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甲为杀害某乙,放火烧乙在田间护庄稼睡觉的茅棚,致乙被烧死,则甲的行为构成故意杀人罪和放火罪后数罪并罚。

题目

某甲为杀害某乙,放火烧乙在田间护庄稼睡觉的茅棚,致乙被烧死,则甲的行为构成故意杀人罪和放火罪后数罪并罚。


相似考题
更多“某甲为杀害某乙,放火烧乙在田间护庄稼睡觉的茅棚,致乙被烧死,则甲的行为构成故意杀人罪和放火罪后数罪并罚。”相关问题
  • 第1题:

    第 78 题 某甲与某乙素日有仇,某日,某乙欲吃一碗饭,怀疑某甲下毒,恰从身边走过一小孩,遂将饭给小孩吃,小孩吃后中毒身亡,问某甲、某乙分别构成何罪?(  )

    A.某甲构成故意杀人罪

    B.某甲构成故意伤害罪

    C.某乙构成过失致人死亡罪

    D.某乙构成故意杀人罪


    正确答案:AD
    某甲、某乙均构成故意杀人罪,某甲属于直接故意杀人罪,某乙属于间接故意杀人罪。

  • 第2题:

    吴某被甲、乙合法追捕。吴某的枪中只有一发子弹,认识到开枪既可能打死甲也可能打死乙。设定吴某对甲、乙均有杀人故意,下列哪一分析是正确的?( )(2016年)

    A.如吴某一枪没有打中甲和乙,子弹从甲与乙的中间穿过,则对甲、乙均成立故意杀人罪未遂
    B.如吴某一枪打中了甲,致甲死亡,则对甲成立故意杀人罪既遂,对乙成立故意杀人罪未遂,实行数罪并罚
    C.如吴某一枪同时打中甲和乙,致甲死亡、乙重伤,则对甲成立故意杀人罪既遂,对乙仅成立故意伤害罪
    D.如吴某一枪同时打中甲和乙,致甲、乙死亡,则对甲、乙均成立故意杀人罪既遂,实行数罪并罚

    答案:A
    解析:
    本题考查犯罪故意。 A项,吴某以杀人故意向甲、乙二人开枪,即使对二人的死亡都是间接故意,在没有杀死二人的情况下,也成立故意杀人罪的未遂。注意:间接故意犯罪也有未遂。故A项正确。
    B项,吴某若打死甲,则对甲成立故意杀人罪既遂,对未死的乙成立故意杀人罪未遂。由于两个行为构成建立在同一个行为上,属于想象竞合,因此应该从一重罪论处,而非数罪并罚。故B项错误。
    C项,吴某对乙也有杀人故意,即使未能杀死乙,仅仅伤害乙,也属于故意杀人罪未遂的行为构成。故C项错误。
    D项,吴某若一枪将甲、乙二人都打死,成立两个故意杀人罪,但由于建立在同一个杀人行为上,属于想象竞合,因此应该从一重罪论处,而非数罪并罚。故D项错误。

  • 第3题:

    关于故意杀人罪,下列哪一选项是正确的?

    A:甲意欲使乙在跑步时被车撞死,便劝乙清晨在马路上跑步,乙果真在马路上跑步时被车撞死,甲的行为构成故意杀人罪
    B:甲意欲使乙遭雷击死亡,便劝乙雨天到树林散步,因为下雨时在树林中行走容易遭雷击。乙果真雨天在树林中散步时遭雷击身亡。甲的行为构成故意杀人罪
    C:甲对乙有仇,意图致乙死亡。甲仿照乙的模样捏小面人,写上乙的姓名,在小面人身上扎针并诅咒49天。到第50天,乙因车祸身亡。甲的行为不可能致人死亡,所以不构成故意杀人罪
    D:甲以为杀害妻子乙后,乙可以升天,在此念头支配下将乙杀死。后经法医鉴定,甲具有辨认与控制能力。但由于甲的行为出于愚昧无知,所以不构成故意杀人罪

    答案:C
    解析:
    刑法中的因果关系。A、B、C中甲的劝说行为或者封建迷信行为与被害人的死亡没有客观联系,所以不构成犯罪。D项中甲具有辨认与控制能力,对其故意杀人行为应当承担刑事责任。只有C项说法正确,应当选C。解答该题要注意把握主客观相一致的原则。

  • 第4题:

