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考答案和解析
正确答案: 柯尔伯格把儿童道德发展划分为三个水平六个阶段。
1、前习俗水平:儿童基本上按行动的结果判断是非。
(阶段1)服从和惩罚;
(阶段2)相对论的快乐主义;
2、习俗水平:
(阶段3)好孩子定向;
(阶段4)维护社会制度与权威的道德;
3、后习俗或原则性水平:
(阶段5)民主的承认法律;
(阶段6)普遍的原则。
更多“简述柯尔伯格道德认识发展的阶段。”相关问题
  • 第1题:

    柯尔伯格认为年龄与道德发展阶段成正比关系。 ()


    答案:错
    解析:
    柯尔伯格认为年龄与道德发展阶段有一定关系,但不完全对应。

  • 第2题:

    简述柯尔伯格的道德发展阶段理论。


    答案:
    解析:
    柯尔伯格把皮亚杰的对偶故事法改为道德两难故事法,在道德判断的发展方面鉴别出了六个阶段。他将这些阶段划分成三种道德水平:前习俗水平、习俗水平和后习俗水平。每一水平又包括两个阶段,即三水平六阶段的道德发展阶段论。其中,前习俗水平包括惩罚与服从定向阶段和相对功利取向阶段。习俗水平包括寻求认可定向阶段(也称“好孩子”定向阶段)和遵守法规和秩序定向阶段。后习俗水平包括社会契约定向阶段和原则或良心定向阶段。

  • 第3题:

    请论述柯尔伯格的道德发展阶段论。


    答案:
    解析:
    柯尔伯格是美国的教育心理学家,他提出了道德发展阶段理论。其具体内容是:
    (1)道德发展与认识发展
    该理论认为:道德的发展是整个认识发展的一部分,儿童的道德成熟过程就是道德认识发展的过程;道德判断能力与逻辑判断能力的发展有关,逻辑判断能力的发展是道德判断能力发展不可少的条件,但也是不充分的条件;社会环境对道德发展有巨大的刺激作用,人的道德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受社会环境的支配;个体的道德发展沿着垂直和水平两个序列发展,垂直序列的发展是由道德低级阶段向高级阶段的推移,水平序列的发展是从逻辑认识发展经社会认识发展向道德认识发展和道德行为成熟的推移。
    (2)应用道德两难论方法研究道德的发展
    在研究儿童道德发展问题时,柯尔伯格采用了道德两难论的方法。这种方法是虚构一些故事,用问答的方式讨论故事中人物行为的道德性质。
    (3)道德发展的三水平六阶段模式
    柯尔伯格提出了道德发展的三个水平六个阶段模式。三种水平的内容是前习俗水平、习俗水平和后习俗水平;六阶段是指每个水平中又可划分为两个不同的阶段。
    ①前习俗水平。这个水平的主要特征是,儿童的道德观念是纯外在的,儿童是为了免受惩罚或获得奖励而顺从权威人物规定的行为准则的。这一水平包括以下两个阶段:
    第一阶段:以惩罚与服从为准则。这个阶段的儿童对行为好坏的判断并没有固定的准则概念,而是以是否会受到惩罚和是否服从父母或权威人物的命令为准则。
    第二阶段:以行为的功用和相互满足需要为准则。这阶段儿童认为,如果行为者最终能取得成功,获得奖赏,满足相互间的需要,其行为就是好的。它带有浓重的互利交换的实用主义色彩。儿童的道德判断往往是从自身利益出发的。
    ②习俗水平。这一水平的主要特点是儿童为了得到赞赏、表扬或维护社会秩序而服从各种准则的,也可以说是为了力图满足社会的需求和希望。这一水平也可分为以下两个阶段:
    第三阶段:以人际和谐为准则,又称为“好孩子”取向。在这一阶段上,儿童心目中的道德行为就是取悦于人、有助于人或获得别人的赞赏。所以,他们判断道德行为好坏主要根据是看是否被人们赞许。
    第四阶段:以权威和维持社会现有秩序为准则。这时儿童所作判断的根据是相信准则和法律维护着社会秩序,因此应当遵循权威和有关规范去行动。
    ③后习俗水平。这一水平又称原则水平,达到这一水平的人其行为原则已经超出了某个权威人物的规定,而是有了更普遍的认识。它表现为个人的义务感、责任感。这一水平也可以分为以下两个阶段:
    第五阶段:以社会契约和法律为准则。这个阶段的道德判断特别看重相互之间的契约关系,即相互承担义务和享有权利。同时,看重法律的效力,认为法律可帮助人们维持公正。但同时认为契约和法律的规定并不是绝对的,是可以改变的,个人应尽的义务和责任才显得更为重要。
    第六阶段:以普遍的道德原则和良心为准则。这是进行道德判断的最高阶段,它完全诉诸个人的良心和人类普遍的道德原则和道德规范。在这个阶段上,他们认为人类普遍的道义高于一切。
    柯尔伯格认为,这些发展顺序是一定的、不可颠倒的,各个阶段的时间长短是不相等的。同时,就个体的道德发展水平而言,有些人可能只停留在前习俗水平或者习俗水平上,而永远达不到后习俗水平的阶段。

