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充有nmLNO和mmLNO2气体的试管倒立于盛水的水槽中,然后通入nmLO2。m>n,则充分反应后,试管中气体在同温同压下的体积为()。A、(m-n)/3mLB、(n-m)/3mLC、(4m-1)/13mLD、3/(m-n)mL

题目

将充有nmLNO和mmLNO2气体的试管倒立于盛水的水槽中,然后通入nmLO2。m>n,则充分反应后,试管中气体在同温同压下的体积为()。

  • A、(m-n)/3mL
  • B、(n-m)/3mL
  • C、(4m-1)/13mL
  • D、3/(m-n)mL

相似考题
更多“将充有nmLNO和mmLNO2气体的试管倒立于盛水的水槽中,然后通入nmLO2。mn,则充分反应后,试管中气体在同温同压下的体积为()。A、(m-n)/3mLB、(n-m)/3mLC、(4m-1)/13mLD、3/(m-n)mL”相关问题
  • 第1题:

    做血液气体分析的血标本采集后应密封放置于

    A、清洁试管中

    B、草酸钾抗凝试管中

    C、无菌试管中

    D、枸橼酸钠试管中

    E、肝素抗凝注射器中


    参考答案:E

  • 第2题:

    实验室用高锰酸钾加热制取氧气主要有以下步聚:
    a.加热盛有药品的试管;
    b.向试管中加入药品;
    c.检查装置的气密性;
    d.用排水法收集气体;
    e.停止加热;
    f.将导气管从水槽中取出
    正确的操作顺序是()。

    A.cbadef
    B.dacfbe
    C.badcfe
    D.cbadfe

    答案:D
    解析:
    本题考查气体制取。
    实验室加热高锰酸钾制取氧气的操作步骤和注意点分别是:连(连接仪器、组装实验装置)→查(检查装置的气密性)选c→装(装入固体药品,注意用高锰酸钾时,在试管口放一团棉花)选b→定(用铁架台固定仪器装置)→点(用火柴点燃酒精灯,给试管加热)选a→收(用排水法收集气体)选d→移(把导管移出水面)选f→熄(熄灭酒精灯)选e,可得题中正确的操作顺序是:cbadfe。
    故正确答案为D项。

  • 第3题:

    某化学实验室有A、B、C三个试管分别盛有10克、20克、30克水,将某种盐溶液10克倒入试管A中,充分混合均匀后,取出10克溶液倒入B试管,充分混合均匀后,取出10克溶液倒入C试管,充分混合均匀后,这时C试管中溶液浓度为1%,则倒入A试管中的盐溶液浓度是

    A.40%
    B.36%
    C.30%
    D.24%

    答案:D
    解析:

  • 第4题:

    取M克的CuO,与氢气完全反应后得到n克的Cu,同时用去W克的氢气,则Cu的相对原子质量是()。

    • A、16n/(M-n)
    • B、16M/(M-n)
    • C、2n/W
    • D、(n-M)/16M

    正确答案:A

  • 第5题:

    在盛水槽中放置一个盛水的封闭试管,加热盛水槽中的水,使其达到沸点,试问试管中的水是否会沸腾,为什么?


    正确答案:不会,由于水槽中的水与水的沸点相同,不满足只有环境的温度高于液体的沸点才能沸腾的条件,所以试管里的水不会沸腾。

  • 第6题:

    理想气体反应A(g)+B(g)= 3C(g),达到平衡时,在恒温恒压下向系统充入惰性气体,则平衡向()移动;在恒T,V下向系统充入惰性气体,则平衡()移动。(填入 向左,向右,不)


    正确答案:右;不

  • 第7题:

    问答题
    根据下面的教学案例回答下列问题。 【化学学习任务】认识二氧化碳与水的反应 【化学教学活动1】教师讲授,将二氧化碳通入盛有紫色石蕊溶液的试管中,溶液变红。 【化学教学活动2】教师演示,“向盛有紫色石蕊溶液的试管中通入二氧化碳”的实验,引导学生观察溶液颜色的变化。 【化学教学活动3】学生进行“向盛有紫色石蕊溶液的试管中通入二氧化碳”的实验,观察溶液颜色的变化。 【化学教学活动4】学生进行如下实验,观察实验现象。 【实验1】取少量固体石蕊于试管中,向其中通入二氧化碳; 【实验2】取少量固体石蕊于试管中,向其中加入少量水,充分振荡,待溶解后,向其中通入二氧化碳。 结合案例,谈谈为什么说“在发展学生的科学素养方面,它学的优势是一个整体的优势”。

    正确答案: 这个案例告诉我们:引导学生完成同一化学学习任务,教师可以通过多种化学教学活动来实施,从促进学生科学素养主动全面发展这一化学教学的目标出发,这四种化学教学活动的教学效果有着较大的不同。科学素养作为人的整体素质教育的一个方面,主要由科学兴趣、科学知识、科学能力、科学方法和科学思想五大要素构成。现代教育认为,化学教学不仅要求学生掌握概念、定律、定理的内容及应用,还要掌握概念、定律、定理的建立过程及研究方法,做到既重知识传授,又重过程方法指导和能力的培养,在教师指导下,让学生积极参与,使学生达到自主学习状态,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1、创设适当的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科学兴趣。培养学生的科学兴趣是科技素质教育的主要内容,又是形成较高科学素养的前提,它是科技素质结构中的动力系统。充分激发起学生对科学的兴趣是达到化学教学各项目标的前提。对于化学这门学科,化学的现象和规律源于生活,应从生活实际出发。这就要求创设有丰富资源的学习环境,包含许多不同情境的应用实例和有关的信息资料,以便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去主动发现、主动探索。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应注意创设适当的问题情境,引用生活中的实例,制造学生在认知上的冲突以引起他们的反省及思考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同时可以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创设真实情境,如果再与仿真技术相结合,则能产生身临其境的逼真效果。
    2、重视自主协作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的科学能力。从社会的生存和进步来看,科学能力的重要性远远超过对具体科学概念的掌握。科学能力应是获取科学知识和探索科学新知识的能力,如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创新能力等。
    3、运用探究教学模式训练学生的科学方法。科学方法是学生科学素养的核心要素。建构主义理论认为,学习是学习者主动地建构内部心理表征的过程,是学习者主动地根据先前的认知结构注意和有选择性地直觉外在信息,建构当前事物的意义。
    4、发挥化学实验的功能树立学生良好的科学精神。科学精神是人类科学文化的灵魂,它不仅可以激励人们学习、掌握和应用科学,鼓舞人们不断在科学的道路上登攀前进,而且对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掌握科学的工作方式和方法,做好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的领导工作和管理工作,也具有重要的意义。
    科学精神的涵义应包括以下内容:一是坚持辩证唯物主义,理论联系实际。二是科学的社会观。认识到知识就是力量,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社会发展离不开科技。三是科学的价值观。正确认识科学价值的双重性,积极参与有关科技与社会问题的讨论和决策。树立“热爱科学、相信科学、尊重科学和依靠科学”的思想,参与同反科学、伪科学作斗争。四是科学道德观。包括良好的科学品质、科学态度、科学精神。培养“怀疑、求实、进取、创新、严谨、合作、奉献”的精神。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8题:

    单选题
    同温同压下,在3支相同体积的试管中分别充有等体积混合的2种气体,它们是①NO和NO2,②NO2和O2,③NH3和N2。现将3支试管均倒置于水槽中,充分反应后,试管中剩余气体的体积分别为V1、V2、V3,则下列关系正确的是()
    A

    V1>V2>V3

    B

    V1>V3>V2

    C

    V2>V3>V1

    D

    V3>V1>V2


    正确答案: D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9题:

    填空题
    将20mL乙烷和10mL丙烷混合后,通入装有500mL氧气的容器中,使其完全燃烧;反应后的混合气体经浓硫酸干燥后所剩气体体积是____mL,再经过NaOH溶液,剩余气体体积是____mL(同条件下测定气体体积).