    某甲将某乙杀死之后,为掩盖罪行又放火烧毁某乙所住房屋,结果又引起周围13家房屋着火,烧伤5人,直接经济损失13万。对某甲应当(  )
    A.以杀人罪从重处罚
    B.以放火罪处罚
    C.以杀人罪处罚
    D.以杀人罪和放火罪数罪并罚


    答案:D
    解析:
    解析:某甲在故意杀人后以放火的方法毁灭罪证,而且该放火的行已经造成了很严重的后果,应当以放火罪与前面所实施的故意杀人罪数罪并罚;假设该放火行为不危及公共安安全,如在野外焚尸的,则直接以故意杀人罪论处。

  • 第5题:

    某甲为杀害某乙,放火烧乙在田间护庄稼睡觉的茅棚,致乙被烧死,则甲的行为构成故意杀人罪和放火罪后数罪并罚。


    正确答案:错误

  • 第6题:

    某甲企图投毒杀害某乙,但因为使用的毒药没有达到致死剂量,所以仅导致某乙昏迷。某甲误以为某乙已经死亡,将“尸体”背到山中掩埋,致某乙窒息死亡。()

    • A、某甲构成故意杀人罪未遂
    • B、某甲构成故意杀人罪既遂
    • C、某甲构成过失致人死亡罪和帮助毁灭证据罪,属于想象竞合犯,从一重罪处罚
    • D、某甲构成故意杀人罪(未遂)和过失致人死亡罪,数罪并罚

    正确答案:B

  • 第7题: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甲驾车将行人乙撞伤。为逃避法律责任,甲将乙带至郊外偏僻的地方遗弃,致乙死亡。对甲应当以交通肇事罪和故意杀人罪数罪并罚
    • B、民警刘某对犯罪嫌疑人甲刑讯逼供致其死亡,对刘某以故意杀人罪定罪处罚
    • C、甲与乙有矛盾。甲决定教训一下乙,便持刀刺了乙的手部和脚部。乙在送医院途中因失血过多死亡。甲构成故意伤害罪和故意杀人罪
    • D、甲实施强奸行为致被害人死亡的,对甲以强奸罪从重处罚

    正确答案:B,D

  • 第8题:

    甲欲杀乙,用菜刀对乙的胸部砍击,乙倒地后,甲误认为乙已经死亡,便迅速逃离现场。乙被送到医院后经抢救脱离生命危险,但因护士在输液时用错药物致乙死亡。甲的行为构成()。

    • A、故意杀人罪(未遂)
    • B、故意伤害罪
    • C、故意杀人罪(既遂)
    • D、过失致人死亡罪

    正确答案:A

  • 第9题:

    犯罪分子甲潜入某机关大院宿舍楼四楼,在乙家门口放火,意欲烧死乙,乙刚好外出。大火烧起后,被住在本楼的其他人员发现,将火扑灭。甲的放火行为只造成乙家的大门损坏。甲的行为构成故意杀人罪。


    正确答案:错误

  • 第10题:

    甲报复杀害其仇人乙,在农贸市场将自制的爆炸装置点燃后掷向乙,致乙重伤,并造成三名菜农轻伤。对甲的行为应定为

    • A、故意杀人罪
    • B、故意杀人罪和故意伤害罪
    • C、故意伤害罪
    • D、爆炸罪

    正确答案:D

  • 第11题:

    单选题
    某甲驾驶汽车因为超速行驶将某丙撞成重伤。坐在驾驶台副座的乙某下车察看丙某的情况,发现伤势很重。为了逃避责任,乙某和甲某将丙某抬上车,拉到一个僻静的地方,将丙某藏在草丛中。丙某在12小时后因为失血过多死亡。关于此案()
    A

    甲某构成交通肇事罪和故意杀人罪,乙某构成包庇罪

    B

    甲某指使乙某逃逸致人死亡,甲某乙某构成交通肇事罪的共犯

    C

    甲某乙某构成故意杀人罪,属于共同犯罪

    D

    甲某乙某构成交通肇事罪和故意杀人罪,应当实行数罪并罚


    正确答案: B
    解析: 参见关于交通肇事罪的司法解释。逃逸致人死亡的,是结果加重犯。指使他人逃逸的,以共犯论。

  • 第12题:

