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考答案和解析
正确答案: 唐代离别现象的普遍存在和人们对离别之情的高度重视,构成唐人送别诗繁荣的根本原因。
同时,诗人们的精心创作,前人描写送别诗的艺术经验的积累,以及唐代音乐与送别诗的结合等条件,使得唐人送别诗不仅繁荣,而且以其对离别心理的专门、全面、深刻、细腻的描写,在文学史上独树一帜。
1)唐代的离别现象大致涉及征戍使边、行旅漫游、迁谪下第等。
2)送别诗除了表现双方的深厚感情,还表达诗人进步的人生观、社会观、理想抱负和关心现实、同情人民等思想。如王昌龄“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表示自己不再留意于污浊的官场等。
3)充满风景、风俗的新奇画面,如李白送孟浩然的“烟花三月下扬州”、岑参送武判官的“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而柳、草、水、云、月、酒成为送别诗词中经常出现的意象。
更多“以七绝作品为例,分析盛唐送别诗的特点?”相关问题
  • 第1题:

    盛唐诗人,善边塞诗,以七绝善长,有“七绝圣手”之称的是()。


    正确答案:王昌龄

  • 第2题:

    盛唐田园诗和中唐田园诗有哪些不同?试结合作品进行分析。


    正确答案: 盛唐的田园诗和山水诗风格相近、意境相仿、特色相同、成就相当。盛唐的田园诗描写自然,风格淡雅,手法白描,情趣昂然,明显的手陶渊明的田园诗影响。
    孟浩然的田园诗,有对田园生活的描绘:“涧影见松竹,潭香闻   荷。野童扶醉舞,山鸟助酣歌”。     孟浩然有一首描写自己去农家做客的诗《过故人庄》: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首联起,写自己应邀到田家做客。颔联承,承上写来到了故人的村庄,但见近处是葱茏的绿树将村庄亲切地环抱,远处隐隐的青山深情地伫立在村郭之外。“绿树”、“青山”,色彩鲜明,显示了蓬勃生机。颈联转,换了一个角度来写拜访宴饮的内容:打开窗子面对打谷场和菜圃,端起酒杯谈话的主题不离开桑麻农事。尾联合,写欢会结束,即将分手。结尾两句含义丰富:一是对这次聚会十分满意,我还要再来;二是与故人友情深厚,以至于在刚分手时就盼望再次重逢;三是这次是应邀而来,下次则是不邀自来;四是预约了下次聚会的内容 是赏菊花,诗人说“就菊花”,次“就”字很值得玩味。这首诗最能体现孟诗“语淡而味不薄”的特色和魅力,这首诗对后人的影响很大。
    王维的田园诗是以画家的眼光和绘画的笔调,来描绘田园风光的淡雅优美,着色不浓,而意境清远。如《渭川田家》:斜光照墟落,穷巷牛羊归。野老念牧童,倚杖侯荆扉。  麦苗秀,蚕眠桑叶稀。田夫禾锄至,相间语依依。即此羡闲逸,怅然吟式威。
    像一幅田园风景图;夕阳的余辉给这副图画打下了一个蛋黄色的底色;牛羊从野外归来,笔墨遂勾连到墟落;接下来是村口的一个特写:“野老念牧童,倚杖侯荆扉”,这是一个充满田园亲情的永恒的雕塑,有着永不衰竭的艺术美丽!再下来又是一个原野的远景:雉  再已经抽穗的麦田里欢叫,蚕而已经快要作茧,桑树上的叶子也开始稀疏;又是一个近处特写:“田夫禾锄至,相见语依依”劳作归来,碰到一起亲切交谈。最后系诗人的感慨。
    田园诗到了中晚唐时期,发生了很大变化;最主要的一点就是渐渐失去了田园风光的优美,失去了田园生活的和美,失去了田园人们之间情感的淳美。中晚唐田园诗开始转向对田园生活辛劳的描绘,转向对乡村中民生疾苦的关注,转向对劳动人民贫苦生活的同情。这种情况中唐已经很明显,到了晚唐更盛矣。《贫妇词》写出了农村贫苦妇女内心痛苦,自己怀抱中的小儿,还不如山下的小鹿;因为无法交租,恶吏每天来催逼,庭前的田地都踩出了一条小路。后一首《农臣怨》写灾害之年贫苦的农民欲诉无门、欲哭无泪。都表现了诗人对人民苦难的深切同情。

