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多“简述沥青路面的损坏类型及产生的原因。”相关问题
  • 第1题:

    简述沥青路面的质量要求。


    正确答案: 1、足够的承载力,
    2、良好的抗疲劳特性,
    3、高温稳定性,
    4、低温抗裂性能,
    5、抗滑性能,
    6、水温稳定性,
    7、抗老化性能,
    8、足够的强度和平整度。

  • 第2题:

    简述沥青路面的主要的破坏形态。


    正确答案: 沉陷、车辙、疲劳开裂、低温缩裂和反射裂缝、推移、松散和坑槽。

  • 第3题:

    简述我国城市发展中面临的水资源方面的问题及产生的原因。


    正确答案: 问题:水资源短缺和水质变差。
    原因:①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②用水需求量激增;③水资源利用率低;④浪费严重;⑤水资源受污染等。

  • 第4题:

    沥青路面的裂缝类型有哪些?如何防治半刚性基层沥青路面的反射裂缝?


    正确答案: 沥青路面的裂缝有以下几类:
    (1)温缩裂缝:由于气温骤降造成沥青面层收缩,产生的温度应力超过沥青混凝土的抗拉强度而开裂;
    (2)半刚性基层的反射裂缝:由于半刚性基层干缩、温缩形成横向裂缝,然后反射到沥青面层;
    (3)荷载型疲劳裂缝:在汽车荷载的反复作用下,面层和基层底面弯拉应力超过材料的疲劳强度而断裂产生裂缝;
    (4)表面裂缝和车辙裂缝:由于表面层与中下面层结合不好,
    (5)沉陷或沉降裂缝:

  • 第5题:

    简述电力系统过电压的类型及产生原因?


    正确答案: 电力系统中主要有两种类型的过电压。一种是外部过电压,称大气过电压,它是由雷云放电产生的;另一种是内部过电压,是由电力系统内部的能量转换或传递过程产生的。

  • 第6题:

    沥青路面的损坏分为哪几类?


    正确答案:沥青路面损坏分为龟裂、块状裂缝、纵向裂缝、横向裂缝、坑槽、松散、沉陷、车辙、波浪拥包、泛油、修补11类。

  • 第7题:

    问答题
    半刚性基层沥青路面的水损坏过程是怎样的?

    正确答案: 这类水损坏自下而上发生,其过程如下:
    (1)表面水从裂缝和孔隙进入路面,并通过连通的孔隙进入到基层表面;
    (2)由于半刚性基层非常致密而不能将水很快排除,便滞留在沥青层和基层界面上;
    (3)在汽车荷载作用下,造成对基层表面的冲刷产生灰浆,并从裂缝中挤出,形成唧浆;
    (4)沥青层与基层界面条件进一步恶化,形成滑动界面条件,沥青层底产生很大的弯拉应力,沥青层被拉裂破坏;
    (5)在高速汽车荷载的抽吸作用下,聚集在孔隙中的水使沥青从骨料表面剥离,集料松散,形成坑槽。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8题:

    问答题
    当前,引起高速公路沥青路面的早期损坏的原因有哪些?如何预防?

    正确答案: 车辆荷载的破坏作用,尤其是超限车辆的作用是当前沥青路面早期破坏的“第一杀手”。沥青路面设计的标准轴载为100kN,但实际上很多超限车辆的轴载达到200kN以上,有的甚至超过300kN。另一方面,设计、施工和养护方面存在的不足也是路面早期损坏不可忽视的因素。例如,结构组合设计不当,材料选择不合理,排水设计不到位等;施工中,材料控制不严,施工工序不当、压实不足等;养护中,小修保养不及时,没有预防性养护措施等。
    预防措施:
    (1)加大治超力度,限制超限车辆通行;
    (2)设计方面:重新认识半刚性基层的优缺点,积极采用柔性基层和组合型基层;适当降低半刚性基层的设计强度,适当增加半刚性基层上沥青层厚度;做好排水设计;
    (3)施工方面:控制材料质量,做好配合比设计;严格控制混合料离析,加强压实,优先采用轮胎压路机;强调层间结合,洒足粘层油,设置下封层;
    (4)加强预防性养护,防患于未然。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9题:

    问答题
    沥青路面主要有哪种损坏类型?

    正确答案: 裂缝、车辙、松散剥落、表面磨损。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0题:

    问答题
    简述沥青路面的主要病害及其产生原因。

    正确答案: ①泛油:大多是由于混合料中的沥青用量偏多,沥青稠度太低等原因引起;
    ②波浪:主要是由于沥青混合料拌和不均匀或产生离析,再在行车作用下而形成;
    ③松散:主要是沥青稠度偏低,粘结力差,用量少;或者拌和不均匀,矿料级配不好,施工温度控制不严,压实不密实等原因引起;
    ④坑槽:主要是因面层的网裂、龟裂未及时养护或柴油滴漏而形成;
    ⑤裂缝:主要是路基不均匀沉陷、半刚性基层反射、施工缝处理不当,基层强度不足等原因引起;
    ⑥车辙:主要是路面结构层整体强度不足,基层刚性不够,车辆荷载超载,沥青面层配合比不好,施工质量较差等原因引起。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1题:

    单选题
    ()是产生沥青路面损坏中龟裂的最主要原因。
    A

    温度变化

    B

    疲劳损坏

    C

    水损坏

    D

    沥青材料


    正确答案: A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2题:

    问答题
    沥青路面的裂缝类型有哪些?如何防治半刚性基层沥青路面的反射裂缝?

