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工作者在一次走访中发现王老先生独自在家。对于社会工作者的到来,他很高兴,交谈中社会工作者了解到,王老先生现与儿子一家同住,儿子和儿媳外出工作时,家里只留下他一个人,社会工作者观察发现,王老先生的房间杂乱无章,身上衣服泛黄并发出异味,已经多日没有换洗。老人抱怨,退休工资都交给儿媳,身上没有任何零花钱。同时,社会工作者还注意到王老先生手臂有多处淤青,问其原因,王老先生沉默不答,表情紧张。社会下作者向社区居委会进一步了解情况,得知王老先生今年80 岁,以前是老伴照顾他的饮食起居,老伴去世后主要由儿媳照顾,儿

题目

社会工作者在一次走访中发现王老先生独自在家。对于社会工作者的到来,他很高兴,交谈中社会工作者了解到,王老先生现与儿子一家同住,儿子和儿媳外出工作时,家里只留下他一个人,社会工作者观察发现,王老先生的房间杂乱无章,身上衣服泛黄并发出异味,已经多日没有换洗。老人抱怨,退休工资都交给儿媳,身上没有任何零花钱。同时,社会工作者还注意到王老先生手臂有多处淤青,问其原因,王老先生沉默不答,表情紧张。社会下作者向社区居委会进一步了解情况,得知王老先生今年80 岁,以前是老伴照顾他的饮食起居,老伴去世后主要由儿媳照顾,儿媳觉得老人不做家务,不讲卫生,一起生活碍事,常常为此打骂老人,有时还不让老人吃饱,儿子去外地出差时,儿媳还经常将老人反锁在家中。 如果你是社会工作者,将如何介入?


相似考题
更多“社会工作者在一次走访中发现王老先生独自在家。对于社会工作者”相关问题
  • 第1题:

    在一次督导会谈后,督导者发现某社会工作者在处理服务对象的关于孩子教养问题的个案时,赞同母亲的做法。在深入交谈后,又发现社会工作者把自己教养孩子的经验带入辅导过程。下列关于督导者的做法正确的有()。

    A、让社会工作者继续处理该服务对象的父子沟通问题
    B、给社会工作者发出警告信
    C、协助社会工作者反思并提醒运用社会工作专业人员守则
    D、立即终止社会工作者的服务
    E、向机构反映情况

    答案:B,C
    解析:
    督导应该教导有关“工作者本身的知识”,并且提供专业性“建议和咨询”。本题中,督导者发现社会工作者处理个案过程中发生了反移情,所以督导要协助社会工作者反思并提醒运用社会工作专业人员守则,并从专业角度发出警告信,提醒社会工作者注意自己的价值介入倾向。故BC项正确。

  • 第2题:

    社会工作者在一次走访中发现王老先生独自在家。对于社会工作者的到来,他很高兴,交谈中社会工作者了解到,王老先生现与儿子一家同住,儿子和儿媳外出工作时,家里只留下他一个人,社会工作者观察发现,王老先生的房间杂乱无章,身上衣服泛黄并发出异味,已经多日没有换洗。老人抱怨,退休工资都交给儿媳,身上没有任何零花钱。同时,社会工作者还注意到王老先生手臂有多处瘀青,问其原因,王老先生沉默不答,表情紧张。社会工作者向社区居委会进一步了解情况,得知王老先生今年80岁,以前是老伴照顾他的饮食起居,老伴去世后主要由儿媳照顾,儿媳觉得老人不做家务,不讲卫生,一起生活碍事,常常为此打骂老人,有时还不让老人吃饱,儿子去外地出差时,儿媳还经常将老人反锁在家中。?
    问题:?
    1.社会工作者在本案例中运用了哪几种收集资料的方法?
    2.列举本案例中老人受到虐待和疏于照顾问题的类型及行为表现。?
    3.如果你是社会工作者,将如何介入?


