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题:
第2题:
城市流浪儿童的生存状况极其恶劣。首先,他们的衣食住行毫无保障,居无定所,忍饥挨饿,生病更是无人照料;其次,遭遇家庭和社会歧视,因为种种原因流浪在外的儿童往往被人们与违法犯罪联系起来;最后,流浪儿童缺乏保护和自救的方法,容易被犯罪团伙控制,做出违法行为。
[问题]
1.社会救助体系包括哪些内容?
2.请简要分析上述案例中城市流浪儿童面临的困境。
3.如果你是救助管理站的一名社会工作者,请针对救助站里的流浪儿童,设计一个社会工作的介入策略。
1.社会救助体系的内容主要包括:
①基本生活救助。基本生活救助是社会救助的核心内容,主要解决贫困个人与家庭的温饱等基本生存问题。目前主要面向的群体有两类:一是持有非农业户口的城市居民;二是农村中无法定抚养义务人、无劳动能力、无生活来源的老年人、残疾人和未成年人。②专项社会救助。主要对生活救助起补充作用,只是针对生活中的某一方面进行救助。主要包括教育救助、医疗救助和住房救助。③灾害救助。灾害救助是指国家和社会对遭受自然灾害而造成生活贫困的社会成员提供一定的物质帮助来维持其最低生活水平,恢复和提高灾民的生存能力,属于临时救助。④流浪乞讨人员救助。流浪乞讨人员是“在城市生活无着落的流浪、乞讨人员”的简称,对他们的救助是我国专项救助制度的重要内容。
2.从上述案例中可以看出城市流浪儿童面临的困境主要包括:
①生存状况极其恶劣。流浪儿童的衣食住行毫无保障,居无定所,忍饥挨饿,生病更是无人照料。②生活习惯和行为方面存在偏差。流浪儿童由于缺乏正常的社会化过程,养成许多不良的生活习惯,由此而引起一些行为偏差,如:邋遢、随意、无纪律、相容性较差等。③存在消极的心理倾向。流浪儿童生活在社会的底层,接触的社会阴暗面比较多,加上主流社会对他们的歧视和排斥,给他们的心灵带来了很大的创伤,大多数流浪儿童存在颓废、自暴自弃、漠视情感、仇视社会等消极心理。④文化程度普遍较低。由于家境、环境等原因,流浪儿童大部分自小失学,受教育的机会少,因此文化程度普遍较低。⑤缺乏安全意识和安全防范措施。由于流浪儿童年龄小、涉世浅,身心都未发育成熟,因此,他们很容易成为犯罪分子的控制对象。⑥法律观念淡漠。由于流浪儿童缺少正常的社会化途径,未能接受应该接受的家长、学校及社会各方面的教育,所以法律知识欠缺,既不了解公民应当履行的法律义务,也不了解自己的合法权益,更不懂得维权。
3.鉴于上述流浪儿童面临的困境,社会工作者可以采取的介入策略主要包括:
(1)文化教育和技能培训
评估他们现有的文化程度和学习能力,根据年龄和文化程度等具体情况,在救助站救助期间,分组为他们传授文化知识,对年龄稍大一些的,可以考虑对其进行职业技能培训,增强其依靠自身技能、通过正常途径谋生的能力。
(2)思想和行为矫正
①通过小组活动和个案辅导,运用专业方法改变他们的心理和认知偏差,帮助他们改变不良的生活习惯,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②通过各种活动,让他们懂得尊重他人、理解他人,学会与他人相处和沟通的技能,并能认清自我,发现自己的闪光点,使他们有信心回归社会,自强自立。
(3)传授法律知识,强化自我保护意识
通过小组活动和个案辅导,向他们传授安全知识,普及基本法律知识,强化他们的自我保护意识,培养其遵纪守法的观念,且能够运用法律来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第3题:
第4题:
如何做好流浪儿童救助保护工作。()
A健全流浪儿童生活、教育、管理、返乡保障制度。
B建立16周岁以下流浪儿童登记制度。
C加强儿童社会工作队伍建设。
D强化城乡社区儿童服务功能。
第5题:
流浪儿童救助和对策?
第6题:
对于流浪儿童、《儿童权利公约》倡导()。
第7题:
关于对流浪儿童的管理与教育,以下哪项表述有误()
第8题:
对流浪儿童救助和对策?
第9题:
()是流浪乞讨人群中的弱势群体,是特殊的救助对象。
第10题:
第11题:
有机构承担流浪儿童救助保护工作
有健全的流浪儿童生活、教育、管理、返乡和安置等保障制度
依法打击强迫、诱骗、教唆未成年人流浪行乞和违法犯罪的不法行为
对乞讨、流浪未成年人及时进行救助,然后迅速遣返
第12题:
物质帮助
品行教育
回归家庭
合法收养
第13题:
第14题:
第15题:
流浪儿童
流浪儿童是指年龄在18周岁以下离开家庭,脱离监护人的保护,流浪街头连续超过24小时,造成基本生存条件失去可靠保障而陷于困境的未成年人。
略
第16题:
减少流浪儿童数量和()流浪。
第17题:
儿童流浪的原因?
第18题:
郑州市少儿中心在郑州市区流浪少年儿童活动人次较多的地方设立"全天候街头救助点"。它是中心,工作向社会的延伸是对继续流浪街头、不愿意进人中心的流浪少年儿童实施的救助保护措施这种模式扩大了流浪少年儿童救助保护的范围与覆盖面,同时也是帮助流浪少年儿童回归主流社会的一个有效的干预途径。郑州市少儿中心对流浪乞讨人员韵救助属于()。
第19题:
全市要实施公平教育,要关爱()。
第20题:
流浪儿童的特征?
第21题:
第22题:
第23题:
妇女
流浪儿童
老人
残疾人
第24题:
进入服务机构之前的救助
服务机构内的救助
回归主流社会阶段的服务
返家安置之后的服务
重复出现流浪乞讨行为的跟踪救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