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述近代中国经济思想的兴铁路论。
第1题:
简述近代中国经济思想的义利论。
中国古代贵义贱利思想占主导地位。它的积极作用是对人们的求利活动有所制约,有利于社会的稳定;消极作用是对人们的求利活动束缚过多,不利于经济的发展。进入近代以后,有些思想家如薛福成、陈炽都对贵义贱利思想进行了批判,这对解放人们的思想有积极意义。
另一方面也存在贬低义的作用的倾向。严复主张义利合,是把义统一于个人的“长久真实之利”,实为对义的否定。何启、胡礼垣则根本不谈义,他们所主张的是一种西方个人主义的价值观。孙中山提出要恢复道德文明,主张发扬经过改造的传统道德规范,实际上是重新肯定了义的作用。
第2题:
简述近代中国经济思想的兴商务和振兴实业论。
发展资本主义经济的思想萌芽于魏源。第二阶段的经济发展思想以兴商务为中心。第三阶段产生了“实业”一词,人们逐渐以“振兴实业”来代表农工商业的发展,并产生了工业化的思想。
光绪二十三年(1897年)梁启超指出中国“他日必以工立国”。次年康有为正式提出了“定为工国”的主张,这在当时还只是一个抽象的原则。张謇认为振兴实业应以棉铁为中心,实行棉铁主义。孙中山的《实业计划》则首次为中国工业化描绘了一幅宏伟蓝图。他考虑到振兴实业以后会加剧贫富对立,主张大实业国有和节制资本。
第3题:
简述近代中国经济思想的田制论。
土地问题是中国历代政府和思想家普遍关心的问题。龚自珍提出农宗论,企图用宗族关系来缓和地主和农民的矛盾,实现社会的稳定。洪秀全以平分土地为解决土地问题的理想方案。主张通过减租来减轻农民痛苦的有陶煦和钟天纬。
以孙中山为代表的资产阶级革命派批评了地主的不劳而获、坐享其成,主张平均地权,土地国有,将这一政策作为防止中国经济发展后发生社会革命的主要保证。孙中山晚年还进一步提出了“耕者有其田”的口号。刘师培在参加同盟会期间批判了历代地权的失平,提出了“农人革命”的主张。章炳麟起初赞成平均地权,后来仅主张在人口适中的地区进行均田。孙中山的土地国有主张曾受到梁启超的抨击,双方发生了激烈的论战。
第4题:
简述近代货币思想发展的趋向。
鸦片战争前,由鸦片进口白银外流导致了银钱比价持续上升。加之战后持续的贸易入超和战争赔款,均需用银支付,使得银钱并用的传统币制难以维持。另一方面,受外来铸币的影响,中国民间和地方政权也逐渐仿西法铸造的银币。由于没有统一的、确定的制度,铸币者越多,货币流通领域也越杂乱无章。交易中收受各种货币,不但辩伪、折算,浪费时间,稍一不慎,还会蒙受无谓的损失。这自然引发了各种整顿、改革货币制度的主张和议论。1860年以前在货币领域中的探讨和议论,仍未超出传统货币制度、货币思想的范围。1860年后中国社会经济制度逐渐发生变化,人们逐渐认识到,要解决货币领域中的问题,已不可能维持现存的货币制度,而必须以西方的信用货币制度为蓝本,进行从金属货币向信用货币转变的根本性变革。有人甚至宣扬“币制救国论”,认为改革货币制度是中国脱贫致富,转危为安,救亡图存的关键。
第5题:
在教育目的问题上,德国教育家凯兴斯泰纳的主张体现了()。
A社会本位论思想
B个人本位论思想
C社会效益论思想
D教育无目的论思想
第6题:
《天演论》是我国近代哪位著名的思想家翻译的?
第7题:
《天演论》是我国近代()著名的思想家翻译的。
第8题:
试述近代经验论思想的演化过程。
第9题:
第10题:
第11题:
第12题:
第13题:
简述近代中国经济思想的农工商关系论。
中国在战国以后重农抑商思想占主导地位,反抑商思想亦在发展。近代第一阶段仍有抑商和反抑商思想。第二阶段重商思想兴起,有以商为本、商握四民之纲、与资本主义国家进行商战及争取贸易顺差等理论,还产生了工为商基或工或商本的思想。
第三阶段进一步明确了以工或以工农为本;这时的以农为本是从农业为工业提供原料的角度说的,同传统的农本思想已有区别。对于本末业的划分,严复、张謇仍予以肯定,但认为本末之分并不表示有所轻重。严复还将本末业的概念推向世界范围。对于农工商业的关系,从第二阶段起一般都肯定其相互促进的作用。
第14题:
简述近代中国经济思想的兴铁路论。
铁路建设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经济发展的速度。从19世纪70年代开始,洋务派及其支持者纷纷著文或上奏要求建造铁路,而受到顽固派的阻挠,发生了激烈的争论。反对造铁路的理由由刘锡鸿集其大成,钟天纬对它进行了逐条批驳。
第三阶段建造铁路的思想更加发展,何启垣认为铁路是“振兴之祖”,主张县县通铁路。造铁路需要巨额资本,多数主张发挥商人的积极性,由商人承办。何启、胡礼垣提出要“独任商民,勿加‘官督’二字”,而张之洞在拟办粤汉铁路湖南段时仍发表了一套官督商办、官商分权的理论。孙中山也非常重视铁路建设,提出以铁路多少为衡量一国贫富的标准。他的《实业计划》即以铁路建设为重点。
第15题:
简述近代中国经济思想的利用外资论。
在外国资本主义入侵的情况下,外资必然会进入中国,本无所谓利用。但有些思想家从发展民族经济考虑,提出了利用外资的主张。这主张首先表现在兴建铁路上,马建忠、薛福成、钟天纬以及后来的孙中山等都主张借外债以兴铁路。
马建忠反对招洋股,认为招洋股会使外人控制中国的利权。何启、胡礼垣则主张造铁路要入洋股而反对借洋款,认为借洋款的损失很大。孙中山认为利用外资不妨以路权相让四十年,以加速铁路的发展。对利用外资的利弊作全面分析的是梁启超,他也主张用洋债而勿用洋股。孙中山的《实业计划》则是希望充分利用外资的计划。
第16题:
第17题:
《天演论》是我国近代著名的思想家严复翻译的。
第18题:
简述中国近代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派“民生论”的思想渊源。
第19题:
简述铁路的出现对近代旅游的影响
第20题:
第21题:
第22题:
第23题:
第24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