    答案:
    解析:
    1.社工在本案例中运用了询问、观察和利用已有资料的方法收集资料。 询问:预估服务对象的需要和问题时,最好的资料直接来自于服务对象本身。直接向服务对象询问,经过面对面的会谈收集资料,可以为决定介入与干预的方法提供最直接的依据。对于王老先生手臂淤青情况,直接询问原因,及整个家访过程表明社工采用询问的方法收集资料。
    观察:通过实地观察,可以增加社会工作者对服务对象及其社会环境的了解,增加对问题的实地感受,使收集的资料更丰富和准确。社工通过实地走访,观察王老先生的房屋,衣着情况等,“房间杂乱无章,身上衣服泛黄并发出异味、手臂有多处瘀青”。
    利用已有资料:社工利用居委会关于王老先生的现有资料了解服务对象的问题,如,“向居委会进一步了解情况”等。
    2.虐待老人指的是恶意对待老人,在身体上、情感或心理上、性方面或经济方面对老人构成虐待或剥削。疏于照顾老人既包括主动也包括被动地让老人得不到所需的照顾,导致老人的身体、情绪或心理方面健康的衰退。结合题干,本案例中老人受到虐待和疏于照顾问题的类型及行为表现如下:
    (1)身体虐待:社会工作者注意到王老先生手臂有多处淤青;儿媳觉得老人不做家务,不讲卫生,一起生活碍事,常常为此打骂老人。
    (2)情感或心理上的虐待:老人丧偶不久,被儿媳嫌弃,情感上受到虐待。
    (3)经济虐待:老人工资都交给儿媳后,无零用钱,说明经济被剥夺。
    (4)他人疏于照顾:老人吃不饱饭、没人洗衣服,基本生活无人照料。
    (5)自我忽视:王老先生的房间杂乱无章,身上衣服泛黄并发出异味,已经多日没有换洗。
    3.作为社会工作者,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介入:
    (1)保护老年人免受经济方面的剥夺。与老人的儿子、儿媳进行面谈,调整其认知,适当交还老人的工资,给老人留有足够的零用钱。
    (2)提供支持性辅导。与老人的儿子、儿媳面谈,引导其认识到自己的不孝行为及对老人的伤害,帮助他们改变对老人的态度和行为,鼓励他们做孝顺的儿子和儿媳;与老人会谈,倾听老人描述与宣泄,连接志愿者定期探望老人,与老人聊天,聆听老人的生命故事,陪护老人出行。
    (3)发展支持性服务。邀请老人参与社区活动,建立与邻里的联系,培养老人爱好,丰富老人生活;连接社区日间照顾中心,解决老人白天的饮食与休闲。
    (4)改变和调整环境。邀请儿子、儿媳为老人房间打扫卫生,帮助老人洗衣服,邀请儿子给老人洗澡并增进感情。

  • 第3题:

    社会工作者在一次走访中发现王老先生独自在家。对于社会工作者的到来,他很高兴,交谈中社会工作者了解到,王老先生现与儿子一家同住,儿子和儿媳外出工作时,家里只留下他一个人,社会工作者观察发现,王老先生的房间杂乱无章,身上衣服泛黄并发出异味,已经多日没有换洗。老人抱怨,退休工资都交给儿媳,身上没有任何零花钱。同时,社会工作者还注意到王老先生手臂有多处淤青,问其原因,王老先生沉默不答,表情紧张。社会下作者向社区居委会进一步了解情况,得知王老先生今年80 岁,以前是老伴照顾他的饮食起居,老伴去世后主要由儿媳照顾,儿媳觉得老人不做家务,不讲卫生,一起生活碍事,常常为此打骂老人,有时还不让老人吃饱,儿子去外地出差时,儿媳还经常将老人反锁在家中。 列举本案例中老人受到虐待和疏于照顾问题的类型及行为表现。


    正确答案: 虐待老人指的是恶意对待老人,在身体上、情感或心理上、性方面或经济方面对老人构成虐待或剥削。疏于照顾老人既包括主动也包括被动地让老人得不到所需的照顾,导致老人的身体、情绪或心理方面健康的衰退。结合题干,本案例中老人受到虐待和疏于照顾问题的类型及行为表现如下:
    (1)身体虐待:社会工作者注意到王老先生手臂有多处淤青;儿媳觉得老人不做家务,不讲卫生,一起生活碍事,常常为此打骂老人。
    (2)情感或心理上的虐待:老人丧偶不久,被儿媳嫌弃,情感上受到虐待。
    (3)经济虐待:老人工资都交给儿媳后,无零用钱,说明经济被剥夺。
    (4)他人疏于照顾:老人吃不饱饭、没人洗衣服,基本生活无人照料。
    (5)自我忽视:王老先生的房间杂乱无章,身上衣服泛黄并发出异味,已经多日没有换洗。

