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多““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十能之,己千之。果虽此道矣,虽愚必明,虽柔必强”出自()。A、《中庸》B、《论语》C、《孟子》D、《大学》”相关问题
  • 第1题:

    “故事半古之人,功必倍之惟此时为然”,这句话出自()。

    • A、《论语》
    • B、《孟子》
    • C、《大学》

    正确答案:B

  • 第2题:

    “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出自中国儒家经典之()。

    • A、《孟子》
    • B、《大学》
    • C、《论语》
    • D、《中庸》

    正确答案:D

  • 第3题:

    “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此句出自:()

    • A、《论语》
    • B、《大学》
    • C、《老子》
    • D、《孝经》

    正确答案:A

  • 第4题:

    翻译:公孙仪相鲁而嗜鱼,一国尽争买鱼而献之,公仪子不受。其弟谏曰:“夫子嗜鱼而不受者,何也?”对曰:“夫唯嗜鱼,故不受也。夫即受鱼,必有下人之色;有下人之色,将枉于法;枉于法,则免于相。虽嗜鱼,此不必致我鱼,我又不能自给鱼。即无受鱼而不免于相,虽嗜鱼,我能长自给鱼。”此明夫恃人不如自恃也,明于人之为己者不如己之自为也。(《韩非子•外储说右下》)


    正确答案:公孙仪做鲁国的宰相并且特别喜欢吃鱼,全国都的人都争相买鱼来献给他,公仪先生却不接受。他弟弟劝他说:“您喜欢吃鱼而不接受别人的鱼,这是为什么?”他回答说:“正因为爱吃鱼,我才不接受。假如收了别人献来的鱼,一定会有迁就他们的表现;有迁就他们的表现,就会枉法;枉法就会被罢免相位。虽然爱吃鱼,这些人不一定再送给我鱼,我又不能自己供给自己鱼。如果不收别人给的鱼,就不会被罢免宰相,尽管爱吃鱼,我能够长期自己供给自己鱼。”公孙仪懂得依靠别人不如依靠自己,懂得靠别人为自己不如自己为自己。

  • 第5题:

    “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一句出自()。

    • A、《孟子》
    • B、《大学》
    • C、《尚书》
    • D、《论语》

    正确答案:D

  • 第6题:

    “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出目()。

    • A、《论语》
    • B、《中庸》
    • C、《大学》
    • D、《孟子》

    正确答案:B

  • 第7题:

    单选题
    “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十能之,己千之。果虽此道矣,虽愚必明,虽柔必强”出自()。
    A

    《中庸》

    B

    《论语》

    C

    《孟子》

    D

    《大学》


    正确答案: C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8题:

    单选题
    “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一句出自()。
    A

    《孟子》

    B

    《大学》

    C

    《尚书》

    D

    《论语》


    正确答案: C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9题:

    判断题
    《中庸》:“果行此道矣,虽愚必明,虽柔必强。”只要找到了正确的人生目标,即使天资不够聪明,通过后天的努力也能成功。
    A

    B


    正确答案: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0题:

    单选题
    故闻之而不见,();见之而不知,();知之而不行,()。
    A

    虽博必谬;虽识必忘;虽敦必困

    B

    虽博必谬;虽敦必困;虽识必忘

    C

    虽识必忘;虽敦必困;虽博必谬


    正确答案: A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1题:

    判断题
    “明犯强汉者,虽远必诛”出自汉武帝之语。
    A

    B


    正确答案: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2题:

    单选题
    “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出自()。
    A

    《论语》

    B

    《中庸》

    C

    《大学

    D

    《孟子》


    正确答案: A
    解析:

  • 第13题:

    “明犯强汉者,虽远必诛”出自汉武帝之语。


    正确答案:错误

  • 第14题:

    《中庸》:“果行此道矣,虽愚必明,虽柔必强。”只要找到了正确的人生目标,即使天资不够聪明,通过后天的努力也能成功。


    正确答案:正确

  • 第15题:

    故闻之而不见,();见之而不知,();知之而不行,()。

    • A、虽博必谬;虽识必忘;虽敦必困
    • B、虽博必谬;虽敦必困;虽识必忘
    • C、虽识必忘;虽敦必困;虽博必谬

    正确答案:A

  • 第16题:

    “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此句出自()。

    • A、《大学》
    • B、《中庸》
    • C、《论语》
    • D、《荀子》

    正确答案:B

  • 第17题:

