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者在阅读文学作品时不是抱一种理解和欣赏的态度,而是使自己钻入到文学作品之中,作“个中人”,寻找作品中和自己相似的人物,将自我的情感移入到这样的人物身上。这种阅读指的是()
第1题:
儿童阅读文学作品,未必都能进入欣赏状态;即使进入欣赏状态,也未必都能正确有效地欣赏。
第2题:
阅读不是读者单纯的、被动的接受过程,而是读者主动参与的过程。读者的这种主体能动作用表现在运用自己已有的知识和经验,积极地进行()
第3题:
文学作品实际上是对现实世界的补充和超越,人们在欣赏文学作品时,能够使自己在现实生活中得不到满足的自由、愿望、需要得到一种替代性满足。
第4题:
文学欣赏活动的再创造是指,读者在作家审美创造的基础上,以自己切身的人生经验感受、体验和理解文学作品所表现的生活、感情以及艺术形象。
第5题:
()是指人们用文学作品来满足自己的精神需求的过程,也即文学阅读或文学欣赏。
第6题:
读者在阅读文学作品时,专注于把握作品的内涵,分析作品的意义,探讨艺术创作的规律,以期对文学作品进行科学的评价,这主要来自于读者的()
第7题:
文学文本
未经读者阅读的文学文本
读者已经阅读的文学文本
文学语言
第8题:
第9题:
第10题:
对
错
第11题:
对
错
第12题:
阅读文学作品时不是抱理解和欣赏的态度
阅读作品时将自我的感情移入到和自己相似的人物身上,并以这一人物自居
移情式阅读也可以理解为“体认”中的“同化”
鲁迅说:“中国人看小说,不能用赏鉴的态度去欣赏它,却自己钻入书中,硬去充一个其中的角色。”这说的便是移情式阅读
第13题: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具有独立的阅读能力,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有较为丰富的积累和良好的语感,注重情感体验,发展感受和理解能力。能初步鉴赏文学作品,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对阅读教学目标的理解不正确的是()。
第14题:
欣赏者对于作品,并不是凭着毫无“成见”的空白心灵来感受、理解和接纳的,正好相反,而是有()的审美经验作为依据和欣赏尺度。
第15题:
文学作品指的是()。
第16题:
“移情式阅读”的意思是()
第17题:
下列论述属于误读的含义的是()
第18题:
没有读者,文学作品的阅读和理解就无从确证,作者的创作活动及其作品本身也就没有了存在的意义。
第19题:
想象
预测
体验
推论
联想
第20题:
“体认式阅读”
“想象式阅读”
“联想式阅读”
“移情式阅读”
第21题:
第22题:
第23题:
对
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