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多“阐述洋务运动“中体西用”的理论及实践。”相关问题
  • 第1题:

    张之洞系统阐述“中体西用”思想的著作是()。

    A.《采西学议》

    B.《劝学篇》

    C.《学务纲要》

    D.《救时策》


    参考答案:B

  • 第2题:

    什么是“中体西用”?


    答案:
    解析:
    中体西用”是洋务派关于中西文化关系的核心命题,也是洋务教育的指导思想。洋务运动的过程实际上是一场对近代西方文明成果的移植过程,因此必然引起一些问题:要不要移植“西学”(“新学”)移植“西学”能否解决中国面临的问题?如果必要,是否全盘移植或是部分移植?如何 解决"西学”与中国固有文明之间的关系? 在回答这些问题时,守旧派对“西学”采取 了顽固拒绝的态度,认为提倡“西学”就是 “舍本逐末”。洋务派为应付守旧派的攻讦, 提出了 “中体西用”的思想,认为在突出 "中学”的主导地位的前提下,以“西学” 为辅。这一思想也是两个派别思想斗争的结果。张之洞于1898年著成《劝学篇》,提出 “中体西用”的理论体系,并按此思想路线进行湖北的教育改革。

  • 第3题:

    试述张之洞“中体西用”的教育思想。


    答案:
    解析:
    1898年,洋务派重臣张之洞在《劝学篇》一文全面阐述了“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教育观点。《劝学篇》分内篇和外篇,“内篇务本,以正人心,外篇务通,以开风气”。中学也称1日学,“四书五经,中国史事、政书、地图为旧学”,其中最注重的是三纲名教。西学也称新学,“西政、西艺、西史为新学”。《劝学篇》的内篇中,张之洞将中学作为根本内容,其目的是宣扬维护封建统治的理论;外篇中则主张通过学习西方技艺等方面内容以挽救走向末路的大清王朝。张之洞在《劝学篇》中,围绕中学和西学提出了一个改革教育体制的思想纲领,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第一,张之洞建议各地建立不同的学制系统以及教育结构布局。在京师建立大学堂,道府建立中学堂,州县建立小学堂,中小学为大学堂培养、输送人才。第二,关于学堂课程设置及课程层次,张之洞提出“新旧兼学…‘政艺兼学”的原则,对于课程设置,其主张在各个不同学段,中学的四书五经作为必学之课程,而西学则根据年龄作适当的安排。第三,重视基础教育,张之洞提出“宜教少年”的原则,主张教育从娃娃抓起,十分重视青少年的教育。第四,重视师范教育。张之洞高度重视师范教育在整个教育体系中的基础地位,他认为教育的质量取决于教师的质量,而合格的教员必须经过正规的训练,这些思想在“癸卯学制”及《学务纲要》中有充分体现。在“癸卯学制”中,各级各类师范教育相互配套,形成独立完整的体系,初级师范与中学堂平行,相当于现在的师范专科学校;优级师范与高等学堂平行,相当于现在的师范学院或师范大学。第五,重视发展农工商矿并专业的发展。在极力推动基础教育发展的基础上,张之洞十分重视职业教育的发展,他提出“先学艺后举事为要义”的主张,并积极举办各种职业专业教育。这些新式的教育思想的出现促进了中国近代教育的变革,也对其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中体西用”思想的历史作用是多方面的,就其对中国近代教育的影响而言,其在构建中国近代新式教育上具有基础性的作用,它促进了中国教育向近代化的全面转型。首先,“中体西用”思想作为基础促进了新式教育的兴起。当时的中国面对如何才能名正言顺地学习西学、培养新式人才的情形,“中体西用”思想的提出,对此问题给出了一个看似走了折中路线但却是当时最好的解决方案。“中体西用”思想对于洋务派倡导新式教育,对于国人接受西学提供了思想上的支撑,对于近代教育的发展在思想舆论方面起到了保护作用。其次,“中体西用”思想推动了近代新式学校的创办。据《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汇编》的统计,从1862年第一所新式学校同文馆的创立到戊戌变法前,各类新式学校有:外国语学堂7个;军事学堂10个;科学技术学堂13个。可见“中体西用”的意识和口号作用于中国近代社会,尤其是作用于近代中国的教育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再次,“中体西用”论为近代新式教育注入了大量西方科技与文化内容。例如在当时很多外语学校、技术学校和军事学校的教学内容中,都淡化了中学的内容。而外文、自然科学等已成为课程设置的重头戏。这对于变革旧的教育内容,改变我国知识分子的知识结构,培养适应社会进步所需的新式人才无疑起了积极作用。此外在教育形式方面,“中体西用”思想推动了中国学校教育的发展

  • 第4题:

    洋务运动的指导思想是(  )。


    A.“全盘西化”