    “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这句话出自()

    • A、《论语》
    • B、《老子》
    • C、《孟子》
    • D、《庄子》

    正确答案:A

  • 第18题:

    见人之得如己之得,见人之失如己之失。意思是说看到别人有获得就像自己有获得一样的高兴,见到别人有损失就像自己有损失一样难过,这才是君子人的心态。这种心态出自哪部巨作()。

    • A、《劝善书》
    • B、《论语》
    • C、《大学》
    • D、《中庸》

    正确答案:A

  • 第19题:

    单选题
    “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出自中国儒家经典之()。
    A

    《孟子》

    B

    《大学》

    C

    《论语》

    D

    《中庸》


    正确答案: D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0题:

    单选题
    “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此句出自()。
    A

    《大学》

    B

    《中庸》

    C

    《论语》

    D

    《荀子》


    正确答案: D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1题:

    单选题
    “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此句出自:()
    A

    《论语》

    B

    《大学》

    C

    《老子》

    D

    《孝经》


    正确答案: D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2题:

    问答题
    标点翻译。  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有弗学学之弗能弗措也有弗问问之弗知弗措也有弗思思之弗得弗措也有弗辨辨之弗明弗措也有弗行行之弗笃弗措也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十之己千之果能此道矣虽愚必明虽柔必强。

    正确答案:
    (1)标点
    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有弗学,学之弗能,弗措也;有弗问,问之弗知,弗措也;有弗思,思之弗得,弗措也;有弗辨,辨之弗明,弗措也;有弗行,行之弗笃,弗措也。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十之,己千之。果能此道矣,虽愚必明,虽柔必强。
    (2)译文
    广泛地学习,详尽地发问,慎重地思考,明确地辨析,坚定地执行。有还没有学到的地方,学了却学不会,不要放弃。有还没有发问,发问了却仍不知道的,不要放弃。有还没有多加思考的,思考了却没有得到答案,不要放弃。有还没有辨析的,辨析不清楚,不要放弃。有还没做,做得不够透彻的,不要放弃。别人一次能做到,自己做百次也要做到;别人十次能做到的,自己做千次也要做到。果真能这样,那么即使愚笨也会变得聪明,即使柔弱也会变得刚强。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3题:

    问答题
    标点并翻译以下古文。  今有一人入人园圃窃其桃李众闻则非之上为政者得则罚之此何也以亏人自利也至攘人犬豕鸡豚者其不义又甚入人园圃窃桃李是何故也以亏人愈多苟亏人愈多其不仁兹甚罪益厚至入人栏厩取人马牛者其不仁义又甚攘人犬豕鸡豚此何故也以其亏人愈多苟亏人愈多其不仁兹甚罪益厚至杀不辜人也扡其衣裘取戈剑者其不义又甚入人栏厩取人马牛此何故也以其亏人愈多苟亏人愈多其不仁兹甚矣罪益厚当此天下之君子皆知而非之谓之不义今至大为不义攻国则弗知非从而誉之谓之义此可谓知义与不义之别乎杀一人谓之不义必有一死罪矣若以此说往杀十人十重不义必有十死罪矣杀百人百重不义必有百死罪矣当此天下之君子皆知而非之谓之不义今至大为不义攻国则弗知非从而誉之谓之义情不知其不义也故书其言以遗后世若知其不义也夫奚说书其不义以遗后世哉今有人于此少见黑曰黑多见黑曰白则必以此人为不知白黑之辩矣少尝苦曰苦多尝苦曰甘则必以此人为不知甘苦之辩矣今小为非则知而非之大为非攻国则不知非从而誉之谓之义此可谓知义与不义之辩乎是以知天下之君子也辩义与不义之乱也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有弗学学之弗能弗措也有弗问问之弗知弗措也有弗思思之弗得弗措也有弗辨辨之弗明弗措也有弗行行之弗笃弗措也人能一之己百之人十能之己千之果能此道矣虽愚必明虽柔必强

