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题:
在我国,商鞅最早提出以法治国的法治思想。()
第2题:
简述商鞅的经济思想。
①财富概念“农则易勤,勤则富”“粟爵粟任则国富”;
②自利观念“民之性,饥而求食,劳而求佚(逸),苦则索乐,辱则求荣,此民之情也……人性好爵禄而恶刑罚。”百姓的本性,是饥饿了就寻找食物,疲劳了就寻求安逸,悲哀了就找寻欢乐,受辱了就求取荣誉;
③贫富观念“强者必富,富者必强”民弱国强,国强民弱,故有道之国务在弱民;
④抑商思想”民之内事,莫苦于农,故轻治不可以使之。奚谓轻治?其农贫而商富——故
其食贱者钱重,食贱则农贫,钱重则商富;末事不禁,则技巧之人利,而游食者众之谓也。故农之用力最苦,而赢利少,不如商贾、技巧之人”人民的境内之事,没有比农事更苦的了。所以轻治不能役使他们。什么叫轻治?即农民穷而商人富。所以粮食贱而钱就值钱;粮食贱农民就穷,钱值钱商人就富。不约束商业和手工业,那么手工业者获利,而游荡求食的人也增多。因此,农民用力最为辛苦,而获利最少,不如商业和手工业者。;
⑤农战政策(1)直接以政治手段予以鼓励农业:以官爵劝农战,招徕外国农业人口。
(2)采取经济措施鼓励农业:提高谷物价格,管制粮食贸易,对农业实行轻税;
⑥定分论。他把明确法令称为“定分”.“一兔走,百人逐之,非以兔为可分以为百,由名之未定也。夫卖兔者满市,而盗不敢取,由名分已定也。故名分未定,尧、舜、禹、汤且皆如鹜焉而逐之;名分已定,贪盗不取。故圣人必为法令置官吏也为天下师,所以定名分也。”名分一定,人们就会遵行,国家就能得到治理。
第3题:
下列思想家中,提倡“法治”,主张严刑的有()
第4题:
简述法家法治思想的主要内容。
第5题:
先秦法家中,提出了法术势相统一的"法治"思想体系的是()
第6题:
试论商鞅的管理思想。
第7题:
简述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指导思想?
第8题:
简述商鞅的“法治”和“重刑”的主要内容。
第9题:
商鞅
申不害
慎到
韩非
第10题:
第11题:
第12题:
宣传发家思想
以法治国
富国强兵
思想文化上的专制
第13题:
简述商鞅的农战思想
即将农和战结合起来,就是做到种田靠农民,打仗也靠农民,“入使民属于农,出使民壹于战”。
第14题:
简述商鞅的"法治"思想。
1.“定分”、“立禁”体现的权利保护思想.他认识到“定分”与“止争”的关系。他指出:“一兔走,百人逐之,非以兔可分以为百,由名分未定。夫卖兔着满市而盗不敢取,由名分已定也。”他所说的“名分已定”,显然是指归属已定,即所有权已经明确。他已经认识到人类社会最初没有国家没有法律,法律是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已经看到法律产生与权利保护的关系,“初步接触到了国家与法律是适应保护私有制的需要而产生的这一唯物主义的命题。”
2.“缘法而治”的法律工具论.商鞅以重法著称,他极力主张以“法”代“礼”,反复告诫国君“不可须臾忘于法”。他认为,法之重要,是因为它有“定分止争”和“兴功禁暴”的作用。“缘法而治”是法家的基本主张,最早由商鞅在秦国实施。商鞅在变法时,改“法”为“律”,并不是简单的名称改变,它体现了商鞅对法律的公开性和普遍性的重视。因为“法”主要是强调的是内容方面的公平与公正;而律则侧重于法律规范在适用上的普遍性和统一性”。
3.“刑无等级”、“不赦不宥”的法律适用平等思想。商鞅指出:“法者,国之权衡也.”他将法律看作是称轻重的权衡,量长短的尺度,判断是非功过和行使奖罚的公平标准。他反对“刑不上大夫”的旧传统,否定贵族的特权,主张法律的统一性和平等性。强调在行赏施罚时要做到“不失疏远,不违亲近”,有功必赏,有罪必罚.他在关于法律面前贵贱平等的观点,表述得很明确。
在商鞅的“法治”思想中,还有“以刑去刑”的思想。反映出商鞅认识到法律被普遍、自觉地遵守的重要性。
略
第15题:
战国时期是中国古代大变革时期,秦国进行了以“以法治国”为主要特征的商鞅变法,下面商鞅的言论和采取的主要措施中最能体现“以法治国”思想的是()
第16题:
商鞅变法中提到“燔诗书而明法令”,这一措施的实质是()
第17题:
论述商鞅“以刑去刑”的重刑思想。
第18题:
简述马克思、恩格斯的法治思想。
第19题:
中国古代第一步成文法--《法经》,其中心思想是以法治国,影响深远。《法经》的作者是()
第20题:
第21题:
第22题:
第23题:
第24题:
荀子
孟子
韩非
朱熹
商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