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多“议程设置功能”相关问题
  • 第1题:

    概述“议程功能设置”假说?


    正确答案: 麦库姆和肖发现,在选民对当前重要问题的判断与大众传媒反复报道和强调的问题之间,存在首一种高度的对应关系。大众传媒作为大事加以报道的问题,同样也作为“大事”反映在公众的意识当中;传媒给予的强调越多,公众对该问题的重视程度也越高。麦库姆和肖认为大众传播具有一种设定社会公共事务“议事日程”的功能,传媒的新闻报道和信息传达活动以赋予各种“议题”不同程度的显著性的方式,影响着人们对周围世界的“大事”及其重要性的判断。
    特点:⑴传播效果分为认知、态度和行动三个层面。“议程设置功能”假说的着眼点是这个过程的最初阶段,即认知层面上的效果。
    ⑵“议程设置功能”假说所考察的,是作为整体的大众传播具有较长时间跨度的一系列报道所产生的中期的、综合的、宏观的社会效果。
    ⑶“议程设置功能”理论暗示了一种媒介观,即传播媒介是从事“环境再构成作业”的机构。即传播媒介对外部世界的报道不是“镜子”式的反映,而是一种有目的的取舍选择活动。
    议程设置功能是在李普曼“拟太环境”以及拉斯韦尔关于传播的“环境监视功能”概念的基础上,通过实证研究提出的一个理论假说。它的概念不断趋于细致化和明确化:
    ⑴“议程设置功能”的作用机制趋于明确化。学者们从三角度考察大众传播“议程设置功能”作用机制:认知模式、显著性模式、优先顺序模式。
    ⑵对“议题”不同类型进行较深入的研究。
    ⑶分析不同媒体“议程设置”的不同特点。如报纸的“议程设置”对较长期的“议题重要性顺序排列”影响较大,而电视的“热点化效果”比较突出。
    不足:它只强调了传播媒介“设置”或形成社会议题的一面,而没有涉及反映社会议题的一面。尽管从一般意义上来说媒介的“议程设置功能”是强大的,但也不能把它的效果绝对化。

  • 第2题:

    把议程设置分为公共支持和问题提出主体两个维度的是以下哪个分析模型?()

    • A、王绍光中国政策议程设置模型
    • B、Kingdon的政策议程多源流分析模型
    • C、托马斯.戴伊的精英分析模型
    • D、Cobb的议程设置模型

    正确答案:D

  • 第3题:

    施拉姆把拉斯韦尔提出的环境监测功能比喻为()

    • A、“反馈功能”
    • B、“雷达功能”
    • C、“整合功能”
    • D、“议程设置功能”

    正确答案:B

  • 第4题:

    施拉姆曾把大众传播社会功能中的环境监测功能称为()。

    • A、雷达功能
    • B、名片效应
    • C、整合功能
    • D、议程设置功能

    正确答案:A

  • 第5题:

    下列说法与议程设置功能的研究结论不符的是()

    • A、受众对议题的经验越是间接,受媒介影响越大
    • B、受众对媒介信息接触量越大,受影响越大
    • C、人际传播的频度对媒介的议程设置效果有抑制和强化两种作用
    • D、传媒的议程设置对知识水准高、政治关心程度高的人影响较大

    正确答案:D

  • 第6题:

    议程设置理论


    正确答案:也称为“议题设置”,主要形成于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该理论认为,大众媒介有意无意地通过对所报道重心的选择,从而建构公众讨论与关注的轻重缓急,人们将倾向于了解大众媒介所注重的那些问题,并按照大众媒介所设置的轻重秩序来理解事件。

  • 第7题:

    媒体间议程设置


    正确答案:对媒体议程的研究发现,具有影响力的媒体或新闻来源常常设置其他媒体的议程,这一过程被称为媒体间议程设置。

  • 第8题:

    在议程设置理论中,对于“议程设置功能”假说的着眼点、着重点是哪个层面?()

