患者李某某,男,30岁。症见:发热已有五六日,胸脘胀闷,食欲不佳,神疲乏力,小便赤。T:37.6℃,双侧巩膜呈现中度黄染,腹部柔软,无压痛,脾脏未扪到,肝脾约一横指。舌红苔白腻,脉濡数。写出案例中李某某的中医诊断,证型,辨证分析,治法,方药。

题目

患者李某某,男,30岁。症见:发热已有五六日,胸脘胀闷,食欲不佳,神疲乏力,小便赤。T:37.6℃,双侧巩膜呈现中度黄染,腹部柔软,无压痛,脾脏未扪到,肝脾约一横指。舌红苔白腻,脉濡数。写出案例中李某某的中医诊断,证型,辨证分析,治法,方药。


相似考题
更多“患者李某某,男,30岁。症见:发热已有五六日,胸脘胀闷,食欲不佳,神疲乏力,小便赤。T:37.6℃,双侧巩膜呈现中度黄染,腹部柔软,无压痛,脾脏未扪到,肝脾约一横指。舌红苔白腻,脉濡数。写出案例中李某某的中医诊断,证型,辨证分析,治法,方药。”相关问题
  • 第1题:

    发热恶热,神疲气短,肢倦乏力,胸闷懒言,口渴喜饮,小便短黄,舌红苔黄腻,脉濡数者属于()。

    • A、寒湿证
    • B、湿热证
    • C、风湿证
    • D、暑湿证

    正确答案:D

  • 第2题:

    张某某,女,55岁。患者自觉恶寒发热,颜面浮肿明显,小便短少……按风水治疗,三月后患泄泻,腹痛便脓血,一日夜二十余次,粪检:白细胞(++),红细胞(+)。患者形瘦神疲,闭目懒言,泄泻为褐色粘液便,腹时隐痛,食后即泻,完谷不化,脉细微弦,舌苔白腻。写出案例的中医诊断,证型,辨证分析,治法,方药。


    正确答案: 中医诊断:下利
    证型:虚寒下利
    辩证分析:脾肾不足,中气大伤,湿浊之邪留恋。
    治法:温涩固下,和养胃气
    方药:桃花汤加味(剂量:赤石脂25.0,干姜4.5,粳米1,撮炒苡仁20.0,川黄连5.0,广木香6.0,罂粟壳9.0,肥大枣5枚)

  • 第3题:

    王某,男,40岁。自诉周身黄染一周余,起病时表现为发热口渴,周身乏力,纳差,继而周身迅速发黄,黄色鲜明,同时伴有便秘,小便黄赤,口干苦,恶心呕吐,舌红苔黄腻,脉弦数。其肝功能化验胆红素、黄疸指数、谷丙转氨酶等值均升高。写出证候分析、证型、诊断、治法和方剂。


    正确答案:证候分析:湿热蕴结于中焦,薰蒸肝胆,胆汁外溢而见周身黄染,热为阳邪则黄色鲜明;热盛津伤,阳明燥结则发热口渴,便秘溲赤;肝火上扰则口苦;肝热犯胃,胃失和降则恶心呕吐;腑气不通则胸脘痞闷,舌红黄腻,脉弦数皆为湿热之证。
    诊断:黄疸。
    证型:阳黄—热重于湿型。
    治法:清热利湿退黄,佐以泻下。
    方剂:茵陈蒿汤加味。

  • 第4题:

    病案分析题(请分析下列病案的中医诊断,证型,辨证分析;并写出治法、主方和用药)患者,女性,20岁。发热,胸闷脘痞,便溏10日。患者平素减肥节食,病前曾淋生雨,始发热,恶寒少汗,身重肢倦。服用感冒药不效,近10日来,恶寒消失,发热渐增,汗出热不退,口渴不欲多饮,脘痞呕恶,心中烦闷,大便溏,色黄,小便短赤,苔黄腻,脉濡数。


    正确答案: 中医诊断:湿温。
    证型:湿热并重,困阻中焦。辨证分析:患者强行节食,脾胃受损,复遭雨淋,外湿入侵,内外相引,故病湿热。湿热之邪初起困遏肌表,阻滞气机,故发热恶寒,少汗,身重肢倦;服用感冒药原非正治,湿邪逐渐化热,传入气分,故见恶寒消失而发热增高,湿热蒸腾而汗出热不解,口渴不欲多饮;湿热困阻中焦,气机升降悖逆,故脘痞呕恶,心中烦闷,大便溏;湿热内蕴则大便色黄,小便短赤;苔黄腻,脉濡数为湿热并重之候。
    治法:辛开苦降,清热化湿。
    主方:王氏连朴饮加减。
    用药:黄连、厚朴、石菖蒲、醋炒半夏、淡豆豉、炒山栀、黄芩、枳实。