    单选题
    吴某被甲、乙合法追捕。吴某的枪中只有一发子弹,认识到开枪既可能打死甲也可能打死乙。设定吴某对甲、乙均有杀人故意,下列哪一分析是正确的?(  )[2016年真题]
    A

    如吴某一枪没有打中甲和乙,子弹从甲与乙的中间穿过,则对甲、乙均成立故意杀人罪未遂

    B

    如吴某一枪打中了甲,致甲死亡,则对甲成立故意杀人罪既遂,对乙成立故意杀人罪未遂,实行数罪并罚

    C

    如吴某一枪同时打中甲和乙,致甲死亡、乙重伤,则对甲成立故意杀人罪既遂,对乙仅成立故意伤害罪

    D

    如吴某一枪同时打中甲和乙,致甲、乙死亡,则对甲、乙均成立故意杀人罪既遂,实行数罪并罚


    正确答案: B
    解析:
    A项,吴某认识到开枪既可能打死甲也可能打死乙,且吴某对甲、乙均有杀人故意,吴某向甲、乙开枪的行为,如果没有打中任何一个人,则吴某成立对甲和乙的故意杀人罪未遂,但不需要数罪并罚。
    B项,如果打中甲致甲死亡,则对甲成立故意杀人罪既遂,对乙成立故意杀人罪未遂,行为人一个危害行为导致数个危害结果,属于想象竞合犯,需择一重罪处断。所以,对吴某应当认定为故意杀人罪既遂,不需要数罪并罚。
    C项,如果吴某一枪致甲死亡、乙重伤,则属于一行为触犯数罪名,构成想象竞合犯。由于吴某对甲、乙均有杀人故意,所以,对甲成立故意杀人罪既遂,对乙成立故意杀人罪未遂而非故意伤害罪,应择一重罪,按故意杀人罪既遂论处。
    D项,如果同时打中甲和乙致两人死亡,则对甲、乙同时构成故意杀人罪既遂,但属于一行为触犯数罪名,构成想象竞合犯,不应数罪并罚。

  • 第13题:

    甲为杀害乙,在晚上将乙家的房子点燃,乙和乙的妻子、孩子被烧死,乙家的房子也被烧毁。对甲的罪数分析,下列哪一选项是正确的?( )

    A.属于连续犯,以一罪论处
    B.从一重处罚,系想象竞合犯
    C.从一重处罚,系手段行为和目的行为的牵连
    D.以故意杀人罪与放火罪数罪并罚

    答案:B
    解析:
    本题考查想象竞合犯问题。甲实施了一个行为而触犯了不同的罪名。理论上认为属于想象竞合犯。

  • 第14题:

    甲将乙(8岁)绑架到自己家中,并向乙父勒索财物。由于甲得知乙父已经报警,便打算杀害乙。甲正在琢磨杀害方法时,甲的朋友丙来到甲家,甲将杀乙的想法告诉丙,丙帮助甲杀害了乙。关于本案,下列哪些选项是错误的?( )

    A.甲和丙的行为构成绑架罪的共犯
    B.甲和丙不成立共同犯罪
    C.甲和丙二人不构成故意杀人的共犯,甲的行为构成绑架罪,丙构成故意杀人罪
    D.甲和丙二人构成故意杀人的共犯,甲的行为构成绑架罪,丙构成故意杀人罪

    答案:A,B,C
    解析:
    甲、丙之间在主观上有共同杀害乙的故意,并实施了共同杀害行为,构成故意杀人的共同犯罪。但甲对乙的杀害行为被先前的绑架行为所包容,作为绑架罪的结果加重犯处理,而不单独定罪,故甲构成绑架罪,丙构成故意杀人罪。

  • 第15题:

    甲将乙(6岁)绑架到自己家中,并向乙的父亲勒索财物。由于甲得知乙的父亲已经报案,便打算杀害乙。甲正在琢磨杀害方法时,甲的朋友丙到了甲家,甲将杀乙的想法告诉丙,丙帮助甲杀害了乙。下列说法正确的有

