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特定的情景中,由于个体在对其行动的结果重复性地失去控制而习得的无反应或麻木状态,即使以后当事件完全在人们自己控制之下时,他们也不努力去控制,而是觉得希望渺茫无所作为。这种现象人们称之为()
第1题:
习得性无力感是指由于连续的失败体验而导致的个体对行为结果感到无法控制、无能为力、自暴自弃的心理状态。()
第2题:
第3题:
个体不努力去控制,总觉得无所作为的现象,属于()
A自我障碍
B习得的无望
C痛苦归因
D不足理由
第4题:
在特定的情景中,由于个体在对其行动的结果重复性地失去控制而习得的无反应或麻木状态,即使以后当事件完全在人们自己控制之下时,他们也不努力去控制,而是觉得希望渺茫无所作为。这种现象人们称之为()
A习得的无望
B习得的抑郁
C习得的懒惰
D习得的无能
第5题:
人类的习得无助现象与对不能控制的结果所作的归因有密切关系。
第6题:
习得性无助与人们对失败的归因有关。
第7题:
()是个体在社会生活中逐渐习得的,是个体()的结果。
第8题:
()是第一语言和第二语言习得最基本的不同。
第9题:
自我障碍
习得的无望
痛苦归因
不足理由
第10题:
习得的无望
习得的抑郁
习得的懒惰
习得的无能
第11题:
第12题:
习得的环境
主体的生理、心理特点不同
习得的方式
第13题:
第14题:
第15题:
在特定的情景中,由于个体在对其行动的结果重复性地失去控制而习得的无反应或麻木状态,会导致以后即使事件在自己的控制之中,也会因认为希望渺茫而无所作为、不努力去控制。这在自我认知现象中,被称为()
A习得的无助
B无知
C自我障碍
D自我概念
第16题:
试述习得无助产生的原因及习得无助对人们心理健康的影响。
(1)当人们经受了极端严重或持续的紧张后,我们,就会发现一种不寻常的心理现象,当事件完全在人们自己控制之下时,他们并不努力去控制,而当觉得希望渺茫时就会无所作为,这种心理状态称之为“习得无助”。
(2)得无助产生的原因有两个:
一是学习。人们习得了他们对于避免厌恶的事件无能为力。其结果他们不能认识到以后的情景实际是在他们的控制之下。
二是归因。人类的习得无助现象与不能控制的结果所作的归因有密切关系。如果把个体失败归因于缺乏足以应付环境的能力的话,很容易导致习得无助;如果个体把归因归于任务难度或努力等因素,则不会导致习得无助。
(3)习得无助使人们在心理上产生三个问题:
①是动机上的,无助的人不再努力采取必要的步骤来改变这种结果:盲目的接受现状,接受事实给予的结果,而不去探寻问题的原因和过程;
②是认知上的,无助的人不去学习能有助于摆脱不良结果的反应:不去主动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和调整自己状态的有效策略;
③是情绪上的,习得无助能产生轻微的或严重的忧郁症,缺少应对的结果是让自己更多的承受现状,包括所赋予的压力;而且这种状态不断的继续产生破坏的效果和持续的作用。严重的可以成为个体的习惯性的思维和认知方式。
略
第17题:
发展自我控制中的自我控制技术是在后天习得的()。
第18题:
习得性无力感指由于连续的失败体验而导致个体产生的对行为结果感到无法控制、无能为力的心理状态,又称()。
第19题:
在语言习得中强调后天因素的理论是()。
第20题:
文化是人们与生俱来的,不是靠后天习得的。
第21题:
习得的无助
无知
自我障碍
自我概念
第22题:
第23题:
第24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