  • 第4题:

    简述柯尔伯格的道德发展理论。


    答案:
    解析:
    柯尔伯格重在道德认知的研究,用道德两难故事来培养人的道德判断能力,把道德判断分为三个水平,每个水平又各包括两个阶段。于是,提出了“三水平六阶段”的道德发展理论:(1)前习俗水平(0~9岁)。这个水平的主要特征是,儿童的道德观念是纯外在的,儿童为了免受惩罚或获得奖励而顺从权威人物规定的行为准则。这一水平包括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惩罚和服从的道德定向阶段。这一阶段的儿童根据行为的后果来判断行为是好是坏及严重程度。他们服从权威或规则只是为了避免处罚。认为受赞扬的行为就是好的,受惩罚的行为就是坏的。第二阶段:朴素的享乐主义或功利主义的定向阶段。这一阶段的儿童为了获得奖赏或满足个人需要而遵从准则,偶尔也包括满足他人需要的行动,他们认为如果行为者最终得益,那么为别人效劳就是对的。(2)习俗水平(9~15岁)。这一水平的儿童为了得到赞赏和表扬或维护社会秩序而服从父母、同伴、社会集体所确立的准则,或称因循水平,也可以说力图满足社会的需求和希望。第三阶段:人际和谐的定向阶段,又称为“好孩子”定向阶段。这一阶段的儿童尊重大多数人的意见和惯常的角色行为,避免非议以赢得赞赏,重视顺从和做好孩子。第四阶段:权威和维持社会现有秩序的定向阶段。这个阶段的儿童注意的中心是维护社会秩序,认为每个人应当承担社会的义务和职责。判断某一行为的好坏,要看它是否符合维护社会秩序的准则。(3)后习俗水平(15岁以后)。这一水平又称“原则水平”,达到这个水平的人,其行为原则已经超出了某个权威人物的规定,它的特点是道德行为由共同承担的社会责任和普遍的道德准则支配,道德标准已被内化为自己内部的道德命令。第五阶段:社会契约和法律的定向阶段。这一阶段的道德推理具有灵活性。他们认为法律是为了使人们能和睦相处,如果法律不符合人们的需要,可以通过共同协商和民主的程序加以改变,认为反映大多数人意愿或最大社会福利的行为就是道德行为。第六阶段:普遍的道德原则和良心定向阶段。他们认为应运用适合各种情况的道德准则和普遍的公正原则作为道德判断的根据。背离了一个人自选的道德标准或原则就会产生内疚或自我谴责感。道德原则已经被内化为儿童的自觉追求,规则已经不再是外在的判定标准,他做决定的标准来自于自身的良心。柯尔伯格道德发展阶段理论的教学意义:(1)应该首先了解儿童的道德发展水平,只有这样,道德教育才更有针对性和实效性。(2)儿童道德发展的顺序是一定的,不可颠倒,这与儿童的思维发展有关。但具体到每个人,时间有早有迟,这与文化背景、交往等有关。(3)要促进儿童道德发展,必须让他不断地接触道德环境和道德两难问题,以便于讨论和展开道德推理练习,进而提高儿童的道德敏感度和道德推理能力。该理论发现了人类道德发展的两大规律:由他律到自律和循序渐进,并且提出道德教育必须配合儿童心理的发展。理论不足之处在于强调的是道德认知,而不是道德行为,因而不能作为学校实施道德教育的根据。

  • 第5题:

    简述柯尔伯格的儿童道德认知发展理论。


    正确答案: 1、柯尔伯格的研究方法。两难故事法。
    2、柯尔伯格道德认识发展的阶段。
    3、道德认识发展阶段的推移与道德教育4、对柯尔伯格理论的批评。

  • 第6题:

    简述柯尔伯格道德发展的三水平六阶段学说。


    正确答案: 柯尔伯格认为,道德依照固定不变的顺序依次发展,经过三个水平、每个水平包括两个阶段:
    (1)前习俗水平(0-9岁)
    阶段1:惩罚与服从定向阶段;
    阶段2:相对功利取向阶段;
    (2)习俗水平(9-15岁)
    阶段3:寻求认可定向阶段;
    阶段4:遵守法规和秩序定向阶段;
    (3)后习俗水平(15岁以后)
    阶段5:社会契约定向阶段;
    阶段6:原则或良心定向阶段。

  • 第7题:

    柯尔伯格的道德认知发展包括哪六个阶段?


