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太宗贞观八年(634年),仆射李靖因病辞去宰相职务,太宗不同意,要求他“疾小瘳,三两日一至中书门下平章事”。唐高宗永淳元年(682年),始以某官(黄门侍郎郭待举、兵部侍郎岑长倩)带“同中书门下平章事”衔者为宰相。这些说明:()A、唐朝重视对宰相权力的限制B、唐太宗在位时重用人才C、唐朝更改宰相的名称和职责D、唐太宗废除了宰相职务

题目

唐太宗贞观八年(634年),仆射李靖因病辞去宰相职务,太宗不同意,要求他“疾小瘳,三两日一至中书门下平章事”。唐高宗永淳元年(682年),始以某官(黄门侍郎郭待举、兵部侍郎岑长倩)带“同中书门下平章事”衔者为宰相。这些说明:()

  • A、唐朝重视对宰相权力的限制
  • B、唐太宗在位时重用人才
  • C、唐朝更改宰相的名称和职责
  • D、唐太宗废除了宰相职务

相似考题
更多“唐太宗贞观八年(634年),仆射李靖因病辞去宰相职务,太宗不同意”相关问题
  • 第1题:

    唐太宗贞观十五年(641年),唐太宗李世民将亲女()公主下嫁吐蕃松赞干布,通过这次和亲,使其时中原的许多文化习俗、茶和饮茶习俗传去西藏。


    正确答案:文成

  • 第2题:

    唐太宗贞观八年(634年)将原苍梧改名梧州,梧州由此始称。


    正确答案:错误

  • 第3题:

    被唐太宗李世民比作镜子的是谁?()

    • A、魏征
    • B、李靖
    • C、徐茂公
    • D、刘文静

    正确答案:A

  • 第4题:

    南宋大儒朱熹说:“以唐太宗之聪明英特,号为身兼将相,然犹必使天下之事关由宰相,审熟便安,然后施行,该谓理、势之当然,有不得而易者。”材料认为()

    • A、唐太宗代替宰相行使权力
    • B、唐太宗通过分割相权来加强君权
    • C、唐太宗加大宰相的权力
    • D、唐代三省制有利于减少决策失误

    正确答案:D

  • 第5题:

    评述唐太宗与贞观之治。


    正确答案: 1.唐太宗是杰出的地主阶级政治家和军事家,也是一位英明的封建帝王。唐朝主要依靠他的谋略和武功完成了统一大业。在他统治期间,政治比较清明,经济得到发展,国力强盛,人民生活比较安定,成为封建治世的模范,因其年号叫贞观,史称“贞观之治”。
    2.贞观这治的主要内容:(1)以隋亡为戒,对统治集团的为所欲为有所节制,赋役较轻,人民稍得喘息之机;(2)任人唯贤,官得其人,不因政敌而舍贤才,从各阶层各方面搜罗了许多文武奇才,任用房玄龄、杜如晦做宰相,房有谋略,杜能断事,被誉为“房谋杜断”;(3)善于纳谏,魏征改于直言上谏受到赞赏和信任,魏征以外还有一批重臣经常向太宗诤谏,太宗欣然接受;(4)调整经济政策,推行均田制、租庸调法,农业生产得到恢复和发展;(5)继续采用三省六部制,发展科举,进一步加强中央集权,吸收庶族参政。
    3.“贞观之治”的出现,固然与唐太宗本人的素质和努力密切相关,但更重要的是由于隋末农民战争的推动。农民战争的伟大威力促进唐太宗居安思危,成为有远见的政治家。贞观时期,农民处境有所改善,但是所受压迫仍然很重,阶级矛盾相当尖锐。唐太宗励精图治的根本目的也是在于维护封建统治的长治久安和地主阶级的永远富贵。

  • 第6题:

    贞观三年(629年),唐太宗对()作了重大改革,正式设立史馆。


    正确答案:修史机构

  • 第7题:

    唐太宗贞观八年(634年),仆射李靖因病辞去宰相职务,太宗不同意,要求他“疾小瘳,三两日一至中书门下平章事”。唐高宗永淳元年(682年),始以某官(黄门侍郎郭待举、兵部侍郎岑长倩)带“同中书门下平章事”衔者为宰相。这些说明:()

    • A、唐太宗从善如流有良好的帝王素质
    • B、唐太宗在位时重用人才
    • C、唐朝更改宰相的名称和职责
    • D、唐朝重视对宰相权力的限制

    正确答案:D

  • 第8题:

    单选题
    下列哪一位武将是贞观时期唐太宗任用的主要武将。()
    A

    哥舒翰

    B

    高仙芝

    C

    封常清

    D

    李靖


    正确答案: D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9题:

    问答题
    简述“贞观之治”是怎么出现的?唐太宗起了什么作用?

