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述东北史的分期与各时期特点。

题目

简述东北史的分期与各时期特点。


相似考题
更多“简述东北史的分期与各时期特点。 ”相关问题
  • 第1题:

    分期在语言史的研究上有什么重要的意义?汉语史应当如何划分时期?分期的主要标准是什么?文体的转变为为什么不能作为汉语史分期的标准?汉语史各时期的主要特点是什么?


    正确答案: (1)谈历史不能不谈分期,分期的作用,是使历史发展的线索更加分明,是使历史上每一个大关键更加突出,因而使读历史的人们能够更加深刻的认识历史的面貌。汉语史是属于历史范畴的东西,因此,在历史科学中占着重要位置的分期问题,对于汉语史来说,也毫不例外的重要。
    (2)王力先生不同意以文体的转变作为汉语史分期的标准,他认为:“必须从语言发展的内部规律去定出语言的历史分期。”当语言的发展是质变而不是量变的时候,就应该认为变换了历史时期。语言的发展是渐进的,那么由旧质到新质的过渡阶段应该是很长的,可能是几百年甚至几千年。从语音、词汇、语法三方面看,应该以语法作为主要根据,语法结构和基本词汇是语言的基础,是语言特点的本质,而语法结构比基本词汇变化的更慢。语音和语法密切相关,都是整个系统,所以语音的发展也可以作为分期的标准。一般词汇的发展也可以作为分期的一个标准,但它不是主要的标准。
    (3)文体的转变不等于全民语言的转变,没有表现语言从旧质到新质的过渡,当语言没有发生很大变化时,文体可能先变,例如宋代的平话;当语言发生很大变化时,文体可能不变,如六朝的骈文。文体的转变和上层建筑有关。
    (4)王力先生将汉语史分为以下四个时期:
    ①上古期:公元三世纪以前(五胡乱华以前即商周秦汉时期)。(三、四世纪为过渡阶段)
    ②中古期:公元四世纪到十二世纪(南宋前半即六朝、唐、宋时期)。(十二、十三世纪为过渡阶段)
    ③近代期:公元十三世纪到十九世纪(鸦片战争即元明清时期)。(自1840鸦片战争到1919年五四运动为过渡阶段)
    ④现代期:二十世纪(五四运动以后)
    (5)各个时期的特点:
    上古期的特点:
    ①判断句一般不同系词②疑问句的代词宾语放在动词前。
    ③入声有两类(其中一类到后代变为去声)
    中古期的特点:
    ①在口语的判断句中系词成为必需的句子成分。
    ②处置式的产生。
    ③完整的“被”字式被动句的普遍应用。
    ④形尾“了”、“着”的产生⑤去声字的产生等等。
    近代汉语的特点:
    ①全浊声音在北方话里消失。
    ②-m尾韵在北方话的消失。
    ③入声在北方话里的消失。
    现代汉语的特点:
    ①适当地吸收西洋语法。
    ②大量地增加复音词,等等。

  • 第2题:

    简述烧伤各临床分期的病理生理特点?


    正确答案: 根据烧伤的病理过程可分为三期:
    ①急性体液渗出期:严重烧伤后机体的立即反应是大量体液渗出,伤后2~3小时最快,8小时达高峰,此时组织间水肿液回收易发生循环超载。
    ②感染期:由于水肿液回收等因素,伤后3~5天是急性感染的高潮;伤后2~3周,创面坏死组织溶解,出现全身感染的又一高峰期。
    ③修复期:根据烧伤深度不同,组织修复的方式不同。浅度烧伤多能自行愈合;若待其自然愈合,深Ⅱ度烧伤依靠残存的上皮在痂下融合修复;Ⅲ度烧伤的焦痂,须经历溶痂,靠皮肤移植修复。

  • 第3题:

    简述东北冷涡的天气特点。


    正确答案: ㈠冷涡雷暴最易出现在冷涡的东南及南部(低部或下半部)。
    ㈡不稳定特点,主要造成阵性降水。
    ㈢降水有明显的日变化,一般在午后到前半夜(傍晚)比较严重。 ㈣持续时间长,一般3-6天。