    正确答案:1)服从和惩罚定向
    2)朴素的自我中心定向
    3)赞许、使人高兴和助人定向
    4)权威性与维持社会秩序的道德定向
    5)契约——尊重法律定向
    6)良心或原则定向

  • 第8题:

    简述柯尔伯格的道德发展阶段。


    正确答案: 柯尔伯格关于儿童道德判断有三个水平、六个阶段。
    (1)前习俗水平:
    ①服从和惩罚定向阶段。
    ②朴素的利己主义阶段。
    (2)习俗水平:
    ①好孩子定向阶段。
    ②维护权威和社会秩序的阶段。
    (3)后习俗水平:
    ①社会契约定向阶段。
    ②普遍的伦理原则定向。

  • 第9题:

    问答题
    试述柯尔伯格的儿童道德认识发展理论。

    正确答案: 柯尔伯格把儿童道德发展划分为三个水平六个阶段:
    在前习俗水平中,儿童基本上按行动的结构判断是非。
    (阶段1)儿童对是否的定义,是说一个人为了避免惩罚,应该服从规则。
    (阶段2)儿童发展了简单的交互的道义。
    在习俗道德水平,重点在社会需要方面,价值观放在个人兴趣之上。
    (阶段3)儿童通过“做好人”而寻求认可。
    (阶段4)社会观点取得了优点地位。
    在后习俗或原则性水平,人们的道德判断是根据考虑过和接受了的原则。
    (阶段5)儿童认识到社会契约或功用和个人权利。
    (阶段6)遵守自我选择的伦理原则。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0题:

    问答题
    简述柯尔伯格道德认识发展的阶段。

    正确答案: 柯尔伯格把儿童道德发展划分为三个水平六个阶段。
    1、前习俗水平:儿童基本上按行动的结果判断是非。
    (阶段1)服从和惩罚;
    (阶段2)相对论的快乐主义;
    2、习俗水平:
    (阶段3)好孩子定向;
    (阶段4)维护社会制度与权威的道德;
    3、后习俗或原则性水平:
    (阶段5)民主的承认法律;
    (阶段6)普遍的原则。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1题:

    问答题
    简述柯尔伯格的道德发展阶段。

    正确答案: 柯尔伯格关于儿童道德判断有三个水平、六个阶段。
    (1)前习俗水平:
    ①服从和惩罚定向阶段。
    ②朴素的利己主义阶段。
    (2)习俗水平:
    ①好孩子定向阶段。
    ②维护权威和社会秩序的阶段。
    (3)后习俗水平:
    ①社会契约定向阶段。
    ②普遍的伦理原则定向。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2题:

    问答题
    简述柯尔伯格道德发展的三水平六阶段学说。

    正确答案: 柯尔伯格认为,道德依照固定不变的顺序依次发展,经过三个水平、每个水平包括两个阶段:
    (1)前习俗水平(0-9岁)
    阶段1:惩罚与服从定向阶段;
    阶段2:相对功利取向阶段;
    (2)习俗水平(9-15岁)
    阶段3:寻求认可定向阶段;
    阶段4:遵守法规和秩序定向阶段;
    (3)后习俗水平(15岁以后)
    阶段5:社会契约定向阶段;
    阶段6:原则或良心定向阶段。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3题:

    试述柯尔伯格的道德发展阶段论。


    答案:
    解析:
    柯尔伯格采用道德“两难故事法”提出了三种水平六个阶段理论。
    1.前习俗水平。大约出现在幼儿园及小学低中年级阶段。该时期的特征是,儿童们遵守规范,但尚未形成自己的主见,着眼于人物行为的具体结果与关心自身的利害。这时期又分为两个阶段:(1)惩罚服从取向阶段。这一阶段还缺乏是非善恶观念,只是因为恐惧惩罚而要避免它,因而服从规范。认为免受处罚的行为都是好的,遭到批评指责的事都是坏的。(2)相对功利取向阶段。这一阶段行为的好坏按行为的后果带来的赏罚来定,得赏者为是,受罚者为非,没有主观的是非标准。或者对自己有利就好,对自己不利就是不好。
    2.习俗水平。这是在小学中年级以上出现的,一直到青年、成年,这时期的特征是个人由于认识到团体的行为规范,进而接受并付诸实践。这时期又可分为两个阶段:(1)寻求认可取向阶段。这一阶段个体按照人们所称“好孩子”的要求去做,以得到别人的赞许。(2)遵守法规取向阶段。服从团体规范,“尽本分”,尊重法律权威,有责任感和义务感。海因茨先生“偷"药是不对的,这时判断是非已有了法制观念。
    3.后习俗水平。这个阶段已经发展到超越现实道德规范的约束,达到完全自律(自己支配)的境界。年龄上至少是青年期人格成熟之后,才能达到这一境界。这个水平是理想的境界,成人也只有少数人达
    到。这一时期也可分为:(1)社会契约取向阶段。这一阶段有强烈的责任心与义务感,尊重法制,但相信它是人定的,不适于社会时理应修正。(2)普遍伦理取向阶段。这一阶段有个人的人生哲学,对是非善恶有其独立的价值标准。对事有所为有所不为,不受现实规范的限制。
    总之,柯尔伯格通过研究提出了以下几点:
    1.儿童道德判断力的发展情况,9岁以下的儿童以及少数青少年处于第一种水平;大部分青年和成人处于第二种水平,只有极少数进人第三种水平;16岁以上30%进入第三种水平。
    2.儿童道德性发展的先后次序是同定不变的,这与儿童的思维发展有关,但具体到每个人,时间有早有迟,这与文化背景、社会交往等有关。
    要促进儿童道德发展,必须让他不断接触道德环境和道德两难问题,以利于讨论和展开道德推理的练习。

  • 第14题:

    柯尔伯格的道德发展阶段理论把道德发展分为哪三种水平?


    答案:
    解析:
    (1)前习俗水平;(2)习俗水平;(3)后习俗水平。

  • 第15题:

    柯尔伯格认为年龄与道德发展阶段成正比。( )


    答案:错
    解析:
    年龄与道德发展阶段有一定的关系,但不完全对应。

  • 第16题:

    试述柯尔伯格的儿童道德认识发展理论。


    正确答案: 柯尔伯格把儿童道德发展划分为三个水平六个阶段:
    在前习俗水平中,儿童基本上按行动的结构判断是非。
    (阶段1)儿童对是否的定义,是说一个人为了避免惩罚,应该服从规则。
    (阶段2)儿童发展了简单的交互的道义。
    在习俗道德水平,重点在社会需要方面,价值观放在个人兴趣之上。
    (阶段3)儿童通过“做好人”而寻求认可。
    (阶段4)社会观点取得了优点地位。
    在后习俗或原则性水平,人们的道德判断是根据考虑过和接受了的原则。
    (阶段5)儿童认识到社会契约或功用和个人权利。
    (阶段6)遵守自我选择的伦理原则。

  • 第17题:

    柯尔伯格的道德发展三阶段理论内容是什么?


    正确答案: 1、前习俗水平:是根据行为的直接后果来进行推理。前习俗水平包括道德发展的第一阶段和第二阶段,都纯粹只是关心自己,表现出利己主义倾向。
    2、习俗水平的道德判断是青春期和成人的典型状态。用习俗推理的人对行为进行道德判断时,会将这些行为与社会上的观点与期望相对照。习俗水平包括第三和第四个道德发展阶段。
    3、后习俗水平,又称为原则水平,包括道德发展的第五阶段和第六阶段。这时,个体又成为从社会突出出来的单独的实体。个人自己的观点应该放在社会的观点之前。

  • 第18题:

    柯尔伯格将儿童道德发展阶段划分为()水平,()阶段。


    正确答案:3;6

  • 第19题:

    简述柯尔伯格的道德判断阶段。


    正确答案:美国心理学家柯尔伯格提出了人类道德发展的顺序原则,并认为道德认知是可以通过教育加以培养的。柯尔伯格研究道德发展的方法是两难故事法。
    柯尔伯格提出了三水平六阶段的道德发展阶段论。分别是:
    (1)前习俗水平。根据行为的具体结果及其与自身的利害关系判断好坏是非,认为道德的价值不是取决于人或准则,而是取决于外在的要求。
    第一阶段为惩罚服从取向阶段。衡量是非的标准是由惩罚决定的,对成人或准则采取服从的态度,缺乏是非善恶的观念,判断好坏只注意行为的结果,而不注意动机。
    第二阶段为相对功利取向阶段。这是一种朴素的利己主义.判定某一行为的好坏,主要看是否符合自己的要求和利益.具有较强的自我中心性,认为符合自己需要的行为就是正确的。
    (2)习俗水平。着眼于社会的希望和要求,从社会成员的角度思考道德问题,开始意识到个体的行为必须符合社会的准则,能够了解和认识社会规范,并遵守和执行社会规范。第三阶段为寻求认可取向阶段。此阶段的儿童主要是考虑社会或成人对“好孩子”的期望与要求,并力求达到这一标准。
    第四阶段为遵守法规取向阶段。服从权威,遵守公共秩序,接受社会习俗,尊重法律权威,有责任感和义务感。
    (3)后习俗水平。以普遍的道德原则作为自己行为的基本准则,能从人类正义、良心、尊严等角度判断行为的对错,并不完全受外在的法律和权威的约束,而是力图寻求更恰当的社会规范。
    第五阶段为社会契约取向阶段。认识到法律或习俗的道德规范是一种社会契约,大家可以相互承担义务和享有权利,利用法律可以维持公正。
    第六阶段为普遍伦理取向阶段。根据自己的人生观、价值观去判断是非善恶,超越现实规范的约束。即以良心、正义、公平、尊严、人权等最一般的原则为标准去进行道德判断,行为完全自律。
    研究表明,大多数9岁以下的儿童以及少数青少年处于前习俗道德水平,大部分青年和成人都处于习俗水平,后习俗水平一般要到20岁以后才能出现,而且只有少数人才能达到。

  • 第20题:

    问答题
    简述柯尔伯格的道德判断阶段。

    正确答案: 美国心理学家柯尔伯格提出了人类道德发展的顺序原则,并认为道德认知是可以通过教育加以培养的。柯尔伯格研究道德发展的方法是两难故事法。
    柯尔伯格提出了三水平六阶段的道德发展阶段论。分别是:
    (1)前习俗水平。根据行为的具体结果及其与自身的利害关系判断好坏是非,认为道德的价值不是取决于人或准则,而是取决于外在的要求。
    第一阶段为惩罚服从取向阶段。衡量是非的标准是由惩罚决定的,对成人或准则采取服从的态度,缺乏是非善恶的观念,判断好坏只注意行为的结果,而不注意动机。
    第二阶段为相对功利取向阶段。这是一种朴素的利己主义.判定某一行为的好坏,主要看是否符合自己的要求和利益.具有较强的自我中心性,认为符合自己需要的行为就是正确的。
    (2)习俗水平。着眼于社会的希望和要求,从社会成员的角度思考道德问题,开始意识到个体的行为必须符合社会的准则,能够了解和认识社会规范,并遵守和执行社会规范。第三阶段为寻求认可取向阶段。此阶段的儿童主要是考虑社会或成人对“好孩子”的期望与要求,并力求达到这一标准。
    第四阶段为遵守法规取向阶段。服从权威,遵守公共秩序,接受社会习俗,尊重法律权威,有责任感和义务感。
    (3)后习俗水平。以普遍的道德原则作为自己行为的基本准则,能从人类正义、良心、尊严等角度判断行为的对错,并不完全受外在的法律和权威的约束,而是力图寻求更恰当的社会规范。
    第五阶段为社会契约取向阶段。认识到法律或习俗的道德规范是一种社会契约,大家可以相互承担义务和享有权利,利用法律可以维持公正。
    第六阶段为普遍伦理取向阶段。根据自己的人生观、价值观去判断是非善恶,超越现实规范的约束。即以良心、正义、公平、尊严、人权等最一般的原则为标准去进行道德判断,行为完全自律。
    研究表明,大多数9岁以下的儿童以及少数青少年处于前习俗道德水平,大部分青年和成人都处于习俗水平,后习俗水平一般要到20岁以后才能出现,而且只有少数人才能达到。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1题:

    填空题
    柯尔伯格将儿童道德发展阶段划分为()水平,()阶段。

    正确答案: 3,6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2题:

    问答题
    简述柯尔伯格的道德发展阶段论。

    正确答案: 柯尔伯格采用“道德两难故事法”让儿童对道德两难问题作出判断,并将道德判断分为三个水平:
    (1)前习俗水平,包括服从与惩罚的道德定向阶段和相对功利的道德定向阶段:
    (2)习俗水平,包括好孩子的道德定向阶段和维护权威与秩序的道德定向阶段;
    (3)后习俗水平,包括社会契约道德的定向阶段和普遍原则的道德定向阶段。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3题:

    问答题
    简述柯尔伯格促进道德发展的研究方法。

    正确答案: 认知冲突法。认知冲突法有两程序:
    1、教育课程的焦点集中在由教师和学生进行的道德两难问题的讨论上;
    2、引起两个相邻发展阶段学生的讨论。他还十分重视角色扮演的作用。
    解析: 暂无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