  • 第5题:

    病案分析题(请分析下列病案的中医诊断,证型,辨证分析;并写出治法、主方和用药)患者,男性,24岁,2003年7月20日就诊。身热,乏力,胸闷欲呕3日,身目发黄1日。患者3日前出席朋友宴会,饮酒颇多,途中适逢大雨,是夜即发热(T:38℃),无汗,胸闷,四肢酸楚,倦怠乏力,不思饮食,恶心欲呕,尿黄赤。今见身目发黄而就医,现在症:身热,口渴喜冷饮,饮不多,胸闷腹胀,恶心欲呕,肢酸乏力,尿黄赤。查:精神疲倦,咽红,扁桃体不肿,巩膜及皮肤中度黄染,未见肝掌及蜘蛛痣,舌红,苔黄腻,脉弦数。


    正确答案: 中医诊断:湿温。
    证型:湿热并重,湿热蕴毒证。辨证分析:患者饮酒之人,内湿素盛,复淋雨感外湿,内外合邪而病。湿热始虽外受,阻遏卫气,终归脾胃而致升降失常,故见身热无汗,胸闷,四肢酸楚,倦怠乏力,不思饮食,恶心欲呕;湿热下注则小便黄如浓茶;湿热交蒸,内蕴肝胆,胆汁外溢则身目黄;口渴喜饮,饮不多,舌红苔黄腻,脉弦数为湿热并重,病位在肝。
    治法:清热解毒,化湿退黄。
    主方:甘露消毒丹加减。
    用药:飞滑石、绵茵陈、淡黄芩、石菖蒲、怀木通、广藿香、射干、连翘、薄荷、白蔻仁。

  • 第6题:

    病案:张某某,男,28岁。寒热往来间歇性发作1周就诊。发作时微恶寒,继而高热,头痛面赤,身疼,呕吐,持续约6小时后大汗出,高烧退。平素口渴喜冷饮,小便短赤,舌红少苔,脉弦数。曾服中药效不显。查血:疟原虫阳性。请诊断病名,分析病因病机,写出辨证、治法、方药。


    正确答案: 例诊断病名:温疟。辨证:里热炽盛,表有寒邪。病因病机:疟邪伏于少阳,出入营卫之间,正邪相争,故寒热往来;疟病有休作有时的特点,故间歇性发作。里热盛故平素口渴喜冷饮,小便短赤,舌红少苔,脉弦数,发作时高热,头痛面赤,呕吐,发作时微恶寒,继而身疼,为表有寒邪的表征。治法:清泄里热,兼解表寒。方药:白虎加桂枝汤加减。生石膏15g知母10g粳米10g甘草5g桂枝5g。

  • 第7题:

    问答题
    张某某,女,55岁。患者自觉恶寒发热,颜面浮肿明显,小便短少……按风水治疗,三月后患泄泻,腹痛便脓血,一日夜二十余次,粪检:白细胞(++),红细胞(+)。患者形瘦神疲,闭目懒言,泄泻为褐色粘液便,腹时隐痛,食后即泻,完谷不化,脉细微弦,舌苔白腻。写出案例的中医诊断,证型,辨证分析,治法,方药。

    正确答案: 中医诊断:下利
    证型:虚寒下利
    辩证分析:脾肾不足,中气大伤,湿浊之邪留恋。
    治法:温涩固下,和养胃气
    方药:桃花汤加味(剂量:赤石脂25.0,干姜4.5,粳米1,撮炒苡仁20.0,川黄连5.0,广木香6.0,罂粟壳9.0,肥大枣5枚)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8题:

    问答题
    病案分析题(请分析下列病案的中医诊断,证型,辨证分析;并写出治法、主方和用药)患者,男性,52岁,2000年7月6日就诊。身热自汗,气短神疲3日。患者烈日下劳作,突发高热,烦渴,头晕,服藿香正气水不效,就医时症见:身热(T:39℃),心烦口渴,汗出淋漓,小便短赤,气短而促,肢倦神疲,苔黄而干,脉虚无力。