  • 第4题:

    简述中国民族史的分期。


    正确答案: (1)中国民族的起源。
    (2)统一多民族中国的孕育时期。
    (3)统一多民族中国的发端及第一次南北朝时期。
    (4)统一多民族中国的发展与第二次南北朝时期。
    (5)统一多民族中国的确立时期。
    (6)中国各民族共同反抗帝国主义侵略。
    (7)中华人民共和国时期。

  • 第5题:

    简述莫里哀的创作分期与创作特点。


    正确答案:莫里哀的创作大致可以分为四个阶段:
    (1)第一阶段(1645—1658):是创作的奠基时期,主要写滑稽剧与情节喜剧,代表作有《冒失鬼》和《情敌》。
    (2)第二阶段(1659—1663):是古典主义喜剧的开创时期,主要写社会风俗剧,代表作有《可笑的女才子》和《太太学堂》。
    (3)第三阶段(1664—1668):是创作的全盛时期,主要是讽刺喜剧,代表作有《伪君子》、《唐•璜》、《恨世者》、《吝啬鬼》等。
    (4)第四阶段(1669—1673):是创作的晚期,主要写滑稽剧和芭蕾舞剧,代表作有:《贵人迷》、《司卡班的诡计》和《无病呻吟》。
    创作特点:莫里哀的作品具有鲜明的民主倾向;他基本上遵循古典主义法则,但又吸取民间文学的营养,从现实中取材,从而作品富有民族特色和现实主义特征;运用高度概括和夸张手法塑造人物性格,遵循生活逻辑而又对“三一律”有所突破,从而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

  • 第6题:

    简述徐志摩诗歌创作的分期及几个时期的特点。


    正确答案:徐志摩的诗歌创作可分为四个时期。
    第一个时期是在英国剑桥大学期间的创作(1921年至1922年秋),此时期的诗歌是描写康桥景色表现爱情与人生理想的诗歌。诗风格调清新、情绪高昂。
    第二个时期是1922年回国至1925年的诗作,仍带极强的理想主义色彩,但不如前一时期激情澎湃。从总体上看这个时期的诗歌总的倾向是格调明朗,积极进取的。诗行变化多样。
    第三个时期是徐志摩诗创作的转折期。对黑暗现实越来越不满。生活的挫折使他“流入怀疑与颓废”,大部分诗篇散发一种抑郁、失望和逃避现实的悲观感情。而爱情、风景、殉恋、诅咒生活赞颂死亡成为这一时期的重要题材。诗风由于受闻一多影响越来越注重技巧,导致了一种淡极的外形与圆熟的外形的奇妙结合。
    第四个时期,以《猛虎集》和《云游》为代表的诗歌则充斥着残破和幻灭的意象。许多诗歌宣扬出世思想,也写出了脍炙人口的名篇。诗风飘逸、洒脱、从容隽舒。

  • 第7题:

    简述有丝分裂间期各时期的主要特点。


    正确答案:有丝分裂间期分为G1期(DNA合成前期)、S期(DNA合成期)、G2期(DNA合成后期)。
    1、G1期:为进入S期做准备,主要是RNA和蛋白质的合成,DNA聚合酶大量增多。
    2、S期:组蛋白大量合成,遗传物质增加一倍。
    3、G2期:为进入分裂期做准备,合成RNA和蛋白质,并合成促核分裂、核仁消失的物质。

  • 第8题:

    问答题
    简述徐志摩诗歌创作的分期及几个时期的特点。

    正确答案: 徐志摩的诗歌创作可分为四个时期。
    第一个时期是在英国剑桥大学期间的创作(1921年至1922年秋),此时期的诗歌是描写康桥景色表现爱情与人生理想的诗歌。诗风格调清新、情绪高昂。
    第二个时期是1922年回国至1925年的诗作,仍带极强的理想主义色彩,但不如前一时期激情澎湃。从总体上看这个时期的诗歌总的倾向是格调明朗,积极进取的。诗行变化多样。
    第三个时期是徐志摩诗创作的转折期。对黑暗现实越来越不满。生活的挫折使他“流入怀疑与颓废”,大部分诗篇散发一种抑郁、失望和逃避现实的悲观感情。而爱情、风景、殉恋、诅咒生活赞颂死亡成为这一时期的重要题材。诗风由于受闻一多影响越来越注重技巧,导致了一种淡极的外形与圆熟的外形的奇妙结合。
    第四个时期,以《猛虎集》和《云游》为代表的诗歌则充斥着残破和幻灭的意象。许多诗歌宣扬出世思想,也写出了脍炙人口的名篇。诗风飘逸、洒脱、从容隽舒。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9题:

    问答题
    简述细菌典型生长曲线各时期特点。

    正确答案: 分批培养中,细胞生长繁殖的过程可分为四个时期,其各时期特点为:
    ⑴延滞期(适应期)此期内微生物数目保持不变或略有降低,菌体的生长速率为零。该期的菌体代谢机能非常活跃,对环境适应能力强,诱导酶类形成得最快(进入对数生长期的细胞;酶的诱导能力下降),单个细胞的体积和质量显著增加。此期中细胞内DNA含量特别高。延滞期细胞对物理和化学因子极为敏感,抵抗力很弱。
    ⑵对数生长期(包括加速生长期)菌体开始生长繁殖,生物速度迅速增加,达最大值并保持相当长时间。细胞数目以几何级数增加,即细胞数目的对数与培养时间呈直线函数关系。细胞的化学组成与生理学性质稳定,代谢极其旺盛。
    ⑶稳定期(平衡期,包括减数生长期)此期内细胞数量达最高峰。细胞的生长速率与死亡速率达到动态平衡,总菌数不变或稍有增加,并可维持一段时间。这一期细胞内开始积累贮存物,如糖原、脂肪、异染颗粒等。大多数芽孢细菌形成芽孢。许多微生物在此期内合成大量的次级代谢产物。
    ⑷对数死亡期:稳定期的末期,培养基中营养物质几乎耗尽,而影响菌体代谢的毒性物质大量累积,造成细胞死亡速率增加,细胞数量显著下降,并呈现多种形态,如原生质凝聚、形成菌数断片、形成“沉没孢子”等。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0题:

    问答题
    简述莫里哀的创作分期与创作特点。

    正确答案: 莫里哀的创作大致可以分为四个阶段:
    (1)第一阶段(1645—1658):是创作的奠基时期,主要写滑稽剧与情节喜剧,代表作有《冒失鬼》和《情敌》。
    (2)第二阶段(1659—1663):是古典主义喜剧的开创时期,主要写社会风俗剧,代表作有《可笑的女才子》和《太太学堂》。
    (3)第三阶段(1664—1668):是创作的全盛时期,主要是讽刺喜剧,代表作有《伪君子》、《唐•璜》、《恨世者》、《吝啬鬼》等。
    (4)第四阶段(1669—1673):是创作的晚期,主要写滑稽剧和芭蕾舞剧,代表作有:《贵人迷》、《司卡班的诡计》和《无病呻吟》。
    创作特点:莫里哀的作品具有鲜明的民主倾向;他基本上遵循古典主义法则,但又吸取民间文学的营养,从现实中取材,从而作品富有民族特色和现实主义特征;运用高度概括和夸张手法塑造人物性格,遵循生活逻辑而又对“三一律”有所突破,从而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1题:

    问答题
    简述烧伤各临床分期的病理生理特点?

    正确答案: 根据烧伤的病理过程可分为三期:
    ①急性体液渗出期:严重烧伤后机体的立即反应是大量体液渗出,伤后2~3小时最快,8小时达高峰,此时组织间水肿液回收易发生循环超载。
    ②感染期:由于水肿液回收等因素,伤后3~5天是急性感染的高潮;伤后2~3周,创面坏死组织溶解,出现全身感染的又一高峰期。
    ③修复期:根据烧伤深度不同,组织修复的方式不同。浅度烧伤多能自行愈合;若待其自然愈合,深Ⅱ度烧伤依靠残存的上皮在痂下融合修复;Ⅲ度烧伤的焦痂,须经历溶痂,靠皮肤移植修复。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2题:

    问答题
    汉语史各时期的主要特点是什么?