    • A、认知层面
    • B、态度层面
    • C、行动层面
    • D、心理层面

    正确答案:A

  • 第9题:

    简述“议程设置功能”理论也有其不足之处。


    正确答案:1)只强调了传播媒介“设置”或形成社会议题的一面,而没有涉及反映社会议题的一面;
    2)媒介的“议程设置功能”虽然强大,但也不能将它的效果绝对化。

  • 第10题:

    议程设置


    正确答案:大众媒体具有地位赋予功能,大众传播媒体以赋予各种议题不同程度"显著性"的方式,影响公众对社会环境,社会问题及社会活动的关注度和认知

  • 第11题:

    简述“议程设置功能”理论的意义。


    正确答案:1.以前的“传播流”等研究主要从个人态度改变的意义上考察传播效果,并且不恰当地得出了大众传播的影响和效果的“无力”或“有限”的结论;
    2.将传播媒介是“从事环境再构成作业的机构”的观点予以明确化,很好地揭示了大众传播过程背后的控制问题;
    3.“议程设置”理论对舆论导向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 第12题:

    议程设置功能


    正确答案:大众传播具有一种为公众设置“议事日程”的功能,传媒的新闻报道和信息传达活动以赋予各种“议题”不同程度显著性的方式,影响着人们对周围世界的“大事”及其重要性的判断。

  • 第13题:

    新闻媒体的主要政治功能有()

    • A、发布信息
    • B、影响舆论
    • C、设置议程
    • D、控制政府

    正确答案:B,C

  • 第14题:

    简述“议程设置功能”理论的特点(与历来的效果研究相比)。


    正确答案: (1)传播效果分为认知、态度和行动三个层面,议程设置功能假说的着眼点是这个过程的最初阶段,即认知层面的阶段(“想什么”)。
    (2)“议程设置功能”所考察的,不是短期效果,而是作为整体的大众传播具有较长时间跨度的一系列报道活动所产生的中长期的、综合的、宏观的社会效果。
    不是短期的、微观或即使的影响。
    (3)“议程设置功能”理论暗示了传播媒介是从事“环境再构成作业”的机构。
    有目的的取舍选择活动,营建“拟态环境”(李普曼)。

  • 第15题:

    “议程设置功能”与受众属性?


    正确答案: ①受众对各种议题的经验程度(经验越间接,受媒介影响越大);
    ②受众的媒介信息接触量(接触越多,受影响越大);
    ③人际传播的频度(对媒介议程设置效果有“抑制”和“强化”两种作用);
    ④人口统计学上的属性(议程设置对知识水准高、政治关心度高以及从事高层次社会职业的人影响较小)。

  • 第16题:

    大众传播“议程设置功能”理论的特点是什么?


    正确答案:第一,传播效果分为认知、态度和行动三个层次,这些同时也是一个完整意义上的效果形成过程的不同阶段,“议程设置功能“假说的着眼点是这个过程的最初阶段,即认知层面上的效果。
    第二,“议程设置功能“理论所考察的,不是某家媒介的某次报道活动产生的短期效果,而是作为整体的大众传播具有较长时间跨度的一系列报道活动所产生的中长期的、综合的、宏观的社会效果。
    第三,“议程设置功能”理论暗示了这样一种媒介观,即传播媒介是从事“环境再构成作业”的机构。也就是说,传播媒介对外部世界的报道不是“镜子”式的反映,而是一种有目的的取舍选择活动。

  • 第17题:

    议程设置功能”假说有哪些特点和不足之处?


    正确答案:特点是:
    (1)它着眼于认知层面上的效果;
    (2)它的考察对象是作为整体的大众传播具有较长时间跨度的一兼列报道活动所产生的中长期的、综合的、宏观的社会效果;
    (3)它暗示了这样一种媒介观,即传播媒介是从事“环境再构成作业”的机构。缺点是:它只强调了传播媒介设置或形成议题的一面,而没有涉及反映社会议题的一面。另外,这一理论还有把议程设置功能的效果绝对化的倾向。

  • 第18题:

    议程设置功能理论的基本内容?


