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多“简述支气管哮喘的分期及特点。”相关问题
  • 第1题:

    简述病理分期、临床表现特点。
    病理分期:充血水肿期、红色样变期、灰色样变期、溶解消散期
    临床表现:本病起病急骤,常有淋雨、受凉、劳累等诱因,约1/3患者有上呼吸道感染史。自然病程7~10天。
    1.寒战、高热
    2.咳嗽、咳痰
    3.胸痛
    4.呼吸困难
    5.其他症状:少数有恶心、呕吐、腹胀或腹泻等胃肠道症状,重症时可出现神志模糊、烦躁、嗜睡、昏迷等。

  • 第2题:

    简述支气管哮喘的分期及特点。


    正确答案: (1)急性发作期:指气促。咳嗽、胸闷等症状突然发生或加重,病情加重可在数小时或数天内出现,偶可在数分钟内危及生命需紧急救治。
    (2)慢性持续期:许多哮喘患者即使没有急性发作,但在相当长的时间内仍不同频度和(或)不同程度地出现症状。
    (3)缓解期:指经过或未经过治疗症状、体征消失,肺功能恢复到急性发作前水平,并维持4周以上。

  • 第3题:

    简述鱼类卵巢和精巢的发育分期及各个时期的主要特点?


    正确答案: 卵巢分期:依据性腺的体积、色泽、卵子的成熟与否等标准,一般将卵巢分为6个时期。
    Ⅰ期。卵巢紧贴在鳔下两侧的体腔膜上,肉眼不能分辨雌雄。只能见到一对透明呈淡肉色的细线。
    Ⅱ期。为性腺正发育中的性未成熟或产后恢复阶段的鱼所具有。卵巢多呈扁带状,雌雄已能分辨。一般为肉色,固定后呈花瓣状,肉眼看不出卵粒,其表面已有微血管分布。
    Ⅲ期。卵巢体积增大呈青灰色,肉眼已能分辨出卵粒,血管分布明显。多数卵细胞处于大生长期的卵黄积累阶段。
    Ⅳ期。卵巢增大呈长囊状,占据腹腔大部分。卵巢膜出现粗血管,分布如网状。卵巢多呈淡黄色或深黄色。多数卵细胞处于大生长期的卵黄充满阶段。
    Ⅴ期。卵巢松软,血管膨胀。卵子从滤泡中排出,透明如玉,粒粒分离,大量卵粒进入卵巢腔,处于流动状态。
    Ⅵ期。产过卵不久或退化吸收过程中的卵巢。产过卵的卵巢有过分成熟而未排出的卵粒,可见白浊的斑点,卵巢腔表面血管充血,呈现淤血状,紫咖啡色。
    精巢分期:根据精巢外形特征和组织结构,精巢也分6期
    Ⅰ期。生殖腺不发达,呈细线状,透明,紧贴在鳔下两侧的体壁膜上,肉眼不能识别雌雄。
    Ⅱ期。呈细带状,半透明或不透明,血管不显著,精囊(壶腹)形成,精原细胞增多,排列成束状。
    Ⅲ期。呈圆杆状,粉红色或淡黄白色,表面具弹性,血管清晰可见。
    Ⅳ期。呈乳白色,表面有皱纹。早期阶段压挤雄鱼腹部没有精液流出,但在晚期则能挤出白色的精液。
    Ⅴ期。精巢丰满,乳白色。提起雄鱼头部或轻压腹部,有大量乳白色精液流出。
    Ⅵ期。排精以后的精巢大大萎缩,细带状,淡红色或粉红色,挤不出精液。

  • 第4题:

    简述全身适应综合征分期和各期特点


    正确答案: ①警觉期为机体防疫机制的快速动员期,使机体作好充分的准备。
    ②抵抗期对特定应激原的抵抗增强,防御贮备能力被消耗,对其它应激原抵抗力下降。
    ③衰竭期机体内环境明显失衡,应激反应的负效应显现,应激性疾病出现,器官功能衰退,甚至休克。

  • 第5题:

    简述莎士比亚的创作分期及其特点。


    正确答案: 莎士比亚共创作了37部剧本、两首长诗、154首十四行诗。根据他的作品思想和艺术上的发展情况,一般把他的创作分为3个时期。第一时期(1590—1600)一般称为历史剧、喜剧时期;第二时期(1601—1607)是莎士比亚创作的全盛时期。这时期的创作以悲剧为主,一般称为悲剧时期;第三时期(1608—1613)是莎士比亚创作的晚期,一般称为传奇剧时期,共写出《暴风雨》等传奇剧4部和《亨利八世》历史剧1部。