    正确答案: 1.(1)公元三世纪(五胡乱华)以前为上古时期。三四世纪为过渡阶段。
    (2)公元四世纪到十二世纪(南宋前半)为中古期。十二三世纪为过渡阶段。
    (3)公元十三世纪到十九世纪(鸦片战争)为近代。自1840年鸦片战争到1919年五四运动为过渡阶段。(4)二十世纪(五四运动后)为现代。
    2.上古时期的特点:
    (1)判断句一般不用系词。
    (2)在疑问句里,代词宾语放在动词前面。
    (3)入声有两种(其中一种到现代变了去声)。
    3.中古时期的特点:
    (1)在口语的判断句中系词(如“是”)成为必需的句子成分。
    (2)处置式的产生。
    (3)完整的“被”字句被动句的普遍应用。
    (4)行尾“了”、“着”的产生。
    (5)去声字的产生。
    4.近代汉语的特点:
    (1)全浊声母在北方话里的消失。
    (2)-m尾韵在北方话里的消失。
    (3)入声在北方话里的消失。
    5.现代汉语的特点:
    (1)适当地吸收西洋语法。
    (2)大量地增加复音词。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3题:

    歌德的创作分期及各时期的主要文学成就。


    正确答案: 歌德的创作是从狂飙突进运动的高潮的年代开始的。他的文学创作可分为三个时期:
    狂飙突进运动时期:他创作了大量的抒情诗,大多歌颂美好的景物和健康的人生,民歌风格明显,艺术手法新颖多样,是德国近代抒情诗的真正发端。主要成就是历史剧、《铁手骑士葛兹•冯•伯利欣根》、诗剧片段《普罗米修斯》、小说《少年维特之烦恼》及诗剧《浮士德》的部分初稿。魏玛10年:1775年10月,受魏玛公爵的邀请,歌德来到魏玛公国担任内阁大臣,开始了他的政治生涯。但他改造社会的诸多努力均收效甚微。从政10年,公务繁忙,精神苦闷,歌德很少写作。
    1786年9月,他隐姓埋名只身到了意大利,在那里逗留两年,陶醉于古代艺术文化之中。此间构思和创作了三个古典主义悲剧《哀格蒙特》、《伊菲格涅在陶里斯》和《塔索》。其后在与席勒合作的10年(1794-18050中,主要创作威廉•迈斯特的学习时代)和诗剧《浮士德》第一部,以及《赫尔曼与窦绿台》。晚年时期:晚年的歌以坚强的毅力完成了一系列重要的作品:诗集《西方与东方合集》、自传《诗与真》、《威廉•迈斯特的漫游时代》和《浮士德》第二部。

  • 第14题:

    古希腊美术史的分期通常分为()。

    • A、荷马时期
    • B、古风时期
    • C、古典时期
    • D、希腊化时期

    正确答案:A,B,C,D

  • 第15题:

    简述东北史的分期与各时期特点。


    正确答案: 1、蒙昧至文明开端时期:东北各地文化发展呈现出不平衡的局面,在人类童年阶段,中国的东部地区就开始有了原始人类群落生活的足迹,他们创造了丰富灿烂的原始文化,使东北成为中华文明重要起源地之一。东北各族地区社会发展不平衡,南部一部地区与中原社会发展基本同步,但其他大部分地区在先秦时期始终处于原始社会的不同发展阶段。
    2、东北各族及地方政权分立迭起时期:自秦汉至南北朝,东北各民族此消彼长,在相互竞争中迅速发展起来。首先,秽貊族系的的高句丽首先建立了自己的国家,成为东北历史上少数民族第一批建立的地方政权,继之而起的的是东胡部族。鲜卑族的慕容部先在东部建立了诸燕政权鲜卑族的拓跋部进入中原北方建立了北朝,逐鹿中原。
    3、隋唐王朝羁縻统治时期:隋唐时期,高句丽政权灭亡,代之而起的肃慎人和东胡人的后裔相继称雄与东北历史的舞台上。唐王朝在东北各地普遍设立羁縻府州,使中原王朝对东北地区统治进入了一个崭新发展时期。
    4、辽金北方王朝统治时期:直接按统辖的地方行政区划,首次普遍设置在东北各民族地区,在因俗而治的统治方针指导下,又形成了多种制度并存的局面。
    5、元明清中央王朝统治时期:东北各族仍然具有多民族聚居区的特点,三朝在统治东北的政治经济政策上及行政建制等方面都具有鲜明的区域特征。

