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考答案和解析
正确答案: 三士道的“三士”,指的是三个层次、三种心量、三种目标。三士道的三个层次是修佛道必经的三个阶段。万丈高楼从地起,没有第一层,就不会有第二、第三层……直至最高层。这种菩提道的循序渐进,只有速度快慢之分,没有省略中间环节的顿悟之法。
下士道主修人天福报,这是下士心量的众生的修行目标,也是中、上二士的修道基础。中士道修解脱心,解脱法是处于中士层次的小乘心量的众生的修行目标。对上士道来说,在这个阶段只修出离心,不修中士解脱法。上士心量的修行人,虽然能从智慧的角度认识到世间过患,因而对世间的福乐不生贪恋,但从慈悲的角度不忍离世而放弃利众事业,这和小乘的厌世思想有本质上的区别,从这里足以看出大乘佛教积极入世的思想。
三士道各自的解脱目标不同:下士道求三恶道的解脱;中士道求轮回的解脱;上士道求所知障的解脱。
下士道修法的重点是皈依三宝,重视业报,修十善;中士道的修法重点是观世间过患,修出离心;上士道重点是修行愿菩提心,生发无我真智。
三士道各自解决的主要问题是:下士道改变世俗的短浅眼光,放眼后世;中士道改变留恋苦世的思想,追求出离轮回;上士道破除自私自利的贪心,树立利乐众生的思想。
更多“如何理解菩提道次第中的三士道?”相关问题
  • 第1题:

    为什么要把《心经》编入《阿含解脱道次第》之中?


    正确答案: 《心经》在闻、思、修、证上,是一部非常重要的经典,是诠释证果的世界,证果的内容,很具体的将之描述出来,如果没把它编入进来,虽然在《阿含》里面有谈到类似《心经》方面的内容,但还是不够具体。于是,可以使《阿含经》的深义更能够发挥出来,更可以显示出《阿含经》里面所讲的“空”、“涅槃”、“无为”方面的深义。

  • 第2题:

    有人说,《菩提道次第广论》是密法论典,禅宗和净土宗的人没必要学,这话对吗?


    正确答案: 信徒有民族、种族、语言文字的不同,三藏的教义并没有什么印度、西藏、内地的差别。
    太虚大师在《宗喀巴大师偈赞》中写道:“此土禅净,今亦沦荒,扶戒研理,救之不遑,唯师与我,志趣相当,千年万里,不隔毫芒。”只有太虚大师这样精通佛理的人,才能清楚认识宗喀巴大师其人及其著作的价值。很多的偏见,都是由于无知所致。
    我们追求的是遍知,是一切种智。只知道一个宗派的一个教典是不行的,我们应全面掌握三藏经论各教派的教义,即使不修,起码作为一种知识来了解,也可免去谤法之罪。在佛教里,谤法是最严重的罪孽。

  • 第3题:

    究竟何时才是修密成熟之法器?对三根本已有一些觉受或者对道次第有一定了解者可否求密法? 对三根本已有一些觉受或者对道次第有一定了解者可否求密法?


    正确答案: 一般来说,显教修持有基础后才可以求学密法,比如对三根本有觉受后。但这并非一成不变,如果具备三皈依和菩萨戒,对上师和本尊、密法信心特别强烈者,也可以接受密法。这要看具体情况了。

  • 第4题:

    什么叫作道次第?道次第包括哪些方面?


