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某甲是四川人”与“某甲不是四川人”这样两个命题,根据逻辑思维规律的要求()。
第1题:
根据模态判断间的对当关系,若“某甲必然是本案罪犯”为假,则“某甲必然不是本案罪犯”为();“某甲可能不是本案罪犯”为();“某甲可能是本案罪犯”为()。
第2题:
“某甲和某乙都不是凶手”这是()命题。
第3题:
“张×和李×是四川人”和“张×和李×是四川老乡”这两个命题()。
第4题:
“这个班没有一个学生不是四川人”与“这个班有学生是四川人”,这两个命题之间具有()关系。
第5题:
“李明或者是四川人,或者不是四川人”这一判断的真值是()的;而“李明或者是四川人+或者是云南人”的真值是()的。
第6题:
若“某甲必然不是凶手”为真,则()为真。
第7题:
“张三的同谋是李四和王五”
“种瓜得瓜,种豆得豆”
“甲、乙、丙三人都是四川人”
“虽然某甲具有作案时间,但某甲不是作案人”
“甲死者不是他杀,就是自杀”
第8题:
反对
下反对
矛盾
差等
第9题:
第10题:
某甲和某乙都有罪
某甲和某乙都无罪
某甲有罪而某乙无罪
某甲无罪而某乙有罪
第11题:
“所有罪犯都是青年”与“有些罪犯不是青年”
“本案凶手一定是本地人”与“本案凶手一定不是本地人”
“李红是大学生”与“李红不是大学生”
“或者某甲是凶手,或者某乙是凶手”与“不但某甲不是凶手,而且某乙也不是凶手”
“这部电影是香港片”与“这部电影是美国片”
第12题:
某甲掌握两门外语并且精通逻辑
某甲掌握两门外语但不精通逻辑
某甲没掌握两门外语但精通逻辑
某甲没掌握两门外语也不精通逻辑
第13题:
“并非如果某甲有罪则某乙有罪”的等值命题是()。
第14题:
“某甲是有罪的”与“某甲是无罪的”这两个性质判断之间是( )。
第15题:
“有的被告是有罪的,既然某甲不是被告,因而某甲不是有罪的”,这个三段论推理犯了()的逻辑错误。
第16题:
某甲既说“本案罪犯可能是刘XX”,又说“本案罪犯必然不是刘XX。”从逻辑思维规律的要求来看()。
第17题:
下列语句中,表达联言判断的有()。
第18题:
前者是关系命题而后者是联言命题
都是联言命题
前者是联言命题而后者是关系命题
都是关系命题
第19题:
第20题:
不能同时断定它们都是真的
可以同时断定二者都是真的
断定了其中一个是真的,就必须断定另个是假的
断定了其中一个是假的,就必须断定另一个是真的
不能同时断定它们都是假的
第21题:
第22题:
该科室科长是四川人
该科室科长不是四川人
该科室只有1人是四川人
该科室只有1人不是四川人
第23题:
只有某甲的行为是违法的,他才会构成犯罪
或者某甲的行为是违法的,或者他不会构成犯罪
如果甲的行为不会构成犯罪,那就不是违法的
倘若某甲的行为构成了犯罪,则他一定是违法的
除非某甲的行为是违法的,否则他不会构成犯罪
第24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