    正确答案: 贞观之治是在隋末农民起义的影响下出现的。唐太宗接受隋亡教训,认为“水能载舟亦能覆舟”。他重视农业生产,减轻赋税徭役,让农民有较多时间从事生产;他完善了三省六部制,加强中央对地方的监督;他重视对人才的网罗和使用,如任用房玄龄和杜如晦,并重视科举制度;他还下令房玄龄等完成唐律的制定工作;他善于纳谏,魏征提出的“兼听则明”、“居安思危”等,都被采纳。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0题:

    多选题
    “贞观之治”和“开元盛世”是指唐朝(  )统治时期。
    A

    李世民、唐玄宗

    B

    唐太宗、唐高宗

    C

    唐太宗、武则天

    D

    唐玄宗、李隆基


    正确答案: A
    解析:
    “贞观之治”是唐太宗统治时期的清明政治,当时年号为“贞观”,故史称“贞观之治”。“开元盛世”是唐玄宗统治时期的盛世,当时年号为“开元”,天下大治,唐朝进入全盛时期,故史称“开元盛世”。

  • 第11题:

    判断题
    唐太宗贞观八年(634年)将原苍梧改名梧州,梧州由此始称。
    A

    B


    正确答案: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2题:

    单选题
    唐太宗贞观八年(634年),仆射李靖因病辞去宰相职务,太宗不同意,要求他“疾小瘳,三两日一至中书门下平章事”。唐高宗永淳元年(682年),始以某官(黄门侍郎郭待举、兵部侍郎岑长倩)带“同中书门下平章事”衔者为宰相。这些说明:()
    A

    唐朝重视对宰相权力的限制

    B

    唐太宗在位时重用人才

    C

    唐朝更改宰相的名称和职责

    D

    唐太宗废除了宰相职务


    正确答案: A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3题:

    唐太宗、李靖、红拂女,合称「风尘三侠」


    正确答案:错误

  • 第14题:

    唐太宗李世民在位的国号是()。

    • A、靖康
    • B、贞观
    • C、嘉庆
    • D、御道

    正确答案:B

  • 第15题:

    唐太宗经常开导臣下说:“君,舟也;人,水也。水能载舟,亦能覆舟。”促使唐太宗对此深刻感悟的史实是()

    • A、唐太宗时众多贤臣进谏
    • B、唐太宗遍读诸子百家之书
    • C、隋朝灭亡的教训
    • D、贞观之治的繁荣景象

    正确答案:C

  • 第16题:

    太宗在贞观年间常以品位较低的官员同三省长官共议国政,加以“参知政事”、“参预朝政”等名号,执行相职。以后又出现“同中书门下三品”、“同中书门下平章事”等宰相名号。从唐太宗开始的这些做法表明()

    • A、皇帝任用宰相的范围缩小了
    • B、皇帝任用宰相的范围仅限于三省长官
    • C、宰相成员增多导致皇权旁落
    • D、便于集思广议,又使之互相牵制

    正确答案:D

  • 第17题:

    下列哪一位文官是贞观时期唐太宗任用的主要文官。()

    • A、房玄龄
    • B、李靖
    • C、姚崇
    • D、宋景

    正确答案:A

  • 第18题:

    简述唐太宗贞观时期唐四方边疆的基本形势。


    正确答案: 北方,灭东突厥、薛延陀西北,灭高昌,开拓西域,设安西四镇西方,灭吐谷浑,与吐蕃和亲东北,远征高丽不克

  • 第19题:

    玄奘是唐代僧人,于唐太宗贞观元年西行印度求取佛经,历时17年,在贞观十九年正月回到长安。


    正确答案:正确

  • 第20题:

    判断题
    唐太宗、李靖、红拂女,合称「风尘三侠」
    A

    B


    正确答案:
    解析: 错,李靖、红拂女、虬髯客

  • 第21题:

    问答题
    如何评价唐太宗与贞观之治?