  • 第6题:

    简述寻常型银屑病的皮损特点和临床分期。


    正确答案:(1)皮损特点:初起为红色丘疹或斑丘疹,逐渐扩展成为境界清楚的红色斑块,上覆厚层银白色鳞屑,刮除成层鳞屑尤如轻刮蜡滴(蜡滴现象),刮去银白色鳞屑可见淡红色发光半透明薄膜(薄膜现象),剥去薄膜可见点状出血(Auspitz征),后者由真皮乳头顶部迂曲扩张的毛细血管被刮破所致。蜡滴现象、薄膜现象与点状出血对银屑病有诊断价值。(2)临床分期:①进行期:旧皮损无消退,新皮损不断出现,皮损浸润炎症明显,鳞屑较厚,有同形反应;②静止期:皮损稳定,无新皮损出现,炎症较轻;③退行期:皮损缩小或变平,炎症基本消退,遗留色素减退或色素沉着斑。

  • 第7题:

    简述风湿病的分期及各期病变特点。


    正确答案:(1)变质渗出期 表现为结缔组织基质的黏液样变性和胶原纤维的纤维素样坏死,病灶内有少量浆液渗出及淋巴细胞、中性粒细胞、和单核细胞浸润。
    (2)增生期 病变特点是形成对本病具有病理诊断意义的风湿性肉芽肿。
    (3)瘢痕期 风湿小体的纤维素样坏死物逐渐被吸收,风湿细胞转变为纤维细胞,使风湿小体逐渐纤维化最后形成梭型瘢痕。

  • 第8题:

    简述消化期胃液分泌分期,分期特点。


    正确答案:头期:持续时间长,分泌量多,酸度及胃蛋白酶原的含量均很高,受食欲的影响十分明显。
    胃期:分泌胃液量约占进食后总分泌量的60%,酸度和胃蛋白酶的含量也很高。
    肠期:肠期的胃液量分泌少,酸度不高,消化力也不很强。

  • 第9题:

    问答题
    简述莫里哀的创作分期与创作特点。

    正确答案: 莫里哀的创作大致可以分为四个阶段:
    (1)第一阶段(1645—1658):是创作的奠基时期,主要写滑稽剧与情节喜剧,代表作有《冒失鬼》和《情敌》。
    (2)第二阶段(1659—1663):是古典主义喜剧的开创时期,主要写社会风俗剧,代表作有《可笑的女才子》和《太太学堂》。
    (3)第三阶段(1664—1668):是创作的全盛时期,主要是讽刺喜剧,代表作有《伪君子》、《唐•璜》、《恨世者》、《吝啬鬼》等。
    (4)第四阶段(1669—1673):是创作的晚期,主要写滑稽剧和芭蕾舞剧,代表作有:《贵人迷》、《司卡班的诡计》和《无病呻吟》。
    创作特点:莫里哀的作品具有鲜明的民主倾向;他基本上遵循古典主义法则,但又吸取民间文学的营养,从现实中取材,从而作品富有民族特色和现实主义特征;运用高度概括和夸张手法塑造人物性格,遵循生活逻辑而又对“三一律”有所突破,从而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0题:

    问答题
    简述消化期胃液分泌分期,分期特点。

    正确答案: 头期:持续时间长,分泌量多,酸度及胃蛋白酶原的含量均很高,受食欲的影响十分明显。
    胃期:分泌胃液量约占进食后总分泌量的60%,酸度和胃蛋白酶的含量也很高。
    肠期:肠期的胃液量分泌少,酸度不高,消化力也不很强。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1题:

    问答题
    简述临终患者的心理变化分期、各期特点及护理措施。

    正确答案: (1)否认期:极力否认,拒绝接受事实。护理措施:护士与患者之间坦诚沟通,耐心倾听,不必揭穿患者,也不要欺骗患者,注意医护人员对患者言语的一致性,经常陪伴在患者身旁,让患者感受到护理人员的关怀。
    (2)愤怒期:表现为生气与激怒,充满嫉妒与怨恨的心理。护理措施:护士切记患者的愤怒是发自内心的恐惧与绝望,不宜回避,应充分理解患者的痛苦,要尽量让患者表达其愤怒,以宣泄内心的不愉快。护士要怀着一颗爱心,安抚、疏导患者,多陪伴患者,并注意保护其自尊心;同时注意意外事件的发生。
    (3)协议期:愤怒的心理消失,接受临终的事实,患者变得和善,对自己的病情抱有希望,能配合治疗。措施:护士应主动关心患者,鼓励其说出内心的感受,并给予指导,加强护理,尽量满足患者的要求。
    (4)忧郁期:产生很强烈的失落感,出现悲伤、退缩、忧郁等反应,甚至有轻生的念头。措施:尽可能满足患者的要求,给予同情和照顾,允许其用不同方式宣泄情感,鼓励家属陪伴,并加强安全保护。
    (5)接受期:接受即将面临死亡的事实,喜欢独处,睡眠时间增加,情感减退,平静等待死亡的到来。措施:帮助患者了却未完成的心愿,提供安静、舒适的环境,尊重其选择,保持与患者的沟通,并给予适当的支持,使其安详的告别人世。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2题:

    问答题
    简述鱼类卵巢和精巢的发育分期及各个时期的主要特点?

    正确答案: 卵巢分期:依据性腺的体积、色泽、卵子的成熟与否等标准,一般将卵巢分为6个时期。
    Ⅰ期。卵巢紧贴在鳔下两侧的体腔膜上,肉眼不能分辨雌雄。只能见到一对透明呈淡肉色的细线。
    Ⅱ期。为性腺正发育中的性未成熟或产后恢复阶段的鱼所具有。卵巢多呈扁带状,雌雄已能分辨。一般为肉色,固定后呈花瓣状,肉眼看不出卵粒,其表面已有微血管分布。
    Ⅲ期。卵巢体积增大呈青灰色,肉眼已能分辨出卵粒,血管分布明显。多数卵细胞处于大生长期的卵黄积累阶段。
    Ⅳ期。卵巢增大呈长囊状,占据腹腔大部分。卵巢膜出现粗血管,分布如网状。卵巢多呈淡黄色或深黄色。多数卵细胞处于大生长期的卵黄充满阶段。
    Ⅴ期。卵巢松软,血管膨胀。卵子从滤泡中排出,透明如玉,粒粒分离,大量卵粒进入卵巢腔,处于流动状态。
    Ⅵ期。产过卵不久或退化吸收过程中的卵巢。产过卵的卵巢有过分成熟而未排出的卵粒,可见白浊的斑点,卵巢腔表面血管充血,呈现淤血状,紫咖啡色。
    精巢分期:根据精巢外形特征和组织结构,精巢也分6期
    Ⅰ期。生殖腺不发达,呈细线状,透明,紧贴在鳔下两侧的体壁膜上,肉眼不能识别雌雄。
    Ⅱ期。呈细带状,半透明或不透明,血管不显著,精囊(壶腹)形成,精原细胞增多,排列成束状。
    Ⅲ期。呈圆杆状,粉红色或淡黄白色,表面具弹性,血管清晰可见。
    Ⅳ期。呈乳白色,表面有皱纹。早期阶段压挤雄鱼腹部没有精液流出,但在晚期则能挤出白色的精液。
    Ⅴ期。精巢丰满,乳白色。提起雄鱼头部或轻压腹部,有大量乳白色精液流出。
    Ⅵ期。排精以后的精巢大大萎缩,细带状,淡红色或粉红色,挤不出精液。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3题:

    简述全身适应综合征的分期名称及各期特点。
    ⑴GAS3期:警觉期,抵抗期,衰竭期。
    ⑵各期特点:
    ①警觉期以交感一肾上腺髓质系统兴奋为主,警觉期反应使机体处于最佳动员状态,有利于机体的战斗或逃避。
    ②抵抗期以肾上腺皮质激素分泌增高为主,机体表现出适应.抵抗能力增强。但防御储备能力不断被消耗,对应激原的抵抗能力持续下降。
    ③衰竭期机体能量和防御机制被耗竭,自稳态失调,出现疾病甚至死亡。

  • 第14题:

    简述肝性脑病临床表现分期及特点。


    正确答案: 临床分期:前驱期、昏迷前期、昏睡期和昏迷期。
    前驱期:出现轻度性格改变和行为失常,可有扑翼样震颤。
    昏迷前期:上述症状加重,出现意识错乱、睡眠障碍、行为失常,肌张力增高,腱反射亢进,锥体束征呈阳性,脑电图由特征性异常,可有不遂一运动及运动失调。
    昏睡期:进而昏睡和精神错乱,各种神经体征持续或加重。
    昏迷期:神志完全丧失,不能唤醒,深昏迷时各种反射小时,肌张力降低,脑电图明显异常。

  • 第15题:

    简述烧伤各临床分期的病理生理特点?


