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述被害人和犯罪人的关系。
第1题:
简述犯罪人的年龄与犯罪的关系。
(1)犯罪人的年龄主要集中在青少年时期。
(2)不同年龄的人犯罪类型倾向不同。
(3)犯罪人的年龄存在着区域差异。
(4)犯罪人初犯年龄与再犯关系密切。
第2题:
A.精神病犯罪人
B.未成年人犯罪人
C.老年人犯罪
D.常态犯
第3题:
A.含义
B.组成
C.性质
D.法律地位
第4题:
第5题:
简述犯罪人的文化特征及其与犯罪行为的关系。
第6题:
将犯罪人和被害人二者视为“刑事伙伴”或“犯罪搭档”的犯罪学家是()。
第7题:
被害人由于自身的刺激行为而招致犯罪人实施犯罪侵害的驱动性是().
第8题:
被害后被害人与犯罪人的关系
第9题:
第10题:
第11题:
被害的可猎性
被害的诱发性
被害的易感性
被害的受容性
第12题:
第13题:
简述犯罪人的人际关系特征。
与同学、同伴、同事、朋友、兄弟姐妹等同辈人及后进者关系亲密,讲究哥们义气;与先进者关系淡薄、疏远。对群体和集体,则表现在偏爱落后群体,同其成员积极互动;疏远积极群体,甚至仇视、捣乱。对待长辈则多半冷漠,心存隔阂,感情疏远,情绪对立。
第14题:
A.未成年人犯罪人
B.精神病犯罪人
C.常态犯
D.成年犯罪人
第15题:
防卫过当型,是被害人所采取的防卫行为明显超过必要限度,造成严重损害后果时,被害人与犯罪人发生的角色互换,先前的被害人转换为犯罪人,先前的犯罪人转换为被害人的转换形式。()
第16题:
第17题:
犯罪被害人与犯罪人之间的关系是()。
第18题:
简述被害人、犯罪人几种互动模式?
第19题:
试论犯罪被害人与犯罪人的角色转换。
第20题:
京蒂
施耐德
萨瑟兰
门德尔松
第21题:
第22题:
第23题:
第24题:
互相对立的
互相依存的
互相包容的
互相认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