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述货币调节法的基本内容并进行评价。

题目

试述货币调节法的基本内容并进行评价。


相似考题
更多“试述货币调节法的基本内容并进行评价。”相关问题
  • 第1题:

    试述李嘉图比较利益学说的基本内容并予以评价。


    正确答案: (一)比较利益说的基本内容。国际分工中若两个贸易参与国家生产力水平不相等,甲国在任何产品的生产上成本都低于乙国,处于绝对优势,而乙国相反,处于绝对劣势,贸易的可能性依然存在。因为劳动生产率的差异并非在所有的商品上都是一样的,这样处于绝对优势者不必生产所有商品,而是集中生产本国具有最大相对优势的产品,处于绝对劣势的国家也不必停产所有产品,只需停产最大劣势的产品,继而自由交换,参与交换的各个国家可以节约社会劳动,增加产品的消费,世界也因为自由交换而增加产量,提高劳动生产率。
    (二)评价。
    1)从国际贸易实际出发的评价:
    ①该学说揭示出了国际贸易因比较利益而发生并具有互利性,证明了各国通过出口相对成本较低的产品,进口相对成本较高的产品就可以实现贸易互利,这是该学说的主要贡献。
    ②李嘉图的比较利益学说在论述中所设定的假设条件过于苛刻,与国际贸易实际相差较大,如要素在国际中完全不能流动的假设,并不是经济现实。
    ③按照该学说,比较利益相差越大则贸易发生的可能性越大,当今的贸易便应该主要在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展开,但事实是主要发生在发达国家之间,即今天的国际贸易实践使得人们对传统的比较利益学说的适用程度产生了疑问。
    ④按照该学说,在自由贸易条件下,参加贸易的双方都可获利,为获得此利益,所有贸易参加国都应该积极实行自由贸易而非保护主义,但在实际中,各国都在不同程度实行保护主义。
    2)从劳动价值论出发的评价
    ①在该理论中,出现了同一商品国内价值和国际价值的差异和交换比率的不同,这违背了李嘉图自己坚持的劳动价值论。
    ②该理论并未从根本上揭示出贸易发生的原因。
    ③其暗含一层意思,即越落后得国家参与国际贸易,则越会从中受益。
    3)我国理论界对其认识和评价
    ①20世纪50年代与苏联学者共同批判该学说。
    ②20实际60年代初,我国学者认为该学说具有合理内核,应该批判的吸收,这一观点在后来受到批判。
    ③改革开放以来,看法一分为二,认为该学说的合理内核可以作为我国国际贸易的理论论述之一,作为各个地区结合优势发展贸易的基础。

  • 第2题:

    试述幼稚产业论的基本内容并予以评价。


    正确答案: (一)幼稚产业的定义。通过政策保护经过一段时间后,能够掌握技术,形成资本积累并最终形成成本比较优势的产业就是幼稚产业。
    1、穆勒标准。只要将来在自由贸易下能够获利就可以保护。在关税补贴等保护措施下,使技术经验不足、生产力低下、生产成本高于世界价格、无法与国外产业竞争的产业继续生产。未来在自由竞争条件下,可以获利,暂时的保护是值得的。这是一个静态标准。
    2、巴斯塔布尔标准。是将穆勒标准动态化,提出了现值的观念,认为保护幼稚产业所需的社会成本不能超过该产业将来利润的现值。
    3、肯普标准。除以上两个标准的全部内容,应考虑产业在被保护期内的外部效应,如某技术可为其他产业所获得,因而使得本产业利润无法增加,将来利润无法补偿投资成本,国家应该予以保护。
    (二)政策含义与评价。对于幼稚产业的保护是必要的,在同等的游戏规则下,各国条件不一样,自有贸易可能会损害相对落后国家的利益,但保护的目的在于使受保护者得以进步,最终不需要保护,在国际市场中自我扶植,因此,不时单纯地保护落后。

  • 第3题:

    试述货币危机理论的基本内容。


    正确答案: (一)第一代危机模型20世纪70年代末期提出,理论基础是货币主义。货币危机的根本原因在于一国国内信贷的无限制扩张,而投机性攻击的出现足是加剧了危机的爆发。政策意义是一国应当努力维持可持续的宏观经济攻策(主要是财政货币政策)。
    (二)第二代危机模型在20世纪90年代初的“欧洲货币危机”之后产生,政府对于私人部门预期所做出的反应,成为危机爆发的关键因素。政策意义是政府应当努力维持其政策的可信度。
    (三)第三代危机模型第三代理论形成于东南业金融危机之后。这一代理论的代表性人物还是保罗•克鲁格曼。这个理论的主要特征,是将“道义风险”这个新的基本面(即道德风险起初导致过度冒险,最后导致金融体系的崩溃)引入了分析。“道义风险”是货币危机产生的重要原因。危机将在政府可以动用的所有外部资源同因提供存款保险等而产生的所有政府或有负债这两者相等时发生。