    A.甲构成绑架罪和故意杀人罪,数罪并罚
    B.丙构成绑架罪和故意杀人罪,数罪并罚
    C.甲丙构成绑架罪的共犯
    D.甲丙构成故意杀人罪的共犯

    答案:D
    解析:
    本题考查的是承继行为怎样构成共同犯罪,其关键在于承继行为加入的时间必须是在犯罪既遂之前。承继行为成立怎样的共同犯罪,需要具体分析。其中,在结合犯中,后行为人仅参与后一犯罪的,则不构成结合犯,仅成立后一犯罪。 A项错误。我国《刑法》第239条规定,“以勒索财物为目的绑架他人的,或者绑架他人作为人质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或者无期徒刑,并处罚金或者没收财产;……犯前款罪,杀害被绑架人的,或者故意伤害被绑架人,致人重伤、死亡的,处无期徒刑或者死刑,并处没收财产。”可以看出,绑架后杀害被绑架人属于刑法规定的结合犯,属于科刑的一罪。本案中,甲绑架乙后,杀害乙的行为只构成绑架罪。 B项错误。如A项所述,甲属于结合犯,丙仅以帮助的故意参与后一甲杀死乙的犯罪的,仅成立后一犯罪。因此,丙不构成绑架罪,只构成故意杀人罪。 C项错误。甲丙不构成绑架罪共犯,因为丙没有绑架乙的意思。同时,绑架罪既遂的标准是带着胁迫第三人的目的实力控制了人质。本案中,甲以向乙父勒索财物的目的将乙绑架到自己家中,已经构成了绑架罪既遂,后来丙参与杀害乙的,不属于承继的共同犯罪。因此,甲丙不构成绑架罪的共犯。 D项正确。根据部分犯罪共同说,甲丙共同实施了杀害乙的行为,并且均是以杀人的故意实施的,由于绑架后杀死被绑架人的属于结合犯,只构成绑架罪,甲的罪名是绑架罪,乙是故意杀人罪。但二人就相同的故意杀人罪部分,成立共同犯罪。

  • 第16题:

    甲以勒索财物为目的,绑架了乙。在获取赎金后,为防罪迹败露,便杀害乙以灭口。甲的行为(  )。
    A.构成绑架罪一罪
    B.构成故意杀人罪一罪
    C.构成绑架罪和故意杀人罪二罪
    D.构成非法拘禁罪、敲诈勒索罪和故意杀人罪三罪


    答案:A
    解析:
    根据《刑法》第239条的规定,杀害被绑架人的,仍以绑架罪定罪处罚。掌握绑架罪应当注意已满14周岁不满16周岁的人杀害被绑架人是否应当承担刑事责任问题。由于《刑法》第17条第2款中没有列明绑架罪,理论上曾对此出现过不同观点,但是,2002年7月24日全国人大法工委《关于已满14周岁不满16周岁的人承担刑事责任范围问题的答复意见》指出,《刑法》第17条第2款规定的八种犯罪是具体的犯罪行为而不是具体罪名,对于司法实践中出现的绑架人质后杀害被绑架人,拐卖妇女、儿童而故意造成被拐卖妇女、儿童重伤或死亡的行为,依据刑法是应当追究其刑事责任的。这是特别要求考生注意的。那么,罪名如何确定?根据2003年4月18日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相对刑事责任年龄的人承担刑事责任范围有关问题的答复》,相对刑事责任年龄的人实施了《刑法》第17条第2款规定的行为,应当追究刑事责任的,其罪名应当根据所触犯的刑法分则的具体条文认定。对于绑架后杀害被绑架人的,其罪名应认定为绑架罪。

  • 第17题:

    某甲在夜间入某住宅窃取财物后,纵火灭迹,他明知该住宅里有人睡觉,起火后可能被烧死,但他仍然放火烧房,结果大火烧死1人,某甲放火致人死亡的行为属于()

    • A、直接故意
    • B、间接故意
    • C、疏忽大意
    • D、过于自信

    正确答案:A

  • 第18题:

    某甲驾驶一辆卡车带着他的女友某乙在效外开车,由于刚学会开车,技术差,在路上撞倒了某丙。俩人急忙把某丙抬到车里逃离现场。某甲怕某丙醒过来后,认出自己和某乙,就用车上的破布遮住某丙的脸,还塞住他的口、缚住他的手。某乙则努力劝某甲将某丙送到医院去,某甲根本不听从。过了将近1个小时,某丙还没有动静,乙说某丙肯定已经死了,害怕俩人要判刑,就叫某甲把某丙扔到荒野,不要让人知道,某甲遵照某乙的话去做了。后经法医验明,某丙是死于窒息,如果某丙是在被扔在荒郊野外窒息死的,则某甲与某乙的行为应该为()。