    正确答案: “道次第”就是修行的程序,这种修道程序是修行本身的客观规律决定的,并非任意的排序,因此,欲修行者必须按其程序进行。修行程序也是根据修行目的决定的,因此,显宗有三士(三种人)道修道次第,密宗有四续部修道次第。有总体的修道次第,也有每种法各自的修证次第。
    道次第的内容包括修行的具体方法和步骤,详见《菩提道次第广论》等著作。

  • 第5题:

    为什么三士道都需要菩提心?若是这样的话,小乘阿罗汉岂不是变成大乘菩萨了吗?请阐明你的理由。


    正确答案: 小士修法唯求离苦生善趣,修行人相续中只要一度生起菩提心,即能灭多劫罪障,圆满广大福德,刹那解脱恶趣痛苦,因此,修小士道亦宜发菩提心。中士道的基础是小士道,小士道既应发菩提心,中士道岂能舍亦?(若欲详知此理,阅能海上师所讲的《菩提道次第论科颂讲记》。)所谓大士道,是指大乘种性的菩萨为了利益众生、遣除他们相续中的一切痛苦而希求佛果,这本来就是菩提心的体性。因此,三士道都需要菩提心。
    小乘阿罗汉需要菩提心,是从不能舍弃的角度而言的,并不是从必须具足的角度来讲的,故不会变成大乘菩萨。

  • 第6题: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如何理解这段文字?


    正确答案:第一个"道"和第三个"道"为名词,一般认为指宇宙万物变化发展的规律;第二个"道"为动词,意为表达。第一个"名"和第三个"名"为名词,指概念,名称;第二个"名"为动词,称谓,称道。这几句的意思是说,看不见,摸不着,没有声音,没有实体,恒久不变,涵含宇宙万物之理的"道",是难以用言语文字来表达的。同样,对于一个普通的事物是可以给它一个名称来指称它,但对于包含宇宙万物之大理的道之本质(或真相),就无法给它一个名称来指称它。需要理解道之真谛,必须靠心灵去体验,或感悟,而不能执著于言语文字和名相。

  • 第7题:

    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是梵语,意译为()

    • A、三种菩萨道
    • B、万德庄严
    • C、无上正等正觉

    正确答案:C

  • 第8题:

    问答题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如何理解这段文字?

    正确答案: 第一个"道"和第三个"道"为名词,一般认为指宇宙万物变化发展的规律;第二个"道"为动词,意为表达。第一个"名"和第三个"名"为名词,指概念,名称;第二个"名"为动词,称谓,称道。这几句的意思是说,看不见,摸不着,没有声音,没有实体,恒久不变,涵含宇宙万物之理的"道",是难以用言语文字来表达的。同样,对于一个普通的事物是可以给它一个名称来指称它,但对于包含宇宙万物之大理的道之本质(或真相),就无法给它一个名称来指称它。需要理解道之真谛,必须靠心灵去体验,或感悟,而不能执著于言语文字和名相。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9题:

    问答题
    什么是菩提道?

    正确答案: “菩提”就是觉悟、成佛的意思,“菩提道”就是成佛的道路、成佛的方法。
    修行人首先得有一个目标,是为了今生和来世的幸福,还是为了自己解脱,或者是为了众生解脱。为了达到目标而采取的方法就是“道”,比如若打算到北京去,得先知道该走哪条道,是乘车走还是坐飞机去。
    “道”有三种,也叫“三乘”。“乘”就是运载工具,如汽车、火车、飞机等。若用坐小汽车来喻“小乘”;那“大乘”就等于是坐火车,可以同时乘坐几百人、上千人。大乘又有显乘和密乘(金刚乘)之分。显乘是一般根基可修的法,就像火车,是一般人可以乘坐的交通工具,运行速度比较慢,成佛须经三个无量劫才能达成。而金刚乘就像飞机,火车要走几天的路程,它只用几小时就可到达。
    “三乘”佛法有两种解释:一是小乘,包括声闻乘和缘觉乘;大乘,即菩萨乘,又分显乘和密乘(金刚乘)。另外一种分法是下士道修的人天乘,小乘,大乘。
    菩提道次的“次”就是程序,就像上楼梯的台阶一样,得一步一步上去,有个先后的次序、深浅的顺序。修行必须按照程序一步一步,环环相扣。有的人好高骛远,不按程序来修,连到飞机场的汽车都没有找到,就想要乘飞机。比如学生上学,是先上幼儿园、小学、中学,然后再进大学读本科、硕士研究生,最后才读博士。这就是次第,要达到后面的高度必须打好前面的基础,小学数学都不会的人能听得懂高等数学吗?这是绝对不可能的。做什么事情都要有个先后次序,时针是从早上的零点到晚上的12点,一点点按照顺序来走的,不可能从1点钟直接跳到8点钟。很多人多年修行不得要领,根本错误就在于不明次第,非常糊涂。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0题:

    问答题
    有人说,《菩提道次第广论》是密法论典,禅宗和净土宗的人没必要学,这话对吗?