    正确答案: 中医诊断:暑温。
    证型:暑伤津气。
    辨证分析:病发于7月盛暑之时,暑热郁蒸,故高热,心烦,汗出淋漓,尿黄;汗泄太过,伤津耗气,故口渴,苔燥,气短而促,肢倦神疲,脉虚无力。故本证既暑热内盛,又津气两伤。
    治法:清热涤暑,益气生津。
    主方:王氏清暑益气汤。
    用药:西洋参、石斛、麦冬、黄连、竹叶、知母、荷梗、甘草、西瓜翠衣。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9题:

    问答题
    患者李某某,男,30岁。症见:发热已有五六日,胸脘胀闷,食欲不佳,神疲乏力,小便赤。T:37.6℃,双侧巩膜呈现中度黄染,腹部柔软,无压痛,脾脏未扪到,肝脾约一横指。舌红苔白腻,脉濡数。写出案例中李某某的中医诊断,证型,辨证分析,治法,方药。

    正确答案: 中医诊断:黄疸
    证型:阳黄(湿重于热)
    辨证分析:湿热困遏脾胃,胆液不循常道外现。湿重于热。
    治法:利湿清热退黄
    方药:茵陈五苓散(剂量:绵茵陈30g,桂枝3g,茯苓9g,猪苓9g,生茅术9g,泽泻12g)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0题:

    单选题
    肝阳头痛的症状表现是(  )。
    A

    头痛隐隐,面色少华,神疲乏力,舌质淡,舌薄白,脉细弱

    B

    头痛而胀,发热,面红目赤.舌尖红,苔薄黄,脉浮数

    C

    头痛如裹,苔白腻,脉濡滑

    D

    头昏胀痛,心烦易怒,口苦面红,舌红苔黄,脉弦数

    E

    头痛且空,腰膝酸软,舌红少苔,脉细无力


    正确答案: A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1题:

    问答题
    病案分析题(请分析下列病案的中医诊断、证型、辨证分析;并写出治法、主方和用药)患者,男性,28岁。肛旁反复流脓,经久不断,伴有肛门疼痛,瘙痒3月余,指诊扪及皮下向肛管内延伸的索状物,发热,局部红肿灼热,大便秘结,小便短赤,舌红,苔黄,脉弦数。

    正确答案: 中医诊断:肛漏。
    证型:热毒内结。辨证分析:患者局部红肿灼热,大便秘结,小便短赤,舌红苔黄脉弦数,肛旁反复流脓,经久不断,伴有肛门疼痛,瘙痒,故辨为实热蕴结成热毒证。
    治法:清热解毒,透脓托毒。
    主方:仙方活命饮加减。
    用药:金银花、当归、赤芍、乳香、没药、陈皮、皂角刺、穿山甲、天花粉、防风、贝母、白芷、甘草。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2题:

    单选题
    患者症见腹胀、腹痛,痞满拒按,恶心呕吐,无排气排便,发热口渴,小便黄赤,舌红苔黄燥,脉洪数。中医治疗首选(  )。
    A

    B

    C

    D

    E


    正确答案: B
    解析:
    复方大承气汤通里攻下,行气活血,主治单纯性肠梗阻属于阳明腑实而气胀较明显者。

  • 第13题:

    患者李某某,男,30岁。久患失眠,诸药无效,形容消瘦,神气衰减,心烦不寐,多梦纷纭,神魂不安,忽忽如有所失,头晕目眩,食欲不振,脉象弦细,舌呈绛色,两颧微赤。请写出中医诊断,证型,辨证分析,治法,方名,药物及剂量。


    正确答案: 中医诊断:虚劳不寐
    证型:肝阴不足
    辨证分析:素禀阴虚,营血不足。营虚无以养心,血虚无以养肝,心虚神不内守,肝虚魂失依附,更加虚阳上升,热扰清空所致。
    治法:养心宁神
    方药:酸枣仁汤加减(剂量:北野参9.0 ,知 母9.0 ,百合花9.0 ,朱茯神12.0,白 芍12.0,夜交藤12.0,炒枣仁24.0,珍珠母24.0,川 芎3.0, 甘 草3.0)

  • 第14题:

    患者李某某,男,30岁。症见:发热已有五六日,胸脘胀闷,食欲不佳,神疲乏力,小便赤。T:37.6℃,双侧巩膜呈现中度黄染,腹部柔软,无压痛,脾脏未扪到,肝脾约一横指。舌红苔白腻,脉濡数。写出中医诊断,证型,辨证分析,治法,方药。


    正确答案: 中医诊断:黄疸
    证型:阳黄(湿重于热)
    辨证分析:湿热困遏脾胃,胆液不循常道外现。湿重于热。
    治法:利湿清热退黄
    方药:茵陈五苓散(剂量:绵茵陈30g,桂枝3g,茯苓9g,猪苓9g,生茅术9g,泽泻12g)

