、斯密、李嘉图、萨伊、穆勒等,大多都对公债持否定态度,主张负债有害论。
    公债有害论的基本观点有:
    (1)政府举债必使民间生产资金移充财政用途,妨碍工商业的发展;
    (2)用公债来弥补政府公共收支的赤字,会使政府形成一种不负责任的开支风气;
    (3)政府在公债上须作两度的支付,一次付息,一次还本,颇为浪费人力、物力和财力;
    (4)公债的发行会引起市场利率上涨,阻碍生产规模的扩大;
    (5)公债的大量增长会造成国力的衰弱。大衰退以后,出现了“公债新哲学论”。凯恩斯等经济学家对公债的态度由否定转向肯定,认为公债有益于经济。
    公债新哲学论的主要观点有:
    (1)以公债支持赤字财政的实行可以直接或间接地扩大社会需求,从而消除经济危机和失业;
    (2)公债是经济危机时期刺激经济增长的必需条件,公债的利与弊应当从刺激经济增长的角度去考察、评价;
    (3)公债具有生产性,它可以促使物质财富的增加。因而,所发行的巨额公债,不但不是政府债务,反而应视同国家的资产;
    (4)公债的还本付息非但不会增加下一代的负担,而且还可以通过促使更大数量资本形成和消费的增加,为下一代增加可继承的遗产;
    (5)公债可作为政府调节、干预经济的重要杆杠,其作用不仅在于吸引通货膨胀时期的剩余购买力,增加经济衰退时期的需求,以稳定经济,还在于通过公债利率的恰当确定,引导社会资源的合理配置。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0题:

    问答题
    试述“性善论”与“性恶论”的区别和联系。

    正确答案: 孟子从仁义内在的基点出发提出“人性善”,认为仁义本与生俱生,内在于心。仁义礼智为人所本有,所以人性是善的,人只要顺着它去发展,就一定会成为善人。
    荀子不同意孟子的性善论,提出了“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的性恶论与之对立。他将人性分为“性”和 “伪”两部分,性指与生俱来的人的生理素质,伪指后天人为造就的礼义法度。“伪”的虽然是建立在“性”的生理素质基础之上,但对人而言,意义要更为重大。
    孟子的“性善”立足于内在和外在,荀子的“性伪之分”则改变为先天和后天,前者的重点在内在,后者的重点在后天。孟子虽然并未否认圣人礼义教化的作用,但从根本上说,人之为善与否取决于自身。即性善不论在价值还是事实层面都是肯定的。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1题:

    问答题
    试述教师发展的交往性原则的人性论、知识论和学习论基础。

    正确答案: 教师发展的交往性原则是建立在对“人性”、“知识”和“学习”更为全面、更为深入地理解和认识基础上的。
    (1)由“主体性”向“主体间性”的人性观转向要求教师实现“交往性发展”
    传统的主体性理论依然没有走出主客二分的逻辑,具有自主性和能动性的主体却将周围的其他主体视为“客体”,由此带来哈贝马斯所说的“交往的异化”,即主体间封闭和控制关系的广泛存在。最早挑战这种主体性理论的是胡塞尔,他在哲学上首先提出主体间性的概念,认为处于交往关系中的人均是主体,没有客体,主体间交往是一种从“自我”走向“他我”,从单数的“我”走向复数的“我们”的过程。自胡塞尔以后,主体间性理论经由海德格尔、伽达默尔、马丁•布伯等思想家的继承与阐发,其本身的涵义也不断得到充实。主体间性意味着主体间的彼此走近,相互拥抱,意味着每一主体都走出原子化的“自我”,通过与其他主体进行平等的交往和对话,实现经验、精神、意义和智慧的共享,它是主体间的“共在”(海德格尔),是我——你的“相遇和对话”(布伯),是不同主体的不同“视界”因相互敞开、相互进入而实现的“视界融合”(伽达默尔)。“主体间性”概念的提出,确立了“交往的人”的人性形象,为教师发展的交往性原则的确立提供了理论支持。
    (2)新知识观的社会性特征要求教师实现“交往性发展”。
    “知识属于共同体”的观点是新知识观的重要特征。社会建构主义理论认为,知识是个人与他人通过互动与磋商而建构的共识,它镶嵌于一定的社会历史文化中,“社会性是知识的本质属性”。分布认知理论也认为,知识分为“个人知识”和散布于环境中的“分布知识”两部分,知识并非是“静如脑中的家具”,而是活生生地存在于各种人际活动当中,个体必须通过与他人建立彼此支持的伙伴关系,不断将分布于环境中的知识整合入自己的知识体系,并建构起知识的意义。随着人们对知识的社会属性的认识的不断深入,对话、分享、互动对于教师专业知识的建构所具有的价值也日益引起人们的关注,这是“交往性发展”这一原则得以确立的重要前提。
    (3)新学习观的社会性特征要求教师实现“交往性发展”
    传统的学习观将学习视为个体内部的认知过程,学习是独立的个人活动。而社会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代表维果斯基则较早提出,人类的学习首先是一种发生于主体之间的社会性的活动,然后才是一种发生于主体内部的思维活动,学习的本质就是人与人之间的交往,是他人思想和自我见解之间的对话,它首先是一个社会过程,然后才是一个心理过程。这种学习理论由“人之内”向“人之间”的转向,要求教师走出孤立和封闭,建立起广泛的伙伴关系,通过参与“专业共同体”的合作、交往和对话,实现“交往性发展”。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2题:

    问答题
    试述萨伊的价值论、分配论和销售论。

    正确答案: (1)萨伊把生产归结为创造效用,又把效用归结为提供服务,就把价值归结为效用。
    (2)从生产三要素(土地、劳动、资本)论出发,萨伊认为是三要素共同创造了价值,三要素都是价值的来源。
    (3)关于价值的尺度和度量,萨伊提出价值量由效用量决定,即效用论;又提出价值由三要素共同生产,三要素的收入(工资、利润和地租)决定价值量,即生产费用论;又提出价
    值量由市场供求决定,即供求价格论。
    (4)在分配论上,萨伊提出三位一体公式:劳动—工资,资本—利息,土地—地租。工资是劳动所生产的那部分价值,地租是土地生产性服务的产物,利息是使用资本所付的租金,至于利润可分为业主收入和利息,业主收入是业主事业心、才干和风险的报酬。
    (5)销售论的核心是萨伊定律,即供给自动创造需求。其要点有三个:(1)自由竞争的资本主义将自动调节,使商品供求平衡;(2)利率调节储蓄和投资,使两者均衡;(3)商品最终总是以商品来购买的。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3题:

    试述萨伊的价值论、分配论和销售论。


    正确答案: (1)萨伊把生产归结为创造效用,又把效用归结为提供服务,就把价值归结为效用。
    (2)从生产三要素(土地、劳动、资本)论出发,萨伊认为是三要素共同创造了价值,三要素都是价值的来源。
    (3)关于价值的尺度和度量,萨伊提出价值量由效用量决定,即效用论;又提出价值由三要素共同生产,三要素的收入(工资、利润和地租)决定价值量,即生产费用论;又提出价
    值量由市场供求决定,即供求价格论。
    (4)在分配论上,萨伊提出三位一体公式:劳动—工资,资本—利息,土地—地租。工资是劳动所生产的那部分价值,地租是土地生产性服务的产物,利息是使用资本所付的租金,至于利润可分为业主收入和利息,业主收入是业主事业心、才干和风险的报酬。
    (5)销售论的核心是萨伊定律,即供给自动创造需求。其要点有三个:(1)自由竞争的资本主义将自动调节,使商品供求平衡;(2)利率调节储蓄和投资,使两者均衡;(3)商品最终总是以商品来购买的。

  • 第14题:

    所谓“复除”就是征收徭役税收。


    正确答案:错误

  • 第15题:

    试述基数效用论和序数效用论有何区别?


    正确答案: 基数效用论和序数效用论是解释消费者行为的两种不同理论。二者在分析消费者行为时有着明显的区别。具体表现在:
    ①假设不同。基数效用论假设消费者商品所获得的效用是可以度量的,即效用的大小可以用基数大小来表示,并且每增加一个单位商品所带来的效用增加具有递减规律;序数效用论则认为,消费者商品所获得的效用水平只可以进行排序,只可以用序数来表示效用的高低,而效用的大小及特征表示在无差异曲线中。
    ②使用的分析工具不同。基数效用论使用MU以及预算约束条件来分析效用最大化条件。而序数效用论则以无差异曲线和预算约束线为工具来分析消费者均衡。所以,二者所表述的消费者均衡的实现条件是不一样的。其中前者表述为MUx/Px=λ,后者表述为MRSxy=Px/Py。以上分析方法上的区别,只是以不同的方式表达了消费者行为的一般规律。
    除此以外,二者有又许多相同之处:
    ①它们都是从市场的需求着手,通过推导需求曲线来说明需求说明曲线是怎样表达消费者实现效用最大化规律的。
    ②它们都是在假定收入水平和价格水平一定的基础上来分析效用最大化过程。
    ③边际效用价值论是二者分析问题的基础,商品价格的高低是由边际效用大小决定的,而边际效用是递减的。所以,二者在反映需求特征上是完全一样。

  • 第16题:

    试述徭役论。


    正确答案:管仲治齐,提出了“无夺民时,则百姓富”的观点。初步揭示了轻徭主张的实质和意义。此后,孔子也主张治国要“使民以时”,孟子说“无违民时,则谷不可胜食也”。荀况强调“罕兴力役,无夺农时”,都是同样的思想。
    对家庭劳动力统一安排调配以解决徭役和农业生产的思想,以《周礼》为代表。
    它按各农户人口分为三等户:七口之家为一等户,六口之家为二等户,五口之家为三等户,规定:“凡起徒役,毋过家一人,以其余为羡,唯田与追胥竭作。”(《周礼》卷11)这种规定是依据对三等户能服徭役的人数的估计,《周礼》估计,一等户能够服徭役的人数,最高为3人,二等户2.5人,三等户为2人。这样,同时只征一人服役,各户还可有一半至三分之二的主要劳动力从事农业生产;即使是在农忙时期派徭役,也可不误农业生产,或不致太影响农业生产。此外,《周礼》还规定依据灾情不同程度地减免徭役,灾荒最严重时全免徭役。
    轻徭主张的理论基础,较早的是墨家的息民论和儒家的仁政论。较具有特色的是由东汉中叶的王符提出来的“爱日”论。王符认为:国富与民富都取决于财富的生产量,而生产量又取决于生产劳动时间。因此,要富国、富民,就要尽量爱惜百姓的时间,使百姓能尽量把自己的时间用在生产上。他以“日”来计算劳动时间,提倡爱日。他说:“礼义生于富足,盗窃起于贫穷。富足生于宽暇,贫穷起于无日”(《潜夫论·爱日》)。所谓“无日”,即没有充足的生产劳动时间。

  • 第17题:

    什么是徭役?


    正确答案: 徭役一般包括正卒、戌卒、更卒三种,正卒是指正式的步役,戌卒一人一生到京城或边境戌守一年。更卒每人每年到政府服徭役一个月、亲自服役叫“践更”不愿意亲自服役者交300钱由政府雇人代役叫“过更”。

  • 第18题:

    试述《素问•热论》对《伤寒论》的影响。


    正确答案:《素问•热论》对外感热病的六经分证、传变规律、治疗大法和禁忌预后,进行了全面而系统的论述,是研究外感热病的重要文献,对张机《伤寒论》的成书有重要的影响,可以说《素问•热论》是《伤寒论》的理论渊源,两者的关系密切,现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
    (1)仲景把书名定为《伤寒论》,是据《素问•热论》中“今夫热病者,皆伤寒之类也”而命名的。
    (2)《素问•热论》是六经分证,以寒邪为例,所论述的病证均为实证、热证。而《伤寒论》是六组证候群,三阳经证是热证、实证,三阴经证是寒证、虚证。《素问•热论》的六经分证和《伤寒论》的六组证候群六经的实质含义不同。
    (3)在传变规律上,《素问•热论》只提到循经传和两感于寒的发病形式,而《伤寒论》除此之外,还有越经、合病、并病、直中等传变形式。
    (4)治疗上,《素问•热论》仅提出汗、泄两法,而《伤寒论》提出了八法,并在诊断、禁忌、食复等方面均有所发展。
    总之,《素问•热论》与《伤寒论》两者密切相关,《伤寒论》是在《素问•热论》的基础上形成的。

  • 第19题:

    秦朝对逃避徭役要处给以一定的处罚。秦律规定,如果应服徭役并已得到通知而没有去报告,定罪为()。


    正确答案:捕事

  • 第20题:

    问答题
    试述重本抑末论的反对论。

    正确答案: 在重本抑末论取得正统观点的地位后,首先对它的“权威性”提出疑问的是东汉的思想家王符。
    王符也使用本、末的范畴分析经济问题。他写了《务本论》,宣扬:“凡为治之大体,莫善于抑末而务本,莫不善于离本而饰末。”(《潜夫论·务本》。但他认为,在社会经济生活中除了农桑为本之外,在其他经济领域、政治、道德、文化中,皆有本末之分。如“工以致用为本,以巧饰为末;商以通货为本,以鬻奇为末”(《潜夫论·务本》)。在这里,“致用”是指为一般平民百姓的生产和生活所必要的产品。“通货”也是仅指上述民生用品的流通而言。因此,王符区分本、末,不是从自然经济还是商品经济着眼,而是从它们是为百姓日用,还是为贵族、达官、富豪的奢靡生活服务来立论。
    宋代以后,东南沿海一带的商品经济有了较明显的发展,维护商品经济和工商业的主张,在经济思想领域中,也有了更明显的表现。南宋叶适是在重本抑末论成为正统观点后,首先对它进行公开挑战的第一人。他广泛征引了古代儒家经典中肯定分工和工商业的论点,指出:《尚书》讲到“贸迁有无化居”,西周对关市“几而不征”,《春秋》肯定“通商惠工”,这都说明“古圣王”主张“以国家之力扶植商贾,流通货币”,而不是把工商看作“末业”加以抑制。以此为依据,叶适作出结论说:“夫四民交致其用,而后治化兴,抑末厚本,非正论也。”(《习学纪言序目·史记》)明代中叶以后,在商品经济和工商业更为发展的基础上,对重本抑末论的批评、攻击也更多起来。到清初的黄宗羲,这种批评、攻击达到了新的、更高的水平。黄宗羲也使用“本”和“末”的范畴,也认为应该重本抑末。但他认为本、末应以是否有利于富民来划分,而不应以农和工商来区别。
    他认为:当时不利于富民的行业有三类:
    第一是“习俗”。指各种陋习,如送礼、宴会、祭祀方面的铺张浪费,以及“含敛”(死人口含珠宝下葬)、“刍灵”(纸人纸马)、“斋醮”(请僧道追荐亡灵)之费,等等。
    第二是“蛊惑”。指因迷信、愚昧等引起的财物靡费,如庙宇、香烛、祭品、纸钱等。
    第三是“奢侈”。指权贵、豪绅、巨商等荒淫侈靡生活所耗费的各种财物,如“倡优”、“酒肆”、“机坊”(指制造豪华衣料的作坊)等。人力、物力用在这些用途上,只会使用于民生日用产品生产的资源更不足,从而使广大百姓更加缺衣少食。因此,只有为“习俗”、“蛊惑”、“奢侈”服务的行业才真正是“末业”,不仅应该“抑”,而且应该“一概痛绝之”;否则,即使国家轻徭薄赋,为经济发展创造良好条件,“民仍不可使富也”。至于一般的工商业,则是富国、富民所不可少的,应该是国家保护、扶植的对象。(《明夷待访录·财计三》)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1题:

    问答题
    试述荀子的认识论和人性论

    正确答案: 认识论:
    1知识才能是后天获得的
    2客观事物的道理是可知的
    3理性思维必须以感性材料为基础
    4“行”是“知”的目的
    人性论:荀子人性论的基本观点是“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性的对立面是“伪”。对于“性”和“伪”的关系,荀子认为性是伪的基础,是人为加工改造的原始材料,使“性”完善美好。荀子一方面加强“性伪之分”。另一方面又强调“性伪合”,以为这个“性”可以化,而“伪”的目的就是为了性。这种合的关系就是“化性而起伪”。(荀子认为人的本性虽然是自然生就的,但是他是可以改造的,荀子不断强调人性的必须改造,而且认为人性可以改造,改造人生必须通过伪的努力,他把改造“人性”的过程叫做“化性而起伪”)荀子虽然错误地离开人的社会关系来谈人性,但是他却十分重视社会环境的影响和后天善的积累对于改造人性的作用。充分肯定了人在道德修养上的主观能动作用,有助于激励人们树立努力学习自觉修养的信息和勇气。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2题:

    问答题
    试述徭役论。

    正确答案: 管仲治齐,提出了“无夺民时,则百姓富”的观点。初步揭示了轻徭主张的实质和意义。此后,孔子也主张治国要“使民以时”,孟子说“无违民时,则谷不可胜食也”。荀况强调“罕兴力役,无夺农时”,都是同样的思想。
    对家庭劳动力统一安排调配以解决徭役和农业生产的思想,以《周礼》为代表。
    它按各农户人口分为三等户:七口之家为一等户,六口之家为二等户,五口之家为三等户,规定:“凡起徒役,毋过家一人,以其余为羡,唯田与追胥竭作。”(《周礼》卷11)这种规定是依据对三等户能服徭役的人数的估计,《周礼》估计,一等户能够服徭役的人数,最高为3人,二等户2.5人,三等户为2人。这样,同时只征一人服役,各户还可有一半至三分之二的主要劳动力从事农业生产;即使是在农忙时期派徭役,也可不误农业生产,或不致太影响农业生产。此外,《周礼》还规定依据灾情不同程度地减免徭役,灾荒最严重时全免徭役。
    轻徭主张的理论基础,较早的是墨家的息民论和儒家的仁政论。较具有特色的是由东汉中叶的王符提出来的“爱日”论。王符认为:国富与民富都取决于财富的生产量,而生产量又取决于生产劳动时间。因此,要富国、富民,就要尽量爱惜百姓的时间,使百姓能尽量把自己的时间用在生产上。他以“日”来计算劳动时间,提倡爱日。他说:“礼义生于富足,盗窃起于贫穷。富足生于宽暇,贫穷起于无日”(《潜夫论·爱日》)。所谓“无日”,即没有充足的生产劳动时间。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3题:

    问答题
    什么是徭役?

    正确答案: 徭役一般包括正卒、戌卒、更卒三种,正卒是指正式的步役,戌卒一人一生到京城或边境戌守一年。更卒每人每年到政府服徭役一个月、亲自服役叫“践更”不愿意亲自服役者交300钱由政府雇人代役叫“过更”。
    解析: 暂无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