  • 第16题:

    汉语史各时期的主要特点是什么?


    正确答案: 1.(1)公元三世纪(五胡乱华)以前为上古时期。三四世纪为过渡阶段。
    (2)公元四世纪到十二世纪(南宋前半)为中古期。十二三世纪为过渡阶段。
    (3)公元十三世纪到十九世纪(鸦片战争)为近代。自1840年鸦片战争到1919年五四运动为过渡阶段。
    (4)二十世纪(五四运动后)为现代。
    2.上古时期的特点:
    (1)判断句一般不用系词。
    (2)在疑问句里,代词宾语放在动词前面。
    (3)入声有两种(其中一种到现代变了去声)。
    3.中古时期的特点:
    (1)在口语的判断句中系词(如“是”)成为必需的句子成分。
    (2)处置式的产生。
    (3)完整的“被”字句被动句的普遍应用。
    (4)行尾“了”、“着”的产生。
    (5)去声字的产生。
    4.近代汉语的特点:
    (1)全浊声母在北方话里的消失。
    (2)-m尾韵在北方话里的消失。
    (3)入声在北方话里的消失。
    5.现代汉语的特点:
    (1)适当地吸收西洋语法。
    (2)大量地增加复音词。

  • 第17题:

    汉语史分期的上古音、中古音、近代音各包括哪些时代的音系?各时期的代表音系是什么?


    正确答案:上古音包含的时代从西周初年到东汉末年(约公元前11世纪一公元2世纪末)。代表性音系是《诗经》音系。
    中古音包含的时代从魏晋到晚唐五代(约公元3世纪一公元10世纪)。代表性音系是《切韵》音系。
    近代音包含的时代从宋代到清末(约公元11世纪一公元19世纪)。代表性音系是《中原音韵》音系。

  • 第18题:

    简述莎士比亚创作分期及各时期代表作。(最少三部)


    正确答案:莎士比亚的创作按思想和艺术的发展,可分为三个时期:
    第一时期:这是莎士比亚从思想到艺术渐趋成熟并且取得初步成就的时期,也是大量写作诗歌、历史剧和喜剧的时期。莎士比亚的诗歌,全部写作于第一时期。包括两部长诗和一部十四行诗集。历史剧有《理查二世》、《亨利四世》等。喜剧有《威尼斯商人》。
    中期:这是莎士比亚人文主义思想进一步发展、深化的时期。这一时期的重要作品主要有四大悲剧:《哈姆莱特》、《奥瑟罗》、《李尔王》、和《麦克白》。
    晚期:这是莎士比亚写作传奇剧的时期。除历史剧《亨利八世》外,莎士比亚主要致力于传奇剧的创作,作品有《辛白林》、《冬天的故事》和《暴风雨》等。

  • 第19题:

    问答题
    汉语史分期的上古音、中古音、近代音各包括哪些时代的音系?各时期的代表音系是什么?

