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谈20世纪70年代末以来的李白研究。

题目

简谈20世纪70年代末以来的李白研究。


相似考题
更多“简谈20世纪70年代末以来的李白研究。”相关问题
  • 第1题:

    20世纪70年代末以来,李白研究方面出版了两部工具书,其中之一是郁贤皓主编的()。
    《李白大辞典》

  • 第2题:

    简谈铸铁热焊法工艺措施?


    正确答案:(1)焊前准备
    1.补焊前缺陷铁渣、熔渣、油脂清除至露出金属光泽。
    2.根据缺陷性质、钻孔、修制坡口。
    3.根据焊件厚度及形状进行焊前预热、预热温度最好在65℃--75℃之间。
    (2)热焊工艺:
    1.焊接尽量保持平衡位置,工件始终保持400-500℃。B、每条焊缝要一次焊完,更换焊条动作要快。避免榕他冷却过快,为保持焊缝相接处充分熔合运条接头处延长停留时间。
    2.为减少热量损失,工件除焊接部位,其余部位均用石棉板或隔热材料盖上,不受风侵。
    3.焊件焊后放在石棉灰中或放炉内加热缓冷。
    4.为消除焊接应力、应进行焊后退火处理。

  • 第3题:

    简析《白杨礼赞》、《风景谈》的思想艺术特色


    正确答案: 《白杨礼赞》、《风景谈》是茅盾在抗战时期写的散文名篇
    思想上:歌颂北方敌后军民团结一致在艰难环境中不屈不扰抗敌斗争的崇高精神,歌颂延安人的新生活、新风貌,歌颂延安精神。
    艺术上:《白杨礼赞》借物咏怀,具有浓郁象征色彩,景物、抒情、议论融为一体。《风景谈》吸取电影的艺术手法,由六个场景组成,注意光、影、色彩、音响的搭配,有极强的画面感。

  • 第4题:

    简析李白诗歌的艺术特色。


    正确答案: (1)李白诗歌具有强烈的主观色彩和宏大的气势。诗风豪放飘逸、大胆夸张。(2)具有超拔的想像力,诗境新奇而变幻莫测。(3)诗歌意象以壮美为主,同时也有许多清新明丽的优美意象。(4)语言具有清新、明快、纯净、绚丽的基本风格。

  • 第5题:

    简谈《归去来兮辞》的文学史意义。


    正确答案: 《归去来兮辞》是辞体抒情诗。辞体源头是《楚辞》,尤其是《离骚》。《楚辞》的境界,是热心用世的悲剧境界。《归去来兮辞》的境界,则是隐退避世的超越境界。中国传统士人受到儒家思想教育,以积极用世为人生理想。在政治极端黑暗的历史时代,士人理想无从实现,甚至生命亦无保障,这时,弃仕归隐就有了其真实意义。其意义是拒绝与黑暗势力合作,提起独立自由之精神。陶渊明,是以诗歌将这种归隐意识作了真实、深刻、全面表达的第一人。《归去来兮辞》在文学史上的重要意义,即在于此。

  • 第6题:

    查阅资料,简谈李白写作《将进酒》时的背景。


    正确答案: 唐玄宗天宝初年,李白由道士吴人筠推荐,由唐玄宗招进京,命李白为供奉翰林。不久,因权贵的谗悔,于天宝三年(744年),李白被排挤出京,唐玄宗赐金放还。此后,李白在江淮一带盘桓,思想极度烦闷,又重新踏上了云游祖国山河的漫漫旅途。
    一般认为这是李白天宝年间离京后,天宝十一载(752)漫游梁、宋,与友人岑勋、元丹丘相会时所作。此时距李白被唐玄宗“赐金放还”已有8年之久。这一时期,李白多次与友人岑勋(岑夫子)应邀到嵩山另一好友元丹丘(丹丘生)的颍阳山居为客,三人登高饮宴,借酒放歌。诗人在政治上被排挤,受打击,理想不能实现,常常借饮酒来发泄胸中的郁积。人生快事莫若置酒会友,作者又正值“抱用世之才而不遇合”之际,于是满腔不合时宜借酒兴诗情,以抒发满腔不平之气。

  • 第7题:

    简谈丑的审美价值。


    正确答案: 丑作为一个重要的审美范畴,其美学意义是多方面的。
    (1)丑是美的对立面,从而能够衬托美;它与美相互依存,相互斗争,又相互转化。
    (2)其次,世界的发展有待于丑的刺激.
    (3)审丑历来都是人们审美活动的一个重要方面,历来的文学艺术都有表现奇丑怪异的杰作.
    (4)现实生活的丑,经过艺术家的灵心转化,转化为艺术中的美,进而成为抨击丑的艺术力量。