  • 第4题:

    试述国际收支调节货币分析法(货币论)的基本理论。


    正确答案:货币论是建立在货币主义学说基础上,从货币的角度来考察国际收支失衡的原因并提出相应的政策主张。
    1)货币论有三个基本假定前提:①在充分就业均衡状态下,一国的实际货币需求是收入和利率等变量的稳定函数。②从长期看,货币需求是稳定的,货币供给变动不影响实物产量。③贸易商品的价格是由世界市场决定的,从长期来看,一国的价格水平和利率水平接近世界市场水平。
    2)货币论的基本理论,可用以下公式表达:
    ①MS=MD
    其中,MS表示名义货币的供应量,MD表示名义货币的需求量。从长期看,可以假定货币供应与货币需求相等。
    ②MD=pf(y·I)
    其中,P为本国价格水平,f为函数关系,y为国民收入,I为利率(持有货币的机会成本)。pf(y·I)表示对名义货币的需求;f(y·I)表示对实际货币存量(余额)的需求。
    ③MS=m(D+R)
    其中,D指国内提供的货币供应基数,即中央银行的国内信贷或支持货币供给的国内资产;R0是来自国外的货币供应基数,它通过国际收支盈余获得,以国际储备作为代表;m为货币乘数,指银行体系通过转存贷创造货币、使货币供应基数多倍扩大的系数。货币基数又称强力货币。
    若将m忽略,可得:
    ④MS=D+R
    ⑤MD=D+R
    ⑥R=MD-D
    上述第6式,是货币论的最基本方程式。这个方程式说明:国际收支是一种货币现象;国际收支逆差,实际上就是一国国内的名义货币供应量D超过了名义货币需求量;国际收支问题,实际上反映的是实际货币余额(货币存量)对名义货币供应量的调整过程。

  • 第5题:

    说明时态法的基本内容及与货币与非货币法的关系和区别?


    正确答案:基本内容:时态法也称时间量度法,是一种多种汇率法,这种方法下,要求在对外币报表进行折算时,分别按其计量所属日期的汇率进行折算。具体来讲,以历史成本表示的资产和负债按历史汇率折算,以现行价值表示的资产和负债以现行汇率折算,实收资本、资本公积等项目按形成时的历史汇率折算,未分配利润为轧算的平衡数;利润表中收入和费用项目的折算,应按交易发生时的实际汇率折算,如果企业收入和费用交易经常且大量发生,也可以采用当期简单或加权平均汇率折算,对于折旧费和摊销费用应按取得该项资产时的历史汇率折算;折算过程中形成的外币折算差额,应计入当期损益,在损益表中单独列示。
    它与货币与非货币法的关系和区别:时态法是针对流动与非流动法和货币与非货币法提出的方法,其实质在于仅改变了外币报表各项目的计量单位,而没有改变其计量属性。它以各资产、负债项目的属性作为选择折算汇率的依据。这种方法具有较强的理论依据,折算汇率的选择有一定的灵活性。它不是对货币与非货币法的否定,而是对后者的进一步完善,在完全的历史成本计量模式下,时态法和货币与非货币法折算结果完全相同,只有在存货和投资以现行成本计价时,这两种方法才有区别。但这种方法的缺陷在于它把折算损益包括在当期收益中,一旦汇率发生了变动,可能导致收益的波动,甚至可能使得原外币报表的利润折算后变为亏损,或亏损折算后变为利润;另外,对存在较高负债比率的企业,汇率较大幅度波动时,会导致折算损益发生重大波动,不得于企业利润率的平稳,同时,这种方法改变了原外币报表中各项目之间的比例关系,据此计算的财务比率不符合实际情况。

  • 第6题:

    试述购买力平价说的基本内容并予以评价。


    正确答案: 购买力评价说分为两种形式:绝对购买力平价和相对购买力平价。
    绝对购买力平价认为:一国货币的价值及对它的需求是由单位货币在国内所能买到的商品和劳务的量决定的,即由它的购买力决定的,因此两国货币之间的汇率可以表示为两国货币的购买力之比。而购买力的大小是通过物价水平体现出来的。根据这一关系式,本国物价的上涨将意味著本国货币相对外国货币的贬值。
    相对购买力平价弥补了绝对购买力平价一些不足的方面。它的主要观点可以简单地表述为:两国货币的汇率水平将根据两国通胀率的差异而进行相应地调整。它表明两国间的相对通货膨胀决定两种货币间的均衡汇率。从总体上看,购买力平价理论较为合理地解释了汇率的决定基础,虽然它忽略了国际资本流动等其他因素对汇率的影响,但该学说至尽仍受到西方经济学者的重视,在基础分析中被广泛地应用于预测汇率走势的数学模型。

  • 第7题:

    试论述地槽-地台学说的基本内容,并对该学说进行评价。


    正确答案: (1)地槽-地台学说是传统的大地构造学说。它是在19世纪中期以来研究大陆型地壳构造而逐渐建立起来的。
    (2)基本观点;地壳运动主要受垂直运动所控制,水平运动是次要的,地壳运动的动力来源是地球内部物质的重力分异作用,物质受热变轻向上流动造成地表上升隆起,物质冷却变重下沉则造成地表下降凹陷。地球上的海陆变迁和地质构造,主要就是由地壳这样的升降运动所造成。因此,它根据各个地区的升降运动、沉积建造、构造变动、岩浆活动、变质作用等方面进行分析,确定地壳在各个不同发展阶段的性质,而把地壳划分为地槽、地台和过渡区等构造单元。
    (3)地槽-地台学说的贡献
    第一、在理论上阐明了:
    1)地壳中最早认识的两种构造单元,及其辩证转化关系的一个方面;
    2)地壳发展史中最先认识的一段历程和部分规律。它把当时杂乱分散的资料归纳为有条理的系统,在研究方法上使现象描述变为科学的说明;它且注意到地壳演化的开端,为地质学史上的一件大事。它对地质学的发展起了杰出作用,有着深远意义。
    第二、在实用上,它划分出两种成矿大地构造类型,一百年来运用于找矿勘探以及其他地质领域(水文、工程、地震等)的地质工作。
    第三、它成为地质学各分科的共同基础理论,促进地质学发展,功绩应该肯定。
    (4)不足之处
    1)由于受时代的限制,关于地壳构造单元的资料还不充分。
    2)当时,人们对于地槽区的认识,只知其终而未知其始;对于地台区,则只知其始而未知其终。以致把这一理论运用到象中国大部分,特别是其东部这样的地区,便有许多问题无法解释。

  • 第8题:

    问答题
    试述国际收支调节货币分析法(货币论)的基本理论。

    正确答案: 货币论是建立在货币主义学说基础上,从货币的角度来考察国际收支失衡的原因并提出相应的政策主张。
    1)货币论有三个基本假定前提:①在充分就业均衡状态下,一国的实际货币需求是收入和利率等变量的稳定函数。②从长期看,货币需求是稳定的,货币供给变动不影响实物产量。③贸易商品的价格是由世界市场决定的,从长期来看,一国的价格水平和利率水平接近世界市场水平。
    2)货币论的基本理论,可用以下公式表达:
    ①MS=MD
    其中,MS表示名义货币的供应量,MD表示名义货币的需求量。从长期看,可以假定货币供应与货币需求相等。
    ②MD=pf(y·I)
    其中,P为本国价格水平,f为函数关系,y为国民收入,I为利率(持有货币的机会成本)。pf(y·I)表示对名义货币的需求;f(y·I)表示对实际货币存量(余额)的需求。
    ③MS=m(D+R)
    其中,D指国内提供的货币供应基数,即中央银行的国内信贷或支持货币供给的国内资产;R0是来自国外的货币供应基数,它通过国际收支盈余获得,以国际储备作为代表;m为货币乘数,指银行体系通过转存贷创造货币、使货币供应基数多倍扩大的系数。货币基数又称强力货币。
    若将m忽略,可得:
    ④MS=D+R
    ⑤MD=D+R
    ⑥R=MD-D
    上述第6式,是货币论的最基本方程式。这个方程式说明:国际收支是一种货币现象;国际收支逆差,实际上就是一国国内的名义货币供应量D超过了名义货币需求量;国际收支问题,实际上反映的是实际货币余额(货币存量)对名义货币供应量的调整过程。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9题:

    问答题
    说明时态法的基本内容及与货币与非货币法的关系和区别?