    正确答案: 上古音包含的时代从西周初年到东汉末年(约公元前11世纪一公元2世纪末)。代表性音系是《诗经》音系。
    中古音包含的时代从魏晋到晚唐五代(约公元3世纪一公元10世纪)。代表性音系是《切韵》音系。
    近代音包含的时代从宋代到清末(约公元11世纪一公元19世纪)。代表性音系是《中原音韵》音系。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0题:

    问答题
    简述莎士比亚创作分期及各时期代表作。(最少三部)

    正确答案: 莎士比亚的创作按思想和艺术的发展,可分为三个时期:
    第一时期:这是莎士比亚从思想到艺术渐趋成熟并且取得初步成就的时期,也是大量写作诗歌、历史剧和喜剧的时期。莎士比亚的诗歌,全部写作于第一时期。包括两部长诗和一部十四行诗集。历史剧有《理查二世》、《亨利四世》等。喜剧有《威尼斯商人》。
    中期:这是莎士比亚人文主义思想进一步发展、深化的时期。这一时期的重要作品主要有四大悲剧:《哈姆莱特》、《奥瑟罗》、《李尔王》、和《麦克白》。
    晚期:这是莎士比亚写作传奇剧的时期。除历史剧《亨利八世》外,莎士比亚主要致力于传奇剧的创作,作品有《辛白林》、《冬天的故事》和《暴风雨》等。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1题:

    问答题
    简述鱼类卵巢和精巢的发育分期及各个时期的主要特点?

    正确答案: 卵巢分期:依据性腺的体积、色泽、卵子的成熟与否等标准,一般将卵巢分为6个时期。
    Ⅰ期。卵巢紧贴在鳔下两侧的体腔膜上,肉眼不能分辨雌雄。只能见到一对透明呈淡肉色的细线。
    Ⅱ期。为性腺正发育中的性未成熟或产后恢复阶段的鱼所具有。卵巢多呈扁带状,雌雄已能分辨。一般为肉色,固定后呈花瓣状,肉眼看不出卵粒,其表面已有微血管分布。
    Ⅲ期。卵巢体积增大呈青灰色,肉眼已能分辨出卵粒,血管分布明显。多数卵细胞处于大生长期的卵黄积累阶段。
    Ⅳ期。卵巢增大呈长囊状,占据腹腔大部分。卵巢膜出现粗血管,分布如网状。卵巢多呈淡黄色或深黄色。多数卵细胞处于大生长期的卵黄充满阶段。
    Ⅴ期。卵巢松软,血管膨胀。卵子从滤泡中排出,透明如玉,粒粒分离,大量卵粒进入卵巢腔,处于流动状态。
    Ⅵ期。产过卵不久或退化吸收过程中的卵巢。产过卵的卵巢有过分成熟而未排出的卵粒,可见白浊的斑点,卵巢腔表面血管充血,呈现淤血状,紫咖啡色。
    精巢分期:根据精巢外形特征和组织结构,精巢也分6期
    Ⅰ期。生殖腺不发达,呈细线状,透明,紧贴在鳔下两侧的体壁膜上,肉眼不能识别雌雄。
    Ⅱ期。呈细带状,半透明或不透明,血管不显著,精囊(壶腹)形成,精原细胞增多,排列成束状。
    Ⅲ期。呈圆杆状,粉红色或淡黄白色,表面具弹性,血管清晰可见。
    Ⅳ期。呈乳白色,表面有皱纹。早期阶段压挤雄鱼腹部没有精液流出,但在晚期则能挤出白色的精液。
    Ⅴ期。精巢丰满,乳白色。提起雄鱼头部或轻压腹部,有大量乳白色精液流出。
    Ⅵ期。排精以后的精巢大大萎缩,细带状,淡红色或粉红色,挤不出精液。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2题:

    多选题
    古希腊美术史的分期通常分为()。
    A

    荷马时期

    B

    古风时期

    C

    古典时期

    D

    希腊化时期


    正确答案: B,A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3题:

    问答题
    简述东北史的分期与各时期特点。

    正确答案: 1、蒙昧至文明开端时期:东北各地文化发展呈现出不平衡的局面,在人类童年阶段,中国的东部地区就开始有了原始人类群落生活的足迹,他们创造了丰富灿烂的原始文化,使东北成为中华文明重要起源地之一。东北各族地区社会发展不平衡,南部一部地区与中原社会发展基本同步,但其他大部分地区在先秦时期始终处于原始社会的不同发展阶段。
    2、东北各族及地方政权分立迭起时期:自秦汉至南北朝,东北各民族此消彼长,在相互竞争中迅速发展起来。首先,秽貊族系的的高句丽首先建立了自己的国家,成为东北历史上少数民族第一批建立的地方政权,继之而起的的是东胡部族。鲜卑族的慕容部先在东部建立了诸燕政权鲜卑族的拓跋部进入中原北方建立了北朝,逐鹿中原。
    3、隋唐王朝羁縻统治时期:隋唐时期,高句丽政权灭亡,代之而起的肃慎人和东胡人的后裔相继称雄与东北历史的舞台上。唐王朝在东北各地普遍设立羁縻府州,使中原王朝对东北地区统治进入了一个崭新发展时期。
    4、辽金北方王朝统治时期:直接按统辖的地方行政区划,首次普遍设置在东北各民族地区,在因俗而治的统治方针指导下,又形成了多种制度并存的局面。
    5、元明清中央王朝统治时期:东北各族仍然具有多民族聚居区的特点,三朝在统治东北的政治经济政策上及行政建制等方面都具有鲜明的区域特征。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4题:

    问答题
    分期在语言史的研究上有什么重要的意义?汉语史应当如何划分时期?分期的主要标准是什么?文体的转变为为什么不能作为汉语史分期的标准?汉语史各时期的主要特点是什么?

    正确答案: (1)谈历史不能不谈分期,分期的作用,是使历史发展的线索更加分明,是使历史上每一个大关键更加突出,因而使读历史的人们能够更加深刻的认识历史的面貌。汉语史是属于历史范畴的东西,因此,在历史科学中占着重要位置的分期问题,对于汉语史来说,也毫不例外的重要。
    (2)王力先生不同意以文体的转变作为汉语史分期的标准,他认为:“必须从语言发展的内部规律去定出语言的历史分期。”当语言的发展是质变而不是量变的时候,就应该认为变换了历史时期。语言的发展是渐进的,那么由旧质到新质的过渡阶段应该是很长的,可能是几百年甚至几千年。从语音、词汇、语法三方面看,应该以语法作为主要根据,语法结构和基本词汇是语言的基础,是语言特点的本质,而语法结构比基本词汇变化的更慢。语音和语法密切相关,都是整个系统,所以语音的发展也可以作为分期的标准。一般词汇的发展也可以作为分期的一个标准,但它不是主要的标准。
    (3)文体的转变不等于全民语言的转变,没有表现语言从旧质到新质的过渡,当语言没有发生很大变化时,文体可能先变,例如宋代的平话;当语言发生很大变化时,文体可能不变,如六朝的骈文。文体的转变和上层建筑有关。
    (4)王力先生将汉语史分为以下四个时期:
    ①上古期:公元三世纪以前(五胡乱华以前即商周秦汉时期)。(三、四世纪为过渡阶段)
    ②中古期:公元四世纪到十二世纪(南宋前半即六朝、唐、宋时期)。(十二、十三世纪为过渡阶段)
    ③近代期:公元十三世纪到十九世纪(鸦片战争即元明清时期)。(自1840鸦片战争到1919年五四运动为过渡阶段)
    ④现代期:二十世纪(五四运动以后)
    (5)各个时期的特点:
    上古期的特点:
    ①判断句一般不同系词②疑问句的代词宾语放在动词前。
    ③入声有两类(其中一类到后代变为去声)
    中古期的特点:
    ①在口语的判断句中系词成为必需的句子成分。
    ②处置式的产生。
    ③完整的“被”字式被动句的普遍应用。
    ④形尾“了”、“着”的产生⑤去声字的产生等等。
    近代汉语的特点:
    ①全浊声音在北方话里消失。
    ②-m尾韵在北方话的消失。
    ③入声在北方话里的消失。
    现代汉语的特点:
    ①适当地吸收西洋语法。
    ②大量地增加复音词,等等。
    解析: 暂无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