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多“有些人认为,圆满布施度就是要消除所有众生的贫困,所以需要赚大钱来”相关问题
  • 第1题:

    有些人一听说大乘要布施身体,就胆战心惊,觉得特别可怕,为什么作者反而会说它很温和呢?


    正确答案: 佛陀并没有要求刚学佛的人布施身体,在修菩萨行时,佛陀教导行人先以蔬菜等无足轻重的财物施舍给他人,久而久之心量可渐渐放宽,我执与我所执渐渐减弱,然后才尝试施舍较大的财物,乃至身体肢分等。这样层层递进修习,一旦觉悟自身空性的本质,对之生起了像菜叶一样无足轻重的感觉,那时候舍施身肉对菩萨又有何困难呢?

  • 第2题:

    有些人认为:“我现在身体健康、丰衣足食,生活顺缘圆满具足,所以放逸一点无所谓,以后再精进也不迟,反正自己无病无灾,时间还长着呢!”这种想法对吗?为什么?


    正确答案: 不对。这种想法只不过是自己欺骗自己而已。
    因为我们的生命是无常的,就像过山的瀑布水一样,一刹那也不会停留,从我们出生时起,即使没有遇到违缘,它也在日缩月减,不停地向死亡奔去。不仅如此,我们的身体也是暂时的借用品,是死主暂时借给我们的宅舍,主人什么时候要收回去,谁都无法决定。我们只不过是一个房客,死主随时都有可能通知自己从身体这个房间里搬走。所以即使自己无病无灾,也不能认为自己不会马上就死,而应当抓紧时间精进修行。

  • 第3题:

    四摄六度首重布施,又诸布施中法施为最,若然印经布施,是否要提倡,是否要随喜?


    正确答案:印经送人,自必用钱,经为法施,钱为财施,是兼二施,功德益大。提倡与随喜,皆所应为。

  • 第4题:

    我国扶贫解困的首要任务是消除(),我国目前的贫困问题主要表现在贫困者的量和度。


    正确答案:绝对贫困

  • 第5题:

    有些人受了菩萨戒以后,看到某众生特别恶劣就生起厌离心,发誓今后决不度这个众生,这属于什么样的发心?其后果如何?为什么?


    正确答案: 这属于舍弃愿菩提心,违犯了菩萨的根本学处。其后果必将堕入恶趣。
    佛经中说,如果一个人在心里想过布施一些微少而平常的东西,但因悭吝而没有施舍,这种人将会堕落为饿鬼。更何况在三宝前发菩提心,发誓令众生得到暂时与究竟的一切安乐,后来却出尔反尔欺骗了佛菩萨和众生,因烦恼不如是行持,这种人怎能超越因果规律而投生到善趣呢?

  • 第6题:

    有些人认为:“佛陀既然是万能的,又有无边的大悲心,就应该把所有众生都度成佛。”这种想法合理吗?请具体分析。


    正确答案: 不合理,不能因为众生没有都成佛而否定佛的功德,就像无根之草,天雨再多也无法令其获益,同样,众生没有一一成佛,是由于根基的差别,不是佛的过失。《现观庄严论》的讲义中说:佛陀度化众生有清净、圆满、成熟三种方式。所谓“清净”,是指断除最后有者相续中细微的无明种子,令其彻悟一切万法的真相,获得圆满的无学道佛果;所谓“圆满”,就是把众生安臵于道上,圆满一地到十地的诸种功德;所谓“成熟”,是把众生安臵于道的所依(包括资粮道和加行道),即有些众生由于因缘没有成熟,暂时不能得到有学道的果位,但在他们相续中种下善根,使其在佛的教法下成熟,今后获得解脱。以此三种方式,将有缘者分别安臵于果上、道上、道的所依上,因此,佛的度生事业是周遍、恒常、不间断的。

  • 第7题:

    问答题
    有些人一听说大乘要布施身体,就胆战心惊,觉得特别可怕,为什么作者反而会说它很温和呢?