  • 第3题:

    以具体作品为例,评说严羽对宋诗以文字为诗、以议论为诗、以才学为诗的批评。


    正确答案:宋人十分注重学古,但宋人学古对象和方式往往不尽相同。就学古对象而言,宋诗各家各派的创作风格因此而得以分目;而就学古方式而言,涉及到如何从学习古人而转化为自己的创作。江西派学杜而不得其法,江湖派、四灵派学习晚唐贾岛、姚合等则流于苦吟、纤巧或怪异杂驳。严羽也从学古对象和方式入手,批评了这些倾向,提倡学习盛唐,从而辨析了诗歌创作的一些根本问题。

  • 第4题:

    以戴望舒诗歌为例分析现代诗派的创作特点。


    正确答案: 从内容上看,现代派诗人追随西方现代主义文学向内转的创作风格,力图充分展现诗人的内在情感而不是表现现实世界,诗歌的主题来自于西方现代主义文学的基本精神:彷徨和失落。这个主题在戴望舒诗歌得到了充分的表现。
    在诗歌技巧上,现代派继承了初期象征派对“纯诗”的强调,对“契合”与“暗示”的强调,对法国象征主义的借鉴。但是,现代诗派排除了对西方象征主义诗歌意象的盲目照搬,将西方的象征主义和中国古典诗歌的意象融合在一起,不仅是诗歌意象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更将具有相对独立性的意象单元和主体的人生感悟有机地融纳整合,形成诗歌的整体意象之美。

  • 第5题:

    有“诗家夫子;“七绝圣手””之誉的盛唐边塞诗人是王昌龄


    正确答案:正确

  • 第6题:

    填空题
    盛唐被称为“七绝圣手”、“诗家天子”的诗人是()。

    正确答案: 王昌龄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7题:

    问答题
    试以七绝作品为例,分析盛唐送别诗的特点。

    正确答案: 王维的送别诗中最脍炙人口的要数《送元二使安西》,亦称《渭城曲》。诗前两句写景,热烈美好,春意盎然;后两句抒情,情意绵绵,依恋感伤。临别时刻频频劝酒,干了一杯,更尽一杯,将深情厚谊倾注在杯杯美酒中,因为“西出阳关无故人”。这首诗影响很大,后来被谱成了《阳关三叠》,更是深情绵邈,荡气回肠,广为传唱。
    诗人高适写过一首《别董大》,在昏暗、寒冷、迷茫、凄清的背景下,诗人送朋友远去。后两句变哀怨、为开朗,改惆怅为振作,化消极为进取;劝朋友不要为离别而难过,在未来的人生路上还会结识许多新的知心朋友。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二句,变哀怨为开朗,改惆怅为振作,化消极为进取,显示了友谊的深厚和襟怀的旷达,造语平常而含义警拔.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8题:

    问答题
    以七绝作品为例,分析盛唐送别诗的特点?

    正确答案: 唐代离别现象的普遍存在和人们对离别之情的高度重视,构成唐人送别诗繁荣的根本原因。
    同时,诗人们的精心创作,前人描写送别诗的艺术经验的积累,以及唐代音乐与送别诗的结合等条件,使得唐人送别诗不仅繁荣,而且以其对离别心理的专门、全面、深刻、细腻的描写,在文学史上独树一帜。
    1)唐代的离别现象大致涉及征戍使边、行旅漫游、迁谪下第等。
    2)送别诗除了表现双方的深厚感情,还表达诗人进步的人生观、社会观、理想抱负和关心现实、同情人民等思想。如王昌龄“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表示自己不再留意于污浊的官场等。
    3)充满风景、风俗的新奇画面,如李白送孟浩然的“烟花三月下扬州”、岑参送武判官的“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而柳、草、水、云、月、酒成为送别诗词中经常出现的意象。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9题:

    问答题
    试以王维和李白的作品为例,分析盛唐咏史诗对“诗言志”传统的继承?