    正确答案: 沥青路面的裂缝有以下几类:
    (1)温缩裂缝:由于气温骤降造成沥青面层收缩,产生的温度应力超过沥青混凝土的抗拉强度而开裂;
    (2)半刚性基层的反射裂缝:由于半刚性基层干缩、温缩形成横向裂缝,然后反射到沥青面层;
    (3)荷载型疲劳裂缝:在汽车荷载的反复作用下,面层和基层底面弯拉应力超过材料的疲劳强度而断裂产生裂缝;
    (4)表面裂缝和车辙裂缝:由于表面层与中下面层结合不好,
    (5)沉陷或沉降裂缝: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3题:

    简述沥青路面的主要病害及其产生原因。


    正确答案: ①泛油:大多是由于混合料中的沥青用量偏多,沥青稠度太低等原因引起;
    ②波浪:主要是由于沥青混合料拌和不均匀或产生离析,再在行车作用下而形成;
    ③松散:主要是沥青稠度偏低,粘结力差,用量少;或者拌和不均匀,矿料级配不好,施工温度控制不严,压实不密实等原因引起;
    ④坑槽:主要是因面层的网裂、龟裂未及时养护或柴油滴漏而形成;
    ⑤裂缝:主要是路基不均匀沉陷、半刚性基层反射、施工缝处理不当,基层强度不足等原因引起;
    ⑥车辙:主要是路面结构层整体强度不足,基层刚性不够,车辆荷载超载,沥青面层配合比不好,施工质量较差等原因引起。

  • 第14题:

    简述AC型沥青路面的施工要点及控制指标。


    正确答案: (1)混合料的拌和应采用间隙式拌和机。必须配有自动打印设备。必须具有二级除尘装臵,同时宜备有保温性能好的成品储料仓。沥青混合料的拌和时间由试验确定,普通沥青混合料每盘拌和时间不宜少于45秒(其中干拌时间不少于5秒),改性沥青混合料每盘拌和时间宜为60秒左右(其中干拌时间不少于10秒),以使混合料拌和均匀,无花白料。
    (2)在运料车装载时,采用三次或多次卸料法,以减小混合料发生粗细集料的离析,即第1、2次卸料分别位于车厢两端,第3次卸料位于车厢中部。在运输时,每辆自卸车都应备有大小适宜的覆盖篷布。为防混合料粘在车厢底板上,可采取涂刷一薄层油水(柴油:水为1:3)混合液来避免。但不得有余液积聚在车厢底部。对不符合温度要求或已经结成团块、已遭雨淋湿的混合料做废弃处理。及时清理车厢内的残余料,保持车厢整洁。
    (3)待摊铺机前的运料车不少于5辆方可开始摊铺混合料,避免停机待料,保持摊铺连续。当采用3层沥青结构层时,摊铺下层时不论是否分层施工,均应采用挂线法施工,中、上层宜采用非接触平衡梁或浮动基准梁装臵施工,但在桥头过渡段中层仍应采用挂线法施工。摊铺机开工前应提前0.5-1.0h预热熨平板,使其温度不低于120℃。沥青混合料的摊铺速度宜控制在2-6m/min,上面层摊铺速度不应超过5m/min,其摊铺用料量应和拌和机的常量相适应。摊铺应采用可自动调节宽度的摊铺机,并辅以人工配合进行摊铺和修整。
    (4)沥青结构层的压实厚度一般不超过10cm,并符合现行规范要求。沥青混合料的压实应分初压、复压和终压。碾压要遵循“紧跟、慢碾、高频、低幅、小水”的原则。路面温度低于50℃后方可开放交通。
    (5)质量控制指标:压实度:应满足实验室标准密度的97%以上,理论最大密度的93%以上。如果现场空隙率<3%,应查找原因;平整度:σ(mm):1.2,IRI(m/km):2.0;弯沉38值:符合设计要求;渗水系数:300mL/min;抗滑:摩擦系数和构造深度应符合设计要求;厚度:代表值:总厚度-5%H;上面层-10%h;合格值:总厚度:-10%H;上面层:-20%h;中线平面偏位(mm):20;纵断高程(mm):±15;宽度(mm):有侧石:±20;无侧石:不小于设计;横坡(%):±0.3。

  • 第15题:

    半刚性基层沥青路面的水损坏过程是怎样的?