  • 第4题:

    王奶奶,85岁,本与老伴相依为命,无儿无女。不料两年前老伴突发心肌梗死去世,自此王奶奶便独自一人生活。由于年龄较大,王奶奶身体大不如前,多种老年疾病缠身,王奶奶越来越无法照料自己的生活。没有劳动能力的她,只能靠他人救济度日。经过社区走访,社会工作者发现了王奶奶的情况。 问题:1.根据王奶奶的情况,分析其现在的需求主要表现在哪几个方面?2.社区中也有类似王奶奶情况的独居特困老年人,针对这类群体,社会工作者能提供的服务内容主要有哪些?


    正确答案: 1.王奶奶的需求在以下5个层面上均有体现:(1)生理需求。生理需求是救助对象最基本、最迫切的需求。王奶奶属于是老弱病残鳏寡孤以及收入较低的社会困难群体,其衣食住行等部分生理需求需要靠政府或社会给予帮助。这些救助对象首先需要食品、饮用水、衣被、医疗用品、住宿场所等应急救助。(2)安全需求。安全需求主要包括人身安全、健康保障、财产安全等方面的需求。(3)社交需求。社交需求是救助对象爱和归属感的情感需求。当王奶奶生理和安全需求得到满足后,其情感方面需求就随之而来。因为一个人或者一个家庭面临严重困难的时候,来自家人、邻里和社会的亲情和友情尤为重要,失去社会交往会使处于困境的个人和家庭更加孤独和无助,因而满足其社交需求能支持处于困窘中的个人和家庭获得自信和力量。(4)尊重需求。社会成员既有来自内部的自我尊重需求,也要有来自外部社会环境的尊重和认可的需求。尊重需求的满足可以让一个人充满自信,信任他人和社会,而且能体现出自身的价值和意义。(5)自我实现。自我实现是要进一步的发挥潜能,追求更高的人生境界的高层次需求。因为客观条件的限制,处于弱势地位的社会成员其自我实现需要社会充分的重视、理解和支持。
    2.针对独居特困老年人,社会工作者可以开展的服务内容列举如下:(1)提供基本生活条件。特困人员是弱势群体中的弱势群体他们没有生活来源,没有劳动能力,没有法定赡养人等可以依靠。对于这部分群体,首先要为他们提供基本的生活条件,改善其生存状况。这里的基本生活条件主要包括住房、食物、衣服以及出行等。(2)提供日常生活照料。很多特困人员生活不能自理,或者不能完全自理,这就需要通过供养政策为他们提供日常生活所需要的照料服务,例如个人卫生的洗漱洗理、居住环境的洒扫整饬、每日三餐的按时供给以及其他照料服务等。特别需要指出的是,当季节变换时,要及时看护和照顾特困人员,以防发生意外。(3)提供疾病治疗。应当建立特困人员的健康档案,了解他们的身体健康状况,并对所患疾病实时监控、动态管理,定时进行康复和救治。此外,应联系社区医院或者专门机构为特困人员定期体检。一般性的体检以及小的疾病可以通过设立在供养机构的医务室给予治疗;需要到当地医疗机构住院治疗的,还要及时联系医疗保险和医疗救助部门,协调解决治疗费用问题。(4)办理丧葬事宜。当特困人员身故之后,应当积极联系殡葬管理部门,处理丧葬事宜。如果当地制定有惠民殡葬政策,应当确保亡故的特困供养人员能够享受到。
    【提示】本题考点是社会救助社会工作服务对象的基本需求和特困人员供养中的服务内容。其需要是按照马斯洛需求层次论进行展开,也说明特困服务对象需求的全面性,针对独居特困老年人可以开展的社会服务可以结合特困人员供养中的服务内容进行分析。