    B.“西体中用”

    C.“中体西用”

    D.“师夷长技以制夷”

    答案:D
    解析:

  • 第5题:

    张之洞“中体西用”思想的内容。


    正确答案: 他所说的“中学”(也成旧学),即中国传统的经史之学,核心是中国君主专制整体和封建伦理道德;他所说得西学包括西艺、西政,即西方现代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知识,至于西方国家的政体以及与政体有关的思想理论,则不在它所说得西学之列。他认为“中学”和“西学”各有其用:“中学治身心,西学应世事”,应该新旧兼学。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就是以中国传统的经史之学为根本,在此基础上,选择西学中可以补我国之缺者和可以治我国之弊者,使其为我所用。

  • 第6题:

    “中体西用论”


    正确答案: “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缩略,这是中国近现代洋务派和早期改良派的文化主张与基本理论。主张以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神为“本”,去吸收西方科技和文化,达到制夷图强、复兴中华的目的。

  • 第7题:

    张之洞系统阐述“中体西用”思想的著作是()。

    • A、《采西学议》
    • B、《劝学篇》
    • C、《学务纲要》
    • D、《救时策》

    正确答案:B

  • 第8题:

    问答题
    论述洋务运动及“中体西用”的洋务教育指导思想。

    正确答案: 洋务运动发生发展于19世纪60年代至90年代,其基本内容是引进和学习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从购买军械和兴办军用企业开始,发展到兴办诸如厂矿、铁路、航运、电报等民用企业。洋务事业本身呼唤新型人材,因此以培养洋务人材为中心,相应在文化教育上采取了一些重大举措,如创办新式学堂、翻译西学书籍、派遣留学生等。洋务派提出“中体西用”,在不危及“中体”的前提下侧重强调采纳西学,这既是洋务派的文化教育观,也是洋务派应对守旧派的策略。在“中体西用”形式下,“西学”教育的规模不断扩大,层度不断深入。
    从最初强调学习西方的军事“长技”和中外交涉所必需的“西文”,进而将数学和其他科技知识也纳入学习范围,到70年代后又扩展到商学、兵制、工矿农医、铁路、律例、学校组织等应用、管理学领域。“中体西用”的内涵因此不断调整,“西用”的范围不断延伸,逐渐纳入新的成份。此一时期,“中体西用”理论为“西学”教育的合理性进行了有效论证,促进了“西学”在中国的传播,推动了留学教育和洋务学堂的创办,改变了单一的传统教育结构。“中体西用”是中、西文化接触后的初期结合方式,有历史合理性。但“中体西用”作为一种文化整合方案和教育宗旨,又是粗糙的,是在没有克服中、西学之间固有的内在矛盾下的直接嫁接,必然要被新的形式所代替。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9题:

    单选题
    洋务运动的指导思想为()
    A

    洋为中用

    B

    中体西用

    C

    古为今用

    D

    全盘西化


    正确答案: A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0题:

    问答题
    阐述洋务运动“中体西用”的理论及实践。

    正确答案: 中体西用就是要用先进的科学技术维护清王朝的专制统治,它是在清王朝遭受太平天国运动,第二次鸦片战争的背景下产生的。其内容是办近代军事工业和民用工业以来自强求富。办洋务学堂和派遣留学生以培养洋务人才。编制近代海陆军以巩固国防。
    冯桂芳在《校邠庐抗议》中提到:“如以中国伦常名教为原本,而辅以诸国富强之术,不更善之善哉!”而稍后的王韬同样认为“器则取诸西国,道则备自当躬。”这些学者想当然的以为可以通过西艺来卫其道,却不知他们所谓的道也是衰微之源,如何可以驾驭地了比其先进的多得西方物质文化呢。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1题:

    “中体西用”是洋务派处理中西文化关系的一种文化模式,一种文化心态。在洋务运动时期,下列不属于“中体西用”的内容的是( )

    A. 西方军事装备
    B. 西方政治制度
    C. 西方新式学堂
    D. 西方科学技术

    答案:B
    解析:
    本题考查近代史。“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是洋务派的指导思想,张之洞在其著作《劝学篇》中全面论述了这一思想。张之洞为了调和统治阶级顽固派和改良派之间的矛盾,系统地总结了自己的洋务实践,把前辈的思想归纳为“中学为体,西学为用”这样一个口号,成为洋务派的思想武器。张之洞的《劝学篇》全面阐发了“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思想。“中体”是指以孔孟之道为核心的儒家学说;“西学”是指近代西方的先进科技。“西学”为“中体”服务。故在本题中A项西方军事装备、D项西方科学技术属于先进科技,C项西式新学堂属于西方的科学的教育方式,B项西方政治制度,属于西方的政治体制,与孔孟儒家学说相悖,故不属于“中体西用”。故本题应选B项。

