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出了“亡国亡天下”之说:“易姓改号,谓之亡国。仁义充塞,而至于率兽食人,人将相食,谓之亡天下。”A、黄宗羲B、王夫之C、顾炎武D、孙奇逢

题目

()提出了“亡国亡天下”之说:“易姓改号,谓之亡国。仁义充塞,而至于率兽食人,人将相食,谓之亡天下。”

  • A、黄宗羲
  • B、王夫之
  • C、顾炎武
  • D、孙奇逢

相似考题
更多“()提出了“亡国亡天下”之说:“易姓改号,谓之亡国。仁义充塞,而”相关问题
  • 第1题:

    “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化而裁之谓之变,推而行之谓之通;举而措之天下之民,谓之事业。”出自()。

    • A、《论语》
    • B、《周易•系辞上传》
    • C、《庄子》
    • D、《老子》

    正确答案:B

  • 第2题:

    易姓改号,谓之亡国,仁义充塞,而至于率兽食人,人将相食,谓之亡天下……保国者,其君其臣肉食者谋之,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耳矣”。这段言论出自()

    • A、黄宗羲
    • B、顾炎武
    • C、王夫之
    • D、梁启超

    正确答案:B

  • 第3题:

    顾炎武在《日知录》一书中提出了“亡国”和“亡天下”两个概念,其中“亡天下”的确切含义是()

    • A、封建王朝的更替
    • B、国家危难和整个民族的沦亡
    • C、统治者不施仁政,民不聊生
    • D、统治阶级内部纷争,国家分裂

    正确答案:B

  • 第4题:

    顾炎武说:“易号改姓,谓之亡国。仁义充塞而至于率兽食人,人将相食,谓之亡天下。…保国者,其君其臣肉食者谋之。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耳矣。”这一思想的深远影响在于()

    • A、揭露了封建君主专制统治的实质
    • B、指出了传统忠君保国思想的错误
    • C、明确与强化了中国人的民族责任感
    • D、为推翻封建统治提供了理论依据

    正确答案:C

  • 第5题:

    “文王行仁义而王天下,偃王行仁义而丧其国,是仁义用于古而不用于今也。故曰:‘世异则事异’。”这段话反映了()。

    • A、孟子的“仁政”学说
    • B、墨子的“兼爱”思想
    • C、韩非的变法革新主张
    • D、庄子的“齐物”观点

    正确答案:C

  • 第6题:

    翻译:乾坤,其易之緼邪?乾坤成列,而易立乎其中矣。乾坤毁,则无以见易,易不可见,则乾坤或几乎息矣。是故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化而裁之谓之变,推而行之谓之道,举而错之天下之民谓之事业。


    正确答案: 乾坤,大概是《易》的渊源吧!乾坤(阴阳)分布排列,而《易》就立于其中了。乾坤毁灭,则无以显现《易》,《易》不可现则乾坤也许几乎止息了,所以,形体以上(而不可见)的叫道,形体以下(而可见)的叫器,(阴阳)转化而裁成万物的叫变,(阴阳)推移往来运动的叫通,将(《易》的作用)施加于天下民众的,就叫做事业。

  • 第7题:

    解释下列各加“         ”的词的意义。 攘弃仁义,而天下之德玄同矣。


    正确答案:玄同:混同。

  • 第8题:

    判断题
    孔子认为应当用仁义礼乐治天下,反对用武力和战争来统治天下,所以,孔子重礼而轻武。
    A

    B


    正确答案: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9题:

    问答题
    翻译:“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

    正确答案: 喜怒哀乐没有表现出来的时候,叫做“中”;表现出来以后符合节度,叫做“和”。“中”,是人人都有的本性;“和”,是大家遵循的原则,达到“中和”的境界,天地便各在其位了,万物便生长繁衍了。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0题:

    单选题
    顾炎武在(日知录)中说:“有亡国,有亡天下……易姓改号,谓之亡国,仁义充塞,而至于率兽食人,人将相食,谓之亡天下……亡国者,肉食者谋之,保天下者,匹夫之贱,必有责焉耳矣”。下列历史事件中符合“亡天下”含义的是()
    A

    1127年的靖康之耻

    B

    1644年的甲申之难

    C

    1856年的天京变乱

    D

    1935年的华北事变


    正确答案: D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1题:

    单选题
    儒家提倡的“王道”是指(   )。
    A

    以武力征服天下

    B

    以道德行仁义使天下归顺

    C

    以仁义治天下

    D

    天子的教化


    正确答案: A
    解析:

  • 第12题:

    单选题
    四川保路同志会入会者认定(),必须拼死反抗,保路运动迅速向全*省蔓延。
    A

    借款保路

    B

    借款筑路

    C

    借款亡路,路亡国亡

    D

    借款亡国


    正确答案: D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3题:

    顾炎武在《日知录》一书中说:"易姓改号,谓之亡国。仁义充塞,„„,人将相食,谓之亡天下"。"亡国"和"亡天下"两个概念,其中"亡天下"的确切含义是()。

    • A、封建王朝的更替
    • B、外族入侵带来国家危难
    • C、统治者不施仁政,导致民不聊生,社会退步
    • D、统治阶级内部纷争使国家分裂

    正确答案:C

  • 第14题:

    明末清初著名思想家顾炎武在《日知录》中说:“有亡国,有亡天下……易姓改号,谓之亡国。仁义充塞,而至于率兽食人,人将相食,谓之亡天下……保国者,其君其臣肉食者谋之。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耳矣”。下列历史事件中符合“亡天下”含义的是()

    • A、1937年的七七事变
    • B、1912年的清朝建立
    • C、1927年,北洋军阀基本被消灭
    • D、1644年的明朝灭亡

    正确答案:A

  • 第15题:

    顾炎武说:“易姓改号,谓之亡国。仁义充塞而至于率兽食人,人将相食,谓之亡天下。……保国者,其君其臣肉食者谋之;保天下者,皮肤之贱与有责焉耳矣!”对这段话理解正确的是()

    • A、主张人人平等,平民都有参政权
    • B、提倡经世致用,反对空谈爱国
    • C、论证了儒家“仁义道德”的虚伪
    • D、否定传统的“忠君爱国”思想

    正确答案:D

  • 第16题:

    把“亡国”与“亡天下”区别开来,后人据此提出“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古代思想家是()

    • A、李贽
    • B、顾炎武
    • C、王夫之
    • D、梁启超

    正确答案:B

  • 第17题:

    顾炎武有“亡国亡天下论”,那么“亡天下”,亡的是()。

    • A、matherland
    • B、state
    • C、nationality
    • D、nation

    正确答案:D

  • 第18题:

    翻译:“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


    正确答案: 喜怒哀乐没有表现出来的时候,叫做“中”;表现出来以后符合节度,叫做“和”。“中”,是人人都有的本性;“和”,是大家遵循的原则,达到“中和”的境界,天地便各在其位了,万物便生长繁衍了。

  • 第19题:

    顾炎武在(日知录)中说:“有亡国,有亡天下……易姓改号,谓之亡国,仁义充塞,而至于率兽食人,人将相食,谓之亡天下……亡国者,肉食者谋之,保天下者,匹夫之贱,必有责焉耳矣”。下列历史事件中符合“亡天下”含义的是()

    • A、1127年的靖康之耻
    • B、1644年的甲申之难
    • C、1856年的天京变乱
    • D、1935年的华北事变

    正确答案:D

  • 第20题:

    单选题
    ()提出了“亡国亡天下”之说:“易姓改号,谓之亡国。仁义充塞,而至于率兽食人,人将相食,谓之亡天下。”
    A

    黄宗羲

    B

    王夫之

    C

    顾炎武

    D

    孙奇逢


    正确答案: C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1题:

    问答题
    翻译:乾坤,其易之緼邪?乾坤成列,而易立乎其中矣。乾坤毁,则无以见易,易不可见,则乾坤或几乎息矣。是故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化而裁之谓之变,推而行之谓之道,举而错之天下之民谓之事业。

    正确答案: 乾坤,大概是《易》的渊源吧!乾坤(阴阳)分布排列,而《易》就立于其中了。乾坤毁灭,则无以显现《易》,《易》不可现则乾坤也许几乎止息了,所以,形体以上(而不可见)的叫道,形体以下(而可见)的叫器,(阴阳)转化而裁成万物的叫变,(阴阳)推移往来运动的叫通,将(《易》的作用)施加于天下民众的,就叫做事业。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2题:

    单选题
    “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化而裁之谓之变,推而行之谓之通;举而措之天下之民,谓之事业。”出自()。
    A

    《论语》

    B

    《周易•系辞上传》

    C

    《庄子》

    D

    《老子》


    正确答案: A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3题:

    问答题
    南北两国亡国的时间分别是?

    正确答案: 公元前586和公元前722年
    解析: 暂无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