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考答案和解析
正确答案:当核酸酶(如DNase 1)加入小心制备的染色质溶液时, 它们能把DNA切割成长度是200bp或其倍数的DNA片段。但是,在转录活性区域的DNA顺序对DNase有特别高的敏感性。这些位点称为高敏感位点。这些区域一般长100~200bp,对其他核酸酶或化学试剂同样高度敏感。许多高敏感区是调节蛋白的结合位点。
更多“超(高)敏感位点”相关问题
  • 第1题:

    (2018年)声源离地1m,敏感点受声点离地2m,经实测,敏感点处的噪声值为67.3dB(A),声波频率为500H Z(音速340m/s),在地面设置一处3m高的声屏障,声屏障距离声源2m,距离敏感点为3m。经隔声后,敏感点的噪声值为( )dB(A)。

    A.47.7
    B.49.9
    C.51.2
    D.51.9

    答案:B
    解析:
    本题的声源、声屏障、敏感目标示意图如下:


    敏感点的噪声值 : 67.3-17.43=49.87

  • 第2题:

    真核活性染色质(转录区)中组蛋白

    A.甲基化程度升高
    B.甲基化程度降低
    C.不敏感
    D.高酶位点
    E.乙酰化

    答案:E
    解析:
    组蛋白的乙酰化有利于DNA与组蛋白八聚体的解离,核小体结构松弛,从而使各种转录因子和协同转录因子能与DNA结合位点特异性结合,激活基因的转录。

  • 第3题:

    纺丝联苯炉常见报警有哪些()。

    • A、低液位
    • B、高液位
    • C、超温报警
    • D、欠压报警

    正确答案:A,C,D

  • 第4题:

    概述核小体的结构以及与超敏感位点、DNA复制及转录的关系。


    正确答案:核小体结构如下:
    I:200bpDNA+组蛋白八聚体颗粒+一分子H1=核小体;II:H2A、H2B、H3、H4各二分子构成扁粒状;
    III:其中146bpDNA片段绕1.75圈;
    IV:H1锁住了DNA进出端遮盖了约20bp;V:核小体之间的连接DNA长度约为60bp;超敏感位点是在短时间、微量切割DNA时,活性染色质上易于被DNAaseI切割的一些特异位点。其形成是因为该区域不受核小体的保护。DNA的复制过程中核小体不会从染色质丝上解聚下来,新的核小体会由新的组蛋白在合成好一条子链上装配形成。

  • 第5题:

    nuclease-supersensitive site (核酸酶超敏感位点)


    正确答案:在染色质DNA中对DNaseⅠ表现出高度敏感的区域,缺少核小体。这种区域通常很短,最长也不过几百bp。该位点含有特异的DNA序列,为特异性DNA结合蛋白所识别,因此,它参与了基因表达的调控。另外,处于活性转录的区域对核酸酶也十分敏感。

  • 第6题:

    在环境敏感点(区)分布图中标注污染源点位有助于选择()。

    • A、监测因子
    • B、预测因子
    • C、环境质量现状监测点
    • D、预测计算点

    正确答案:A,B,C,D

  • 第7题:

    根据《声环境质量标准》(GB3096-2008)在对噪声敏感建筑物监测时,为了更好地反映敏感建筑物受影响的程度,监测点位一般位于敏感建筑物室内。


    正确答案:错误

  • 第8题:

    名词解释题
    DNaseIhypersensitivityI型脱氧核糖核苷酸酶敏感位点

    正确答案: 指在用DNase处理时,切割作用优先集中作用的特俗位点。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9题:

    名词解释题
    高敏位点

    正确答案: 染色质中比较短的区域,由于对DNaseI和其他核酸酶极其敏感而被发现,包括除核小体外的区域,这些区域都是转录的活性区域。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0题:

    多选题
    在环境敏感点(区)分布图中标注污染源点位有助于选择()。
    A

    监测因子

    B

    预测因子

    C

    环境质量现状监测点

    D

    预测计算点


    正确答案: B,A
    解析: 标注污染源点的性质(如化工厂、水泥厂)有利于选择监测因子。

  • 第11题:

    单选题
    若复查肛诊:大囟位于7点,小囟门位于2点。其胎位是(  )。
    A

    枕右前位

    B

    枕右后位

    C

    枕左前位

    D

    枕左后位

    E

    高直后位


    正确答案: C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2题:

    名词解释题
    DNase I 超敏感位点

    正确答案: 在染色质DNA中对DNaseⅠ表现出高度敏感的区域,缺少核小体。这种区域通常很短,最长也不过几百bp。该位点含有特异的DNA序列,为特异性DNA结合蛋白所识别,因此,它参与了基因表达的调控。另外,处于活性转录的区域对核酸酶也十分敏感。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3题:

    大气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等级为一级的建设项目,以下各监测期大气现状监测点位设置符合《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大气环境》要求的是()。

    A:各监测期的环境空气敏感区监测点位置应重合,加密监测点位应依据季节主导风向进行调整
    B:所有监测点位均应依据季节主导风向进行调整
    C:敏感点监测点位应依据季节主导风向进行调整,加密监测点位不变
    D:所有检测点位不随季节主导风向进行调整

    答案:A
    解析:
    一级评价项目在主导风向下风向距离中心点(或主要排放源)不同距离,加密布设1~3个监测点。具体监测点位可根据局地地形条件、风频分布特征以及环境功能区、环境空气保护目标所在方位做适当调整。各监测期环境空气敏感区的监测点位置应重合。预计受项目影响的高浓度区的监测点位,应根据各监测期所处季节主导风向进行调整。

  • 第14题:

    刚构桥属于高次超静定,对常年温差、基础变位、日照温差均较敏感。


    正确答案:正确

  • 第15题:

    高分液位控制阀一般都设置()联锁关闭功能。

    • A、超温
    • B、低液位
    • C、高液位
    • D、超压

    正确答案:B

  • 第16题:

    DNase I 超敏感位点


    正确答案:在染色质DNA中对DNaseⅠ表现出高度敏感的区域,缺少核小体。这种区域通常很短,最长也不过几百bp。该位点含有特异的DNA序列,为特异性DNA结合蛋白所识别,因此,它参与了基因表达的调控。另外,处于活性转录的区域对核酸酶也十分敏感。

  • 第17题:

    在环境敏感点(区〉分布图中标注污染源点位有助于选择()。

    • A、监测因子
    • B、预测因子
    • C、环境重量现状监测点
    • D、预测计算点

    正确答案:C,D

  • 第18题:

    侧线汽提塔液位过低,会造成该侧线产品质量()。

    • A、初馏点高
    • B、闪点高
    • C、闪点低
    • D、初馏点低

    正确答案:C,D

  • 第19题:

    名词解释题
    nuclease-supersensitive site (核酸酶超敏感位点)

    正确答案: 在染色质DNA中对DNaseⅠ表现出高度敏感的区域,缺少核小体。这种区域通常很短,最长也不过几百bp。该位点含有特异的DNA序列,为特异性DNA结合蛋白所识别,因此,它参与了基因表达的调控。另外,处于活性转录的区域对核酸酶也十分敏感。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0题:

    多选题
    侧线汽提塔液位过低,会造成该侧线产品质量()。
    A

    初馏点高

    B

    闪点高

    C

    闪点低

    D

    初馏点低


    正确答案: C,A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1题:

    问答题
    概述核小体的结构以及与超敏感位点、DNA复制及转录的关系。

    正确答案: 核小体结构如下:
    I:200bpDNA+组蛋白八聚体颗粒+一分子H1=核小体;II:H2A、H2B、H3、H4各二分子构成扁粒状;
    III:其中146bpDNA片段绕1.75圈;
    IV:H1锁住了DNA进出端遮盖了约20bp;V:核小体之间的连接DNA长度约为60bp;超敏感位点是在短时间、微量切割DNA时,活性染色质上易于被DNAaseI切割的一些特异位点。其形成是因为该区域不受核小体的保护。DNA的复制过程中核小体不会从染色质丝上解聚下来,新的核小体会由新的组蛋白在合成好一条子链上装配形成。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2题:

    名词解释题
    超(高)敏感位点

    正确答案: 当核酸酶(如DNase1)加入小心制备的染色质溶液时,它们能把DNA切割成长度是200bp或其倍数的DNA片段。但是,在转录活性区域的DNA顺序对DNase有特别高的敏感性。这些位点称为高敏感位点。这些区域一般长100~200bp,对其他核酸酶或化学试剂同样高度敏感。许多高敏感区是调节蛋白的结合位点。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3题:

    多选题
    在环境敏感点(区〉分布图中标注污染源点位有助于选择()。
    A

    监测因子

    B

    预测因子

    C

    环境重量现状监测点

    D

    预测计算点


    正确答案: B,A
    解析: 暂无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