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谓起搏器综合征?其发生机制是什么?

题目

何谓起搏器综合征?其发生机制是什么?


相似考题
更多“何谓起搏器综合征?其发生机制是什么?”相关问题
  • 第1题:

    何谓血沉,血沉加快的机制是什么?


    正确答案: 抗凝血液在血沉管内垂直静置1小时末红细胞下沉的速率叫红细胞沉降率,简称血沉(ESR)。通常以第1小时末血沉管中出现的血浆柱毫米数表示,它反映红细胞在血浆中悬浮稳定性的大小。血沉快,表示悬浮稳定性小;相反,血沉慢,则表示悬浮稳定性大。魏氏法测得成年男性为0~15mm/第1小时,女性为0~20mm/第1小时。血沉加快的根本原因在血浆而不是红细胞本身。常见于:
    (1)血浆纤维蛋白原显著增加,它是带正电荷的颗粒,能中和红细胞表面的负电荷,该物又是亲水胶质,可破坏红细胞的水化膜。妊娠、急性感染、组织破坏均可使血浆纤维蛋白原增加,使红细胞叠连加速,故血沉加快。
    (2)A/G比值减小时,血液胶体状态不稳定,可加速红细胞的叠连作用,使血沉加快。
    (3)进入血液中的某些免疫物质可使血沉加快。某些传染病时,红细胞吸附血液中的抗体与抗原发生免疫反应,使红细胞聚集,加速沉降。
    (4)胆囊炎或胆道阻塞时,因血浆胆固醇增加,它能降低红细胞表面电荷,使血沉加快。

  • 第2题:

    何谓子痫?其病机是什么?简述子痫发生时的护理。


    正确答案: 妊娠晚期或临产时或新产后,发生眩晕倒仆,昏不知人,双目上视,牙关紧闭,四肢抽搐,全身强直,须臾自醒,醒后复发,甚或昏迷不醒者,亦称子冒,其病机是肝阳上亢,肝凡内动;或痰火上扰,蒙蔽清窍。
    子痫发生时的护理:①避免光、声、触痛刺激。患者置单人暗室,绝对安静;护理操作要轻、快、准。
    ②防止外伤。床边加栏,防止跌落。抽搐时放置开口器或是压舌板,以免咬伤唇舌。
    ③保持呼吸道的通畅。昏迷时取头低侧卧位,及时清除口中痰液和呕吐物,以防窒息和吸入性肺炎。
    ④病情观察。密观其血压、脉搏、呼吸和体温。记录抽搐、昏迷次数与时间。留置导尿管,记录出入量等。
    ⑤产后子痫多发生于产后24小时至10天内,故产后不应放松子痫的预防。

  • 第3题:

    何谓肾病综合征?其诊断要点是什么?


    正确答案:肾病综合征(NS)是指各种肾脏疾病所致的大量蛋白尿(24h尿蛋白定量超过3.5g)、低白蛋白血症(血清白蛋白小于30g/L)、高度水肿和高脂血症为临床表现的一组综合征,是多种肾脏疾病的共同表现。
    其诊断要点是:24h尿蛋白定量大于3.5g,血清白蛋白低于30g/L,存在水肿或高血脂,排除继发性的肾病综合征,临床即可诊断原发性肾病综合征,结合肾组织病理检查即可确诊。

  • 第4题:

    何谓阴阳交感?其内在机制是什么?