    正确答案: 佛陀并没有要求刚学佛的人布施身体,在修菩萨行时,佛陀教导行人先以蔬菜等无足轻重的财物施舍给他人,久而久之心量可渐渐放宽,我执与我所执渐渐减弱,然后才尝试施舍较大的财物,乃至身体肢分等。这样层层递进修习,一旦觉悟自身空性的本质,对之生起了像菜叶一样无足轻重的感觉,那时候舍施身肉对菩萨又有何困难呢?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8题:

    问答题
    有些人认为:“六度要逐一行持方可圆满,布施时不能持戒,持戒时不能修安忍……”这种想法正确吗?为什么?

    正确答案: 这种想法不正确。
    无垢光尊者在《大圆满心性休息》中讲过,行持大乘佛法饶益众生,六度万行不可缺少,佛陀在因地时,所有行为均可摄于六波罗蜜多中。因此,我们听闻佛法、修学佛法、弘扬佛法时,具足六度至关重要,若不具足六度,不一定属于大乘佛法。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9题:

    问答题
    菩提树二十四期答何玉居士问:自觉觉他,觉行圆满,方得成佛一则。解答“圆满”二字:所谓圆满者,指一个时期之机熟众生,皆被度尽而言,喻一树之果千颗,生熟有异,必分期采摘。今日熟五十,则来摘五十,明日熟百颗,则来摘一百,今明二日所摘,皆可向人说,应摘者已摘尽矣。金刚经云:“所有一切众生之类,若卵生、若胎生、若湿生、若化生、若有色、若无色、若有想、若无想、若非有想、非无想,我皆令入无余涅槃而灭度之。”又大佛顶首楞严神咒:“如一众生未成佛,终不于此取泥洹”以一个时期之机熟众生皆被度尽而言,学人愚意以为未究竟圆满,愿再教正?

    正确答案: 觉行圆满,区区所知者,仅指一期之机熟众生度尽而言。此只就事迹立解也。请看世尊入灭时,不尚有许多异国众生,未闻佛法乎?若合本迹而言,佛实未曾安住涅槃!因众生永不会尽!故世尊在空间,而有百千万亿恒沙化身;在时间,已有八千余次来应娑婆矣。倘从理上立解,净名经云:‘一切众生,毕竟寂灭,不复更度’,既云灭竟,称曰觉行圆满,有何不通。凡此皆宜意会圆观,设拘泥文字一面,试问华严‘未出母胎,度人已毕’,又当何解?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0题:

    问答题
    觉行圆满,才能成佛,觉是自觉,行是度他,就像释迦牟尼佛,莫说后来这些众生,未经他老度化,就是他老涅槃的时候,还有的是不信佛的,这何能说是普度众生,觉行圆满呢?

    正确答案: 佛度众生,并非只度一次,缘世界无量,众生无量,业力牵引此死彼生,彼死此生,无有已时。佛应身世间,亦无已时,如释尊来此娑婆,已有八千余次之多。所谓圆满者,指一个时期之机熟众生,皆被度尽而言。喻一树之果千颗,生熟有异,必分期采摘也。今日熟五十颗,则来摘五十,明日熟百颗,又来摘一百。今明两日所摘,皆可向人说:应摘者已尽矣。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1题:

    问答题
    有些人受了菩萨戒以后,看到某众生特别恶劣就生起厌离心,发誓今后决不度这个众生,这属于什么样的发心?其后果如何?为什么?

    正确答案: 这属于舍弃愿菩提心,违犯了菩萨的根本学处。其后果必将堕入恶趣。
    佛经中说,如果一个人在心里想过布施一些微少而平常的东西,但因悭吝而没有施舍,这种人将会堕落为饿鬼。更何况在三宝前发菩提心,发誓令众生得到暂时与究竟的一切安乐,后来却出尔反尔欺骗了佛菩萨和众生,因烦恼不如是行持,这种人怎能超越因果规律而投生到善趣呢?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2题:

    问答题
    有些人认为:“我现在身体健康、丰衣足食,生活顺缘圆满具足,所以放逸一点无所谓,以后再精进也不迟,反正自己无病无灾,时间还长着呢!”这种想法对吗?为什么?