    • A、某甲与某乙的行为都构成交通肇事罪、故意杀人罪
    • B、某甲与某乙构成交通肇事罪,某乙的行为构成故意杀人罪
    • C、某甲的行为构成交通肇事罪和过失致人死亡罪,某乙的行为构成过失致人死亡罪
    • D、某甲的行为构成交通肇事罪与故意杀人罪,某乙的行为构成过失致人死亡罪

    正确答案:C

  • 第19题:

    甲、乙杀害丙,甲在一隐蔽处向丙开枪,乙同时也向丙开枪。结果甲击中丙并致其死亡,乙则因心理害怕,手发抖而未击中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甲、乙均构成故意杀人罪既遂
    • B、甲、乙如果事前有共同预谋,则甲、乙均构成故意杀人罪既遂
    • C、甲构成故意杀人罪既遂,乙构成犯罪中止
    • D、甲、乙如果事前无共同预谋,则甲构成故意杀人罪既遂,乙构成故意杀人罪未遂

    正确答案:B,D

  • 第20题:

    甲为勒索财物绑架并杀害被害人乙,应当以绑架罪和故意杀人罪数罪并罚。


    正确答案:错误

  • 第21题:

    某甲驾驶汽车因为超速行驶将某丙撞成重伤。坐在驾驶台副座的乙某下车察看丙某的情况,发现伤势很重。为了逃避责任,乙某和甲某将丙某抬上车,拉到一个僻静的地方,将丙某藏在草丛中。丙某在12小时后因为失血过多死亡。关于此案()

    • A、甲某构成交通肇事罪和故意杀人罪,乙某构成包庇罪
    • B、甲某指使乙某逃逸致人死亡,甲某乙某构成交通肇事罪的共犯
    • C、甲某乙某构成故意杀人罪,属于共同犯罪
    • D、甲某乙某构成交通肇事罪和故意杀人罪,应当实行数罪并罚

    正确答案:C

  • 第22题:

    某甲与某乙因生活上的琐事经常发生纠纷。一日某甲一时义愤将某乙杀害,其将某乙的尸体装入一密封包中,对某丁声称这是一包毒品,委托某丁带至湖边。某丁依言而行。后尸体被发现。下列关于某甲和某丁的行为的表述,正确的是:( )

    • A、某甲的行为构成故意杀人罪,某丁为故意杀人罪的共犯
    • B、某甲的行为属于犯罪既遂,某丁的行为属于犯罪未遂
    • C、某甲的行为构成故意杀人罪,某丁的行为构成包庇罪
    • D、某甲和某丁构成运输毒品罪的共犯

    正确答案:B

  • 第23题:

    判断题
    某甲为杀害某乙,放火烧乙在田间护庄稼睡觉的茅棚,致乙被烧死,则甲的行为构成故意杀人罪和放火罪后数罪并罚。
    A

    B


    正确答案: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4题:

    多选题
    关丁罪数,下列哪些说法是正确的?(  )
    A

    甲引诱乙吸食毒品,后多次让乙在自己家中吸毒,对甲应以引诱他人吸毒罪和容留他人吸毒数罪并罚

    B

    甲两年前曾因与乙有仇将乙杀害,后来又因为自己的妻子出轨将妻子杀害,对甲应当以故意杀人罪和故意杀人罪数罪并罚

    C

    甲为了实施抢劫罪,便盗窃了乙的摩托车,因盗窃行为是为了实施抢劫行为,所以对甲只处以抢劫罪的一罪

    D

    甲想杀死乙,就朝乙开了一枪,但是子弹穿过乙的身体再次击中后面的丙,乙死亡,丙重伤,对甲应以故意杀人罪既遂和过失致人重伤罪数罪并罚


    正确答案: C,B
    解析:
    A项,甲的引诱行为和容留行为是两个独立的行为,这两个行为之间也没有牵连关系,所以对甲进行数罪并罚正确的。
    B项,甲的两个杀人行为之间并没有联系,不是出于同一故意,行为也没有关联,时间也有间隔,所以甲犯了两个故意杀人罪,应当数罪并罚
    C项,虽然甲的盗窃行为和抢劫行为有关联,但是对抢劫罪的评价并不包含盗窃罪的评价,所以甲构成盗窃罪抢劫罪数罪并罚
    D项,甲的一个行为侵犯了两个法益。属于想象竞合犯,对甲应该从一重罪处罚,而不实行数罪并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