    正确答案:阴阳交感,是指阴阳二气在运动中相互感应而交和,亦即相互发生作用。在自然界,天之阳气下降,地之阴气上升,阴阳二气交感,形成云、雾、雷电、雨露,生命得以诞生,从而化生出万物。在阳光雨露的沐浴滋润下,万物才得以成长。在人类,男女媾精,新的生命个体诞生,人类得以繁衍。如果没有阴阳二气的交感运动,就没有生命,也就没有自然界。可见,阴阳交感是生命产生的基本条件。阴阳交感合和的内在机制是阴阳互藏。天之阳气为何能降,地之阴气为何能升?古代哲学家是用“本乎天者亲上,本乎地者亲下”来解释的,也就是说,天气虽在上,但内涵地之阴气,即阳中有阴,有“亲下”之势,故天气在其所涵地之阴气的作用下降于地,地气虽居下,但内寓天之阳气,即阴中有阳,有“亲上”之势,故地气在其所涵天之阳气的作用下上升于天。如此则阴升阳降,天地之气交感合和。

  • 第5题:

    何谓肌张力?肌张力增高有哪两种情况?其机制是什么?


    正确答案:指静息状态下的肌肉紧张度和被动运动时遇到的阻力,实质是一种牵张反射,即骨骼肌收到外力牵拉是产生的收缩反应,通过反射中枢控制。
    肌张力增高:
    1、痉挛状态,在伸屈其肢体时,起始阻力大,终末阻力突然减弱,也称折刀现象,为椎体损害的表现。
    2、铅管样强直,即伸肌和屈肌的张力均增高,伸屈 其肢体时各个方向的阻力均匀一致的增加,为椎体外系损害的表现。

  • 第6题:

    何谓脊髓休克?其主要表现和发生机制是什么?


    正确答案: 脊休克的概念:脊髓与高位中枢突然断离后,断离以下水平各种躯体、内脏反射活动暂时丧失,进入无反应状态的现象,称为脊休克。
    脊休克的主要表现:断面以下脊髓所支配的躯体和内脏反射活动均减弱或消失,即:
    1)躯体感觉和随意运动完全丧失,骨骼肌紧张性减弱或消失;
    2)外周血管扩张,血压下降;
    3)发汗反射消失;
    4)直肠和膀胱内粪、尿潴留。
    脊休克产生的机制:系因脊髓突然失去了高位中枢的调节,尤其是失去了大脑皮质、脑干RF易化区和前庭神经核的下行易化作用(脊髓神经元兴奋性暂时性降低)所致。

  • 第7题:

    问答题
    何谓二氧化碳排出综合征?简述其形成机制及临床表现。

    正确答案: CO2排出综合征是指高碳酸血症病人急速排出大量CO2而导致的低碳酸血症表现,且往往比一般低碳酸血症所致者严重。此类病人多因慢性CO2蓄积或PaCO2升高已持续一段时间,呼吸和循环中枢对CO2的兴奋阈值已逐渐提高,而CO2一旦迅速排除,呼吸和循环中枢则失去在阈值以上的PaCO2刺激,即可出现周围血管张力消失和扩张,心输出量锐减,脑和冠状血管收缩。临床上可表现为血压剧降,脉搏减弱,呼吸抑制等现象,严重者可出现心律失常甚或心跳停止。因此,对于高碳酸血症病人,应逐渐改善通气,缓慢降低PaCO2,使呼吸和循环中枢有一段适应过程,切不可骤然进行过度通气,以防意外。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8题:

    问答题
    何谓端坐呼吸?其发生机制如何?

    正确答案: 心衰病人平卧可加重呼吸困难而被迫采取端坐或半卧体位以减轻呼吸困难的状态称为端坐呼吸。机制:平卧位时下半身静脉血液回流量增加,加重肺淤血水肿;端坐时膈肌下移,胸腔容积增大,肺活量增加.平卧位时身体下半部水肿液吸收入血增多,加重肺淤血肺水肿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9题:

    问答题
    何谓急性肾功能不全?简述其基本发生机制。

    正确答案: 任何原因在短时间内引起双侧肾脏泌尿功能急剧降低,并使机体的生化内环境发生严重紊乱的病理过程,称为急性肾功能不全。
    急性肾功能不全的发生机制,尚不完全清楚,目前认为:
    (1)肾缺血导致GFR降低
    ①交感-肾上腺髓质系统兴奋;
    ②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的作用;
    ③肾内PG分泌减少;
    ④肾激肽释放酶-激肽系统的作用;
    ⑤DIC;
    ⑥肾脏细胞肿胀;
    (2)原尿“回漏”;
    (3)肾小管阻塞
    (4)肾缺血性损伤与自由基。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0题:

    问答题
    何谓"阴平阳秘"?其维持机制是什么?