    正确答案: 这类水损坏自下而上发生,其过程如下:
    (1)表面水从裂缝和孔隙进入路面,并通过连通的孔隙进入到基层表面;
    (2)由于半刚性基层非常致密而不能将水很快排除,便滞留在沥青层和基层界面上;
    (3)在汽车荷载作用下,造成对基层表面的冲刷产生灰浆,并从裂缝中挤出,形成唧浆;
    (4)沥青层与基层界面条件进一步恶化,形成滑动界面条件,沥青层底产生很大的弯拉应力,沥青层被拉裂破坏;
    (5)在高速汽车荷载的抽吸作用下,聚集在孔隙中的水使沥青从骨料表面剥离,集料松散,形成坑槽。

  • 第16题:

    当前,引起高速公路沥青路面的早期损坏的原因有哪些?如何预防?


    正确答案: 车辆荷载的破坏作用,尤其是超限车辆的作用是当前沥青路面早期破坏的“第一杀手”。沥青路面设计的标准轴载为100kN,但实际上很多超限车辆的轴载达到200kN以上,有的甚至超过300kN。另一方面,设计、施工和养护方面存在的不足也是路面早期损坏不可忽视的因素。例如,结构组合设计不当,材料选择不合理,排水设计不到位等;施工中,材料控制不严,施工工序不当、压实不足等;养护中,小修保养不及时,没有预防性养护措施等。
    预防措施:
    (1)加大治超力度,限制超限车辆通行;
    (2)设计方面:重新认识半刚性基层的优缺点,积极采用柔性基层和组合型基层;适当降低半刚性基层的设计强度,适当增加半刚性基层上沥青层厚度;做好排水设计;
    (3)施工方面:控制材料质量,做好配合比设计;严格控制混合料离析,加强压实,优先采用轮胎压路机;强调层间结合,洒足粘层油,设置下封层;
    (4)加强预防性养护,防患于未然。

  • 第17题:

    ()是产生沥青路面损坏中龟裂的最主要原因。

    • A、温度变化
    • B、疲劳损坏
    • C、水损坏
    • D、沥青材料

    正确答案:B

  • 第18题:

    简述沥青路面的特点。


    正确答案: 优点:沥青路面具有表面平整、不渗水,行车舒适,噪音小,行车费用低和养护方便等。
    缺点:易受履带车辆和坚硬物体的作用而破坏;表面易被磨光,影响行车安全;沥青路面受温度影响较明显,夏季易软,冬季易脆;施工受季节和气候影响较大。

  • 第19题:

    问答题
    简述沥青路面的损坏类型及产生的原因。

    正确答案: 损坏类型及产生原因:
    沉陷,主要原因是路基土的压缩;
    车辙,主要与荷载应力大小,重复作用次数,结构层材料侧向位移和土基的补充压实有关;
    疲劳开裂,和复应力的大小及路面环境有关;
    推移,车轮荷载引起的垂直,水平力的综合作用,使结构层内产生的剪应力超过材料抗剪强度;
    低温缩裂,由于材料的收缩限制而产生较大的拉应力,当它超过材料相应条件下的抗拉强度时产生开裂。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0题:

    问答题
    沥青路面的损坏分为哪几类?

    正确答案: 沥青路面损坏分为龟裂、块状裂缝、纵向裂缝、横向裂缝、坑槽、松散、沉陷、车辙、波浪拥包、泛油、修补11类。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1题:

    问答题
    简述SEM图像衬度的产生原因、类型及主要特点。

    正确答案: (1)SEM像衬度的形成主要基于样品微区如表面形貌、原子序数、晶体结构、表面电场和磁场等方面存在着差异。入射电子与之相互作用,产生各种特征信号,其强度就存在着差异,最后反映到显像管荧光屏上的图像就有一定的衬度。
    (2)表面形貌衬度;映试样表面形貌特点,分辨率高,无明显阴影效应,场深大,立体感强,适用于粗糙表面及断口的形貌观察。(主要为二次电子扫描图像)
    原子序数衬度:原子序数大,亮度高。(主要为背散射电子、吸收电子图像)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2题:

    问答题
    简述水泥地面起砂、麻面的产生原因及处理方法。

    正确答案: 产生原因:
    (1)选材不当,使用水泥的强度等级、安定性等指标不合格,砂子过细,砂中含泥量超过允许值范围。
    (2)施工不当,各工序间衔接不及时造成水泥初凝,甚至终凝,压光次数不够,在面层洒水或撒干水泥抹压,养护不及时,不注重成品保护。
    (3)环境影响,地面跨季节施工,特别是冬期施工好的水泥地面,早期受冻,使用环境有腐蚀介质。
    处理方法:
    (1)局部起砂、麻面可用钢丝刷刷除酥松面层,在需作处理范围内作适当剔凿处理,扫净灰砂后用水冲洗晾干,然后涂刷水泥净浆底浆一道,稍作风干后,用掺聚合物水泥细砂浆铺满,用木抹子搓平,初凝前用钢抹子抹平并压光,作好成品保护,待强度达100%后方可使用。
    (2)大面积起砂、麻面必须返工处理。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3题:

    问答题
    简述沥青路面损坏中沉陷产生的主要原因。

    正确答案: 沉陷产生的主要原因是路基不均匀沉降、路面局部开挖回填压实不足或桥涵台背填土不实。路面基层结构损坏或不稳定也会产生路面的局部沉陷变形。
    解析: 暂无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