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多“路堤实际填筑高度等于设计高度与预压期沉降量之和。()”相关问题
  • 第1题:

    符合高路堤与陡坡路堤施工质量要求的有( )。

    A.高路堤路段应优先安排施工,宜预留2个雨季或6个月以上的沉降期
    B.高路堤宜采用强度髙.水稳性好的材料
    C.高路堤施工中应按设计要求预留高度与宽度,并进行动态监控
    D.高路堤填筑过程中应进行沉降和稳定性观测
    E.高路堤宜每填筑3m冲击补压一次,或每填筑4~6m强夯补压一次

    答案:B,C,D
    解析:
    本题考查的是一般路基施工质量监理。高路堤与陡坡路堤施工质量要求:1)高路堤路段应优先安排施工,宜预留1个雨季或6个月以上的沉降期,然后施工路面;2)高路堤宜采用强度髙、水稳性好的材料。路堤浸水部分应采用水稳性和透水性好的材料;3)高路堤施工中应按设计要求预留高度与宽度,并进行动态监控;4)高路堤宜每填筑2m冲击补压一次,或每填筑4~6m强夯补压一次;5)高路堤填筑过程中应进行沉降和稳定性观测;6)在不良地质路段的高路堤与陡坡路堤填筑,应控制填筑速率,并进行地表水平位移监测,必要时应进行地下土体分层水平位移监测。

  • 第2题:

    下列有关路堤在软土地基上快速填筑所能填筑的极限(临界)高度的几种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A.均质软土地基的路堤极限高度可用软土的不固结不排水强度参数估算
    B.均质软土地基的路堤极限高度可用圆弧法估算
    C.有硬壳的软土地基路堤极限高度可适当加大
    D.路堤极限高度可作为控制沉降的标准

    答案:B
    解析:
    考查软土地基上的堤坝抗滑稳定,极限坝高确定后,可用改良圆弧法验算。

  • 第3题:

    软土地基上路堤填筑软土路堤的填筑应根据高度、填料种类、压实条件、地基情况、施工季节及延续时间等因素,适当考虑路堤沉降量和地基沉降量,调整预留沉降量。


    正确答案:正确

  • 第4题:

    路堤填筑应进行工后沉降观测。路堤工后沉降量及()沉降应符合设计要求。

    • A、均匀
    • B、最大
    • C、不均匀

    正确答案:C

  • 第5题:

    填筑路堤时,应根据()、地基情况、()及延续时间等因素,估计填筑后路堤和地基的总沉降,预先加筑沉降量,并考虑与桥台及两端线路纵坡顺接,适当调整预留量;待路堤竣工()时,再根据路面沉降观测推算的剩余沉降量修正预留量。


    正确答案:路堤高度、填料种类、压实条件;施工季节;铺轨

  • 第6题:

    采用排水固结法施工时,桥台、涵洞、通道以及加固工程应在预压沉降完成后方可进行施工。路堤与桥台衔接部位、路堤与锥坡预压填土应同步填筑与碾压,填料宜选用()材料


    正确答案:透水性

  • 第7题:

    判断题
    软土地基上路堤填筑软土路堤的填筑应根据高度、填料种类、压实条件、地基情况、施工季节及延续时间等因素,适当考虑路堤沉降量和地基沉降量,调整预留沉降量。
    A

    B


    正确答案: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8题:

    单选题
    路堤经过分层填筑达到预压高程后,预压期后每()个月观测一次直至移交,当沉降速率变化大时,增加观测频率。
    A

    B

    C


    正确答案: B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9题:

    判断题
    路堤实际填筑高度等于设计高度与预压期沉降量之和。()
    A

    B


    正确答案: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0题:

    填空题
    路堤预留沉降量,路堤高度小于或等于5m时,按平均堤高的()预留,高度大于5m部分,按0~1%预留沉降量。

    正确答案: 0.5%~2%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1题:

    单选题
    路堤填土高度大于6米地段,为减小或消除路基本体工后沉降量,路堤每填筑()左右采取冲击碾压进行追密压实
    A

    1.6m

    B

    1.5m

    C

    1.8m

    D

    2.0m


    正确答案: C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2题:

    填空题
    填筑软土路堤,均应在路堤中心设置一定数量的路基面和地面沉降观测点,其间距不宜大于();在软土路堤地基加固地段,应按设计要求设置观测点。定期观测路基面和地面沉降量、边桩水平位移量等,以控制填筑速率和推算工后沉降量。观测方法可采用()等;观测频次按设计要求和实际变形情况确定。

    正确答案: 500m;沉降板、水位杯和边桩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3题:

    在进行软土地基公路路堤稳定性验算和沉降计算中,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

    A. 应按路堤填筑高度和地基条件分段进行
    B. 应考虑车辆动荷载对沉降的影响
    C. 为保证填至设计标高,应考虑施工期、预压期内地基沉降而需多填筑的填料的影响
    D. 应考虑车辆荷载对路堤稳定性的影响

    答案:A,B,D
    解析:
    考查公路路堤稳定性验算和沉降知识。

  • 第14题:

    在进行软土地基公路路堤稳定性验算和沉降计算中,下列选项中哪些意见是正确的?( )
    A.应按路堤填筑高度和地基条件分段进行
    B.应考虑车辆动荷载对沉降的影响
    C.为保证填至设计标高应考虑施工期预压期内地基沉降而需多填筑的填料影响
    D.应考虑车辆荷载对路堤稳定性的影响


    答案:A,D
    解析:

  • 第15题:

    路堤经过分层填筑达到预压高程后,预压期后每()个月观测一次直至移交,当沉降速率变化大时,增加观测频率。

    • A、一
    • B、三
    • C、六

    正确答案:B

  • 第16题:

    路堤预留沉降量,路堤高度小于或等于5m时,按平均堤高的()预留,高度大于5m部分,按0~1%预留沉降量。


    正确答案:0.5%~2%

  • 第17题:

    下列关于路堤预留沉降量取值说法正确的有()。

    • A、路堤高度小于或等于5m时,可按平均堤高的1%~2%预留沉降量;
    • B、路堤高度大于5m时,5m范围内仍按以上规定计算,另计入超过部分平均堤高0~1%的预留沉降量。
    • C、用级配良好的不易风化块石填筑,并用重型机械压实路堤,预留沉降量可按堤高的0~0.5%取值。
    • D、路堤高度差在3m以内的地段可按该段堤高的平均值计算预留沉降量。

    正确答案:B,C

  • 第18题:

    填筑黄土路堤应采用重型压路机快填、快压;填料含水量应严格控制在规定范围内,并宜接近最优含水量。路堤施工预留沉降量可按路堤高度的()设置。


    正确答案:1%~1.5%

  • 第19题:

    单选题
    软土地区路堤施工期间的施工技术要点的说法,错误的是()。
    A

    软土地基路堤施工宜在旱季或冬季进行

    B

    二级及二级以上公路施工过程中必须进行沉降和水平位移观测

    C

    施工期间宜按路堤中心线地面沉降速率每昼夜不大于3mm

    D

    堆载预压时,路堤的填筑高程应为设计高程加预压沉降高度


    正确答案: C
    解析: 软土地区路堤施工技术要点:软土地基路堤施工宜在旱季或冬季进行;施工期间应进行动态观测。二级及二级以上公路施工过程中必须进行沉降和水平位移观测。施工期间宜按路堤中心线地面沉降速率每昼夜不大于10~15mm、坡脚水平位移速率每昼夜不大于5mm控制路堤稳定性。堆载预压时,路堤的填筑高程应为设计高程加预压沉降高度,压实度应大于路堤设计宽度。

  • 第20题:

    单选题
    路堤填筑应进行工后沉降观测。路堤工后沉降量及()沉降应符合设计要求。
    A

    均匀

    B

    最大

    C

    不均匀


    正确答案: A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1题:

    多选题
    多年冻土路堤高度设计应计算地基的下列哪些选项?(  )
    A

    固结沉降量

    B

    压缩沉降量

    C

    融化沉降量

    D

    预压沉降量


    正确答案: C,D
    解析:
    根据《公路路基设计规范》(JTG D30—2015)第7.12.2条第11款规定,多年冻土路堤设计应符合下列要求:多年冻土路堤高度设计应计算地基的融化沉降量压缩沉降量,并按竣工后的沉降量确定路基预留加高与加宽值。路堤较高时,可铺设土工格栅或土工格室。

  • 第22题:

    填空题
    采用排水固结法施工时,桥台、涵洞、通道以及加固工程应在预压沉降完成后方可进行施工。路堤与桥台衔接部位、路堤与锥坡预压填土应同步填筑与碾压,填料宜选用()材料

    正确答案: 透水性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3题:

    单选题
    当()时,必须在路基填筑前,对原地面进行一定处理。
    A

    路堤填筑的高度大于路基应力作用区深度

    B

    路堤填筑的高度等于路基应力作用区深度

    C

    路堤填筑的高度小于等于路基应力作用区深度

    D

    在任何情况下


    正确答案: B
    解析: 暂无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