    正确答案: "阴平阳秘’,即阴阳的相对平衡,是指阴阳之间的相互协调、稳定的状态。
    由阴阳的对立制约及在一定限度内的相互消长所维持。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1题:

    问答题
    何谓肾素依赖性高血压?其产生的主要机制是什么?

    正确答案: 由于肾缺血,激活了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而引起的肾性高血压。
    主要机制:是血管紧张素Ⅱ增高→血管收缩,外周阻力增高→Bp增高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2题:

    问答题
    库欣综合征的特征性表现是什么?简述其发生机制

    正确答案: 库欣综合征的特征性表现为:面部和躯干部脂肪堆积,即满月脸、向心性肥胖。发生机制是由于皮质醇能促进脂肪的动员和合成,使脂肪重新分布。四肢对皮质醇的动员脂肪作用较面、颈部和躯干部敏感,加之蛋白质分解使四肢肌肉萎缩,所以形成典型性的向心性肥胖。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3题:

    何谓去大脑僵直?机制是什么?


    正确答案: 在中脑上丘与下丘之间横断脑干,动物出现伸肌紧张亢进(角弓反张)的现象叫去大脑僵直。中脑水平受损害时可出现去大脑僵直现象。因此,去大脑僵直现象提示病变侵犯脑干,预后不佳。

  • 第14题:

    何谓肾素依赖性高血压?其产生的主要机制是什么?


    正确答案: 由于肾缺血,激活了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而引起的肾性高血压。
    主要机制:是血管紧张素Ⅱ增高→血管收缩,外周阻力增高→Bp增高。

  • 第15题:

    何谓"阴平阳秘"?其维持机制是什么?


    正确答案: "阴平阳秘’,即阴阳的相对平衡,是指阴阳之间的相互协调、稳定的状态。
    由阴阳的对立制约及在一定限度内的相互消长所维持。

  • 第16题:

    何谓毛细血管扩张性共济失调综合征,并简述其发病机制。


    正确答案:(1)毛细血管扩张性共济失调综合征是一种以血清IgA、IgG2和IgG4减少或者缺失,T细胞功能和数量下降,临床出现进行性小脑共济失调、眼结膜和面部毛细血管扩张、反复呼吸道感染为特征的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属于重症联合免疫缺陷病的一种。
    (2)毛细血管扩张性共济失调综合征发病机制为TCR和Ig重链基因断裂,DNA修复障碍,磷脂酰肌醇3-激酶基因缺陷。

  • 第17题:

    何谓二氧化碳排出综合征?简述其形成机制及临床表现。


    正确答案:CO2排出综合征是指高碳酸血症病人急速排出大量CO2而导致的低碳酸血症表现,且往往比一般低碳酸血症所致者严重。此类病人多因慢性CO2蓄积或PaCO2升高已持续一段时间,呼吸和循环中枢对CO2的兴奋阈值已逐渐提高,而CO2一旦迅速排除,呼吸和循环中枢则失去在阈值以上的PaCO2刺激,即可出现周围血管张力消失和扩张,心输出量锐减,脑和冠状血管收缩。临床上可表现为血压剧降,脉搏减弱,呼吸抑制等现象,严重者可出现心律失常甚或心跳停止。因此,对于高碳酸血症病人,应逐渐改善通气,缓慢降低PaCO2,使呼吸和循环中枢有一段适应过程,切不可骤然进行过度通气,以防意外。

  • 第18题:

    何谓急性肾功能不全?简述其基本发生机制。


    正确答案: 任何原因在短时间内引起双侧肾脏泌尿功能急剧降低,并使机体的生化内环境发生严重紊乱的病理过程,称为急性肾功能不全。
    急性肾功能不全的发生机制,尚不完全清楚,目前认为:
    (1)肾缺血导致GFR降低
    ①交感-肾上腺髓质系统兴奋;
    ②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的作用;
    ③肾内PG分泌减少;
    ④肾激肽释放酶-激肽系统的作用;
    ⑤DIC;
    ⑥肾脏细胞肿胀;
    (2)原尿“回漏”;
    (3)肾小管阻塞
    (4)肾缺血性损伤与自由基。

  • 第19题:

    问答题
    何谓脊髓休克?其主要表现和发生机制是什么?

    正确答案: 脊休克的概念:脊髓与高位中枢突然断离后,断离以下水平各种躯体、内脏反射活动暂时丧失,进入无反应状态的现象,称为脊休克。
    脊休克的主要表现:断面以下脊髓所支配的躯体和内脏反射活动均减弱或消失,即:
    1)躯体感觉和随意运动完全丧失,骨骼肌紧张性减弱或消失;
    2)外周血管扩张,血压下降;
    3)发汗反射消失;
    4)直肠和膀胱内粪、尿潴留。
    脊休克产生的机制:系因脊髓突然失去了高位中枢的调节,尤其是失去了大脑皮质、脑干RF易化区和前庭神经核的下行易化作用(脊髓神经元兴奋性暂时性降低)所致。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0题:

    问答题
    何谓肾病综合征?其诊断要点是什么?

    正确答案: 肾病综合征(NS)是指各种肾脏疾病所致的大量蛋白尿(24h尿蛋白定量超过3.5g)、低白蛋白血症(血清白蛋白小于30g/L)、高度水肿和高脂血症为临床表现的一组综合征,是多种肾脏疾病的共同表现。
    其诊断要点是:24h尿蛋白定量大于3.5g,血清白蛋白低于30g/L,存在水肿或高血脂,排除继发性的肾病综合征,临床即可诊断原发性肾病综合征,结合肾组织病理检查即可确诊。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1题:

    问答题
    简述何谓核黄疸?其发生的可能机制有哪些?

    正确答案: ①非酯型脑红素↑>20mg/dL→大脑基底核黄染变性、坏死
    ②游离非酯型脑红素↑
    血脑屏障通透性↑
    ③非酯型胆红素的毒性作用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2题:

    问答题
    何谓肌张力?肌张力增高有哪两种情况?其机制是什么?

    正确答案: 指静息状态下的肌肉紧张度和被动运动时遇到的阻力,实质是一种牵张反射,即骨骼肌收到外力牵拉是产生的收缩反应,通过反射中枢控制。
    肌张力增高:
    1、痉挛状态,在伸屈其肢体时,起始阻力大,终末阻力突然减弱,也称折刀现象,为椎体损害的表现。
    2、铅管样强直,即伸肌和屈肌的张力均增高,伸屈 其肢体时各个方向的阻力均匀一致的增加,为椎体外系损害的表现。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3题:

    问答题
    何谓夜间阵发性呼吸困难?试述其发生机制。

    正确答案: 患者夜间入睡后因突感气闷被惊醒,在端坐咳嗽后缓解,称为夜间阵发性呼吸困难,这是左心衰竭的典型表现。其发生的主要机制是:
    ①患者平卧后,胸腔容积减少,不利于通气。
    ②入睡后,迷走神经相对兴奋,使支气管收缩,气道阻力增大。
    ③入睡后由于中枢神经系统处于相对抑制状态,反射的敏感降低,只有当肺淤血使PaO下降到一定程度时,才刺激呼吸中枢,使通气增强,患者也随之被惊醒,并感到气促。若发作时伴有哮鸣音,则称为心性哮喘。
    解析: 暂无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