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考答案和解析
正确答案: (1)行为成因不同。
(2)行为目的不同。
(3)行为表现不同。
(4)防治方法不同。
更多“简述中小学生品德不良与问题行为的区别。”相关问题
  • 第1题:

    根据我国心理学工作者的调查,在校青少年的问题行为中,存在较普遍、分布较广的是(  )

    A.过错行为
    B.品德不良行为
    C.品德问题行为
    D.犯罪行为

    答案:A
    解析:
    过错行为分布较广。

  • 第2题:

    简述中小学生品德不良的客观原因。
    (1)不良家庭环境的影响。
    (2)不良社会环境的影响。
    (3)学校工作中的某些弊端和缺失。

  • 第3题:

    简述中小学生品德不良的表现。


    正确答案: 1.攀比心重。
    2.江湖义气泛滥。
    3.网络成瘾。
    4.痴迷不良书籍。
    5.官僚主义和小团体主义盛行。
    6.暴力倾向,出口成脏。

  • 第4题:

    不遵守课堂纪律和扰乱集体活动的行为,应归于()

    • A、过错行为
    • B、品德不良行为
    • C、犯罪行为
    • D、问题行为

    正确答案:D

  • 第5题:

    简述中小学生心理行为问题等级划分。


    正确答案: ①心理困扰;
    ②心理障碍;
    ③神经症;
    ④精神病或严重精神病。

  • 第6题:

    简述职业品德的结构;以及矫正不良品德的心理技术。


    正确答案: (1)职业品德的结构:
    ①道德认识(即道德观念,指对道德行为准则及其执行意义的认识和掌握。)
    ②道德情感(道德情感是个体在对自己或他人的道德行为作出评价时所获得内心体验,如集体主义感和自尊感等。)
    ③道德意志(道德意志是指道德生活中遇到困难时,顽强地达到社会道德要求的一种心理过程。)
    ④道德行为(道德行为是由某种道德动机的驱使而作出的符合一定道德规范要求的行为,是道德认识的外在表现,表现在一定的道德情境中。)
    (2)矫正不良品德的心理技术:
    ①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
    ②合理奖惩的心理技术
    ③利用范例的心理技术
    ④角色扮演的心理技术

  • 第7题:

    问答题
    简述农村中小学生品德发展的特点。

    正确答案: (1)学校德育的错位与学生道德观念的混乱。
    (2)亲子关系的疏远与子女道德情感的变异。
    (3)榜样形象的弱化与儿童道德行为的失范。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8题:

    问答题
    简述品德与道德的区别与联系

    正确答案: 品德是道德品质的简称,它是个体依据一定的社会道德准则和规范行动时所表现出来的稳定的心理特征和倾向。
    道德是指由社会舆论力量和个人内在信念系统支持的行为规范的总和,人们按照社会道德行为规范来支配和调节自己的言行,并以此要求和评价他人的言行。
    品德与道德的区别表现在:
    (1)品德与道德所属的范畴不同:道德是一种社会现象,品德是一种个体现象
    (2)品德与道德所反映的内容不同:道德反映的内容比品德反映的内容广阔得多。
    (3)品德与道德产生的需要不同:道德的产生是社会需要。品德的产生是个体需要。
    品德与道德的联系表现在:
    (1)品德是道德的具体化
    (2)社会道德风气影响着品德的形成与发展
    (3)个体的品德对社会道德有一定的反作用
    总之,品德和道德是相辅相成、辩证统一的关系。心理学、教育学研究个体品德,伦理学、社会学研究社会道德。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9题:

    问答题
    简述中小学生品德不良与问题行为的区别。

    正确答案: (1)行为成因不同。
    (2)行为目的不同。
    (3)行为表现不同。
    (4)防治方法不同。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0题:

    单选题
    中小学生在明知道德规范与准则的情况下却故意发生违反道德规范与准则的行为,称之为()。
    A

    品德不良

    B

    问题行为

    C

    过失行为

    D

    犯罪行为


    正确答案: D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1题:

    问答题
    简述中小学生品德发展的特征。

    正确答案: 小学生品德发展的特征是:
    (1)道德认知表现出现从具体逐渐过渡到抽象,从片面逐渐过渡到全面的特点
    (2)道德行为表现出从依附逐渐过渡到自觉,从模仿逐渐过渡到习惯的特点
    (3)小学生品德发展的协调性
    中学生品德发展的特征是:
    (1)伦理道德发展的自律性
    I.形成道德信念与道德理想
    Ii.自我意识增强
    Iii.道德行为习惯逐步巩固
    (2)品德结构更为完善
    品德发展有动荡向成熟过渡
    I.初中阶段品德发展具有动荡性
    Ii.高中阶段品德发展趋向成熟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2题:

    问答题
    简述中小学生心理问题的判别标准与方法。

    正确答案: ①主观经验判定;
    ②社会规范角度;
    ③临床诊断;
    ④统计学角度。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3题:

    简述农村中小学生品德发展的特点。
    (1)学校德育的错位与学生道德观念的混乱。
    (2)亲子关系的疏远与子女道德情感的变异。
    (3)榜样形象的弱化与儿童道德行为的失范。

  • 第14题:

    中小学生在明知道德规范与准则的情况下却故意发生违反道德规范与准则的行为,称之为()。

    A品德不良

    B问题行为

    C过失行为

    D犯罪行为


    A

  • 第15题:

    简述中小学生品德发展的特征。


    正确答案:小学生品德发展的特征是:
    (1)道德认知表现出现从具体逐渐过渡到抽象,从片面逐渐过渡到全面的特点
    (2)道德行为表现出从依附逐渐过渡到自觉,从模仿逐渐过渡到习惯的特点
    (3)小学生品德发展的协调性
    中学生品德发展的特征是:
    (1)伦理道德发展的自律性
    I.形成道德信念与道德理想
    Ii.自我意识增强
    Iii.道德行为习惯逐步巩固
    (2)品德结构更为完善
    品德发展有动荡向成熟过渡
    I.初中阶段品德发展具有动荡性
    Ii.高中阶段品德发展趋向成熟

  • 第16题:

    简述中小学生心理问题的判别标准与方法。


    正确答案: ①主观经验判定;
    ②社会规范角度;
    ③临床诊断;
    ④统计学角度。

  • 第17题:

    简述品德与道德的区别与联系


    正确答案:品德是道德品质的简称,它是个体依据一定的社会道德准则和规范行动时所表现出来的稳定的心理特征和倾向。
    道德是指由社会舆论力量和个人内在信念系统支持的行为规范的总和,人们按照社会道德行为规范来支配和调节自己的言行,并以此要求和评价他人的言行。
    品德与道德的区别表现在:
    (1)品德与道德所属的范畴不同:道德是一种社会现象,品德是一种个体现象
    (2)品德与道德所反映的内容不同:道德反映的内容比品德反映的内容广阔得多。
    (3)品德与道德产生的需要不同:道德的产生是社会需要。品德的产生是个体需要。
    品德与道德的联系表现在:
    (1)品德是道德的具体化
    (2)社会道德风气影响着品德的形成与发展
    (3)个体的品德对社会道德有一定的反作用
    总之,品德和道德是相辅相成、辩证统一的关系。心理学、教育学研究个体品德,伦理学、社会学研究社会道德。

  • 第18题:

    中小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成因:()。

    • A、 学习压力
    • B、不良环境
    • C、个性缺陷
    • D、伴随成长而出现的问题行为
    • E、学校教育

    正确答案:A,B,C,D

  • 第19题:

    单选题
    不遵守课堂纪律和扰乱集体活动的行为,应归于()
    A

    过错行为

    B

    品德不良行为

    C

    犯罪行为

    D

    问题行为


    正确答案: D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0题:

    问答题
    简述中小学生品德不良的表现。

    正确答案: 1.攀比心重。
    2.江湖义气泛滥。
    3.网络成瘾。
    4.痴迷不良书籍。
    5.官僚主义和小团体主义盛行。
    6.暴力倾向,出口成脏。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1题:

    问答题
    简述中小学生心理行为问题等级划分。

    正确答案: ①心理困扰;
    ②心理障碍;
    ③神经症;
    ④精神病或严重精神病。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2题:

    问答题
    简述中小学生品德不良矫正的具体操作技术。

    正确答案: (1)氛围调整法。
    (2)榜样示范法。
    (3)阳性强化法。
    (4)活动矫正法。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3题:

    问答题
    简述中小学生品德不良的客观原因。

    正确答案: (1)不良家庭环境的影响。
    (2)不良社会环境的影响。
    (3)学校工作中的某些弊端和缺失。
    解析: 暂无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