    正确答案: 不对。这种想法只不过是自己欺骗自己而已。
    因为我们的生命是无常的,就像过山的瀑布水一样,一刹那也不会停留,从我们出生时起,即使没有遇到违缘,它也在日缩月减,不停地向死亡奔去。不仅如此,我们的身体也是暂时的借用品,是死主暂时借给我们的宅舍,主人什么时候要收回去,谁都无法决定。我们只不过是一个房客,死主随时都有可能通知自己从身体这个房间里搬走。所以即使自己无病无灾,也不能认为自己不会马上就死,而应当抓紧时间精进修行。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3题:

    佛教六度中的布施分成哪三种()?

    • A、德布施,法布施,无谓布施
    • B、财布施,德布施,无谓布施
    • C、财布施,法布施,德布施
    • D、财布施,法布施,无谓布施

    正确答案:D

  • 第14题:

    什么时候身体才可以布施给众生?请以教证、公案说明理由。


    正确答案:一般而言,从一地菩萨以后,已现见诸法实相,大悲心才得以清净,可以将身体布施给众生。
    印度的布布达论师说:“未证得自他等性——亲怨平等之前,大悲心还没有清净。乃至证得了初地以上,大悲心方算清净。”月称论师在《入中论》中说,登地以后,纵然身肉一块一块地割下来,也没有丝毫的痛苦感受。弥勒菩萨在有关论典里也说:“获得圣地以后,远离生老病死的一切痛苦。”
    《释迦牟尼佛广传》中有很多公案讲道:佛陀因地时布施身体,别人不相信他没有后悔心,他就说:“若我布施身体时未生后悔,一瞬间让我的身体恢复如前。”话音刚落,身体果然恢复如初。这就是一地以上菩萨的境界。

  • 第15题:

    要消除认为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就是实行需求紧缩、就是搞新的’计划经济’这两种误解。


    正确答案:正确

  • 第16题:

    有些人不敢进入大乘,理由是需要经历三大阿僧祇劫方可圆满菩提,时间太久远了。这种想法正确吗?请说明理由。


    正确答案: 不正确。实际上这只是一种表示说法。《大解脱经》、无垢光尊者的教言中都讲过,三大阿僧祇劫是针对众生的信解、意乐、根基不同而说,其实菩萨每一刹那均能积累无边资粮,不需要那么漫长的时间。显宗的般若经中也讲:“获得一地菩萨的果位后,若想很快成佛,七天内即可成办。”汉地禅宗的高僧大德说三大阿僧祇劫只是针对众生相续中烦恼习气而言,如能刹那见性成佛,便可在一刹那历三大阿僧祇劫。因此,我们不要被三大阿僧祇劫吓倒了,应更深地理解大乘法门的殊胜。

  • 第17题:

    有些人认为众生不是佛,原因是佛不可能有无明烦恼,对此你怎么理解?


    正确答案: 这种想法是错误的。一般而言,佛性有两种,一是自性住佛性,一是修增长佛性。自性住佛性是指心的本性,修增长佛性是指通过智慧遣除烦恼障和所知障,现前正等觉的果位。其实,“众生是佛”是从自性住佛性来说的,若从修增长佛性来讲,众生并不是佛,因为还没有遣除二障,有客尘烦恼之故。

  • 第18题:

    觉行圆满,才能成佛,觉是自觉,行是度他,就像释迦牟尼佛,莫说后来这些众生,未经他老度化,就是他老涅槃的时候,还有的是不信佛的,这何能说是普度众生,觉行圆满呢?