    正确答案: 450mL,380mL
    解析:
    乙烷和丙烷完全燃烧的化学方程式为:2C2H6+7O2=4CO2+6H2O;C3H8+5O2 =3CO2+4H2O;因此20mL乙烷和10mL丙烷全部反应,消耗掉氧气的体积为70+50=120mL,所以反应过后的混合气体为380mL的氧气和70mL的二氧化碳,所剩气体体积是450mL;经过浓硫酸干燥后,无气体参与反应,全部进入氢氧化钠溶液,而70mL的CO2与NaOH反应生成Na2CO3,所以最后所生的气体为380mL的氧气.

  • 第10题:

    单选题
    在相同条件下,将分别充满以下气体的试管倒立于水槽里,水沿着试管壁上升最高的是(  ).
    A

    H2

    B

    CO2

    C

    NH3

    D

    Cl2


    正确答案: B
    解析:
    常见气体在常温常压下,在水中的溶解度情况列举如下:O2(1:0.031)、Cl2(1:2)、CO2(1:1)、N2(1:0.02)、H2S(1:2.6)、HCl(1:500)、NH3(1:700),NO2与SO2都易溶于水.水沿着试管壁上升最高的说明气体溶入水的量最多,即此种物质极易溶入水.

  • 第11题:

    单选题
    下列实验所残留的物质可以用稀盐酸除掉的是()①氢气还原氧化铜后残留在试管上的红色物质;②二氧化碳通入澄清石灰水后附在试管壁上的白色物质;③氢氧化钠溶液滴入盛有氯化铁溶液的试管上附着的红裼色物质④稀硫酸溶液滴入盛有硝酸钡溶液的试管上附着的白色物质⑤碳酸钠溶液滴入盛有氯化钡溶液的试管上附着的白色物质
    A

    ①②③

    B

    ②③⑤

    C

    ②③④

    D

    ③④⑤


    正确答案: C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2题:

    单选题
    将装有50mLNO2、NO混合气体的量筒倒立于水槽中,反应后气体体积缩小为30mL,则原混合气体中NO2和NO的体积比是()。
    A

    5:3

    B

    3:5

    C

    2:5

    D

    3:2


    正确答案: C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3题:

    将15g甲烷和乙烯的混合气体通入盛有溴水的容器中,溴水的质量增加7g.混合气体中甲烷和乙烯的体积比(相同状况下)为( )

    A.1:2
    B.2:1
    C.3:2
    D.2:3

    答案:B
    解析:
    (1)甲烷和乙烯的混合气体通过溴水时,只有乙烯与Br2发生加成反应:

    因生成的CH2Br—CH2Br为液态物质而留在溴水中,因而使溴水的质量增加,增加的质量就是乙烯的质量.即乙烯为7 g,甲烷为15 g-7 g=8 g.
    (2)根据气态物质的物质的量之比等于相同状况下的体积比,有

  • 第14题:

    下面是银镜反应实验的改进方案。

    (1)实验用品:试管、2%的AgNO3溶液、2%的稀氨水、乙醛、玻璃棒、玻璃杯、酒精灯、铁架台和石棉网?
    (2)实验步骤及现象?
    ①首先在一支洁净的试管里加入1?mL?2%的AgN03溶液,然后边振荡试管边逐滴滴入2%的稀氨水。至最初产生的沉淀恰好溶解为止。再滴入3滴乙醛.振荡后把试管放在热水浴中温热(如图一所示)。

    ②再另取一支洁净的试管,在试管里同样加入1?mL?2%的AgNO3溶液,然后边振荡试管边逐滴滴入2%的稀氨水,至最初产生的沉淀恰好溶解为止,再滴入3滴乙醛,振荡后向试管内插入一根玻璃棒,再把插有玻璃棒的试管一起放在热水浴中温热(如图二所示)。



    根据以上实验设计,组织学生进行实际操作。当试管在热水浴中温热了一段时间以后,我们观察到了这样的现象:在图一实验中,试管内壁产生了银镜;在图二实验中,除了在试管内壁产生了银镜外.在玻璃棒外壁也产生了银镜。

    根据上述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1)该实验的化学反应原理是什么?
    (2)与教材上的实验相比,该实验设计的优点有哪些?