    正确答案: 唐太宗是杰出的地主阶级政治家和军事家,也是一位英明的封建帝王。唐朝主要依靠他的谋略和武功完成了统一大业。在他统治期间,政治比较清明,经济得到发展,国力强盛,人民生活比较安定,成为封建治世的模范,因其年号叫贞观,史称“贞观之治”。他以隋亡为戒,对统治集团的为所欲为有所节制,赋役较轻,人民稍得喘息之机;任人唯贤,官得其人,不因政敌而舍贤才,从各阶层各方面搜罗了许多文武奇才,任用房玄龄、杜如晦做宰相,房有谋略,杜能断事,被誉为“房谋杜断”;善于纳谏,魏征改于直言上谏受到赞赏和信任,魏征以外还有一批重臣经常向太宗诤谏,太宗欣然接受;调整经济政策,推行均田制、租庸调法,农业生产得到恢复和发展;继续采用三省六部制,发展科举,进一步加强中央集权,吸收庶族参政。“贞观之治”的出现,固然与唐太宗本人的素质和努力密切相关,但更重要的是由于隋末农民战争的推动。农民战争的伟大威力促进唐太宗居安思危,成为有远见的政治家。贞观时期,农民处境有所改善,但是所受压迫仍然很重,阶级矛盾相当尖锐。唐太宗励精图治的根本目的也是在于维护封建统治的长治久安和地主阶级的永远富贵。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2题:

    问答题
    简评唐太宗与贞观之治。

    正确答案: (1)唐太宗前期:
    1)坚持“以人为本”的施政理念。
    2)总结隋朝灭亡的教训,注意以亡隋为戒。他把君主和人民比作舟和水的关系,力求避免覆舟之祸,并以此教育太子和臣下。
    3)知人善用,任人惟贤。
    4)唐太宗善于用人,亲王府时有十八学士、继位后有房玄龄的谋划,杜如晦的决断,武将有尉迟敬德、秦叔宝等,都是一时之俊杰。
    5)从谏如流,理性行政。
    6)唐太宗虚心纳谏,魏征、王珪、马周等都敢于犯颜直谏。魏征认为:兼听则明,偏信则暗,得到唐太宗赞同,并把魏征比做一面时刻规正自己的镜子。此外,唐太宗还十分重视考核吏治,将各地都督、刺史姓名写于屏风之上,记其政绩优劣,朝夕省览,以备奖惩。
    7)实施“藏富于民”的基本经济国策。
    8)他注意让百姓休养生息,不敢采取竭泽而渔的政策,而是推行了均田制和租庸调法,征派赋役有所节制。
    (2)贞观时期,由于社会安定,政治清明,人民所受剥削较轻,加之各项政策措施较为得当,社会经济得到很快恢复发展,流散他乡者纷纷返回乡里。自贞观四年(630年)以后,农业连年丰收,斗米不过三四钱,出现了“囹圄常空,马牛布野,外户不闭”的景象。这一切,为唐王朝的繁荣强盛奠定了良好基础。史称“贞观之治”。
    (3)唐太宗后期:
    唐太宗晚年的政治已经不如即为前期,显得有些刚愎自用,志得意满。曾劳师远征,三次出兵高丽;同时还对焉耆、薛延陀、龟兹、松外蛮、中天竺等用兵。还大兴土木,营缮陵墓宫殿。冷落房玄龄、魏征等官员,不听谏,晚年竟冤杀张亮、刘洎等极有才能的宰臣。最终只信任长孙无忌等少数亲信和一些逢迎吹拍的佞幸。贞观治世的光彩要也黯淡了。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3题:

    单选题
    ()将其定名邕州,这是南宁简称“邕”的由来。
    A

    隋文帝开皇八年(588年)

    B

    隋文帝开皇十八年(598年)

    C

    唐太宗贞观八年(634年)

    D

    唐太宗贞观十八年(644年)


    正确答案: A
    解析: 暂无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