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家说:“人人心中都有一尊佛,为恶者的内心深处也隐藏着一颗善良的心,只待发觉的早晚。为善或为恶只在一念之间,如果在他善念出现的时候,我们给予他鼓励,为恶者从此未尝不能从善。感化一个人弃恶从善即是大善”。请用《弟子规》中的话说说这句话说明了一个什么道理。
第1题:
第2题:
“为善无近名,为恶无近刑”出自:()
第3题:
对《养生主》中“为善无近名,为恶无近刑”的理解。
第4题:
“能读千赋则善赋”,这句话说明了写作要以阅读为基础。
第5题:
《形篇》中说“善守者,藏于九地之下,善攻者,动于九天之上,故能自保而全胜也。”是什么意思?
第6题:
善在强的含义上是指()。
第7题:
靡菲斯特形象的主要作用是()。
第8题:
第9题:
非道德上的善
道德上的善
对他者特别好
对他者比较好
第10题:
作为恶的代表来映衬善
作为“作恶造善的力之一体”,以激发推动浮士德前进
通过他的口来揭露现实社会的丑恶
作为恶的代表来阻挠浮士德的前进
第11题:
第12题:
对
错
第13题:
人性是先秦以来一直讨论的问题。基于对人性的新认识,宋明理学家主张“存天理,灭人欲”,他们认为人性()
A本质是善
B本质为恶
C非善非恶
D本善习远
第14题:
必要的恶是: ①自身为恶,能够避免更大的恶; ②自身为恶,结果为恶; ③自身为善,结果为恶; ④自身为恶,能够带来更大的善()
第15题:
“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为恶是格物”这一观念的提出者是()。
第16题:
合乎医德传统的即为善,反之即为恶,具有特殊的()力量。
第17题:
《邹忌讽齐王纳谏》中说“王曰:‘善。’”这里的“善”表明了齐威王什么态度?
第18题:
“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是说人天生是非善的,其善良的表现都是伪装的。
第19题:
在考察大众传播社会影响时,()说“大众传播是一种可以为善服务,也可以为恶服务的工具。”,这为我们解读大众传播提供了更辩证的视角。
第20题:
王阳明
顾炎武
王夫之
朱熹
第21题:
本质是善
本质为恶
非善非恶
本善习远
第22题:
第23题:
天人合一思想
君权神授思想
天人感应思想
弃恶从善思想
第24题:
特殊
褒贬
稳定
善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