    答案:
    解析:
    (1)乙醛与银氨溶液在水浴加热的条件下发生氧化还原反应:



    (2)由于本对照实验现象明显,对照效果好.学生在进行实验探究后,都能很顺利地获得这一实验结论.轻松解释了“单质银为什么只在试管内壁上产生,而不在试管内部的溶液中产生”。这与通过使用浓硝酸溶解后.再加入氯化钠检验的方法相比,说理更加透彻,还节约了实验药品.排除了实验中的不安全因素。

  • 第15题:

    将装有50mLNO2、NO混合气体的量筒倒立于水槽中,反应后气体体积缩小为30mL,则原混合气体中NO2和NO的体积比是()。

    • A、5:3
    • B、3:5
    • C、2:5
    • D、3:2

    正确答案:D

  • 第16题:

    3摩尔的氢气体积为A升,则同温同压下,6摩尔的氧气体积为()升。

    • A、A
    • B、2A
    • C、3A

    正确答案:B

  • 第17题:

    在水槽中放置一个盛水的封闭试管,加热水槽中的水,使其达到沸点。试问试管中的水是否沸腾?为什么?


    正确答案:不会。液体沸腾必须有一个大于沸点的环境热源,槽中之水的温度与水的沸点温度相同无法使试管内的水沸腾。

  • 第18题:

    问答题
    根据下面的教学案例回答下列问题。 【化学学习任务】认识二氧化碳与水的反应 【化学教学活动1】教师讲授,将二氧化碳通入盛有紫色石蕊溶液的试管中,溶液变红。 【化学教学活动2】教师演示,“向盛有紫色石蕊溶液的试管中通入二氧化碳”的实验,引导学生观察溶液颜色的变化。 【化学教学活动3】学生进行“向盛有紫色石蕊溶液的试管中通入二氧化碳”的实验,观察溶液颜色的变化。 【化学教学活动4】学生进行如下实验,观察实验现象。 【实验1】取少量固体石蕊于试管中,向其中通入二氧化碳; 【实验2】取少量固体石蕊于试管中,向其中加入少量水,充分振荡,待溶解后,向其中通入二氧化碳。 获得二氧化碳,有哪些可利用的途径(至少举出三种,类型尽可能不同)?

    正确答案: 石灰石和盐酸反应;煅烧石灰石;碳完全燃烧;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铜等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9题:

    问答题
    根据下面的教学案例回答下列问题。 【化学学习任务】认识二氧化碳与水的反应 【化学教学活动1】教师讲授,将二氧化碳通入盛有紫色石蕊溶液的试管中,溶液变红。 【化学教学活动2】教师演示,“向盛有紫色石蕊溶液的试管中通入二氧化碳”的实验,引导学生观察溶液颜色的变化。 【化学教学活动3】学生进行“向盛有紫色石蕊溶液的试管中通入二氧化碳”的实验,观察溶液颜色的变化。 【化学教学活动4】学生进行如下实验,观察实验现象。 【实验1】取少量固体石蕊于试管中,向其中通入二氧化碳; 【实验2】取少量固体石蕊于试管中,向其中加入少量水,充分振荡,待溶解后,向其中通入二氧化碳。 分析该教学片断中,教师采取的教学行为的异同。