    正确答案: 信徒有民族、种族、语言文字的不同,三藏的教义并没有什么印度、西藏、内地的差别。
    太虚大师在《宗喀巴大师偈赞》中写道:“此土禅净,今亦沦荒,扶戒研理,救之不遑,唯师与我,志趣相当,千年万里,不隔毫芒。”只有太虚大师这样精通佛理的人,才能清楚认识宗喀巴大师其人及其著作的价值。很多的偏见,都是由于无知所致。
    我们追求的是遍知,是一切种智。只知道一个宗派的一个教典是不行的,我们应全面掌握三藏经论各教派的教义,即使不修,起码作为一种知识来了解,也可免去谤法之罪。在佛教里,谤法是最严重的罪孽。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1题:

    问答题
    如何理解菩提道次第中的三士道?

    正确答案: 三士道的“三士”,指的是三个层次、三种心量、三种目标。三士道的三个层次是修佛道必经的三个阶段。万丈高楼从地起,没有第一层,就不会有第二、第三层……直至最高层。这种菩提道的循序渐进,只有速度快慢之分,没有省略中间环节的顿悟之法。
    下士道主修人天福报,这是下士心量的众生的修行目标,也是中、上二士的修道基础。中士道修解脱心,解脱法是处于中士层次的小乘心量的众生的修行目标。对上士道来说,在这个阶段只修出离心,不修中士解脱法。上士心量的修行人,虽然能从智慧的角度认识到世间过患,因而对世间的福乐不生贪恋,但从慈悲的角度不忍离世而放弃利众事业,这和小乘的厌世思想有本质上的区别,从这里足以看出大乘佛教积极入世的思想。
    三士道各自的解脱目标不同:下士道求三恶道的解脱;中士道求轮回的解脱;上士道求所知障的解脱。
    下士道修法的重点是皈依三宝,重视业报,修十善;中士道的修法重点是观世间过患,修出离心;上士道重点是修行愿菩提心,生发无我真智。
    三士道各自解决的主要问题是:下士道改变世俗的短浅眼光,放眼后世;中士道改变留恋苦世的思想,追求出离轮回;上士道破除自私自利的贪心,树立利乐众生的思想。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2题:

    问答题
    如何理解儒、释、道三教与中国文化的关系?

    正确答案: 第一,在中国文化中扮演了不同的角色:儒教无疑代表了中国文化的基本特征。儒学重视人际关系的和谐,始终执著于现实人生,追求现世安稳。表现在宗教思想方面,就是“天道”与“人道”往往不分,“天道”服务于“人道”。它所代表的世俗主义的传统使得中国人很少在尘世以外的地方去发现人生的终极目标,去寻找精神解脱,而总是在“人道”里发现“天道”,在现世生活中获得人生的最高价值。道教是对道德理性至上的中国文化的有力的补充,它不但使中国人的生活得到了慰藉,而且赋予了我们文化以极大的想象力和活力。佛教寻求精神解脱的倾向是以儒学为主流的中国本土文化所缺乏的,启发了中国人以另外的眼光来看待人生和世界,这无疑也大大地丰富了中国人的思想和精神。第二,三教虽然没有共同的神主和教义,但它们都带着中国文化特有的印记,体现着中国人一些共同的精神,那就是世俗与超越的奇妙统一。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3题:

    什么是菩提道?


