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考答案和解析
正确答案: 下颌第一磨牙的髓腔解剖形态如下:
①髓室呈矮立方形,近远中径>颊舌径>髓室高度(约1mm)。
②髓室顶形’凹,最凹处约与颈缘平齐。
③近舌髓角与远舌髓角高度相近,二者均接近牙冠中1/3;近颊髓角,远颊髓角和远中髓角较低,位于牙冠颈1/3或颈缘附近。
④髓室底轮廓为近远中径长颊舌径短的四边形或五边形,髓室底上有2-4个根管口。
⑤近中根管为双管型或单双管型者共占87%。远中根管为双管型或单双管型者占40%。
下颌第一磨牙髓腔的临床应用:
①下颌第一磨牙因髓室顶与髓室底相距较近,开髓时应防止穿通髓室底;
②下颌第一磨牙因舌侧髓角高于颊侧髓角,近中髓角高于远中髓角,牙体预备时勿伤及髓角;
③下颌第一磨牙有时出现较细而弯曲的远中舌侧根管,常给治疗带来困难。
更多“下颌第一磨牙的髓腔形态有何特点,并述其临床应用。”相关问题
  • 第1题:

    哪个牙的咬合面发育沟有"H"、"Y"、"U"三种形态()

    • A、下颌第一前磨牙
    • B、下颌第二前磨牙
    • C、上颌第一磨牙
    • D、下颌第一磨牙
    • E、下颌第二磨牙

    正确答案:B

  • 第2题:

    单选题
    哪个牙的咬合面发育沟有"H"、"Y"、"U"三种形态()
    A

    下颌第一前磨牙

    B

    下颌第二前磨牙

    C

    上颌第一磨牙

    D

    下颌第一磨牙

    E

    下颌第二磨牙


    正确答案: C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3题:

    问答题
    下颌第一前磨牙的髓腔形态有何特点,并述其临床应用。

    正确答案: 下颌第一前磨牙的髓腔解剖形态如下:
    ①颊舌剖面观,颊侧髓角特别长,位于牙冠中1/3,舌侧髓角短圆而不明显,位于牙冠颈1/3。
    ②髓腔多在根尖1/3明显缩小成管,少数在根中1/3或根颈1/3缩小成管,三者共占83%,或在根中部根管形成双管型或单双管型,也有在根尖1/3分成颊舌两管者共占17%。
    下颌第一前磨牙髓腔的临床应用:
    ①下颌第一前磨牙因牙冠向舌侧斜度大,故颊尖位于牙冠中份,髓角又高,牙体预备时应避免穿髓;
    ②作根管治疗时,器械应顺着牙体长轴的方向进入,以免穿通根管壁。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4题:

    问答题
    下颌第一磨牙的髓腔形态有何特点,并述其临床应用。

    正确答案: 下颌第一磨牙的髓腔解剖形态如下:
    ①髓室呈矮立方形,近远中径>颊舌径>髓室高度(约1mm)。
    ②髓室顶形’凹,最凹处约与颈缘平齐。
    ③近舌髓角与远舌髓角高度相近,二者均接近牙冠中1/3;近颊髓角,远颊髓角和远中髓角较低,位于牙冠颈1/3或颈缘附近。
    ④髓室底轮廓为近远中径长颊舌径短的四边形或五边形,髓室底上有2-4个根管口。
    ⑤近中根管为双管型或单双管型者共占87%。远中根管为双管型或单双管型者占40%。
    下颌第一磨牙髓腔的临床应用:
    ①下颌第一磨牙因髓室顶与髓室底相距较近,开髓时应防止穿通髓室底;
    ②下颌第一磨牙因舌侧髓角高于颊侧髓角,近中髓角高于远中髓角,牙体预备时勿伤及髓角;
    ③下颌第一磨牙有时出现较细而弯曲的远中舌侧根管,常给治疗带来困难。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5题:

    单选题
    乳牙髓腔形态特点不对的是(  )。
    A

    髓室较大,髓角突出

    B

    髓底多副根管

    C

    上颌乳磨牙有三个根管,两个颊侧和一个颚侧根管

    D

    下颌乳磨牙有三个根管,一个近中和两个远中根管

    E

    乳前牙髓腔和根髓腔分界不明显


    正确答案: A
    解析:
    下颌乳磨牙根管数为2~3个,3个根管为两个近中一个远中;有时下颌第二乳磨牙出现4个根管,两个近中两个远中。

  • 第6题:

    问答题
    腮腺鞘有何解剖特点?并述其临床意义。

    正确答案: 腮腺鞘来自颈深筋膜浅层,该层筋膜在腮腺后缘分为浅、深二层,包被腮腺,形成腮腺鞘。腮腺鞘具有下列特点:
    ①浅层特别致密,但其深层薄弱,在茎突和翼内肌之间有一裂隙,腮腺深叶经此与咽旁间隙和翼颌间隙相通,故腮腺化脓时,脓液不易向浅层穿破,通过深层薄弱部位,形成咽旁脓肿。
    ②腮腺鞘与其腺体紧密结合,并发出许多间隔,伸人腺体,将其分为多数小叶,化脓时形成独立散在小脓灶,切开引流时应注意分开各腺叶的脓腔,以利引流通畅。
    ③腮腺鞘上部与外耳道紧密相连,并发出索状纤维束,伸人外耳道前下壁软骨部的裂隙(santorinifissurE.。中,腮腺内的小动、静脉及神经也经该裂隙进入外耳道,外耳道前下部的淋巴亦经此裂隙流人腮腺区的耳前淋巴结。由于上述解剖特点,因此,化脓性感染可在腮腺与外耳道之间互通。
    解析: 暂无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