    正确答案: 基本内容:时态法也称时间量度法,是一种多种汇率法,这种方法下,要求在对外币报表进行折算时,分别按其计量所属日期的汇率进行折算。具体来讲,以历史成本表示的资产和负债按历史汇率折算,以现行价值表示的资产和负债以现行汇率折算,实收资本、资本公积等项目按形成时的历史汇率折算,未分配利润为轧算的平衡数;利润表中收入和费用项目的折算,应按交易发生时的实际汇率折算,如果企业收入和费用交易经常且大量发生,也可以采用当期简单或加权平均汇率折算,对于折旧费和摊销费用应按取得该项资产时的历史汇率折算;折算过程中形成的外币折算差额,应计入当期损益,在损益表中单独列示。
    它与货币与非货币法的关系和区别:时态法是针对流动与非流动法和货币与非货币法提出的方法,其实质在于仅改变了外币报表各项目的计量单位,而没有改变其计量属性。它以各资产、负债项目的属性作为选择折算汇率的依据。这种方法具有较强的理论依据,折算汇率的选择有一定的灵活性。它不是对货币与非货币法的否定,而是对后者的进一步完善,在完全的历史成本计量模式下,时态法和货币与非货币法折算结果完全相同,只有在存货和投资以现行成本计价时,这两种方法才有区别。但这种方法的缺陷在于它把折算损益包括在当期收益中,一旦汇率发生了变动,可能导致收益的波动,甚至可能使得原外币报表的利润折算后变为亏损,或亏损折算后变为利润;另外,对存在较高负债比率的企业,汇率较大幅度波动时,会导致折算损益发生重大波动,不得于企业利润率的平稳,同时,这种方法改变了原外币报表中各项目之间的比例关系,据此计算的财务比率不符合实际情况。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0题:

    问答题
    试述李嘉图比较利益学说的基本内容并予以评价。

    正确答案: (一)比较利益说的基本内容。国际分工中若两个贸易参与国家生产力水平不相等,甲国在任何产品的生产上成本都低于乙国,处于绝对优势,而乙国相反,处于绝对劣势,贸易的可能性依然存在。因为劳动生产率的差异并非在所有的商品上都是一样的,这样处于绝对优势者不必生产所有商品,而是集中生产本国具有最大相对优势的产品,处于绝对劣势的国家也不必停产所有产品,只需停产最大劣势的产品,继而自由交换,参与交换的各个国家可以节约社会劳动,增加产品的消费,世界也因为自由交换而增加产量,提高劳动生产率。
    (二)评价。
    1)从国际贸易实际出发的评价:
    ①该学说揭示出了国际贸易因比较利益而发生并具有互利性,证明了各国通过出口相对成本较低的产品,进口相对成本较高的产品就可以实现贸易互利,这是该学说的主要贡献。
    ②李嘉图的比较利益学说在论述中所设定的假设条件过于苛刻,与国际贸易实际相差较大,如要素在国际中完全不能流动的假设,并不是经济现实。
    ③按照该学说,比较利益相差越大则贸易发生的可能性越大,当今的贸易便应该主要在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展开,但事实是主要发生在发达国家之间,即今天的国际贸易实践使得人们对传统的比较利益学说的适用程度产生了疑问。
    ④按照该学说,在自由贸易条件下,参加贸易的双方都可获利,为获得此利益,所有贸易参加国都应该积极实行自由贸易而非保护主义,但在实际中,各国都在不同程度实行保护主义。
    2)从劳动价值论出发的评价
    ①在该理论中,出现了同一商品国内价值和国际价值的差异和交换比率的不同,这违背了李嘉图自己坚持的劳动价值论。
    ②该理论并未从根本上揭示出贸易发生的原因。
    ③其暗含一层意思,即越落后得国家参与国际贸易,则越会从中受益。
    3)我国理论界对其认识和评价
    ①20世纪50年代与苏联学者共同批判该学说。
    ②20实际60年代初,我国学者认为该学说具有合理内核,应该批判的吸收,这一观点在后来受到批判。
    ③改革开放以来,看法一分为二,认为该学说的合理内核可以作为我国国际贸易的理论论述之一,作为各个地区结合优势发展贸易的基础。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1题:

    问答题
    试述货币调节法的基本内容并进行评价。

    正确答案: 随着国际经济的发展,资本流动或金融资产贸易的重要性越来越明显,在国际收支的构成中,其重要性在某种意义上甚至已超过了经常项目。正是在这种背景下,自20世纪70年代起,国际收支调整的货币论成为国际收支理论中的主流。货币论的主要代表人物有芒德尔、约翰逊等。国际收支从根本上说是一种货币现象,一国的货币供求变动会引起一国的国际收支失衡,同时,这种国际收支的失衡反过来又影响国内的货币供求变化,最终在没有人为干扰的条件下,国际收支会自动地在长期内趋于均衡。货币论的基本理论可以用公式表示出来:
    Ms=D+R
    货币论者认为,一国的货币供给分成两部分,一部分为国内部分,即中央银行的国内信贷或支持货币供给的国内资产D;另一部分是来自国外的部分,它通过国际收支盈余获得,以国际货币储备作为代表R。将上式移项可得:
    RMd-D
    从长期看,货币的供应量与货币的需求量相等,即:Ms=Md,由此,公式可改写为:
    RMs-D
    含义:国际收支差额(官方储备的增减)=本国货币需求-本国供应的货币。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2题:

    问答题
    试述目标评价模式的基本内容并对其作出评价。

    正确答案: 根据泰勒的看法,目标评价首先是针对学生的行为进行的。其次,评价活动不可能一次完成,至少需要两次。一个恰当的评价至少包括两次评估:一次在课程计划实施的早期进行,一次在后期进行,以便测量在这个期间发生的变化。
    关于评价的方法,泰勒认为,虽然传统的纸笔测验是一种收集学生行为变化证据的有效方法,但是评价方法不仅局限于此。事实上,凡是能获得教育目标所指各种行为的有效证据的任何途径,都可以作为评价的适当方法。
    关于评价的程序,大体包括如下步骤:
    (1)建立课程计划的目的和目标;
    (2)按照行为和内容两个维度界定每一个目标;
    (3)确定让学生有机会表现教育目标所指行为的情境;
    (4)选择和编制相应的评价工具;
    (5)设计获取学生行为记录的方式和使用的计分单位;
    (6)收集反映学生行为变化的有关信息;
    (7)将收集到的信息与行为目标做比较。泰勒的评价步骤和评价定义是一致的。课程的目的是改变学生的行为类型,那评价就应该反映行为变化的程度。因此,建立课程计划的目标并用行为术语对每一个目标加以界说就应该作为评价的出发点。行为目标确定后再为学生提供表现这种行为所需要的情境就能清楚地检验出目标是否达到。行为目标是合理的评价标准。
    目标评价模式的主要特点有:
    (1)目标评价模式把关注的焦点从学生转向整个课程方案。
    (2)目标评价模式提供了可用于修改课程计划的反馈方式。
    (3)目标评价模式提出了用教育目标作为评价的标准。在目标评价模式中,目标不仅是评价的起点,也是评价的标准。
    (4)目标评价模式把当时出现的一些新理念和既有的科学传统结合在一起。
    目标评价模式是最早的也是最完备的评价理论模型,它对20世纪的评价理论与实践产生了深远的影响,20世纪后半叶发展起来的各种评价主张,都是在对目标评价模式的借鉴与批判中成长起来的。它的创立者拉尔夫·泰勒也因此赢得“教育评价之父”的美誉。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3题:

    试述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的基本内容。联系我国实际,说明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的协调配合需注意的问题。


    正确答案: 货币政策包括信贷政策和利率政策。通常所说的紧的货币政策就是收缩信贷和提高利率,松的货币政策就是放松信贷和降低利率。财政政策包括国家税收政策和财政支出政策。所谓紧的财政政策是指增税和减支,松的财政政策是指减税和增支。在我国,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的协调配合,需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两大政策的协调配合要以实现社会总供求的基本平衡为共同目标。
    (2)两大政策的协调配合应有利于经济的发展.
    (3)两大政策既要相互支持、又要保持相对独立性。
    (4)从实际出发进行两大政策的搭配运用。

  • 第14题:

    试述出口贫困增长的政策含义并对这一理论进行评价。


    正确答案:1)产业结构转化的重要性
    发展中国家的产品结构单一,许多国家根据东亚的发展模式在走出口导向的道路,产生了出口日益增多价格却越来越低的情况,说明发展中国家的产业结构从长远看应该予以调整。
    出口贫困化增长现象只是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过程种出现的一种可能情况,不是一种普遍现象,大多存在于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的一定阶段,而非经济发展的必然产物。
    2)平衡出口量与出口价格

  • 第15题:

    试述传统德尔菲调查法四轮调查的基本内容。


    正确答案: 使用德尔菲预测法,一般要进行四轮调查,每轮调查均由预测组织者将调查表函寄给参加预测的各位专家。专家们在完成调查表后,寄回预测组织者。传统德尔菲预测法四轮调查的基本内容是:
    第一轮:这一轮往往仅向专家提供教育预测主题,由专家提出有关教育预测目标和具体的预测问题。因此,一般第一轮设计的是一个开放式的调查表,所提问题没有固定的格式和内容,主要目的是为了让专家们自由地提出设想。预测组织者收回调查表后,要对专家填写的调查表进行汇总整理,并将主要的教育预测设想编制成一览表,作为第二轮专家调查表提供给每个专家。
    第二轮:将汇总整理后的“教育预测设想一览表”函寄给各位专家,让专家对“教育预测设想一览表”中所有预测设想提出意见,并要求说明理由,预测组织者根据返回的调查表的意见及其理由,作新一轮的归纳整理,并进行统计分析,取得专家们对各个设想的预测意向和这种意向的集中以及分散程度。一般集中意向用数据的中位数来反映,预测意向的分散程度可用数据的上、下四分位数来表示。
    第三轮:预测组织者向专家提供的第三轮调查表应包括第二轮归纳的专家们的主要意见和预测的统计结果,以及其他补充材料。各位专家在接到第三轮的调查表后,可以对整个教育预测设想及其理由作更全面和深入的分析,从而提出新的预测意见和更加充分的理由。预测组织者综合返回的调查表设想,并作进一步的统计处理,如果专家意见比较集中,也可以在第三轮结束函询预测调查。如果经过第三轮的函询预测调查,预测组织者认为专家预测设想还没有达到相当一致的程度,就应进行第四轮预测调查。
    第四轮:将第三轮预测调查的综合材料再发给各位专家,要求各位专家根据第三轮归纳的预测结果及预测过程中获取的其他信息提出最后的预测意见。预测组织者根据这一轮专家预测意见进行整理和统计分析,得出最终的教育预测结果。

  • 第16题:

    试述温特尔主义的基本内容并进行评价。


    正确答案:从上个世纪90年代初开始,温特尔主义(Wintelism)在全球大行其道,中国也因此赶上了全球经济的战车。温特尔主义的特征是,围绕着产品标准在全球有效配置资源,形成标准控制下的产品模块生产与组合,标准制定者在完成产品价值链的全过程中,在与模块生产者的分工中,最终完成以双赢为基础的控制。温特尔主义以高科技为主,利用自己掌握的强大信息网络,以产品标准和全新的商业游戏规则为核心,控制并整合了全球的资源,使得产品在其最能被有效生产出来的地方以模块化方式进行组合,最终创造出20世纪90年代美国经济120个月持续繁荣的奇迹。在这一生产架构中,标准和游戏规则的制定掌握在极少数国家手中,而大多数生产者则以模块化生产的形式,实现和落实着这些标准。在这个架构中,标准和规则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它能够确保规则制定者的根本利益,但与此同时,标准的使用和落实者,也可以通过产品模块的生产与组合获益,形成双赢,这在过去是没有的。在温特尔主义时代和经济全球化的条件下,世界上只有美国和中国是最大的获益者,因为前者具有制定标准和商业游戏规则的力量,而后者则具有生产、组合各类模块产品的比较优势。
    温特尔主义使得美国成为经济全球化的主导,它以高新技术创新为基础,以控制世界资源、人才、资金、稀缺的自然资源的流向和经济产出的流向为手段,以产品标准和商业游戏规则的制定来保证自己在世界经济中的根本利益,因而在经济全球化中获得了最大的利益。在这个基础上,全球的产业结构进行了重组,中国加入经济全球化的过程,正好是在这个背景下发生的。

  • 第17题:

    试论述地洼学说的基本内容,并对该学说进行评价。


    正确答案: (1)地洼学说的组成部分
    地洼学说包括四个组成部分:
    1)大陆地壳第三构造单元——地洼区(活化区)的提出;
    2)大陆地壳演化规律的新认识——(动“定”转化)递进律;
    3)地洼学说的成矿理论;
    4)地壳动“定”转化、递进发展的力源机制的探索——地幔蠕动、热能散聚交替假说。
    (2)理论意义
    1)对大地构造学的意义
    这个学说通过下列两点,使大地构造学的发展进入了新的阶段:
    A、提出大陆地壳的第三基本构造单元、后地台阶段的一种新型活动区——地洼区(活化区),冲破了长期以来认为地壳构造单元只有地槽区和地台区两种的传统思路。
    B、阐明了地壳演化的(动“定”转化)递进律,从而使地壳发展规律问题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冲破了过去认为只有两个发展阶段的观点。
    2)对自然辩证法的意义
    这个学说阐述了地壳演化史中的自然辩证法则,给辩证唯物物主义哲学增添了新的例证(见《大地构造学的哲学问题》[1963]等文)。
    (3)实践意义
    这个学说通过地洼成矿理论的下列几个主要论点,促使成矿学有了新的发展:
    1)提出了大地构造成矿的一种新的类型——第三成矿大地构造类型,即地洼型(活化型),从而冲破了长期以来一直受槽-台学说支配的、把成矿大地构造类型仅划分为两种的传统观点,并从新的角度探索成矿规律,扩大了找矿线索和领域。
    2)阐述了各种已经详究的大地构造单元的成矿专属性、矿产继承性、成矿的递进性、矿床迭加现象、以及矿床分布的时空规律性等,从而有助于找矿方向的新的认识。
    3)阐明了先成构造单元对后成矿的控制作用,以及后成构造单元对先成矿产的迭加、改造、再造等作用,从而有助于对成矿规律问题的研究。
    4)提出多因复成矿床概念,为矿床的成因类型(除内生、外生之外)增添了第三类型,为解决许多重要矿床长期争论而未获结论的成因问题指出了解决的途径。
    5)阐明了地洼区在地壳演化史中是一个重要的成矿阶段,以及这种构造单元里面矿产的综合性、复杂性和多样性,并且多阶段性和多因性特别明显,从而使我们认识这一新构造单元是许多重要矿产(特别是往往可成为既大且富的多因复成矿床)的主要找矿方向。

  • 第18题:

    试述弹性调节法的基本内容并进行评价


    正确答案:弹性调节法主要是由英国剑桥大学经济学家琼·罗宾逊(Joan.Robinson)在马歇尔微观经济学和局部均衡分析方法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它着重考虑货币贬值取得成功的条件及其对贸易收支和贸易条件的影响。价格变动会影响需求和供给数量的变动。需求量变动的百分比与价格变动的百分比之比,称为需求对价格的弹性,简称需求弹性。供给量变动的百分比与价格变动的百分比之比,称为供给对价格的弹性,简称供给弹性。在进出口方面,就有四个弹性,它们分别是:进口商品的需求弹性(Em)、出口商品的需求弹性(Ex)、进口商品的供给弹性(Sm)、出口商品的供给弹性(Sx)。

  • 第19题:

    问答题
    试述弹性调节法的基本内容并进行评价

    正确答案: 弹性调节法主要是由英国剑桥大学经济学家琼·罗宾逊(Joan.Robinson)在马歇尔微观经济学和局部均衡分析方法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它着重考虑货币贬值取得成功的条件及其对贸易收支和贸易条件的影响。价格变动会影响需求和供给数量的变动。需求量变动的百分比与价格变动的百分比之比,称为需求对价格的弹性,简称需求弹性。供给量变动的百分比与价格变动的百分比之比,称为供给对价格的弹性,简称供给弹性。在进出口方面,就有四个弹性,它们分别是:进口商品的需求弹性(Em)、出口商品的需求弹性(Ex)、进口商品的供给弹性(Sm)、出口商品的供给弹性(Sx)。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0题:

    问答题
    试述幼稚产业论的基本内容并予以评价。

    正确答案: (一)幼稚产业的定义。通过政策保护经过一段时间后,能够掌握技术,形成资本积累并最终形成成本比较优势的产业就是幼稚产业。
    1、穆勒标准。只要将来在自由贸易下能够获利就可以保护。在关税补贴等保护措施下,使技术经验不足、生产力低下、生产成本高于世界价格、无法与国外产业竞争的产业继续生产。未来在自由竞争条件下,可以获利,暂时的保护是值得的。这是一个静态标准。
    2、巴斯塔布尔标准。是将穆勒标准动态化,提出了现值的观念,认为保护幼稚产业所需的社会成本不能超过该产业将来利润的现值。
    3、肯普标准。除以上两个标准的全部内容,应考虑产业在被保护期内的外部效应,如某技术可为其他产业所获得,因而使得本产业利润无法增加,将来利润无法补偿投资成本,国家应该予以保护。
    (二)政策含义与评价。对于幼稚产业的保护是必要的,在同等的游戏规则下,各国条件不一样,自有贸易可能会损害相对落后国家的利益,但保护的目的在于使受保护者得以进步,最终不需要保护,在国际市场中自我扶植,因此,不时单纯地保护落后。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1题:

    问答题
    试述货币危机理论的基本内容。

    正确答案: (一)第一代危机模型20世纪70年代末期提出,理论基础是货币主义。货币危机的根本原因在于一国国内信贷的无限制扩张,而投机性攻击的出现足是加剧了危机的爆发。政策意义是一国应当努力维持可持续的宏观经济攻策(主要是财政货币政策)。
    (二)第二代危机模型在20世纪90年代初的“欧洲货币危机”之后产生,政府对于私人部门预期所做出的反应,成为危机爆发的关键因素。政策意义是政府应当努力维持其政策的可信度。
    (三)第三代危机模型第三代理论形成于东南业金融危机之后。这一代理论的代表性人物还是保罗•克鲁格曼。这个理论的主要特征,是将“道义风险”这个新的基本面(即道德风险起初导致过度冒险,最后导致金融体系的崩溃)引入了分析。“道义风险”是货币危机产生的重要原因。危机将在政府可以动用的所有外部资源同因提供存款保险等而产生的所有政府或有负债这两者相等时发生。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2题:

    问答题
    试述国际生产折中理论的基本内容并进行评价。

    正确答案: 折中理论的分析过程与主要结论可以归纳为以下四个方面:
    一、是跨国公司是市场不完全性的产物,市场不完全导致跨国公司拥有所有权特定优势,该优势是对外直接投资的必要条件。
    二、是所有权优势还不足以说明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动因,还必须引入内部化优势才能说明对外直接投资为什么优于许可证贸易。
    三、是仅仅考虑所有权优势和内部化优势仍不足以说明企业为什么把生产地点设在国外而不是在国内生产并出口产品,必须引入区位优势,才能说明企业在对外直接投资和出口之间的选择。
    四、是企业拥有的所有权优势、内部化优势和区位优势,决定了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动因和条件。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3题:

    问答题
    试述购买力平价论的基本内容并予以评价。

    正确答案:
    (1)购买力平价理论的基本内容
    购买力平价是决定汇率学说之一,它的理论基础是货币数量论。
    ①背景:第二次世界大战时,金本位制崩溃,汇率波动剧烈,铸币平价说和外汇供求说已经无法解释汇率的决定,于是瑞典人卡塞尔提出购买力平价说。
    ②内容:一国货币的价值及对它的需求是由单位货币在国内所能买到的商品和劳务的量决定的,即由它的购买力决定,两国货币的汇率主要是由两国货币的购买力决定的。购买力平价说分为两种形式:绝对购买力平价和相对购买力平价。绝对购买力指在每一时点上,汇率决定于两国一般物价水平之比,相对购买力指当两国都存在通货膨胀时,名义汇率等于过去的汇率乘以两国的通货膨胀率之比。
    绝对购买力平价汇率决定公式为:E=Pa/Pb;
    相对购买力平价汇率决定公式为:Et=E0[(Pat/Pa0)/(Pbt/Pb0)]。
    其中,E表示绝对购买力平价下的汇率;Et表示相对购买力平价下的汇率;Pa为A国的一般物价水平;Pb为B国的一般物价水平;E0为基期的汇率;Et为时间t时的汇率;Pa0为A国基期的物价指数;Pat为A国t时的物价指数;Pb0为B国基期的物价指数;Pbt为B国t时的物价指数。
    汇率决定于两国购买力之比,购买力取决于通货膨胀,通货膨胀取决于各自的货币数量。其他条件不变时,外币的汇率和本国的物价水平成正比,与外国的物价水平成反比。
    (2)购买力平价理论的评价
    购买力平价说在外汇理论中占有重要地位。一国货币的对外价值是对内价值的体现。该理论在各国放弃金本位制的情况下,指出以国内外物价对比作为汇率决定的依据,说明货币的对内贬值必然引起对外贬值,揭示了汇率变动的长期原因。
    但是,购买力平价说仍有缺陷,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①从理论基础上看,购买力平价说的基础是货币数量论,卡塞尔认为两国纸币的交换,决定于纸币的购买力,因为人们是根据纸币的购买力来评价纸币的价值的,这实际上是本末倒置。事实上,纸币代表的价值不取决于纸币的购买力,相反,纸币的购买力取决于纸币代表的价值。
    ②购买力平价说假设所有商品都是贸易商品,忽视了非贸易商品的存在。
    ③购买力平价说忽视了贸易成本和贸易壁垒。
    ④购买力平价说过分强调了物价对汇率的影响,汇率的变化也可以影响物价。
    ⑤购买力平价说忽视了国际资本流动对汇率所产生的冲击。
    ⑥购买力平价说只是一种静态或比较静态的分析,没有对物价如何影响汇率的传导机制进行具体分析。
    解析: 暂无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