    正确答案: “菩提”就是觉悟、成佛的意思,“菩提道”就是成佛的道路、成佛的方法。
    修行人首先得有一个目标,是为了今生和来世的幸福,还是为了自己解脱,或者是为了众生解脱。为了达到目标而采取的方法就是“道”,比如若打算到北京去,得先知道该走哪条道,是乘车走还是坐飞机去。
    “道”有三种,也叫“三乘”。“乘”就是运载工具,如汽车、火车、飞机等。若用坐小汽车来喻“小乘”;那“大乘”就等于是坐火车,可以同时乘坐几百人、上千人。大乘又有显乘和密乘(金刚乘)之分。显乘是一般根基可修的法,就像火车,是一般人可以乘坐的交通工具,运行速度比较慢,成佛须经三个无量劫才能达成。而金刚乘就像飞机,火车要走几天的路程,它只用几小时就可到达。
    “三乘”佛法有两种解释:一是小乘,包括声闻乘和缘觉乘;大乘,即菩萨乘,又分显乘和密乘(金刚乘)。另外一种分法是下士道修的人天乘,小乘,大乘。
    菩提道次的“次”就是程序,就像上楼梯的台阶一样,得一步一步上去,有个先后的次序、深浅的顺序。修行必须按照程序一步一步,环环相扣。有的人好高骛远,不按程序来修,连到飞机场的汽车都没有找到,就想要乘飞机。比如学生上学,是先上幼儿园、小学、中学,然后再进大学读本科、硕士研究生,最后才读博士。这就是次第,要达到后面的高度必须打好前面的基础,小学数学都不会的人能听得懂高等数学吗?这是绝对不可能的。做什么事情都要有个先后次序,时针是从早上的零点到晚上的12点,一点点按照顺序来走的,不可能从1点钟直接跳到8点钟。很多人多年修行不得要领,根本错误就在于不明次第,非常糊涂。

  • 第14题:

    菩提树在历史上遭受过哪几次劫难?如今的菩提树,与佛陀成道时的菩提树有何关系?


    正确答案: 据历史记载,菩提树曾有几次被毁:
    1、阿育王尚未信佛时,信受外道毁佛遗迹,派人砍伐此树,令婆罗门焚烧用以祭天。谁知烧到半途,出现了奇迹——烈火中突然出生两棵菩提树,树叶茂盛青绿。阿育王目睹奇事,深自悔过,当即用牛奶灌溉菩提树根。第二天,菩提树竟完好如初。此后阿育王亲自供养,乐而忘返。
    2、阿育王的王妃素来信仰外道,问大臣阿育王天天去哪里,大臣据实以告。王妃迁怒于菩提树,就派人半夜砍了树。第二天阿育王去,见到树被伐,内心非常悲伤,又再祈请,以牛奶灌溉,不日又长回原状。
    3、后来有个国王,也破坏佛法,砍掉菩提树,一直掘到见泉水。阿育王的后裔又用牛奶浇灌,经过一晚,树又复生。
    至于今日我们看到的菩提树,是阿育王的女儿(也有说妹妹,即僧伽密多比丘尼)在原树上分了一枝,移植到斯里兰卡。长成之后,正逢印度被回教侵犯,毁坏了原先的菩提树,他们又从斯里兰卡的树上取下树枝,于印度金刚座种植成活,直至今天。菩提树虽然饱经沧桑,但它的“血脉”仍不断生长。这棵菩提树,经论中讲了它的许多功德,比如见到后生起菩提心,接触后生起大慈大悲,等等数不胜数。

  • 第15题:

    在听闻阿含解脱道次第上怎样落实到自己的日常生活中?


    正确答案: 听闻到之后,不在于多少,而是在于你要去落实去实践,随时都在历缘对镜中反观自己、你能够有反观、有觉察力,那每一次的听闻、每一次的看书,都会不断地在突破、在成长,这样才能真正从闻思受益。

  • 第16题:

    什么叫阿含解脱道次第?