    正确答案: 从外在形态上讲,咏诗怀古诗词是文学和历史的统一;而从诗歌的内容构成上说,咏诗怀古诗词的独特内涵则在于“咏诗”与“言志”的结合,并且最终归结于对现实政治的强烈关注。咏史不是目的,咏史是动因,言志抒怀才是最终的旨归。不但咏史所咏史事的内容多含有政治的成分,是对政治的关注,而且这类诗歌中所表达的“志”的内容,也大都或是建功立业的理想,或是对国运兴衰的担忧;这些也都是基于对现实政治的强烈关注,因而从一定程度上讲,咏史诗更像是一种特殊形态的政治诗。无论是初盛唐时期借对历史上英雄人物建功立业的怀写,以抒发怀才不遇的愤懑为主题的咏史诗歌创作,如李白、王维等人的咏史怀古诗歌;还是中晚唐及宋代后期咏史诗词中借对六朝兴亡的哀悼,表达对国家命运前途的担忧,唐代的咏史怀古诗词,基本上都是与政治有着紧密的联系。单纯的对史事的书写,不是咏史诗的仅有的目的,唐宋绝大多数咏史怀古诗词都是借诗言志、抒情,有所寄托。如李白的《古风》“齐有倜傥生”,咏写鲁仲连,最后两句是“吾亦澹荡人,拂衣可同调”,最终归结到对自身的感叹上,这可以看做是借史言志的一个典型的例子。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0题:

    问答题
    以《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为例,分析盛唐送别诗的情感特点。

    正确答案: 送别的诗,绝大部分是诉说难分难舍的心情,是忧愁悲苦的,而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却把离别这件事看得很超脱,唱出了一种豪迈的歌声。诗的开头不说离别,只描画出这两个地方的形势和风貌。举目千里,无限依依,送别的情意自在其中了。而一开头就展开一个壮阔的境界,同一般的送别诗是不相同的。接下来两句描写离乡背井,已有一重别绪,彼此在客居中话别,又多了一重别绪:其中真有无限凄恻。再接下去五六两句,境界又从狭小转为宏大,情调从凄恻转为豪迈。"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远离分不开真正的知己,只要同在四海之内,就是天涯地角也如同近在邻居一样,我们一秦一蜀又算得什么呢!诗人高尚的志趣远远超出流俗的常情,诗人广阔的襟怀真的可以囊括世界;诗的气势到此又掀起更大的波澜,显出诗人的绝大笔力。从这里不难感受到盛唐送别诗有一股新鲜的气息。王勃作为初唐较早出现的诗歌大革新大发展的开拓者。首先,他们反对唐初那种从六朝承袭下来的浮艳的诗风。诗歌都显得很有骨气,刚健不闻,可见他是有意识地改革诗坛的弊病,提倡刚健的诗风的。这首诗送别诗质朴雄浑,横溢奔放,格调高昂,健康向上,一扫离别诗的哀愁之调。让当时的人们闻之耳目一新。这种诗风尔后就大大发展起来,成为盛唐诗坛的一种主导的风格。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1题:

    问答题
    结合作品分析盛唐送别诗的特点。

    正确答案: 1、所抒发的情感在离愁中蕴含昂扬乐观、积极奋进的情绪显现在盛唐独有的精神风貌
    2、语言深入浅出浑然天成
    3、形式上以七绝或七古为多自由奔放的语言和自由解放的精神相得益彰。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2题:

    填空题
    盛唐诗人,善边塞诗,以七绝善长,有“七绝圣手”之称的是____

    正确答案: 王昌龄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3题:

    以抒情为主送别诗有什么特点?结合作品分析


    正确答案: 唐代的“送别诗”继承并发展了前代的诗风,而又独具自己本时代的特点。其思想内容和艺术手法上的特点:
    (1)内容上较广泛,送别的种类很多,涉及领域广泛,而且又都是一往情深。
    孟郊的《古别离》、杜甫的《新婚别》写的是夫妻间的离别,那份别离的幽怨与痛苦,自是感人至深的。李益的《喜见外弟又言别》和柳宗元的《别舍弟宗一》则是兄弟间的骨肉分离,难舍之情溢于言表。而孟郊的《古怨别》、杜牧的《赠别》则极写情人间的缠绵悱恻。这些可算是亲人间的、情人间的离别,而在唐人的送别诗中,抒写更多的则是同僚间的、朋友间的离别之情。
    手法多样,特别是借景抒情更具特色。送别诗首先是抒情诗,诗人们在抒发心中的情感时,有的直抒胸臆,有的借景抒情,有的使用比喻。直抒胸臆的作品,如高适的《别董大》;借景抒情,如李白的《送友人》;融情入景,如刘长卿的《送灵澈上人》等。
    (2)抒情风格上,或豪放或旷达,或凄婉或含蓄
    王勃的《别薛华》)不重惜别之情,而写悲切的身世之感,政治上挫折,迢迢千里唯失意相伴,哀伤情绪是很浓厚的。但是友人分别也并非全都是伤感的,如“海内存知已,天涯若比邻。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同样是王勃的送别诗,这首《送杜少府之任蜀川》中的句子,与《别薛华》在格调上迥然不同,一洗送别的悲酸之态,意境开阔而音调爽朗。
    (3)语言上造句精审,言浅情深,自有天然韵味
    真正的文学是纯粹的,真挚的情感也是纯粹的。古往今来,朋友之情不断被人们歌之咏之,颂之赞之,正是因为朋友之间那种心与心交融的真挚的情感让人们激动不已。那是一种醇正地人情美,真正的友情美,而真正的美从来都是不用雕琢的,“豪华落尽见真淳”,在送别友人的时候,诗人们往往把自己的一颗真心,用最朴素的语言捧出,化成千古绝唱。 如权德舆的《岭上逢久别者又别》,用朴素的语言,写久别重逢后的离别,通篇淡着笔,不事雕琢,在平淡的叙述中,蕴含着深永的情味,朴素中自有天然的风韵。

  • 第14题:

    试以王维和李白的作品为例,分析盛唐咏史诗对“诗言志”传统的继承?


    正确答案:从外在形态上讲,咏诗怀古诗词是文学和历史的统一;而从诗歌的内容构成上说,咏诗怀古诗词的独特内涵则在于“咏诗”与“言志”的结合,并且最终归结于对现实政治的强烈关注。咏史不是目的,咏史是动因,言志抒怀才是最终的旨归。不但咏史所咏史事的内容多含有政治的成分,是对政治的关注,而且这类诗歌中所表达的“志”的内容,也大都或是建功立业的理想,或是对国运兴衰的担忧;这些也都是基于对现实政治的强烈关注,因而从一定程度上讲,咏史诗更像是一种特殊形态的政治诗。无论是初盛唐时期借对历史上英雄人物建功立业的怀写,以抒发怀才不遇的愤懑为主题的咏史诗歌创作,如李白、王维等人的咏史怀古诗歌;还是中晚唐及宋代后期咏史诗词中借对六朝兴亡的哀悼,表达对国家命运前途的担忧,唐代的咏史怀古诗词,基本上都是与政治有着紧密的联系。单纯的对史事的书写,不是咏史诗的仅有的目的,唐宋绝大多数咏史怀古诗词都是借诗言志、抒情,有所寄托。如李白的《古风》“齐有倜傥生”,咏写鲁仲连,最后两句是“吾亦澹荡人,拂衣可同调”,最终归结到对自身的感叹上,这可以看做是借史言志的一个典型的例子。

  • 第15题:

    试以七绝作品为例,分析盛唐送别诗的特点。


    正确答案: 王维的送别诗中最脍炙人口的要数《送元二使安西》,亦称《渭城曲》。诗前两句写景,热烈美好,春意盎然;后两句抒情,情意绵绵,依恋感伤。临别时刻频频劝酒,干了一杯,更尽一杯,将深情厚谊倾注在杯杯美酒中,因为“西出阳关无故人”。这首诗影响很大,后来被谱成了《阳关三叠》,更是深情绵邈,荡气回肠,广为传唱。
    诗人高适写过一首《别董大》,在昏暗、寒冷、迷茫、凄清的背景下,诗人送朋友远去。后两句变哀怨、为开朗,改惆怅为振作,化消极为进取;劝朋友不要为离别而难过,在未来的人生路上还会结识许多新的知心朋友。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二句,变哀怨为开朗,改惆怅为振作,化消极为进取,显示了友谊的深厚和襟怀的旷达,造语平常而含义警拔.