  • 第12题:

    中体西用


    答案:
    解析:
    ”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缩略语。"体” , 即根本的意思。“用” , 即具体的措施。19世纪60年代以后洋务派向西方学习的指导思想。”中学” 指以三纲五常为核心的儒家学说,“西学” 指近代传入中国的自然科学和商务、教育、外贸、国公法等社会科学。它主张在维护清王朝统治的基础上,采用西肪造船炮、修铁路、开矿山、架电线等自然科学技术以及文化教育方面的具体办法来挽救统治危机。

  • 第13题:

    简述张之洞的“中体西用”的教育思想。


    答案:
    解析:
    洋务运动的过程实质上是一场对近代西方文明成果的移植过程,因此,这就不可避免地引出一个如何处理“西学”(“新学”)与“中学”(“旧学”)关系的问题。针对此问题洋务派与守旧派展开了论争,张之洞撰成《劝学篇》,围绕“旧学为体,西学为用”的主旨,进行了集中阐述,“中体西用”形成了一个比较完整的思想体系。《劝学篇》分内篇和外篇,“内篇务本,以正人心,外篇务通,以开风气”。通篇主旨归于“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旧学为体,新学为用,不使偏废。”中学着重的是人品行的修养,具有德育的功能,中学治身心,西学应世事。如此一来,西学是中学的补充。“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思想,对教育的影响是深远的,涉及教育领域的各个方面。“中体西用”思想,一直支配着晚清教育。从整体上看:“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思想,对教育的影响是深远的,它将西学作为一个整体予以认可,给封建僵化的封建文化打开了一个缺口,使西学在中国的发展成为可能,为中国近代的变革注入了新的物质力量和精神力量,加速了封建制度的解体,推动了近代化的发展。在教育方面:“中体西用”作为洋务教育的指导纲领,对中国近代教育的影响是双重的。既有促进又有阻挠,具体体现在以下五个方面:(1)启动了中国近代教育改革的步伐,催发新式教育的产生,兴办新式学堂,增加自然科学知识,开展留美教育等,打破了儒学一统天下的传统教育格局。(2)引进西方近代科学、课程及制度,对清末教育改革既有思想层面的启发,又有实践层面的推动。(3)极大地冲击了传统教育的价值观,为进一步推广新式教育扫清了障碍。(4)由于“中体西用”的根本目的是维护封建统治,使新式教育一直受到忠君尊孔的封建信条的支配,阻碍新式教育的发展进程。尤其是阻抑了维新思想更广泛的传播,不利于近代刚刚开始的思想启蒙运动。(5)中体西用作为中、西文化接触后的初期结合方式,有其历史的合理性。但是作为文化的整合方案和教育宗旨又是粗糙的,它是在没有克服中、西学之间固有的内在矛盾的情况下的直接嫁接,必然会引起两者之间的排异性反应。

  • 第14题:

    洋务运动的指导思想为()

    • A、洋为中用
    • B、中体西用
    • C、古为今用
    • D、全盘西化

    正确答案:B

  • 第15题:

    洋务运动的指导思想是()。

    • A、“全盘西化”
    • B、“西体中用”
    • C、“中体西用”
    • D、“师夷长技以制夷”

    正确答案:D

  • 第16题:

    哪一项不属于中国传统文化在近代的论证()

    • A、文化大革命
    • B、洋务运动与“中体西用”论
    • C、从戊戌变法到辛亥革命
    • D、现代新儒学及海外新儒学

    正确答案:A

  • 第17题:

    名词解释题
    中体西用

    正确答案: 中国近代中西文化之争中洋务派的主张。即“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意为以中国传统文化即纲常名教为立国之根本,以西方科学技术和具体文化措施为强国之作用。这一观点表明西方文化对中国社会和文化带来极大的冲击,要使中国富强必须向西方学习。但它主张维护传统社会的根本制度和纲常名教,希企用西方的“富强之术”使封建社会恢复生机。成为洋务运动、反对维新变法的思想纲领。在晚清有较大的社会影响。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8题:

    单选题
    张之洞系统阐述“中体西用”思想的著作是()。
    A

    《采西学议》

    B

    《劝学篇》

    C

    《学务纲要》

    D

    《救时策》


    正确答案: B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9题:

    单选题
    洋务运动的指导思想是()。
    A

    “全盘西化”

    B

    “西体中用”

    C

    “中体西用”

    D

    “师夷长技以制夷”


    正确答案: A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0题:

    判断题
    洋务运动秉承“中体西用”思想,是统治阶级的自救运动。(  )
    A

    B


    正确答案:
    解析:
    洋务运动的性质是一场自上而下的统治阶级自救运动,秉承的是“中体西用”的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