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述唐朝的甲库
第1题:
简述甲库的职责。
甲历档案主要由吏部形成。吏部所拟注之官,就形成“甲”,经尚书省长官“署甲”后,由门下过门下省。申门下的甲,称“官甲”,谓之过官。“过官”既由门下审核。拟官不当,门下可予以驳正。门下省同意则由门下再过中书,中书省同意则在所进官甲上画“可”字,称“敕甲”,原件退回门下省归档。并抄送尚书吏部执行,盖“制可”骑缝印。对授官者,谓之告身。可知,三省甲库既有分工、又有联系,形式上是中央三省机关三个官员人事档案库,实质上是一个统一的封建国家中央人事档案库。
吏部甲库是甲历的主要收藏机构,除保存本机关所形成的官甲,勋封甲和考功簿书,还有其它平行机构、隶届机构和非隶届机构的官甲及朝廷命官的敕甲。中书省所藏的主要是王命制辞的制敕甲。门下省甲库档案则有多种。
第2题:
第3题:
简述唐朝的北方文化背景及其作用。
唐朝的北方文化背景及其作用主要有三点:
①尚武精神。唐朝立国以后,展开了比秦汉更大规模的开边拓土,最强大时疆域东到朝鲜半岛,西与今天的伊朗接壤,南到越南,北逾大漠而入今俄罗斯西伯利亚一带。唐朝所以有这样强劲的军事实力,完成这样大的开拓,一句话,在它精良的府兵,而府兵的精良又以北方传统为背景。北朝以来实行的府兵制到唐朝得到继承。此制最重要的特点是兵农合一。府兵平时为耕种土地的农民,农隙训练,战时从军打仗。全国都有负责府兵选拔训练的折冲府,但关中(今陕西、甘肃东部)地区最多,数量几乎占全国的百分之四十。但习惯于农田耕作的农民,仅有农隙的短期训练,无论如何都不会马上成为驰骋沙场的能手。只有一种解释,唐朝早期之所以采取府兵制,依仗的是北方尚武精神。另外,对马匹的热爱又是初唐时代的普遍时尚。
②开放的民族政策。在唐朝,不论是对边地民族还反对异国之人,基本都能以开放、包容的精神一视同仁。唐太宗曾颇为自许地说:“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联独爱之如一,故其种范皆依联如父母。”这与其说是唐朝皇帝思想境界高,不如说他的北方文化传统赋予他这样一副心态。这是因为关陇贵族胡汉共处的文化经历,使他们不会有那么强烈的“严夷夏之防”一类的狭隘族群观念的根本。所以,心态的开放决定着唐王朝在处理与边地民族关系上,采取宽松的方式。唐朝对异族除那些侵扰边境者进行军事打击外,一般都采用“全其部落,顺其土俗”的政策,让这些部族自治。在边疆地带,王朝或设都督府,或立羁縻州县,但基本都用部落族长为首脑。而数量众多的边地贵族在朝廷任重要官职,也是唐朝特有的现象。这不限于境内,来自日本的晁衡和朝鲜的崔致远都可以在朝任职,可见唐朝气魄之大、包容之广。更重要的是,王朝一视同仁的民族政策,导致了了种波澜壮阔的历史文化景观。
(3)崇佛教与重诗文。唐代是一个宗教文化的时代,佛教、道教、儒教以及伊斯兰教等都可以在这里找到它的信众。朝廷文教基本是一种以儒学治国,以宗教治身并允许信仰自主的多元格局。其中尤以佛教最盛,最盛的原因与王室的北朝背景大有关系。
略
第4题:
在唐朝,贝州号称“天下北库”
第5题:
唐朝专门保管官员甲历档案的机构是()
第6题:
第7题:
第8题:
对
错
第9题:
简述唐朝史馆的组织。
唐朝史馆的组织十分完备,据《唐会要》和《日唐书·职官志》所记,由宰相直接监修国史外,设“修撰”“直馆”等若干人,有在朝官和在野官分别担任。这些多是当时的一些知名学者,如刘知几,韩愈都曾任史馆“修撰”。另外有“楷书”、“典书”、“掌故因”等人员,组织分下十分齐备。其中的“典守”就是史馆门案库的管理人员,“楷书”是抄录编次档案的人员。
第10题:
第11题:
简述唐朝的甲库
唐朝,设立了专门的档案库-甲库。唐行科举制,凡参加省试,选试者,其职名,姓名,籍贯,考绩,考选及授官等情况均有详细记载,形成人事档案,称官甲,甲历或甲敕,保存官甲的库房就是甲库。
尚书省的吏部与中书省,门下省三处各设有甲库,分别存藏官甲。甲库置有甲库令史,负责甲库工作,玄宗时定制,吏部的甲库由员外郎,主事各一人专管,中书,门下两省的甲库由主书,录事各一个掌管,每年更换一次,中途不得调动。
甲库的工作人员专司抄录,收藏官甲,不负责拟制文书,属于单纯的档案工作人员,甲库也不兼有学术机构的性质,是单纯的档案库。
官甲和甲库的产生,表明唐代已开始缉拿感档案工作从文书工作中划分出来,成为一项独立的职业,从此,文书是档案的源流,档案是文书的归宿这一界限已经明了。这既是档案工作,也是秘书工作成熟的一个标志
略
第12题:
简述甲库的产生和发展。
第13题:
唐朝的档案机构是()
第14题:
第15题:
石室
兰台
架阁库
甲库
第16题:
兰台
甲库
架阁
东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