  • 第16题:

    简述盛唐边塞诗派的代表诗人、作品和主要艺术特点。


    正确答案:盛唐诗歌的主要流派之一。以描绘边塞风光、反映戍边边塞诗派将士生活为主。汉魏六朝时已有一些边塞诗,至隋代数量不断增多,初唐四杰和陈子昂又进一步予以发展,到盛唐则全面成熟。该派诗人以高适、岑参、李颀、王昌龄最为知名,而高、岑成就最高。其他如王之涣、王翰、崔颢、刘湾、张谓等也较著名。这些诗人大都有边塞生活体验,他们从各方面深入表现边塞生活,艺术上也有所创新。他们不仅描绘了壮阔苍凉、绚丽多彩的边塞风光,而且抒写了请缨投笔的豪情壮志以及征人离妇的思想感情。对战争的态度,有歌颂、有批评,也有诅咒和谴责,思想上往往达到一定深度。其诗作情辞慷慨、气氛浓郁、意境雄浑,多采用七言歌行和七言绝句的形式。杰出作品如高适《燕歌行》、岑参《走马川行奉送出师西征》等。另外,中唐卢纶、李益也有些格调苍凉的边塞绝句。

  • 第17题:

    盛唐山水诗和中唐山水诗有什么不同?试结合作品行分析。


    正确答案: 盛唐因为经济繁荣,国力强盛,政治开明,思想解放,使得优秀诗人竞相涌现。盛唐诗人对山水观察更加细致,体会更加深刻,审美的意识有了进一步的增强,把握和绘画山水的艺术才能有了进一步的提高,山水诗的创作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潮,登上了中国古代山水诗成就的巅峰。盛唐山水诗风格清新,韵致高远,格局大气,万象纷呈,取得了无与伦比的成就。到了中晚唐时期,山水诗的创作虽然没有停滞,仍在继续,并在初唐的基础上有新变、有拓展,甚至在数量上比盛唐还要多,但总体上却未能超步前贤。中唐时就已经由风骨雄浑转向清雅闲淡,骨力渐减;到了晚唐则景象更衰,情调落寞,可见山水诗的创作亦不能不受时代大气候的影响也。

  • 第18题:

    问答题
    以戴望舒诗歌为例分析现代诗派的创作特点。

    正确答案: 从内容上看,现代派诗人追随西方现代主义文学向内转的创作风格,力图充分展现诗人的内在情感而不是表现现实世界,诗歌的主题来自于西方现代主义文学的基本精神:彷徨和失落。这个主题在戴望舒诗歌得到了充分的表现。
    在诗歌技巧上,现代派继承了初期象征派对“纯诗”的强调,对“契合”与“暗示”的强调,对法国象征主义的借鉴。但是,现代诗派排除了对西方象征主义诗歌意象的盲目照搬,将西方的象征主义和中国古典诗歌的意象融合在一起,不仅是诗歌意象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更将具有相对独立性的意象单元和主体的人生感悟有机地融纳整合,形成诗歌的整体意象之美。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9题:

    多选题
    下列各项对王昌龄的说法有误的有是()
    A

    气势雄浑,格调高昂

    B

    是盛唐边塞诗的代表作家之一

    C

    以七绝成就最高

    D

    其诗主要抒发怀才不遇的情怀

    E

    作品有愤慨时政及刻画宫怨之作


    正确答案: C,B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0题:

    问答题
    以抒情为主送别诗有什么特点?结合作品分析

    正确答案: 唐代的“送别诗”继承并发展了前代的诗风,而又独具自己本时代的特点。其思想内容和艺术手法上的特点:
    (1)内容上较广泛,送别的种类很多,涉及领域广泛,而且又都是一往情深。
    孟郊的《古别离》、杜甫的《新婚别》写的是夫妻间的离别,那份别离的幽怨与痛苦,自是感人至深的。李益的《喜见外弟又言别》和柳宗元的《别舍弟宗一》则是兄弟间的骨肉分离,难舍之情溢于言表。而孟郊的《古怨别》、杜牧的《赠别》则极写情人间的缠绵悱恻。这些可算是亲人间的、情人间的离别,而在唐人的送别诗中,抒写更多的则是同僚间的、朋友间的离别之情。
    手法多样,特别是借景抒情更具特色。送别诗首先是抒情诗,诗人们在抒发心中的情感时,有的直抒胸臆,有的借景抒情,有的使用比喻。直抒胸臆的作品,如高适的《别董大》;借景抒情,如李白的《送友人》;融情入景,如刘长卿的《送灵澈上人》等。
    (2)抒情风格上,或豪放或旷达,或凄婉或含蓄
    王勃的《别薛华》)不重惜别之情,而写悲切的身世之感,政治上挫折,迢迢千里唯失意相伴,哀伤情绪是很浓厚的。但是友人分别也并非全都是伤感的,如“海内存知已,天涯若比邻。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同样是王勃的送别诗,这首《送杜少府之任蜀川》中的句子,与《别薛华》在格调上迥然不同,一洗送别的悲酸之态,意境开阔而音调爽朗。
    (3)语言上造句精审,言浅情深,自有天然韵味
    真正的文学是纯粹的,真挚的情感也是纯粹的。古往今来,朋友之情不断被人们歌之咏之,颂之赞之,正是因为朋友之间那种心与心交融的真挚的情感让人们激动不已。那是一种醇正地人情美,真正的友情美,而真正的美从来都是不用雕琢的,“豪华落尽见真淳”,在送别友人的时候,诗人们往往把自己的一颗真心,用最朴素的语言捧出,化成千古绝唱。 如权德舆的《岭上逢久别者又别》,用朴素的语言,写久别重逢后的离别,通篇淡着笔,不事雕琢,在平淡的叙述中,蕴含着深永的情味,朴素中自有天然的风韵。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1题:

    问答题
    试以王维和李白的咏史怀古诗为例,分析盛唐咏史诗对“诗言志”的传统继承?

    正确答案: 古人云:诗言志。“志”是指志向、报负、愿望、情怀等。咏史诗多以简洁的文字、精选的意象,融合对自然、社会、历史的感触,或喟叹朝代兴亡变化,或感慨岁月倏忽变幻,或讽刺当政者的荒淫无耻,更重要的是表现作者阅尽沧桑之后的沉思。而盛唐是封建社会大繁荣的时期,士人心中对功名的热望和积极进取的心态十分强烈,他们往往通过咏史表现对自我价值的无比自信的肯定。王维的《西施咏》借对西施美貌的赞颂,透露出对自身才能价值的肯定,并寄托着有朝一日为君王所赏识的愿望;《夷门歌》也是通过对侯嬴任侠行为的礼赞,寓托着作者渴望有人赏识的心理和和建功成名的热望。李白《古风》其十五“燕昭延郭隗”写燕昭王筑黄金台以招纳贤士之史事,借以抒发自已满腹高志,却无人赏识的愁闷;《古风》其十“齐有倜傥生”,表达诗人对鲁仲连的仰慕和他意欲追步古人的超迈情怀。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2题:

    问答题
    试以作品为例,分析盛唐送别诗的特点?

    正确答案: 盛唐诗人王维送别诗中最脍炙人口的要数《宋元二使安西》,亦称《谓城曲》。诗曰:渭城朝雨邑轻尘,客舍轻轻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诗前两句写景,热烈美好,春意盎然;后两句抒情,情意绵绵,依恋感伤。临别时刻频频劝酒,干了一杯,更尽一杯,将深情厚谊倾注在杯杯美酒中,因为“西出阳关无故人”。这首诗影响很大,后来被谱成了名曲《阳关三叠》,更是深情缅邈,荡气回肠,广为传唱。诗人高适写过一首《别董大》,与王维的《送元而使安西》相比,同是七绝,同样是前两句写景、后两句抒情,但给人的感觉却迥然不同。诗曰:千里黄云百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前两句写在昏暗、寒冷、迷茫、凄清的背景下,诗人送朋友远去。后两句变哀怨为开朗,化消极为进取;这里既是对朋友热情的赞美,又是一种深情的劝慰,显示了友谊的深厚和襟怀的旷达,造语平常尔含意警拔。 盛唐诗人中被誉为“千古诗人之冠”的李白,写过一首《赠汪伦》的诗,读了让人齿颊留香。诗曰: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前两句叙事,简洁明了;后两句抒情,用常得奇。
    李白另一首送别诗《黄河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诗曰: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前两句叙事自然,如同大白话一般;然而却是天然好诗句。后两句借景抒情,含蓄蕴藉。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3题:

    问答题
    以具体作品为例,评说严羽对宋诗“以文字为诗”、“以议论为诗”、“以才学为诗”的批评。

    正确答案: 宋人十分注重学古,但宋人学古对象和方式往往不尽相同。就学古对象而言,宋诗各家各派的创作风格因此而得以分目;而就学古方式而言,涉及到如何从学习古人而转化为自己的创作。江西派学杜而不得其法,江湖派、四灵派学习晚唐贾岛、姚合等则流于苦吟、纤巧或怪异杂驳。严羽也从学古对象和方式入手,批评了这些倾向,提倡学习盛唐,从而辨析了诗歌创作的一些根本问题。
    解析: 暂无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