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多“有些人认为:“六度要逐一行持方可圆满,布施时不能持戒,持戒时不能”相关问题
  • 第1题:

    修定主要依于()

    • A、布施、持戒
    • B、慈心、悲心
    • C、慈心、净戒。

    正确答案:C

  • 第2题:

    人天三福行是()

    • A、布施、持戒、禅定
    • B、戒、定、慧
    • C、布施、爱语、同事。

    正确答案:A

  • 第3题:

    四摄六度首重布施,又诸布施中法施为最,若然印经布施,是否要提倡,是否要随喜?


    正确答案:印经送人,自必用钱,经为法施,钱为财施,是兼二施,功德益大。提倡与随喜,皆所应为。

  • 第4题:

    持戒的根本精神是基于()

    • A、羡慕持戒的功德而持戒
    • B、本于慈悲而自愿持戒
    • C、希望三业清净。

    正确答案:B

  • 第5题:

    本论前面说“经说布施时,可舍微细戒”,此处又说“百年布施不如一日持戒”,二者是否矛盾?为什么?


    正确答案: 一点也不矛盾,前面说“可舍微细戒”,是针对修学布施者的层次而说,其实也是观待于义利大小而言。因为大乘菩萨行善法的大小标准,是依利益他人大小而分,对众生利益大的行为是大善,利益小的是小善。如果布施对众生利益较大时,对支分微细戒律是可以开许的。

  • 第6题:

    单选题
    持戒的根本精神是基于()
    A

    羡慕持戒的功德而持戒

    B

    本于慈悲而自愿持戒

    C

    希望三业清净。


    正确答案: A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7题:

    问答题
    四摄六度首重布施,又诸布施中法施为最,若然印经布施,是否要提倡,是否要随喜?

    正确答案: 印经送人,自必用钱,经为法施,钱为财施,是兼二施,功德益大。提倡与随喜,皆所应为。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8题:

    问答题
    有些人认为,圆满布施度就是要消除所有众生的贫困,所以需要赚大钱来达到这个目的。对此你怎么看待?

    正确答案: 这种想法不正确。在《百业经》中可以看到,佛在世时也有很多的穷人,虽然佛陀六度万行皆已圆满,但穷人依然存在,这正说明了圆满布施度是从内心上安立,而不是将外在的贫困者全部遣除。佛陀说过:一切功德皆是由心所生,如是内心愿意将自己所有的财产、身心性命、功德善果,毫无保留地施舍给众生,生起这种无伪的意乐,就圆满了布施波罗蜜多。在《大集经〃无尽意菩萨品》中说:“将自己的一切施舍众生,此无伪舍心名布施波罗蜜。”所以圆满布施度并不是从外面物质上安立的,而应该是从内心上安立。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9题:

    单选题
    人天三福行是()
    A

    布施、持戒、禅定

    B

    戒、定、慧

    C

    布施、爱语、同事。


    正确答案: C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0题:

    单选题
    六度的正确次序是()
    A

    持戒,布施,忍辱,精进,禅定,般若。

    B

    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般若。

    C

    忍辱,持戒,布施,精进,禅定,般若。

    D

    精进,忍辱、禅定,布施,持戒,般若


    正确答案: A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1题:

    单选题
    六度中不受外境所惑,保持清明的心境,来判断非、邪恶的是指()
    A

    布施

    B

    持戒

    C

    忍辱

    D

    智慧


    正确答案: D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2题:

    单选题
    人天果报以()为主。
    A

    布施、持戒、忍辱

    B

    布施、持戒、爱语

    C

    布施、持戒、修定


    正确答案: A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3题:

    六度的正确次序是()

    • A、持戒,布施,忍辱,精进,禅定,般若。
    • B、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般若。
    • C、忍辱,持戒,布施,精进,禅定,般若。
    • D、精进,忍辱、禅定,布施,持戒,般若

    正确答案:B

  • 第14题:

    持戒的同品是什么?为何一定要具足它?你平时是如何行持的?


    正确答案:持戒的同品是不放逸,所谓的不放逸即是制止不善,行持善法。
    因为不放逸是成就佛果的根本因。佛经中说:“不放逸是甘露处,放逸则是死亡处,不放逸者不死亡,放逸之人恒死殆。”佛陀所说的大乘善法中,持戒、广闻、布施、安忍等,皆以不放逸为根本,它被称为佛陀最殊胜的财富。

  • 第15题:

    ()虚竹刚当上灵鹫宫主人后遇到难题,首先想到的是六度中的哪项?

    • A、般若
    • B、精进
    • C、持戒
    • D、布施

    正确答案:D

  • 第16题:

    持戒的真正目的是什么?


    正确答案: 减少恶缘,增加善缘。

  • 第17题:

    修行人持戒常犯的毛病是什么?


    正确答案: 用自己的标准,拿着戒条去衡量别人,挑别人是否犯戒。这是无明、我慢的展现。戒律是规范自己的,守戒与别人无关,对别人犯戒要包容、谅解。

  • 第18题:

    单选题
    修定主要依于()
    A

    布施、持戒

    B

    慈心、悲心

    C

    慈心、净戒。


    正确答案: C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9题:

    问答题
    有些人认为:“六度要逐一行持方可圆满,布施时不能持戒,持戒时不能修安忍……”这种想法正确吗?为什么?

    正确答案: 这种想法不正确。
    无垢光尊者在《大圆满心性休息》中讲过,行持大乘佛法饶益众生,六度万行不可缺少,佛陀在因地时,所有行为均可摄于六波罗蜜多中。因此,我们听闻佛法、修学佛法、弘扬佛法时,具足六度至关重要,若不具足六度,不一定属于大乘佛法。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0题:

    问答题
    持戒修定就能开智慧吗?

    正确答案: 很多修行人认为,有定力就能开智慧,于是通过念佛、诵经、持咒、拜佛或打坐来修定力,结果修了十几年,仍没有智慧。定不是死板板的,定也叫禅思、也叫止观。定与慧之间,一定要有止观双运的过程,即心安静下来,有深度的观,去体悟法印,才能开启智慧。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1题:

    问答题
    持戒的同品是什么?为何一定要具足它?你平时是如何行持的?

    正确答案: 持戒的同品是不放逸,所谓的不放逸即是制止不善,行持善法。
    因为不放逸是成就佛果的根本因。佛经中说:“不放逸是甘露处,放逸则是死亡处,不放逸者不死亡,放逸之人恒死殆。”佛陀所说的大乘善法中,持戒、广闻、布施、安忍等,皆以不放逸为根本,它被称为佛陀最殊胜的财富。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2题:

    单选题
    以戒烟为例行为改变阶段模式()。
    A

    不打算戒烟—打算戒烟—准备戒烟—戒烟—维持戒烟成果

    B

    打算戒烟—准备戒烟—戒烟—维持戒烟成果

    C

    不打算戒烟—打算戒烟—戒烟—维持戒烟成果

    D

    不打算戒烟—打算戒烟—准备戒烟—戒烟


    正确答案: C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3题:

    问答题
    本论前面说“经说布施时,可舍微细戒”,此处又说“百年布施不如一日持戒”,二者是否矛盾?为什么?

    正确答案: 一点也不矛盾,前面说“可舍微细戒”,是针对修学布施者的层次而说,其实也是观待于义利大小而言。因为大乘菩萨行善法的大小标准,是依利益他人大小而分,对众生利益大的行为是大善,利益小的是小善。如果布施对众生利益较大时,对支分微细戒律是可以开许的。
    解析: 暂无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