  • 第8题:

    简谈《上海屋檐下》林志成和匡复形象及意义。


    正确答案:林志成是《上海屋檐下》中一群小人物里刻画得较为丰满的一个。他善良、软弱,被捕匡复托照妻女,因失去信息又和其妻产生感情而同居,匡复回而感无脸见人,背着沉重负罪感,想离开又难以割舍。在工厂不满老板,又不敢反抗,生活得压抑、痛苦。后在匡复精神感召下,终于觉醒,不惜丢掉饭碗,摆脱了被人看作狗的屈辱生活。
    匡复是剧中有理想、有毅力的勇敢坚强的革命者形象。“四.一二”被捕入狱,获释回家却发现妻子和朋友林志成同居,处于尴尬境地。心中的失望、痛苦自不待言。经过激烈的思想斗争,毅然克服了个人生活的创伤,走出家门,重新投入轰轰烈烈的革命洪流。
    林志成和匡复形象,体现了作品“从小人物的生活中反映这个大的时代,让当时的观众听到将要到来的时代的脚步声”的题旨。

  • 第9题:

    问答题
    简谈20世纪70年代末以来的李白研究。

    正确答案: 由于学术思想的解放、研究队伍不断壮大,使李白研究呈现出空前繁荣的局面,并取得了一批高水平的成果。
    其一,李白全集的整理等基础性研究工作成果最丰。
    其二,李白生平事迹的研究,有可喜的进展。
    其三,关于李白思想,性格及诗歌艺术成就的理论性研究,视野开阔,硕果累累。其四,普及著作和作品赏析文章蔚为大观。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0题:

    问答题
    查阅资料,简谈李白写作《将进酒》时的背景。

    正确答案: 唐玄宗天宝初年,李白由道士吴人筠推荐,由唐玄宗招进京,命李白为供奉翰林。不久,因权贵的谗悔,于天宝三年(744年),李白被排挤出京,唐玄宗赐金放还。此后,李白在江淮一带盘桓,思想极度烦闷,又重新踏上了云游祖国山河的漫漫旅途。
    一般认为这是李白天宝年间离京后,天宝十一载(752)漫游梁、宋,与友人岑勋、元丹丘相会时所作。此时距李白被唐玄宗“赐金放还”已有8年之久。这一时期,李白多次与友人岑勋(岑夫子)应邀到嵩山另一好友元丹丘(丹丘生)的颍阳山居为客,三人登高饮宴,借酒放歌。诗人在政治上被排挤,受打击,理想不能实现,常常借饮酒来发泄胸中的郁积。人生快事莫若置酒会友,作者又正值“抱用世之才而不遇合”之际,于是满腔不合时宜借酒兴诗情,以抒发满腔不平之气。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1题:

    问答题
    简谈铸铁热焊法工艺措施?

    正确答案: (1)焊前准备
    1.补焊前缺陷铁渣、熔渣、油脂清除至露出金属光泽。
    2.根据缺陷性质、钻孔、修制坡口。
    3.根据焊件厚度及形状进行焊前预热、预热温度最好在65℃--75℃之间。
    (2)热焊工艺:
    1.焊接尽量保持平衡位置,工件始终保持400-500℃。B、每条焊缝要一次焊完,更换焊条动作要快。避免榕他冷却过快,为保持焊缝相接处充分熔合运条接头处延长停留时间。
    2.为减少热量损失,工件除焊接部位,其余部位均用石棉板或隔热材料盖上,不受风侵。
    3.焊件焊后放在石棉灰中或放炉内加热缓冷。
    4.为消除焊接应力、应进行焊后退火处理。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2题:

    问答题
    简谈母语教育的现代化和“国学热”的关系。

    正确答案: 教育现代化,就是用现代先进教育思想和科学技术武装人们,使教育思想观念,教育内容、方法与手段以及校舍与设备,逐步提高到现代的世界先进水平,培养出适应参与国际经济竞争和综合国力竞争的新型劳动者和高素质人才的过程。具体包括教育观念现代化、教育内容现代化、教育装备现代化、师资队伍现代化、教育管理现代化等。对于中国来说,母语教育现代化是当代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内容上侧重的是汉语,观念、装备、师资以及管理等多方面配合。国学热就是对中国传统文化学习的热潮。从内容上来讲,不仅是语言,还有中国传统的文化、观念等等。如果能够运用现代化的观念、技术和管理等来进行国学教育,可以达到促进的作用,但国学并不等于中国母语教育。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3题:

    简谈鱼类去腥办法并说明理由。


    正确答案: 鱼类腥味产生原因是由于鱼身上存在有机化学物质甲胺及其同系物二甲胺、三甲胺,
    其中尤以三甲胺为最多。甲胺、二甲胺、三甲胺它们的结构式如下:甲胺CH3NH2、二甲胺(CH3)2NH、三甲胺(CH3)3N。而三甲胺、二甲胺、甲胺均易溶于乙醇。因此,煮鱼时加些酒,能使三甲胺等溶于乙醇并随加热后挥发逸去。经过这样烝饪的鱼就不再有腥味了。另外,姜、葱蒜等均富含具有挥发性的有机物,具有酒的同样作用。因此,煮鱼时常用姜、葱、蒜、酒就是这个道理

  • 第14题:

    简谈回族的族源与形成的过程。


    正确答案: 回族形成于元明时期的中国,其分散全国的分布格局是历史发展的结果,是与其特殊的形成模式及文化待点分不开的。回族的族源最早可以追溯到唐宋时期因为经商在华侨居的穆斯林“蕃客”,他们是中国回族最早的先民。这时候的“蕃客”还属于侨居的性质,并没有构成中国境内的一个民族。到了元代,由于大量回回人的东迁,他们才开始有了身份上的改变,被称为“回回蕃客”、“南蕃回回”,成为回回民族来源的组成部分。
    回族的主要来源,是13世纪由成吉思汗及其继承者西征而随之东迁的中亚人、波斯人和阿拉伯人,以及由于当时东西交通大开而纷纷东来的穆斯林商人。这些人大多信仰伊斯兰教,在元代官方文书中通称为“回回”。
    除东来的穆斯林外,回族族源中,还有汉、蒙古、维吾尔等族的成分,甚至还古犹太人的成分。当时东来的穆斯林,因路远或战时条件限制,在中国各地定居下来并和各族妇女通婚。这些妇女,随其夫信仰了伊斯兰教,成为回族来源的一部分。
    此外,元代有蒙古人接接受伊斯兰教而日益融合到回回人中的;明代还有信仰伊斯兰教的维吾尔人因迁入内地而逐渐融入回族之中;犹太人自北宋末迁居我国开封等地后.由于其信仰“一赐教”(即犹太教),用于宗教仪式之缠头布及靴皆青蓝色,与回回人不吃猪肉、行割礼、每日礼拜等习俗略同,因而明清时被称为“蓝帽回回”或“青回回”。他们中有人与当地回族通婚,有人也自称回回,逐渐融合于回族中的人不少。
    总之,回族形成于中国,但又不同于中国那些由古代的某个民族、部落融合、发展而成的古老民族,也不是纯粹移植而来的外来民族,而基本上是由来自域内域外信仰伊斯兰教的各族人为主,在长期历史发展中吸收和融合了多种民族成分而逐渐形成的民族。

  • 第15题:

    《李娃传》是谁写的?()

    • A、白居易
    • B、李白
    • C、白行简
    • D、元稹

    正确答案:C

  • 第16题:

    简谈母语教育的现代化和“国学热”的关系。


    正确答案:教育现代化,就是用现代先进教育思想和科学技术武装人们,使教育思想观念,教育内容、方法与手段以及校舍与设备,逐步提高到现代的世界先进水平,培养出适应参与国际经济竞争和综合国力竞争的新型劳动者和高素质人才的过程。具体包括教育观念现代化、教育内容现代化、教育装备现代化、师资队伍现代化、教育管理现代化等。对于中国来说,母语教育现代化是当代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内容上侧重的是汉语,观念、装备、师资以及管理等多方面配合。国学热就是对中国传统文化学习的热潮。从内容上来讲,不仅是语言,还有中国传统的文化、观念等等。如果能够运用现代化的观念、技术和管理等来进行国学教育,可以达到促进的作用,但国学并不等于中国母语教育。

  • 第17题:

    简谈散曲的分类及其特点。


    正确答案: 散曲可分为小令、带过曲、套数三类。
    小令即单支曲子,因其形式短小,当时又称”叶儿”,当即一片树叶之意。 带过曲是指曲家填一曲小令意犹未尽,再续写一支,类似于新诗中的“外一首”“外两首”。两曲、三曲都有,最多以三曲为限。
    套曲的组织形式,主要有三点:
    1.由两支以上同一宫调的曲牌联合成为一个整体。
    2.各曲牌押同一韵脚
    3.首尾完整,一般都有尾声,叫“尾”“煞”。此外还有“集曲”、“换头”等特殊形式,用的比较少。

  • 第18题:

    简谈意境在园林空间中的运用。


    正确答案: 意境:指通过设计者构思所表现园林景观上的形象化、典型化的自然环境与显露出来的思想意蕴。

  • 第19题:

    简析李白乐府歌行的特点及其对唐代歌行格式转变的贡献。


    正确答案:(1)李白的乐府诗大量地沿用乐府旧题,或用其本意,或翻案另出新意。其创新意识主要表现在:一方面借古题写现实,具有鲜明的时代精神,表达李白对现实生活的感受,有着深刻的寓意和寄托。另一方面,用古题写己怀,因为旧题乐府蕴含的主题和曲名本事,在某一点上引发了作者的感触和联想,用它来抒写自己的情怀。如《蜀道难》、《将进酒》。《将进酒》为乐府旧题,含有以饮酒放歌为言之意,诗人据此联想:“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愿醒。古来圣贤皆寂寞,惟有饮者留其名,”直至“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抒发了“天生我才必有用”的豪壮气概和蔑视王侯权贵的不羁个性,将及时行乐的狂饮写得激情澎湃,将原曲的主题发挥到淋漓尽致、无以复加的地步,并且赋予诗作以更广阔、更深沉的人生感慨。
    (2)在李白的乐府诗中,李白以第一人称的抒怀和议论表达主观感受,完全打破了传统乐府用赋体叙事的写法。他常根据这个题目在古辞中的寓意和情感倾向,运用大胆的夸张和巧妙的比喻,以纵横恣肆的文笔形成磅礴气势。李白将自己的浪漫气质带进乐府,从而使古题乐府获得了新生命。
    (3)李白的歌行作品抒情的意味更浓,诗人以主观情感为核心,飞腾想像,虚实相间,既不讲平仄,也不求对仗,随心所欲,想怎么写就怎么写,如《梦游天姥吟留别》:“我欲因之梦吴越,一夜飞渡镜湖月。湖月照我影,送我至剡溪。……且放白鹿青崖间,须行即骑访名山。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李白式的抒情,如行云流水,一泻千里。又如《陪侍御叔华登楼歌》云:“弃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乱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烦忧。长风万里送秋雁,对此可以酣高楼。蓬莱文章建安骨,中间小谢又清发。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览明月。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浇愁愁更愁。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高傲自负不为世所容,悲感至极而以豪逸出之,于悲中见豪,令人心醉神迷。
    (4)李白的歌行,完全打破了诗歌的一切固有格式,空无依傍,笔法多变,达到了任随性情而变幻莫测、摇曳多姿的神奇境界。并以句式的长短变化和音节的错落,造成回旋震荡的节奏旋律,形成诗的气势,突出诗的力度,具有壮大奇伟的阳刚之美。

  • 第20题:

    问答题
    简谈园长怎样合理选聘和安排使用人?

    正确答案: ⑴因事用人的原则
    ⑵知人善任的原则
    ⑶优势互补,结构合理的原则
    ⑷劳逸均衡的原则
    ⑸建立健全的用人机制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1题:

    问答题
    简谈意境在园林空间中的运用。

    正确答案: 意境:指通过设计者构思所表现园林景观上的形象化、典型化的自然环境与显露出来的思想意蕴。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2题:

    问答题
    简谈戏剧艺术的表现手段。

    正确答案: 戏剧艺术的手段(即演员表演艺术的表现手段)是以再现性的语言为基础,逐步探索、拓展了多种主观表现性的语言。
    作为戏剧艺术的表现手段,动作的内涵不仅限于形体动作,还包括言语动作、静止动作等等。
    在戏剧艺术中,由这些成分构成的“动作”具有双重的本性:首先它们是对人的行动的摹仿;
    同时,作为戏剧表现手段的动作的各种成分,还应该揭示行动主体的心理活动内容。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3题:

    问答题
    简谈鱼类去腥办法并说明理由。

    正确答案: 鱼类腥味产生原因是由于鱼身上存在有机化学物质甲胺及其同系物二甲胺、三甲胺,
    其中尤以三甲胺为最多。甲胺、二甲胺、三甲胺它们的结构式如下:甲胺CH3NH2、二甲胺(CH3)2NH、三甲胺(CH3)3N。而三甲胺、二甲胺、甲胺均易溶于乙醇。因此,煮鱼时加些酒,能使三甲胺等溶于乙醇并随加热后挥发逸去。经过这样烝饪的鱼就不再有腥味了。另外,姜、葱蒜等均富含具有挥发性的有机物,具有酒的同样作用。因此,煮鱼时常用姜、葱、蒜、酒就是这个道理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4题:

    填空题
    20世纪70年代末以来,李白研究方面出版了两部工具书,其中之一是郁贤皓主编的()。

    正确答案: 《李白大辞典》
    解析: 暂无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