  • 第15题:

    病案分析题(请分析下列病案的中医诊断、证型、辨证分析,并写出主方、治法与用药)患者,男性,25岁。发热5日。5日前因劳累外受风寒,突发高热,无汗,曾服百服宁,汗出,热稍退。然复又发热,伴汗出,不恶寒,口渴欲饮,梦中说胡话。小便短赤,大便调。舌红,苔薄黄,脉滑数。体温38.8℃,皮肤湿润。腹软,无压痛。


    正确答案: 中医诊断:阳明病。
    证型:白虎汤证。
    辨证分析:病初为风寒表证,病邪化热入里,故发热,不恶寒;热扰心神,故梦中说胡话;口渴欲饮,小便短赤,乃热盛伤津所致,汗出乃里热追津而成。舌红、苔薄黄、脉滑数均为里热之征。
    治法:辛寒清热。
    主方:白虎汤。
    用药:知母、石膏、粳米、炙甘草。

  • 第16题:

    病案分析题(请分析下列病案的中医诊断、证型、辨证分析;并写出治法、主方及用药)患者,女性,45岁。患者有肾盂肾炎病史。1周前,因感冒微发热,小便黄短,尿频,尿后有痛感,经小便检查:白细胞(++),蛋白(++)。经用抗生素治疗,效果不显,而转中医治疗。刻诊:小便黄短而频,尿后有痛感,口渴喜饮,心烦,饮水后即呕吐,仍有低热37.6℃,小腹微胀,脉浮略滑,舌淡红苔白稍干。


    正确答案: 中医诊断:小便不利。
    证型:寒水互结下焦。
    辨证分析:寒水互结,气化受阻,下焦蓄水,上干于胃。
    治法:通阳降逆,化气利水。
    主方:五苓散加减。
    用药:泽泻、猪苓、茯苓、白术、桂枝。

  • 第17题:

    分析下列病例,作出中医证的诊断,拟定治法,开出处方,并分析方义。患者,男,32岁。腹泻三年,大便3――5次/日,胃纳不佳,常觉胸脘痞闷,腹胀,四肢乏力,形体消瘦,面色萎黄,舌淡苔白腻,脉虚缓。


    正确答案: 辨证:脾虚湿盛气滞。
    治法:补益脾胃,渗湿止泻,兼理气。
    处方:参苓白术散加陈皮、木香。莲子肉6g、薏苡仁20g、缩砂仁10g、桔梗6g、白扁豆10g、白茯苓12g、党参15g、甘草5g、陈皮10g、木香10g、白术15g、山药20g;水煎服,日三次
    方义分析:方中人参、白术、茯苓益气健脾渗湿;山药、莲子肉助人参以健脾益气,兼能止泻;白扁豆、薏苡仁助白术、茯苓以健脾渗湿;砂仁醒脾和胃、行气化滞;桔梗宣肺利气,通调水道,甘草健脾和中,调和诸药;加陈皮、木香增强行气除湿之功。

  • 第18题:

    问答题
    病案分析题(请分析下列病案的中医诊断、证型、辨证分析;并写出治法、主方和用药)患者,男性,28岁。肛周红、肿疼痛3日,伴有恶寒、发热、便秘、溲赤。体查:肛周红肿,触痛明显,质硬,表面灼热,舌红,苔薄黄,脉数。

    正确答案: 中医诊断:肛痈。
    证型:火毒蕴结。
    辨证分析:患者肛周红、肿疼痛,伴有恶寒、发热、便秘、溲赤、肛周红肿,触痛明显,质硬,表面灼热,舌红苔薄黄,脉数,故辨为火毒蕴结证。
    治法:清热散风,行瘀活血。
    主方:仙方活命饮加减。
    用药:白芷、贝母、防风、赤芍、当归尾、甘草、皂角、穿山甲、天花粉、乳香、没药、金银花、陈皮。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9题:

    问答题
    患者,刘某,男,32岁。患者初起症见白睛发黄,迅速至全身发黄,色泽鲜明,壮热口渴,心中懊憹,恶心,呕吐,纳呆,小便赤黄,短少,大便秘结,右胁胀痛而拒按,舌红苔黄腻,脉弦数。 试述其中医诊断,症候,治法,方药。

    正确答案: 诊断:阳黄
    证型:热重于湿证
    治法:清热利湿,佐以通腑。
    主方:茵陈蒿汤加减。
    药物:茵陈30g大黄10g栀子12g陈皮12g枳实10g茯苓15g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0题:

    问答题
    病案分析题(请分析下列病案的中医诊断、证型、辨证分析;并写出治法、主方和用药)患者,男性,45岁。诉便时疼痛出血,大便秘结,小便短赤,口渴喜饮,舌质红,苔黄燥,脉洪大。

    正确答案: 中医诊断:痔疮。
    证型:风邪夹热。
    辨证分析:患者便时肛门疼痛出血,大便秘结,小便短赤,口渴喜饮,舌质质,苔黄燥,脉洪大,故辨为风邪夹热证。
    治法:清热凉血,祛风润燥。
    主方:凉血地黄汤合槐花散加减。
    用药:生地、当归、地榆、槐角、黄连、天花粉、甘草、升麻、枳壳、赤芍、黄芩、荆芥、槐花、侧柏叶。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1题:

    问答题
    患者李某某,男,30岁。症见:发热已有五六日,胸脘胀闷,食欲不佳,神疲乏力,小便赤。T:37.6℃,双侧巩膜呈现中度黄染,腹部柔软,无压痛,脾脏未扪到,肝脾约一横指。舌红苔白腻,脉濡数。写出中医诊断,证型,辨证分析,治法,方药。

    正确答案: 中医诊断:黄疸
    证型:阳黄(湿重于热)
    辨证分析:湿热困遏脾胃,胆液不循常道外现。湿重于热。
    治法:利湿清热退黄
    方药:茵陈五苓散(剂量:绵茵陈30g,桂枝3g,茯苓9g,猪苓9g,生茅术9g,泽泻12g)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2题:

    问答题
    病案分析题(请分析下列病案的中医诊断、证型、辨证分析;并写出治法、主方和用药)患者,女性,69岁。诉腹泻与便秘交替出现3周,发热(T37.5℃),脘腹疼痛,里急后重,肛门灼痛,黏液脓血便,腥臭难闻,小便黄赤,食纳久佳,身体消瘦,舌质红,苔黄腻,脉弦数。

    正确答案: 中医诊断:肠癌。
    证型:湿热毒蕴。
    辨证分析:患者腹泻与便秘交替出现,发热,脘腹疼痛,里急后重,肛门灼痛,黏液脓血便,腥臭难闻,小便黄赤,食纳欠佳,身体消瘦,舌质红,苔黄腻,脉弦数,故辨为湿热毒蕴证。
    治法:清热利湿,解毒消痞。
    主方:清肠饮加减。
    用药:金银花、当归、地榆、麦冬、玄参、甘草、薏苡仁、黄芩。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3题:

    配伍题
    李某,男,60岁。患咳喘病20余年,近来加重,症见:喘息气粗,烦躁,胸满,咳嗽,痰黄,粘稠难咯,伴身热,微恶寒,有汗不多,溲黄便干,口渴,舌红,舌苔黄腻,边尖红,脉滑数。中医应辨证为( )|患者,男,69岁。慢性咳喘病30余年,诊见:喘咳无力,气短难续,痰吐不爽,心悸,胸闷,口干,面色晦黯,唇甲紫绀,神疲乏力,舌淡暗,脉细涩无力。中医应辨证为( )|曹某,女,76岁。面浮,下肢肿,腹部胀满有水,心悸,咳喘,咯痰清稀,脘痞,纳差,尿少,怕冷,面唇青紫,舌胖质暗,苔白滑,脉沉细。中医应辨证为( )
    A

    痰浊壅肺证

    B

    痰热郁肺证

    C

    痰蒙神窍证

    D

    阳虚水泛证

    E

    气虚血瘀证


    正确答案: E,D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4题:

    问答题
    病案分析题(请分析下列病案的中医诊断、证型、辨证分析;并写出治法、主方和用药)患者,女性,35岁。诉大便时溏时干,便后仍有坠胀感2月余,伴脘腹隐痛,食后腹胀,胸胁胀闷,失眠多梦,烦躁,口苦,神疲乏力,舌淡红,苔薄白,脉弦缓。

    正确答案: 中医诊断:肠郁。
    证型:肝郁脾虚。
    辨证分析:患者大便时溏时干,便后仍有坠胀感,脘腹隐痛,胸胁胀闷,失眠多梦,烦躁,口苦,食后腹胀,神疲乏力,舌淡红,苔薄白,脉弦缓,故辨为肝郁脾虚证。
    治法:疏肝健脾。
    主方:痛泻要方加减。
    用药:陈皮、白术、芍药、防风。
    解析: 暂无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