    正确答案:
    (1)标点
    今有一人,入人园圃,窃其桃李,众闻则非之,上为政者得则罚之。此何也?以亏人自利也。至攘人犬豕鸡豚者,其不义又甚入人园圃窃桃李,是何故也?以亏人愈多。苟亏人愈多,其不仁兹甚,罪益厚。至入人栏厩,取人马牛者,其不仁又甚攘人犬豕鸡豚。此何故也?以其亏人愈多,苟亏人愈多,其不仁兹甚,罪益厚。至杀不辜人也,扡其衣裘,取戈剑者,其不义又甚入人栏厩,取人马牛。此何故也?以其亏人愈多,苟亏人愈多,其不仁兹甚矣,罪益厚。当此,天下之君子皆知而非之,谓之不义。今至大为攻国,则弗知非,从而誉之,谓之义。此可谓知义与不义之别乎?杀一人,谓之不义,必有一死罪矣。若以此说往,杀十人,十重不义,必有十死罪矣;杀百人,百重不义,必有百死罪矣。当此,天下之君子皆知而非之,谓之不义。今至大为不义,攻国,则弗知非,从而誉之,谓之义,情不知其不义也。故书其言以遗后世;若知其不义也,夫奚说书其不义以遗后世哉?今有人于此,少见黑曰黑,多见黑曰白,此人为不知白黑之辩矣;少尝苦曰苦,多尝苦曰甘,则必以此人为不知甘苦之辩矣。今小为非,则知而非之;大为非攻国,则不知非,从而誉之,谓之义,此可谓知义与不义之辩乎?是以知天下之君子也,辩义与不义之乱也。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有弗学,学之弗能,弗措也;有弗问,问之弗知,弗措也;有弗思,思之弗得,弗措也;有弗辨,辨之弗明,弗措也;有弗行,行之弗笃,弗措也。人能一之,己百之;人十能之,己千之。果能此道矣,虽愚必明,虽柔必强。
    (2)译文
    如今,有一个人进入别人的果园,偷别人的桃李,众人听说了这件事就责备他。执政的人抓到了他就惩罚他。这是为什么呢?是因为他损人利己。至于偷别人狗、猪和鸡的人,他的罪过又比偷别人桃李的人更深。这是什么原因呢?因为他亏欠别人的更多。假如亏欠别人越多,他就更加不仁义,罪过更大。至于进入比如他人牛马圈偷别人牛马的人,比偷别人狗猪鸡的人更加不仁义。这是为什么呢?因为他亏欠别人的更多,罪过更加深厚。至于杀掉没有罪的人,拽掉他的衣裳,拿走他的兵器,比进别人的牛马圈偷牛马更加不义,这是什么原因呢?是因为他亏欠别人的更多。假如亏欠别人越多,他就更加不仁义,罪过更大。对此,天下的君子都会知道并且责备,说那是不义。现在大肆攻打其他国家,却不知道责备。反而赞扬那样的举动,说那是仁义。这可以说他们知道义和不义的区别吗?杀一个人,说那是不义,必定会有一重死罪。按照这种解释类推,杀十个人,是十倍的不仁义,必定会有十倍死罪。杀一百个人,是一百倍不义,必定会有一百倍的罪。对此,天下的君子都很清楚而且责备,说那是不义。现在做了大不义之事,攻打其他国家,却不知道责备,反而赞扬那样的行为,说那是仁义,实际上是不知道义和不义的区别。所以把称赞攻国的话记载下来遗留给后世;如果知道那是不义的,要怎么解释把不义的事写下来留传给后世呢?现在有的人,很少见到黑说是黑,多数时候见到黑说是白,那么肯定是这个人不知道黑和白的区别;很少尝到苦说是苦,多数时候尝到苦说是甜,那么这个人一定是不知道甜和苦的区别。现在范了很小的错误,众人知道分辨并责备;犯了大错去攻打他国,却不知道责备,反而赞赏那样的举动,说是仁义。这难道可以说他知道义和不义的区别吗?因此可以知道,天下人分辨义与不义的标准是凌乱的。(针对这种情况,)要广泛地学习,对不明之处提出详细的问题,慎重地加以思考,对其进行正确地分辨,然后坚定地予以执行。除非不学,学不会的,依然不放弃;除非不思考,想不通的,依然不放弃;除非不分辨,分辨不清的,依然不能放弃;除非不行动,行动不能做得彻底,也绝不放弃。别人一次能做到的,自己努力百次也要做到;别人十次能做到的,自己努力千次也要做到。果真能这样做,那么即使愚蠢也会变得聪明,即使柔弱也会变得刚强。
    解析: 暂无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