类在进行归因的时候绝大多数情况下可以进行理智的归因
第1题:
在进行归因的时候,对于个人的成功容易进行外归因,对于他人的成功容易进行内归因。()
第2题:
第3题:
第4题:
海德的“归因理论”认为,归因可分为两类:一是()归因,二是个性倾向归因。
第5题:
如何进行归因训练?
第6题:
治疗人的焦虑,可以通过()治疗法。
第7题:
对人的行为进行归因时,高估内在倾向作用而忽视情境因素作用的一般倾向称之为()
第8题:
在归因理论中,努力属于()类的因素。
第9题:
第10题:
第11题:
对
错
第12题:
痛苦归因
偏差归因
旁观者归因
错误归因
第13题:
A、共变原则
B、一贯原则
C、一致原则
D、排他原则
答案:A D
解析:海德指出,在归因的时候,人们经常使用两个原则:一是共变原则,它是指某个特定的原因在许多不同的情境下和某个特定结果相联系,该原因不存在时,结果也不出现,我们就可以把结果归于该原因,这就是共变原则。比如一个人老是在考试前闹别扭、抱怨世界,其他时候却很愉快,我们就会把闹别扭和考试连在一起,把别扭归于考试而非人格。二是排除原则,它是指如果内外因某一方面的原因足以解释事件,我们就可以排除另一方面的归因。比如一个凶残的罪犯又杀了一个人,我们在对他的行为进行归因的时候就会排除外部归因,而归于他的本性等内在因素。
第14题:
第15题:
作为家长,要对孩子进行归因教育,才能帮助孩子正确地自我归因,去除消极的归因,引导其积极归因,从而激发孩子的学习动力,提高学习成绩和学习心理素质。
第16题:
什么是归因理论?并对归因特点进行分析。
第17题:
上司对下属的不良工作绩效进行归因分析的时候,更多把下属的不良工作绩效归因于下属的内部原因,如能力不够或努力不足等,而不是外部环境方面的原因,如资源不够等;这一现象反应的是()。
第18题:
关于基金业绩归因,下列表述错误的是()。
第19题:
按照凯利的归因观点,如果一致性高,我们对行为者的行为进行外部归因。
第20题:
在进行归因训练时,正确的是()。
第21题:
了解学生的归因倾向
让学生进行某种活动,并取得成败体验
让学生对自己的成败进行归因
引导学生进行积极的归因
第22题:
第23题:
对
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