    正确答案:佛度众生,并非只度一次,缘世界无量,众生无量,业力牵引此死彼生,彼死此生,无有已时。佛应身世间,亦无已时,如释尊来此娑婆,已有八千余次之多。所谓圆满者,指一个时期之机熟众生,皆被度尽而言。喻一树之果千颗,生熟有异,必分期采摘也。今日熟五十颗,则来摘五十,明日熟百颗,又来摘一百。今明两日所摘,皆可向人说:应摘者已尽矣。

  • 第19题:

    问答题
    四摄六度首重布施,又诸布施中法施为最,若然印经布施,是否要提倡,是否要随喜?

    正确答案: 印经送人,自必用钱,经为法施,钱为财施,是兼二施,功德益大。提倡与随喜,皆所应为。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0题:

    问答题
    有些人认为,圆满布施度就是要消除所有众生的贫困,所以需要赚大钱来达到这个目的。对此你怎么看待?

    正确答案: 这种想法不正确。在《百业经》中可以看到,佛在世时也有很多的穷人,虽然佛陀六度万行皆已圆满,但穷人依然存在,这正说明了圆满布施度是从内心上安立,而不是将外在的贫困者全部遣除。佛陀说过:一切功德皆是由心所生,如是内心愿意将自己所有的财产、身心性命、功德善果,毫无保留地施舍给众生,生起这种无伪的意乐,就圆满了布施波罗蜜多。在《大集经〃无尽意菩萨品》中说:“将自己的一切施舍众生,此无伪舍心名布施波罗蜜。”所以圆满布施度并不是从外面物质上安立的,而应该是从内心上安立。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1题:

    问答题
    有些人认为:“佛陀既然是万能的,又有无边的大悲心,就应该把所有众生都度成佛。”这种想法合理吗?请具体分析。

    正确答案: 不合理,不能因为众生没有都成佛而否定佛的功德,就像无根之草,天雨再多也无法令其获益,同样,众生没有一一成佛,是由于根基的差别,不是佛的过失。《现观庄严论》的讲义中说:佛陀度化众生有清净、圆满、成熟三种方式。所谓“清净”,是指断除最后有者相续中细微的无明种子,令其彻悟一切万法的真相,获得圆满的无学道佛果;所谓“圆满”,就是把众生安臵于道上,圆满一地到十地的诸种功德;所谓“成熟”,是把众生安臵于道的所依(包括资粮道和加行道),即有些众生由于因缘没有成熟,暂时不能得到有学道的果位,但在他们相续中种下善根,使其在佛的教法下成熟,今后获得解脱。以此三种方式,将有缘者分别安臵于果上、道上、道的所依上,因此,佛的度生事业是周遍、恒常、不间断的。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2题:

    问答题
    有些人认为众生不是佛,原因是佛不可能有无明烦恼,对此你怎么理解?

    正确答案: 这种想法是错误的。一般而言,佛性有两种,一是自性住佛性,一是修增长佛性。自性住佛性是指心的本性,修增长佛性是指通过智慧遣除烦恼障和所知障,现前正等觉的果位。其实,“众生是佛”是从自性住佛性来说的,若从修增长佛性来讲,众生并不是佛,因为还没有遣除二障,有客尘烦恼之故。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3题:

    问答题
    觉行圆满,仅指一期之机熟众生度尽而言,此只就事迹立解也。请看世尊入灭时,不尚有许多异国众生,未闻佛法乎?若合本迹而言,佛实未曾住涅槃,因众生永不会尽。

    正确答案: 众生生灭灭生,绵绵不尽,然分时期,各个差别,故过现未来,万物亦不一致,并非生则同生,灭则同灭。如木结果,互不相同,有一年四季之果,有当年数年之果,就某期所作果胎,更有大小优劣之不齐。天则运用春、夏、秋、冬,风日雨露,大公无私,平等普施。四季及当年之果,固得成熟,数年之果,亦赖化育,自春徂冬,天之一期化功圆矣,惟天运不息,周而复始。佛时成就者,喻四季及当年之果,佛时未成者,喻数年之果,未闻佛法者,喻木之初萌,佛入涅槃,喻天之冬,佛不住涅槃,喻天运化不息,细味比喻,可解此疑。
    解析: 暂无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