    正确答案:传播媒介的效果与作用在于引起人们的注意力。大众传播只是对一些问题给予重视、集中报道,并忽视或掩盖对其他问题的报道,就能够影响公众舆论。而人们则倾向于关注与思考大众传播媒介注意的那些问题,并按照大众传播给各个问题确定的重要性的次序,分配自己的注意力,大众传播通过调动受众的注意力来安排问题的轻重次序,从而间接达到影响舆论,左右人们观点和思路的目的。

  • 第19题:

    议程设置功能理论对传播效果的探讨着眼于()层面。


    正确答案:认知

  • 第20题:

    媒体的“议程设置”功能就是“舆论导向”吗?这两者间有什么异同点?


    正确答案:媒体的“议程设置”功能研究始于美国传播学家麦库姆斯和肖1968年美国总统选举期间就媒体的选举报道对选民的影响进行的研究。在《大众传播的议程设置功能》中,麦库姆斯和肖指出,传播的新闻报道和信息传达活动以赋予各种议题不同程度显著性的方式,影响着人们对周围世界“大事”及其重要性的判断。
    由此可见,媒体的“议程设置”功能与所谓的“舆论导向”确实联系紧密,但二者又有不同,后者的含义要更宽泛些。其联系区别如下:
    联系:大众传媒在一定时期内集中讨论的问题往往会构成社会舆论的中心议题。同时无论任何社会制度下的媒介,实际上都会以评论和选择报道的方式强调自己的立场,影响大众,造成舆论。我国的大众传媒作为社会主义媒介,更是旗帜鲜明地将引导舆论作为自己的一项基本任务。
    区别:然而“舆论导向”又决非仅是“议程设置”。后者只是前者的第一个阶段,即传媒通过有选择地报道新闻,把社会注意力引导到特定方向。“议程设置”只是形成认知层面的效果,而“舆论导向”则对社会认知、价值、态度乃至行动的全面引导。

  • 第21题:

    “议程设置功能”为效果研究摆脱“有限论”的束缚起了重要的作用。


    正确答案:正确

  • 第22题:

    请对比报纸的议程设置与电视议程设置效果的不同。


    正确答案:报纸的“议程设置”对较长期议题的“重要性排列”影响较大,而电视的“热点化效果”比较突出;报纸的新闻报道形成“议程”的基本框架,而电视新闻报道则挑出“议程”中若干最主要的“议题”加以突出强调;电视的主要影响是提供“谈话议题”,而报纸则可以进一步对“个人议题”产生较深刻的影响。

  • 第23题:

    议程设置功能在理论提出以后具有哪些发展,其不足之处有哪些?


    正确答案:议程设置功能是在李普曼“拟太环境”以及拉斯韦尔关于传播的“环境监视功能”概念的基础上,通过实证研究提出的一个理论假说。它的概念不断趋于细致化和明确化:
    ⑴“议程设置功能”的作用机制趋于明确化。学者们从三角度考察大众传播“议程设置功能”作用机制:认知模式、显著性模式、优先顺序模式。
    ⑵对“议题”不同类型进行较深入的研究。
    ⑶分析不同媒体“议程设置”的不同特点。
    不足:它只强调了传播媒介“设置”或形成社会议题的一面,而没有涉及反映社会议题的一面。尽管从一般意义上来说媒介的“议程设置功能”是强大的,但也不能把它的效果绝对化。

  • 第24题:

    问答题
    对比报纸的议程设置与电视议程设置效果的不同。

    正确答案: 报纸的“议程设置”对较长期议题的“重要性排列”影响较大,而电视的“热点化效果”比较突出;报纸的新闻报道形成“议程”的基本框架,而电视新闻报道则挑出“议程”中若干最主要的“议题”加以突出强调;电视的主要影响是提供“谈话议题”,而报纸则可以进一步对“个人议题”产生较深刻的影响。
    解析: 暂无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