    正确答案: 同样是完成“认识二氧化碳与水的反应”的化学学习任务,四位老师所设计的化学教学活动和所采用的化学教学行为却不同。【化学教学活动1】是通过讲授实验的方式,【化学教学活动2,3,4】是通过做实验的方式。从学生对化学实验现象的感知、对化学实验过程和方法的体验来看,活动1与活动2、3、4相比,教学效果肯定大不一样的。活动2与活动3、4不同,前者是通过教师演示实验的形式,后者是通过学生亲自做实验的形式。从学生对化学实验操作技能的掌握,对实验过程和方法的体验来看,活动3、4比活动2好。活动3与活动4又不同,前者是照方抓药式地做,后者是探究式地做,因此后者对学生体验科学过程、掌握科学方法,形成“控制实验条件的意识”和“发展科学探究能力”,具有更大的作用。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0题:

    多选题
    在相同的条件下,把分别充满以下气体的试管倒立于水槽里,试管里水面上升最高的是______,试管内水面最低的是______.(  )
    A

    H2

    B

    NH3

    C

    H2S

    D

    CO2


    正确答案: C,A
    解析:
    氨气相比其它气体易溶于水,故装氨气的试管水面上升最高;H2不溶于水,故水面基本无变化,最低.

  • 第21题:

    单选题
    在一定条件下,将m体积NO和n体积O2同时通入倒立于水中且盛满水的容器中内,充分反应后,容器内残留m/2体积的气体,该气体与空气接触后变为红棕色。则m的n比值为()
    A

    3:2

    B

    2:3

    C

    8:3

    D

    3:8


    正确答案: A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2题:

    多选题
    对下列盛有相关液体的试管,预期结果正确的是()
    A

    若试管中为叶绿素提取液,则给予适宜光照,液体中氧气浓度会升高

    B

    若试管中为缺Mg2+的完全培养液,则培养的烟草叶中叶绿素含量较正常少

    C

    若试管中为细胞质基质和线粒体,则通入02后溶液中的CO2会略增加

    D

    若试管中为被32p标记的DNA分子,则在无32P的相关溶液中复制得到的子三代DNA分子在离心后1/4在“中带”


    正确答案: A,D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3题:

    填空题
    4种正盐A、B、C、D,它们由Na+、Ca2+、Al3+、NH4+、Cl-、SO32-、SO42-和CO32-8种离子组成,鉴别步骤及实验现象如下:  (1)取少量A放入试管中,然后加入水,A不溶解.  (2)取少量B放入试管中,然后加入水,B全部溶解,其水溶液呈酸性.  (3)取少量C放入试管中,然后加入盐酸并加热,反应产生的气体使品红溶液褪色.  (4)取少量D放入试管中,然后加入适量稀NaOH溶液,生成白色沉淀;继续加入过量NaOH溶液后沉淀全部溶解.另取少量D放入盛有BaCl2溶液的试管中,生成白色沉淀,加入稀HNO3,沉淀不溶解.  根据以上实验现象,可判断A为____,B为____,C为____,D为____.

    正确答案: CaCO3,NH4Cl,Na2SO3,Al2(SO4)3
    解析:
    从实验(4)可首先判断出D是Al2(SO43.因为其阳离子表现出两性,所以阳离子是Al3.其阴离子生成钡盐白色沉淀,又不溶于稀HNO3,必为SO42
    再看实验(1),A化合物不溶于水.因钠盐、铵盐都易溶于水,所以A必是钙盐.因CaCl2溶于水,故只可能是CaSO3CaSO4或CaCO3.根据实验(3),知道C是亚硫酸盐(因与盐酸反应生成了能漂白品红溶液的SO2;因由(4)排除了CaSO4),从而可以断定A是CaCO3而不是CaSO4或CaSO3
    从实验(2)可知B溶于水,水解后溶液呈酸性,B必为强酸弱碱盐.剩下的离子的组合中只有 NH4Cl符合此条件,故B为NH4Cl.最后,C就是Na2SO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