    正确答案: 根据烧伤的病理过程可分为三期:
    ①急性体液渗出期:严重烧伤后机体的立即反应是大量体液渗出,伤后2~3小时最快,8小时达高峰,此时组织间水肿液回收易发生循环超载。
    ②感染期:由于水肿液回收等因素,伤后3~5天是急性感染的高潮;伤后2~3周,创面坏死组织溶解,出现全身感染的又一高峰期。
    ③修复期:根据烧伤深度不同,组织修复的方式不同。浅度烧伤多能自行愈合;若待其自然愈合,深Ⅱ度烧伤依靠残存的上皮在痂下融合修复;Ⅲ度烧伤的焦痂,须经历溶痂,靠皮肤移植修复。

  • 第16题:

    简述细胞周期的分期及各期主要特点。


    正确答案:1.前期:染色质凝集成染色体;核仁解体;有丝分裂器(纺锤体、星体)形成。
    2.前中期:始于核膜崩解;纺锤体微管捕获染色体;染色体剧烈运动,挪向细胞中央。
    3.中期:染色体排列于赤道板上。
    4.后期:姐妹染色单体分开并向两级迁移;极微管不断延长,动粒微管逐渐缩短;细胞两端的纺锤体极(中心体)进一步远离
    5.末期:子染色体分别到达两极,动粒微管消失;核膜重建;染色质重新疏松,核仁重现。
    6.胞质分裂:动物细胞----通过胞质收缩环分裂由外而内。植物细胞----在细胞中央产生细胞板,分裂由内而外。

  • 第17题:

    明代戏剧的分期及特点


    正确答案:(1)、明前期戏剧。以永乐为界分为两个阶段,前半段的戏剧处于新旧形式的嬗变时期,永乐年间开始到嘉靖之前,戏剧创作基本上处于停滞和沉寂萧条局面。
    (2)、明中期戏剧。这个时期是明代戏剧的复苏时期,传奇取代杂剧的主导地位,这个时期的戏剧创作的社会现实意义大大增强。
    (3)、明后期戏剧。这是明代戏剧的繁荣时期,无论杂剧、传奇都取得辉煌的成就。此期出现了具有人文主义精神的戏剧作品;传奇的主导地位愈加巩固;戏曲理论的探讨与研究也取得了空前的成就。

  • 第18题:

    简述莫里哀的创作分期与创作特点。


    正确答案:莫里哀的创作大致可以分为四个阶段:
    (1)第一阶段(1645—1658):是创作的奠基时期,主要写滑稽剧与情节喜剧,代表作有《冒失鬼》和《情敌》。
    (2)第二阶段(1659—1663):是古典主义喜剧的开创时期,主要写社会风俗剧,代表作有《可笑的女才子》和《太太学堂》。
    (3)第三阶段(1664—1668):是创作的全盛时期,主要是讽刺喜剧,代表作有《伪君子》、《唐•璜》、《恨世者》、《吝啬鬼》等。
    (4)第四阶段(1669—1673):是创作的晚期,主要写滑稽剧和芭蕾舞剧,代表作有:《贵人迷》、《司卡班的诡计》和《无病呻吟》。
    创作特点:莫里哀的作品具有鲜明的民主倾向;他基本上遵循古典主义法则,但又吸取民间文学的营养,从现实中取材,从而作品富有民族特色和现实主义特征;运用高度概括和夸张手法塑造人物性格,遵循生活逻辑而又对“三一律”有所突破,从而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

  • 第19题:

    简述徐志摩诗歌创作的分期及几个时期的特点。


    正确答案:徐志摩的诗歌创作可分为四个时期。
    第一个时期是在英国剑桥大学期间的创作(1921年至1922年秋),此时期的诗歌是描写康桥景色表现爱情与人生理想的诗歌。诗风格调清新、情绪高昂。
    第二个时期是1922年回国至1925年的诗作,仍带极强的理想主义色彩,但不如前一时期激情澎湃。从总体上看这个时期的诗歌总的倾向是格调明朗,积极进取的。诗行变化多样。
    第三个时期是徐志摩诗创作的转折期。对黑暗现实越来越不满。生活的挫折使他“流入怀疑与颓废”,大部分诗篇散发一种抑郁、失望和逃避现实的悲观感情。而爱情、风景、殉恋、诅咒生活赞颂死亡成为这一时期的重要题材。诗风由于受闻一多影响越来越注重技巧,导致了一种淡极的外形与圆熟的外形的奇妙结合。
    第四个时期,以《猛虎集》和《云游》为代表的诗歌则充斥着残破和幻灭的意象。许多诗歌宣扬出世思想,也写出了脍炙人口的名篇。诗风飘逸、洒脱、从容隽舒。

  • 第20题:

    问答题
    银屑病在临床上可分为几型?简述寻常型银屑病皮损的特点及病程分期。

    正确答案: 银屑病一般可分为4型,即寻常型、脓疱型、关节病型与红皮病型。寻常型银屑病的皮损特点是:淡红色或红色丘疹、斑丘疹或斑块,境界明显,表面被覆多层银白色鳞屑,刮除鳞屑后可露出半透明膜(薄膜现象),再刮去薄膜则出现小的出血点,称为Auspit征(点状出血现象)。皮损大小形态不一,可分布于全身各处,但多见于四肢伸侧及头皮,躯干亦可发生。病程缓慢,有些可自愈,但易复发,一般冬季加重,夏季减轻,但亦有相反者;在进行期容易发生同形反应。本病病程一般可分为3期,即进行期、静止期及退行期。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1题:

    问答题
    简述支气管哮喘的分期及特点。

    正确答案: (1)急性发作期:指气促。咳嗽、胸闷等症状突然发生或加重,病情加重可在数小时或数天内出现,偶可在数分钟内危及生命需紧急救治。
    (2)慢性持续期:许多哮喘患者即使没有急性发作,但在相当长的时间内仍不同频度和(或)不同程度地出现症状。
    (3)缓解期:指经过或未经过治疗症状、体征消失,肺功能恢复到急性发作前水平,并维持4周以上。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2题:

    问答题
    简述肝性脑病临床表现分期及特点。

    正确答案: 临床分期:前驱期、昏迷前期、昏睡期和昏迷期。
    前驱期:出现轻度性格改变和行为失常,可有扑翼样震颤。
    昏迷前期:上述症状加重,出现意识错乱、睡眠障碍、行为失常,肌张力增高,腱反射亢进,锥体束征呈阳性,脑电图由特征性异常,可有不遂一运动及运动失调。
    昏睡期:进而昏睡和精神错乱,各种神经体征持续或加重。
    昏迷期:神志完全丧失,不能唤醒,深昏迷时各种反射小时,肌张力降低,脑电图明显异常。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3题:

    问答题
    简述风湿病的分期及各期病变特点。

    正确答案: (1)变质渗出期 表现为结缔组织基质的黏液样变性和胶原纤维的纤维素样坏死,病灶内有少量浆液渗出及淋巴细胞、中性粒细胞、和单核细胞浸润。
    (2)增生期 病变特点是形成对本病具有病理诊断意义的风湿性肉芽肿。
    (3)瘢痕期 风湿小体的纤维素样坏死物逐渐被吸收,风湿细胞转变为纤维细胞,使风湿小体逐渐纤维化最后形成梭型瘢痕。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4题:

    问答题
    简述全身适应综合征的分期名称及各期特点。

    正确答案: ⑴GAS3期:警觉期,抵抗期,衰竭期。
    ⑵各期特点:
    ①警觉期以交感一肾上腺髓质系统兴奋为主,警觉期反应使机体处于最佳动员状态,有利于机体的战斗或逃避。
    ②抵抗期以肾上腺皮质激素分泌增高为主,机体表现出适应.抵抗能力增强。但防御储备能力不断被消耗,对应激原的抵抗能力持续下降。
    ③衰竭期机体能量和防御机制被耗竭,自稳态失调,出现疾病甚至死亡。
    解析: 暂无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