  • 第5题:

    老王失业在家,家庭生活陷入困境。由于长期找不到工作,妻子和儿子对他的态度也发生了变化。老王感到无脸见人,待在家里不愿出门,和妻子、儿子也时常发生冲突。社会工作者小李在家庭走访时,发现老王为人踏实,身体状况良好,对家庭也很有责任心。小李与辖区内的一个超市主管多次联系并争取,为老王安排了一份临时工作。在上述过程中,社会工作者的角色是()。

    • A、行政管理者
    • B、资源争取者
    • C、服务研究者
    • D、政策影响者

    正确答案:B

  • 第6题:

    社会工作者在一次走访中发现王老先生独自在家。对于社会工作者的到来,他很高兴,交谈中社会工作者了解到,王老先生现与儿子一家同住,儿子和儿媳外出工作时,家里只留下他一个人,社会工作者观察发现,王老先生的房间杂乱无章,身上衣服泛黄并发出异味,已经多日没有换洗。老人抱怨,退休工资都交给儿媳,身上没有任何零花钱。同时,社会工作者还注意到王老先生手臂有多处淤青,问其原因,王老先生沉默不答,表情紧张。社会工作者向社区居委会进一步了解情况,得知王老先生今年80岁,以前是老伴照顾他的饮食起居,老伴去世后主要由儿媳照顾,儿媳觉得老人不做家务,不讲卫生,一起生活碍事,常常为此打骂老人,有时还不让老人吃饱,儿子去外地出差时,儿媳还经常将老人反锁在家中。 问题:1.列举本案例中老人受到虐待和疏于照顾问题的类型及行为表现。2.如果你是社会工作者将如何介入?


    正确答案: 1.列举本案例中老人受到虐待和疏于照顾问题的类型及行为表现。虐待老人指的是恶意对待老人,在身体上、情感或心理上、性方面或经济方面对老人构成虐待或剥削。疏于照顾老人既包括主动也包括被动地让老人得不到所需的照顾,导致老人的身体、情绪或心理方面健康的衰退。结合题干,本案例中老人受到虐待和疏于照顾问题的类型及行为表现如下:(1)身体虐待:社会工作者注意到王老先生手臂有多处淤青;儿媳觉得老人不做家务,不讲卫生,一起生活碍事,常常为此打骂老人。(2)情感或心理上的虐待:情感上老人丧偶不久,被儿媳嫌弃,情感上受到虐待。(3)经济虐待:老人工资都交给儿媳后,无零用钱,说明经济被剥夺。(4)他人疏于照顾:老人吃不饱饭、没人洗衣服,基本生活无人照料。(5)自我忽视:王老先生的房间杂乱无章,身上衣服泛黄并发出异味,已经多日没有换洗。
    2.如果你是社会工作者将如何介入?(1)保护老年人免受经济方面的剥夺。与老人的儿子、儿媳进行面谈,调整认知,适当交还老人的工资,给老人留有足够的零用钱。(2)提供支持性辅导。与老人的儿子、儿媳面谈,引导其认识到自己的不孝行为及对老人的伤害,帮助改变对老人的态度和行为,鼓励做孝顺的儿子和儿媳;与老人会谈,倾听老人描述与宣泄,联系志愿者定期探望老人,与老人聊天,聆听老人的生命故事,陪护老人出行。(3)发展支持性服务。邀请老人参与社区活动,建立与邻里的连接,发展老人爱好,丰富老人生活;连接社区日间照顾中心,解决老人白天的饮食与休闲。(4)改变和调整环境。邀请儿子、儿媳为老人房间打扫卫生,帮助老人洗衣服,邀请儿子给老人洗澡并增进感情。
    【提示】此题考点是老人虐待与疏于照顾的介入。此部分是老年社会工作的重点,列举老人受到虐待和疏于照顾问题的类型及行为表现,需要考生结合教材的评估项目和案例给出的信息进行归纳和描述,对介入策略可以依据教材给出的四个方面进行自主发挥。

  • 第7题:

    单选题
    企业社会工作者在公司举办员工能力建设小组。活动中,社会工作者发现大部分组员都主动谈论自己与他人交往的经历,王某则一直默默地坐在一个角落,始终没有表达自己的想法。这时社会工作者应采取的技巧是()。
    A

    倾听

    B

    体谅

    C

    对焦

    D

    鼓励


    正确答案: C
    解析: 社会工作者要鼓励组员积极表达自己的感受,特别是运用“此时此地”的技术让组员表达自己的感受,接纳他人的感受。尤其是对沉默的组员要加以鼓励,对说得太多的组员适当加以阻拦,以给其他人更多的表达机会。题中,社会工作者应采取的技巧是鼓励。

  • 第8题:

    问答题
    社会工作者在一次走访中发现王老先生独自在家。对于社会工作者的到来,他很高兴。交谈中社会工作者了解到,王老先生与儿子一家同住。儿子和儿媳外出工作时,家里只留下他一个人。社会工作者观察发现,王老先生的房间杂乱无章,身上衣服泛黄并发出异味,已经多日没有换洗。老人抱怨,退休工资都交给了儿媳,身上没有任何零花钱。同时,社会工作者还注意到王老先生手臂上有多处淤青,问其原因王老先生沉默不答,表情紧张。社会工作者向社区居委会进一步了解情况,得知王老先生今年80岁,以前是老伴照顾他的饮食起居,老伴去世后,主要由儿媳照顾。儿媳觉得老人不做家务,不讲卫生,一起生活碍事,常常为此打骂老人,有时还不让老人吃饱,儿子去外地出差时,儿媳还经常将老人反锁家中。 问题: 1.社会工作者在本案例中运用了哪几种收集资料的方法?2.列举本案例中老人受到虐待和疏于照顾问题的类型及行为表现。

    正确答案:
    解析:

  • 第9题:

    单选题
    企业社会工作者在公司举办员工能力建设小组。活动中,社会工作者发现大部分组员都主动谈论自己与他人交往的经历,王某则一直默默地坐在一个角落,始终没有表达自己的想法。这时社会工作者应采取的技巧是(  )。(2010年真题)
    A

    倾听

    B

    体谅

    C

    对焦

    D

    鼓励


    正确答案: B
    解析:
    社会工作者要鼓励组员积极表达自己的感受,特别是运用“此时此地”的技术让组员表达自己的感受,接纳他人的感受。特别是对沉默的组员要加以鼓励,对说得太多的组员适当加以阻拦,以给其他人更多的表达机会。题中,社会工作者应采取的技巧是鼓励。

  • 第10题:

    单选题
    社会工作者王梦在机构中,主要为服务对象提供法律政策咨询服务。在工作中,王梦发现,对于残疾青少年来说,非常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是( )。
    A

    求学问题

    B

    劳动就业问题

    C

    社会融入问题

    D

    意外伤害赔偿问题


    正确答案: B
    解析: 当前,残疾人的法律政策咨询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比较突出:(1)意外伤害赔偿问题。(2)劳动就业问题。(3)求学问题。对于广大残疾青少年来说,求学问题是非常需要解决的迫切问题。故选A。

  • 第11题:

    在小组工作准备阶段,社会工作者通过(  )或(  )形式,对可能的小组组员进行必要的遴选和评估。

    A.个别会见 资料考察
    B.个别会见 家庭走访
    C.资料考察 家庭走访
    D.个别会见 社区走访

    答案:A
    解析:
    社会工作者通过个别会见或资料考察形式,对可能的小组组员进行必要的遴选和评估。 本题主要考查小组工作准备阶段组员遴选和评估的形式。

  • 第12题:

    社会工作者在一次走访中发现王老先生独自在家。对于社会工作者的到来,他很高兴。交谈中社会工作者了解到,王老先生与儿子一家同住。儿子和儿媳外出工作时,家里只留下他一个人。社会工作者观察发现,王老先生的房间杂乱无章,身上衣服泛黄并发出异味,已经多日没有换洗。老人抱怨,退休工资都交给了儿媳,身上没有任何零花钱。同时,社会工作者还注意到王老先生手臂上有多处淤青,问其原因王老先生沉默不答,表情紧张。社会工作者向社区居委会进一步了解情况,得知王老先生今年80岁,以前是老伴照顾他的饮食起居,老伴去世后,主要由儿媳照顾。儿媳觉得老人不做家务,不讲卫生,一起生活碍事,常常为此打骂老人,有时还不让老人吃饱,儿子去外地出差时,儿媳还经常将老人反锁家中。 问题:1.社会工作者在本案例中运用了哪几种收集资料的方法?2.列举本案例中老人受到虐待和疏于照顾问题的类型及行为表现。


    正确答案: 1.询问、观察、利用已有资料。
    2.虐待老年人指的是恶意对待老年人,在身体上、情感或心理上、性方面或经济方面对老年人构成虐待或剥削。疏于照顾老年人既包括主动也包括被动地让老年人得不到所需的照顾,导致老人的身体、情绪或心理方画的健康衰退。恶意对待类型:(1)身体虐待。王老先生手臂上有多处淤青,问其原因沉默不答,表情紧张。老人表现出对受伤非常警惕和紧张,说明其正处于高风险情境之中。(2)情感或心理上的虐待。用语言或非语言的方式让老人遭受精神上的痛苦,包括用言语攻击、威胁、恐吓或骚扰老人,还包括把老人当孩子对待,或者有意断绝老人与他人的社会接触。儿媳觉得老人不做家务,不讲卫生,常常为此打骂老人。儿子出差时,儿媳还经常将老人反锁在家中。(3)经济虐待。不恰当地使用老人的经济资源、个人财产或其他有价物品,包括伪造支票或法律文件。老人将退休工资都交给了儿媳,身上没有任何零花钱。(4)他人疏于照顾。主动或被动地未满足老人身心健康的需要,包括未能充分满足老人在饮食、居所、穿衣、医疗照顾和身体保护等方面的需要。尽管安排了照顾老人,但老人的个人卫生差,有时不让老人吃饱,居住条件也不卫生。(5)自我忽视。老人没能充分照顾自己又没有其他的照顾人,由于缺乏自我照顾,自我忽视会危及老人的身心安康。王老先生的房间杂乱无章,身上衣服泛黄并发出异味,多日未换洗。

  • 第13题:

    企业社会工作者在公司举办员工能力建设小组。活动中,社会工作者发现大部分组员都主动谈论自己与他人交往的经历,王某则一直默默地坐在一个角落,始终没有表达自己的想法。这时社会工作者应采取的技巧是()。

    • A、倾听
    • B、体谅
    • C、对焦
    • D、鼓励

    正确答案:D

  • 第14题:

    社会工作者王梦在机构中,主要为服务对象提供法律政策咨询服务。在工作中,王梦发现,对于残疾青少年来说,非常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是( )。

    • A、求学问题
    • B、劳动就业问题
    • C、社会融入问题
    • D、意外伤害赔偿问题

    正确答案:A

  • 第15题:

    在小组工作准备阶段,社会工作者通过( )形式,对可能的小组组员进行必要的遴选和评估。

    • A、个别会见
    • B、问卷调查
    • C、家庭走访
    • D、社区走访
    • E、资料考察

    正确答案:A,E

  • 第16题:

    在小组工作准备阶段,社会工作者通过()或()形式,对可能的小组组员进行必要的遴选和评估。

    • A、个别会见资料考察
    • B、个别会见家庭走访
    • C、资料考察家庭走访
    • D、个别会见社区走访

    正确答案:A

  • 第17题:

    多选题
    在一次督导会谈中,督导者发现社会工作者在处理某服务对象的父子沟通问题的个案时,偏袒儿子的反叛行为。在深入交谈后,又发现社会工作者把自己和父亲争执的经验带人辅导过程。督导者应该(  )。(2008年)
    A

    协助社会工作者反思并提醒运用社会工作专业人员守则

    B

    立即终止社会工作者的服务

    C

    让社会工作者继续处理该服务对象的父子沟通问题

    D

    给社会工作者发出警告信

    E

    向机构反映情况


    正确答案: E,B
    解析:

  • 第18题:

    单选题
    王某因失业而经常闷在家中,每天喝酒解愁。由于喝酒过量,导致身心出现问题。在家人的鼓励下,他向社会工作者寻求帮助。社会工作者引导他思考喝酒的好处和坏处,并建议他记录何时、何地、在什么情况下会喝酒,以及喝的数量等资料,然后请他寻找不同方法转移喝酒的念头。社会工作者是运用(  )理论去协助王某解决他喝酒过量的问题。[2009年真题]
    A

    危机介入

    B

    理性情绪治疗

    C

    认知行为

    D

    精神分析


    正确答案: D
    解析:
    理性情绪治疗模式以人本主义作为自己理论的基础,认为人天生就有一种不断追求成长发展的趋向。这种趋向在实际生活中表现出两种不同的倾向:①发展出健康、理性的生活方式;②发展出不良的、非理性的生活方式。理性情绪治疗模式对人的心理失调的原因和机制进行了深入的分析,提出比较有影响的ABC理论,认为帮助服务对象克服情绪和行为困扰的最有效方法是协助服务对象质疑非理性信念,使服务对象形成一种理性的生活方式。题中,社会工作者从服务对象的理性、行为入手,建议王某记录喝酒的时间、数量等,寻求方法转移喝酒的念头,运用的是理性情绪治疗理论。

  • 第19题:

    多选题
    关于社会工作者在承担政策影响人角色时的工作,下列说法正确的有(  )。
    A

    社会工作者是在政策范围内开展工作的

    B

    社会工作者必须熟悉与服务对象相关的社会政策

    C

    社会工作者在工作时,可能发现政策方面有问题

    D

    社会工作者在发现政策有问题时,应向有关部门提出建议

    E

    由于社会工作者主要承担落实政策的工作,所以政策合适与否与自己无关


    正确答案: A,D
    解析:
    E项,当社会工作者在服务过程中发现某些问题具有普遍性时,就应该向有关政府部门提出建议,制定、修订和完善政策。这样,可以避免社会问题的再次发生和减缓社会问题。因此,政策的合适与否与自己息息相关。

  • 第20题:

    问答题
    社会工作者在一次走访中发现王老先生独自在家。对于社会工作者的到来,他很高兴,交谈中社会工作者了解到,王老先生现与儿子一家同住,儿子和儿媳外出工作时,家里只留下他一个人,社会工作者观察发现,王老先生的房间杂乱无章,身上衣服泛黄并发出异味,已经多日没有换洗。老人抱怨,退休工资都交给儿媳,身上没有任何零花钱。同时,社会工作者还注意到王老先生手臂有多处淤青,问其原因,王老先生沉默不答,表情紧张。社会下作者向社区居委会进一步了解情况,得知王老先生今年80 岁,以前是老伴照顾他的饮食起居,老伴去世后主要由儿媳照顾,儿媳觉得老人不做家务,不讲卫生,一起生活碍事,常常为此打骂老人,有时还不让老人吃饱,儿子去外地出差时,儿媳还经常将老人反锁在家中。 如果你是社会工作者,将如何介入?

    正确答案: 作为社会工作者,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介入:
    (1)保护老年人免受经济方面的剥夺。与老人的儿子、儿媳进行面谈,调整其认知,适当交还老人的工资,给老人留有足够的零用钱。
    (2)提供支持性辅导。与老人的儿子、儿媳面谈,引导其认识到自己的不孝行为及对老人的伤害,帮助改变对老人的态度和行为,鼓励做孝顺的儿子和儿媳;与老人会谈,倾听老人描述与宣泄,联结志愿者定期探望老人,与老人聊天,聆听老人的生命故事,陪护老人出行。
    (3)发展支持性服务。邀请老人参与社区活动,建立与邻里的联结,发展老人爱好,丰富老人生活;连接社区日间照顾中心,解决老人白天的饮食与休闲。
    (4)改变和调整环境。邀请儿子、儿媳为老人房间打扫卫生,帮助老人洗衣服,邀请儿子给老人洗澡并增进感情。
    解析: 暂无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