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题:
问答题
试述孟子与告子的人性论争辩以及孟子性善论的要旨。
正确答案:
(1)孟子与告子的人性论争辩
《孟子·告子上》中包含了孟子与告子的人性论观点:
①“人性善恶”的问题
a.告子用两个比喻来阐释自己的观点,认为人性同杞柳一样,取决于后天的加工,而不在于其先天品质;人性如水,没有先天的善性,而在于后天的引导。
b.孟子针锋相对,主张制作桮棬时只能顺从杞柳之本性,而不能戕害杞柳的本性,由此类推,仁义也是顺从人性而来,而不能视为对本性的强制。同样地,水虽然不分东西,然而不能不分高下。人之性善就像水流向下,是其本性所然;而人之性恶则像水流向上,是环境和外力的结果,并非出自本性。
②“生之谓性”的问题
a.告子代表当时流行的看法,主张“生之谓性”,古代“生”与“性”可以互训。告子又说:“食色,性也”,把性仅仅理解为生理机能和欲望。
b.孟子认为告子把人兽界限的混淆了,降人类为兽类。故他在与告子的辩论中,通过层层推理,由“生之谓性”推出“牛之性犹人之性”,由此证明告子主张“生之谓性”必然导致把兽性等同人性的结果。
③“仁内义外”的问题
a.告子主张“仁内义外”,他认为,我尊敬年长人,但这种尊敬并不是发自内心的,如同我们所说一个东西是白色的,仅仅是因为它的外表是白色的,所以说这只是外在的。
b.孟子运用反诘式归谬法对告子进行反驳,他主张仁义皆是内在的,即所谓仁、义、礼、智四端“非由外铄我也,我固有之也”。
(2)孟子性善论的要旨
在中国哲学史上,孟子首次明确揭示出关于人性的新观念,即人具有不同于动物或他物的特殊性,这便是道德性。孟子并不否认人有自然欲望之性,但是他强调只有道德本性才是人最根本、最重要的特性,是人之所以为人的标尺,也是人与禽兽的本质区别。人内在具有的恻隐、羞恶、恭敬和是非等道德情感与鉴别、判断道德是非,皆是道德理性仁、义、礼、智的萌芽。把这些萌芽状态的东西扩展开来,就可以为善。这是人天生固有的,而不是外力强加的。
解析:
暂无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