    正确答案: 空海师父依据《阿含经》,给我们总结、归纳、整理出的修习解脱道的方法、步骤。
    第1—6章是属于人天善法,培植善根福德因缘的阶段。
    第7—17章是属于闻思正法的主要内容与方法。
    第18—27章是实修的内容跟方法。
    第28—34章是实证,证果的内容与方法。
    第35—36章是解脱道跟菩萨道合一的具体展现。

  • 第17题:

    如何理解佛佛道同?


    正确答案: 所谓的佛佛道同,是说只要是有相同的证量、相同的体证、相同证悟的人,一定会来到相同的结论,这就是佛佛道同的意思。

  • 第18题:

    没有道次第前面部分的禅修基础,重点修菩提心对吗?


    正确答案: 道次第的“次第”是程序之意,道次第程序先后是因果关系,即前一法是后一法的因,后一法是前一法的果,若无前因,便无后果。若懂得这个道理,就不会产生能不能越级选修的疑问。

  • 第19题:

    问答题
    为什么三士道都需要菩提心?若是这样的话,小乘阿罗汉岂不是变成大乘菩萨了吗?请阐明你的理由。

    正确答案: 小士修法唯求离苦生善趣,修行人相续中只要一度生起菩提心,即能灭多劫罪障,圆满广大福德,刹那解脱恶趣痛苦,因此,修小士道亦宜发菩提心。中士道的基础是小士道,小士道既应发菩提心,中士道岂能舍亦?(若欲详知此理,阅能海上师所讲的《菩提道次第论科颂讲记》。)所谓大士道,是指大乘种性的菩萨为了利益众生、遣除他们相续中的一切痛苦而希求佛果,这本来就是菩提心的体性。因此,三士道都需要菩提心。
    小乘阿罗汉需要菩提心,是从不能舍弃的角度而言的,并不是从必须具足的角度来讲的,故不会变成大乘菩萨。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0题:

    问答题
    什么叫作道次第?道次第包括哪些方面?

    正确答案: “道次第”就是修行的程序,这种修道程序是修行本身的客观规律决定的,并非任意的排序,因此,欲修行者必须按其程序进行。修行程序也是根据修行目的决定的,因此,显宗有三士(三种人)道修道次第,密宗有四续部修道次第。有总体的修道次第,也有每种法各自的修证次第。
    道次第的内容包括修行的具体方法和步骤,详见《菩提道次第广论》等著作。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1题:

    问答题
    在听闻阿含解脱道次第上怎样落实到自己的日常生活中?

    正确答案: 听闻到之后,不在于多少,而是在于你要去落实去实践,随时都在历缘对镜中反观自己、你能够有反观、有觉察力,那每一次的听闻、每一次的看书,都会不断地在突破、在成长,这样才能真正从闻思受益。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2题:

    多选题
    下列属于拉卜楞寺医药学院(曼巴扎仓)高级学僧主修著作的有(  )。
    A

    《四部医典》

    B

    《晶珠本草》

    C

    《丹珠经》

    D

    《甘珠经》

    E

    《菩提道次第广论》


    正确答案: C,E
    解析:
    拉卜楞寺医药学院的学僧主修藏医,分为三个学级:①初级学僧必须背诵《皈依经》、《绿度母经》、《观音心经》、《不动佛经》、《根本续》、《后续》;②中级学僧背诵《释续》、《药王经》、《马王白莲经》等;③高级学僧主要研究《四部医典》和《菩提道次第广论》。

  • 第23题:

    问答题
    什么叫阿含解脱道次第?

    正确答案: 空海师父依据《阿含经》,给我们总结、归纳、整理出的修习解脱道的方法、步骤。
    第1—6章是属于人天善法,培植善根福德因缘的阶段。
    第7—17章是属于闻思正法的主要内容与方法。
    第18—27章是实修的内容跟方法。
    第28—34章是实证,证果的内容与方法。
    第35—36章是解脱道跟菩萨道合一的具体展现。
    解析: 暂无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