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子兵法》由2500年前的大军事家、谋略家孙武所著,以下哪项是其中内容()。
第1题:
<军争篇>云:「悬权而动」,一意与下列何者相近?()
第2题:
关于兵之虚实,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第3题:
翻译:夫地形者,兵之助也。料敌制胜,计险隘远近,上将之道也。知此而用战者必胜,不知此而用战者必败。故战道必胜,主曰无战,必战可也;战道不胜,主曰必战,无战可也。故进不求名,退不避罪,唯民是保,而利于主,国之宝也。
第4题:
《孙子兵法•虚实篇》:“夫兵形象水,水之行,避高而趋下。”这里的“兵形”是什么意思?()
第5题:
兵之形,避实而()。
第6题:
孙子兵法云:“水因地而制流,兵因敌而制胜。故兵无常势,水无常形;能因敌而取胜者,谓之神。”下列选项中,与这段话蕴含哲理相符的是()
第7题:
《孙子兵法》曰:"水因地而制流,兵因敌而制胜。故兵无常势,水无常形,能因敌而取胜者,谓之神。"从哲学观点看,这段话表明()⑴事物变化无常,人的认识能力无限⑵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是统一的⑶事物发展不同阶段上的矛盾具有不同的特点⑷自然和社会规律都是客观的,认识了前者也就认识了后者
第8题:
道
虚
神
实
第9题:
地形者,兵之助也
料敌制胜,计险阨远近,上将之道也
知兵者,迷而不动,举而不穷
知天知地,胜乃可全
第10题:
兵之虚实,如以碫投卵
水避高而趋下,如用兵避实而击虚
李世民推崇虚实,认为用兵识虚实之势,则战无不胜
毛泽东认为虚实之势以实为重,倡导用血和汗水打造一支战无不胜的铁军
第11题:
事物变化无常,人的认识能力无限
尊重客观规律与发挥主观能动性是统一的
事物发展不同阶段上的矛盾具有不同的特点
自然规律和社会规律都是客观的,认识了前者也就认识了后者
第12题:
故知胜有五:知可以战与不可以战者胜,识众寡之用者胜,上下同欲者胜,以虞待不虞者胜,将能而君不御者胜
知彼知己,百战不殆
故上兵伐谋,其下伐交,其下伐兵,其下攻城
远交近攻
第13题:
“避实而击虚”是《孙子兵法》中的一句名言,请问出自何篇?其含义是什么?
第14题:
下列有关<地形篇>的引文,何者为非?()
第15题:
《孙子兵法•作战篇》中说:“兵闻拙速,未睹巧之久也。”下列选项与此句意思一致的是()
第16题:
《孙子兵法·虚实篇》:「夫兵形象水,水之形,避高而趋下;兵之形,避实而击虚。水因地而制流,兵因敌而制胜,故兵无常势,水无常形,能因敌变化而取胜者,谓之□。」其中空格文字应为:()
第17题:
翻译:夫兵形象水,水之形,避高而趋下,兵之形,避实而击虚。水因地而制流,兵因敌而制胜。故兵无常势,水无常形。能因敌变化而取胜者,谓之神。故五行无常胜,四时无常位,日有短长,月有死生。
第18题:
在《虚实篇》中,孙子用水比喻兵,极其生动、形象的揭示了战争的客观规律,并依据对客观规律的认识,提出的一项重要战争指导规律,就是()。
第19题:
第20题:
兵的形容相貌
兵力的形成
兵员的形态
用兵的方法、规律
第21题:
避实而击虚
因敌而致胜
兵无常势,水无常形
兵以诈立
第22题:
第23题:
“知常知变”
“奇正相生”
“欲擒故纵,欲进故退”
“夫兵形象水,水之行避高而趋下,兵之行避实而击虚,水因地而制流,兵因地而制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