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多“试述中国古代的人性论。”相关问题
  • 第1题:

    试述荀子的认识论和人性论


    正确答案: 认识论:
    1知识才能是后天获得的
    2客观事物的道理是可知的
    3理性思维必须以感性材料为基础
    4“行”是“知”的目的
    人性论:荀子人性论的基本观点是“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性的对立面是“伪”。对于“性”和“伪”的关系,荀子认为性是伪的基础,是人为加工改造的原始材料,使“性”完善美好。荀子一方面加强“性伪之分”。另一方面又强调“性伪合”,以为这个“性”可以化,而“伪”的目的就是为了性。这种合的关系就是“化性而起伪”。(荀子认为人的本性虽然是自然生就的,但是他是可以改造的,荀子不断强调人性的必须改造,而且认为人性可以改造,改造人生必须通过伪的努力,他把改造“人性”的过程叫做“化性而起伪”)荀子虽然错误地离开人的社会关系来谈人性,但是他却十分重视社会环境的影响和后天善的积累对于改造人性的作用。充分肯定了人在道德修养上的主观能动作用,有助于激励人们树立努力学习自觉修养的信息和勇气。

  • 第2题:

    试述中国古代选才的主要经验。


    正确答案: ①德才兼备的选才原则;
    ②人尽其才的析才理念;
    ③以微见著的考察方法。

  • 第3题:

    试述中国古代法律制度的伦理特征


    正确答案:封国制、宗法制、“家天下”、“亲亲尊尊”等。
    解析:中国古代法律文化的特点是以家族伦理道德为基本内容,伦理道德借助于“法”这一形式来体现并加以强制实施。中国古代法律思想的核心则是“德”。“以德配天”、“明德慎行”、“亲亲尊尊”、“为国以礼”、“隆礼重法”、“为政以德,一准乎礼”等诸如此类以德为主的思想贯穿于古代司法过程之始终。
    中国古代的法律可以说完全依附于“礼”,因而始终不能获得自己的独立生命(相对于近代意义上的法律来讲),其实质应可认为“法”是载体,“德”是内容。

  • 第4题:

    试述中国古代行政监察组织的设置及启示。


    正确答案:中国古代封建王朝曾先后设置过若干负责监察的官职、机构;如秦汉时期的御史大夫,元朝的御史台等;其启示有:
    ①高度重视行政监察,设置专门机构负责监察工作;
    ②自上而下,全面监督;

  • 第5题:

    试述中国古代传统的领导行为。


    正确答案: 1.躬亲庶务和委任责成型。躬亲庶务及事必躬亲,指帝王尽最大可能亲自处理或独自包揽政务,委任责成是指帝王委政宰相及有司而责其成功,不独自处理政务,也不插手有司事务。
    2.操术任使型与推诚委任型。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建议君主采用操术任使型领导模式的人是法家的代表人物申不害,此种模式基于“人性恶”的基础,操术任使是“任掌权者以权术控制,驾驭属僚,拿特别属僚并以逆诈守法监督属僚的权利行使方式。推诚委任型领导模式,强调的是一种与操术任使型领导模式截然不同的价值观,它更重视寻找君臣之间的推诚置腹、真诚合作,寻求君臣的一致性、和谐点。
    3.温和感化型和严厉监督型。温和感化型模式的基础是“人性本善”。所以人人皆可为尧舜,它承认人们向善的本性,只要权利主体将心比心,用真心对待权利客体,诱发客体固有的善质,创造促使客体向善的条件,那么就能感化权利客体,使客体做出善的行为。严厉监督型领导模式以外在的强制力量为特征,认为人所崇尚的只有“力”,只有“力”才能抑制人性向恶的本能,所以必须严格监督,以强制的力量,使下属不敢不服从上司,人性恶的一面显示了严厉监督型领导模式的合理性。
    4.清静无为型。这种领导给民众的印象是“不知有之”。就好像这个领导不存在一样,领导者真的做到了无为而治,身教不言,他虽隐于众,但却能以无形的影响力和感召力来规范民众的行为,使民众以为是自己要那样干的,而不是受领导支使所为。

  • 第6题:

    问答题
    试述中国古代监督思想。

    正确答案: 中国古代监督思想中最重要的内容体现在以下方面:
    1、发挥舆论监督作用的思想。古代政治家认为,统治者廉洁自律,善于听取臣民的进谏,整个国家,社会就会政治清明,生活安定。统治阶级为了维护统治和巩固政权,一般也会加强对自身的监督。发挥舆论监督作用的思想最早萌芽于周朝。发挥舆论监督作用思想在我国古代监督思想中影响极为深远。但是,这种思想也有较为明显的局限性。所以古代这种发挥舆论监督作用的思想实际上不可能从根本上杜绝腐败。
    2、严格监督官吏的思想。在中国古代,官吏不可能真正做到廉洁,但是为了维护政权及统治地位,统治阶级不得不重视对官吏的监督。各朝各代的统治阶级和政治思想家都提出了严格监督官吏的国想,并在日常政务中对官吏进行监督考察。
    3、监察权权重而独立的思想。监察权权重而独立的思想是我国古代重视监督,强化监督职能的重要体现,主要是指通过提高监察机关及其官员的地位,加强其权力,维护其独立性等方式,达到强化监督的目的。首先,古代监察官员位卑权重,禄薄赏厚。位卑权重,既容易使监察官员被皇帝控制于手掌之中,又不易干涉中央和地方的行政事务,也与朝廷及地方的官吏少利害牵连,迫使监督权紧紧依附皇权。禄薄赏厚,使得监察官员不会萌发贪恋职位之心而腐败。其次监督权相对保持独立。监督权独立是指我国古代监察机关和监察员保持独立性,不隶属于被监察的对象,最大限度地避免受到人为牵制。监察权权重而独立的思想是我国古代监察制度的重要基础,对我国古代监察机关的职权设置,领导体制等方面产生了重要影响。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7题:

    问答题
    试述荀子的认识论和人性论

    正确答案: 认识论:
    1知识才能是后天获得的
    2客观事物的道理是可知的
    3理性思维必须以感性材料为基础
    4“行”是“知”的目的
    人性论:荀子人性论的基本观点是“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性的对立面是“伪”。对于“性”和“伪”的关系,荀子认为性是伪的基础,是人为加工改造的原始材料,使“性”完善美好。荀子一方面加强“性伪之分”。另一方面又强调“性伪合”,以为这个“性”可以化,而“伪”的目的就是为了性。这种合的关系就是“化性而起伪”。(荀子认为人的本性虽然是自然生就的,但是他是可以改造的,荀子不断强调人性的必须改造,而且认为人性可以改造,改造人生必须通过伪的努力,他把改造“人性”的过程叫做“化性而起伪”)荀子虽然错误地离开人的社会关系来谈人性,但是他却十分重视社会环境的影响和后天善的积累对于改造人性的作用。充分肯定了人在道德修养上的主观能动作用,有助于激励人们树立努力学习自觉修养的信息和勇气。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8题:

    填空题
    写出两个中国古代人性论派别及其代表人物()

    正确答案: 性善论:孟子,性恶论:荀子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9题:

    问答题
    试述教师发展的交往性原则的人性论、知识论和学习论基础。

    正确答案: 教师发展的交往性原则是建立在对“人性”、“知识”和“学习”更为全面、更为深入地理解和认识基础上的。
    (1)由“主体性”向“主体间性”的人性观转向要求教师实现“交往性发展”
    传统的主体性理论依然没有走出主客二分的逻辑,具有自主性和能动性的主体却将周围的其他主体视为“客体”,由此带来哈贝马斯所说的“交往的异化”,即主体间封闭和控制关系的广泛存在。最早挑战这种主体性理论的是胡塞尔,他在哲学上首先提出主体间性的概念,认为处于交往关系中的人均是主体,没有客体,主体间交往是一种从“自我”走向“他我”,从单数的“我”走向复数的“我们”的过程。自胡塞尔以后,主体间性理论经由海德格尔、伽达默尔、马丁•布伯等思想家的继承与阐发,其本身的涵义也不断得到充实。主体间性意味着主体间的彼此走近,相互拥抱,意味着每一主体都走出原子化的“自我”,通过与其他主体进行平等的交往和对话,实现经验、精神、意义和智慧的共享,它是主体间的“共在”(海德格尔),是我——你的“相遇和对话”(布伯),是不同主体的不同“视界”因相互敞开、相互进入而实现的“视界融合”(伽达默尔)。“主体间性”概念的提出,确立了“交往的人”的人性形象,为教师发展的交往性原则的确立提供了理论支持。
    (2)新知识观的社会性特征要求教师实现“交往性发展”。
    “知识属于共同体”的观点是新知识观的重要特征。社会建构主义理论认为,知识是个人与他人通过互动与磋商而建构的共识,它镶嵌于一定的社会历史文化中,“社会性是知识的本质属性”。分布认知理论也认为,知识分为“个人知识”和散布于环境中的“分布知识”两部分,知识并非是“静如脑中的家具”,而是活生生地存在于各种人际活动当中,个体必须通过与他人建立彼此支持的伙伴关系,不断将分布于环境中的知识整合入自己的知识体系,并建构起知识的意义。随着人们对知识的社会属性的认识的不断深入,对话、分享、互动对于教师专业知识的建构所具有的价值也日益引起人们的关注,这是“交往性发展”这一原则得以确立的重要前提。
    (3)新学习观的社会性特征要求教师实现“交往性发展”
    传统的学习观将学习视为个体内部的认知过程,学习是独立的个人活动。而社会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代表维果斯基则较早提出,人类的学习首先是一种发生于主体之间的社会性的活动,然后才是一种发生于主体内部的思维活动,学习的本质就是人与人之间的交往,是他人思想和自我见解之间的对话,它首先是一个社会过程,然后才是一个心理过程。这种学习理论由“人之内”向“人之间”的转向,要求教师走出孤立和封闭,建立起广泛的伙伴关系,通过参与“专业共同体”的合作、交往和对话,实现“交往性发展”。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0题:

    写出两个中国古代人性论派别及其代表人物()


    正确答案:性善论:孟子;性恶论:荀子

  • 第11题:

    中国古代的人性论是从()的角度提出来的。

    • A、政治学
    • B、经济学
    • C、哲学
    • D、社会学

    正确答案:C

  • 第12题:

    试述中国古代监督思想。


    正确答案:1.监督辅政思想,中国古代的统治者、政治家和思想家在总结历史经验教训的基础上提出了监督辅政的思想。监督辅政思想认为,监督是维护统治,巩固政权,治理国家的必要手段,只有通过实施和加强监督才能够有效防止和反对腐败,从而稳定统治。监督辅政思想主要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表明了腐败对政权的严重危害性;二是指出监督是防止和反对腐败,巩固统治的必要手段。监督辅政思想体现了我国古代统治者、政治家和思想家对监督职能的正确认识,重视监督在治国方略中的重要作用,确立了监督职能的根本目标,并在此基础上开始不断探索监督制度的建设与完善。
    2.君臣并提思想,君臣并提思想阐明了我国古代的监督对象,即强调君王和官吏都应该受到监督,以保证统治的稳定、长久和繁荣。君主与官员作为封建国家统治结构中的两大组成部分,其腐败行为都会危及政权统治,应该采取不同的监督形式对二者实行监督。君臣并提的监督思想对我国古代监督制度的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首先,君臣并提的监督思想,体现了我国古代对于最高统治者进行监督的理念,具有一定的进步意义。其次,君臣并提的监督思想表明了我国古代的监督对象与范畴,认识到了君主和官吏在实施统治、治理国家过程中的紧密关系,以及对于王朝兴衰的重要影响。再次,君臣并提的监督思想对我国古代监督制度影响深远。对我国古代谏诤制度和监察制度的建立与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3.监察权权重而独立思想,监察权权重而独立的监督思想是我国古代重视监督、强化监督职能的重要体现,是指通过提高监督的主要实施者——监察机关及其官员的地位、加强其权力、维护其独立性,以达到强化监督的目的。监察权权重而独立的主张,是我国古代监察制度的重要基础,对我国古代监察机关的职权设置、领导体制等方面产生了重要影响。
    4.监督专才思想,监督专才思想是指对监察官员进行严格的选拔、任用、考核与奖惩,确定监察官员在政治素养、道德品行和专业能力方面的要求与条件,从而保证由专业人才实施监督,以实现监督职能的高效运转;同时强化对监察官员本身的监督考核与奖惩,以实现对监督权的监督与制约。监督专才思想体现了我国古代对于专业人才的重视,并表现出重视监督权制约的先进理念。

  • 第13题:

    试述中国古代文论中意境的三重涵义?


    正确答案:(1)中国古代意境的第一重意义充分表现为言与意,形与神,实与虚,显与隐,景与情,含蓄与明朗等一系列的矛盾对立运动,这是中国艺术的一条根本精神。它的写实的部分在文本中呈现为“景”、“境”、“象”这些在文本中是一种特定形象,具有直接性、确定性、可感性,同时它又蕴蓄了一种势能,引导读者自己去抵达实境之外蕴含的艺术虚境。
    (2)意境的第二重含义指向接受者的审美感觉。它充分体现了中国文学的东方感悟方式和对读者的极端重视。中国古代艺术在其自身形成的长期发展中形成了以含蓄、寓意、双关、寄托、讽喻、比兴、曲喻、暗示乃至象征等手法构成的一整套意义生成和表达体系。与之相应也形成了知音、体味、顿悟、兴会、兴象等一整套艺术感知方式。这种感觉方式对艺术中空白与未定性的感知能力有极高的要求。
    (3)意境的第三重意义建立在文本与读者建构活动的基础之上,它反映了艺术的审美本质,即浑融境界。也就是指文学文本通过读者的阅读实践获得的整体的韵外之致、文外之旨是审美意象所系,审美情感所在的最高审美境界。

  • 第14题:

    问答题
    试述中国古代的人性论。

    正确答案: 1、性善说:孟子是中国古代性善说的主要代表。
    教育的任务:“求其放心”
    教育方法上:注重内省和主观修养的工夫。
    2、性恶说:荀子从他的自然的天道观出发,提出他的性恶论思想。
    “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
    教育方法上:重视改造和外炼
    3、性无善无恶说:告子认为:“性无善无不善也”,老子认为:"性无善、无不善也"。
    4、性有善有恶说:世硕和扬雄是这一观点的代表。
    5、性三品说:董仲舒:“圣人之性”、“中民之性”、“斗筲之性”
    韩愈:上、中、下三个品级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5题:

    问答题
    试述二程人性论的基本特点。

    正确答案: 在本体论上二程的道(理)气合一,表现在人性论上就是性气不离。儒家既禀持天人合一的道德理想境界,就不应只推尊人而否定物,肯定人性而贬斥物性就已经是天人为二了。但只有普遍性而无特殊性亦不可,性本善而只有人得体验而扩充之,物则只知其生而不知其本,故人性又不同于物性。
    性的普遍与特殊之差,在二程具体是指本性与气禀之差。“性之本”也就是“性之理”,明确标示性之本才能保证性善的普遍性的落实。就价值判断来说,与张载的否定不同,二程多次正面肯定了“生之谓性”的意义。
    气禀在二程亦是可变的,认为“上智与下愚不移”的说法,移与不移不在于禀赋而在于人为。二程的澄治之功大致类似于张载的“善反”,但又不尽相同。因为张载的善反是进达完全的天地之性,二程的澄治却只是返回到“元初”本然。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6题:

    问答题
    列举中国古代人性论方面有代表性的主要观点。

    正确答案: 先秦关于人性的争论有性善论、性恶论、性无善恶论、性有善恶论、性善恶混杂论和人性三品论等。
    性善论的代表是孟子,认为“人之性善,犹水之就下也”;
    性恶论的代表是荀子,“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
    性无善无恶论的代表是告子,“生之谓性,食色性也”,“人性之无分善恶也,犹水之无分东西也”;
    性有善有恶论的代表是世硕,认为人性有善与恶两个方面的矛盾;
    性善恶混杂论的代表是杨雄,“人之性也,善恶混。修其善则为善人,修其恶则为恶人”;
    性三品论的代表是董仲舒(人性分为圣人之性、斗筲之性和中民之性)和韩愈(人性分为上、中、下品人性)。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7题:

    单选题
    中国古代的人性论是从()的角度提出来的。
    A

    政治学

    B

    经济学

    C

    哲学

    D

    社会学


    正确答案: B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8题:

    问答题
    试述孟子与告子的人性论争辩以及孟子性善论的要旨。

    正确答案:
    (1)孟子与告子的人性论争辩
    《孟子·告子上》中包含了孟子与告子的人性论观点:
    ①“人性善恶”的问题
    a.告子用两个比喻来阐释自己的观点,认为人性同杞柳一样,取决于后天的加工,而不在于其先天品质;人性如水,没有先天的善性,而在于后天的引导。
    b.孟子针锋相对,主张制作桮棬时只能顺从杞柳之本性,而不能戕害杞柳的本性,由此类推,仁义也是顺从人性而来,而不能视为对本性的强制。同样地,水虽然不分东西,然而不能不分高下。人之性善就像水流向下,是其本性所然;而人之性恶则像水流向上,是环境和外力的结果,并非出自本性。
    ②“生之谓性”的问题
    a.告子代表当时流行的看法,主张“生之谓性”,古代“生”与“性”可以互训。告子又说:“食色,性也”,把性仅仅理解为生理机能和欲望。
    b.孟子认为告子把人兽界限的混淆了,降人类为兽类。故他在与告子的辩论中,通过层层推理,由“生之谓性”推出“牛之性犹人之性”,由此证明告子主张“生之谓性”必然导致把兽性等同人性的结果。
    ③“仁内义外”的问题
    a.告子主张“仁内义外”,他认为,我尊敬年长人,但这种尊敬并不是发自内心的,如同我们所说一个东西是白色的,仅仅是因为它的外表是白色的,所以说这只是外在的。
    b.孟子运用反诘式归谬法对告子进行反驳,他主张仁义皆是内在的,即所谓仁、义、礼、智四端“非由外铄我也,我固有之也”。
    (2)孟子性善论的要旨
    在中国哲学史上,孟子首次明确揭示出关于人性的新观念,即人具有不同于动物或他物的特殊性,这便是道德性。孟子并不否认人有自然欲望之性,但是他强调只有道德本性才是人最根本、最重要的特性,是人之所以为人的标尺,也是人与禽兽的本质区别。人内在具有的恻隐、羞恶、恭敬和是非等道德情感与鉴别、判断道德是非,皆是道德理性仁、义、礼、智的萌芽。把这些萌芽状态的东西扩展开来,就可以为善。这是人天生固有的,而不是外力强加的。
    解析: 暂无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