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考答案和解析
正确答案: 因为每个人都有我执,这种我执一定要彻底断除,如果没有断除的话,始终都会依靠“自己”而造业。向殊胜的对境供养身体,能够减少我们相续中的我执,我执少了,利益众生、发菩提心等做任何一件善事都是很容易的。
燃指供佛;在诸佛菩萨或者上师面前,诚心诚意将身口意全部供养;在心中发愿“我依靠这个不净躯体,从今以后乃至生生世世,都为佛教做事情。”
更多“我们为什么要对诸佛菩萨供养身体?供养身体的方式有哪几种?”相关问题
  • 第1题:

    如果我们凡夫也想获得文殊菩萨供养诸佛的无上功德,应该怎么样观想?这种供养与一般的供养有什么不同?


    正确答案: 心里观想:“文殊菩萨怎样供养,我也怎样供养。”
    这种无上供养的功德相当大。因为文殊菩萨是诸佛菩萨智慧的总集,其禅定、智慧、总持力等是无与伦比的,他就算供养一朵花,这种发心和功德一般人也无法相比。我们若能这样观想供养,则可获得与文殊菩萨同等的善根功德。

  • 第2题:

    佛菩萨圣诞日,供养水果时,应向佛菩萨说什么话?请老居士指教。


    正确答案:但掏诚心供养,佛与菩萨自然照鉴,不必述辞,感应无差。

  • 第3题:

    菩萨常以饮食、衣服、医药,卧具四事,恭敬供养一切诸佛,何以有‘医药’一事?


    正确答案:四事日所必须,应身佛尚得取用,故供之,法报佛固不需此,种我福田也。医药非必病时饮剂,如泸罗,准备香,足油等卫生品,皆可例知。

  • 第4题:

    如果将身口意三门供养了上师,今后你应怎样对待这个身体?


    正确答案: 身体就不属于自己了,以后再也没有理由去执著它。而且从今以后,三门的所作所为、所思所想应按上师的意愿去做,即三门恒时饶益众生。

  • 第5题:

    诸佛菩萨已经断尽了饥饿感,为什么还要对他们供养神馐?不供养只发愿行吗?为什么?


    正确答案: 诸佛菩萨早已经断除了饥饿或难受的感觉,但自己若以吝啬心而没有作这样象征性的表示,你的发愿也不一定成功。喇拉曲智仁波切在《极乐愿文大疏》中说:“如果我们连十盏灯和十个神馐也没有,却经常祈祷圣尊菩萨帮助自己、利益自己,这样的请求不一定能够实现。”

  • 第6题:

    为什么要以悦耳的歌声供养诸佛菩萨,难道他们也喜欢听音乐吗?


    正确答案: 不是。诸佛菩萨已经断除了习气垢染,不会像凡夫一样有喜欢听音乐的分别妄念,但是如果我们以真诚、清净之心供养诸佛菩萨悦耳歌声,则能积累无量的资粮,因为诸佛菩萨是殊胜对境之故。

  • 第7题:

    问答题
    我们为什么要对诸佛菩萨供养身体?供养身体的方式有哪几种?

    正确答案: 因为每个人都有我执,这种我执一定要彻底断除,如果没有断除的话,始终都会依靠“自己”而造业。向殊胜的对境供养身体,能够减少我们相续中的我执,我执少了,利益众生、发菩提心等做任何一件善事都是很容易的。
    燃指供佛;在诸佛菩萨或者上师面前,诚心诚意将身口意全部供养;在心中发愿“我依靠这个不净躯体,从今以后乃至生生世世,都为佛教做事情。”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8题:

    问答题
    供养地藏以香华,衣服饮食诸‘玩具’,供养菩萨用玩具是何意义?

    正确答案: 凡不属日用生活之品,如一切装饰清供等物,皆可曰玩具,世俗之钟鼎字画金石珠玉皆是也。梵刹之幢幡网轮螺花香皆是也。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9题:

    问答题
    诸佛菩萨已经断尽了饥饿感,为什么还要对他们供养神馐?不供养只发愿行吗?为什么?

    正确答案: 诸佛菩萨早已经断除了饥饿或难受的感觉,但自己若以吝啬心而没有作这样象征性的表示,你的发愿也不一定成功。喇拉曲智仁波切在《极乐愿文大疏》中说:“如果我们连十盏灯和十个神馐也没有,却经常祈祷圣尊菩萨帮助自己、利益自己,这样的请求不一定能够实现。”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0题:

    问答题
    既然法法平等,何以普贤菩萨说:诸供养中,法供养最?

    正确答案: 法法平等,从性与理上言;法供养最,从相与事上言。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1题:

    问答题
    如果有一瓶价值昂贵的香水,你打算喷在自己身上,还是供养佛菩萨?为什么?

    正确答案: 供养佛菩萨。以此可以积聚菩提资粮,而若喷在自己终将坏灭的有漏不净肉身上,非但没有功德和利益,反而增加自己对肉身的贪执而紧紧束缚于生死轮回!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2题:

    问答题
    佛菩萨圣诞日,供养水果时,应向佛菩萨说什么话?请老居士指教。

    正确答案: 但掏诚心供养,佛与菩萨自然照鉴,不必述辞,感应无差。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3题:

    供养地藏以香华,衣服饮食诸‘玩具’,供养菩萨用玩具是何意义?


    正确答案:凡不属日用生活之品,如一切装饰清供等物,皆可曰玩具,世俗之钟鼎字画金石珠玉皆是也。梵刹之幢幡网轮螺花香皆是也。

  • 第14题:

    既然法法平等,何以普贤菩萨说:诸供养中,法供养最?


    正确答案:法法平等,从性与理上言;法供养最,从相与事上言。

  • 第15题:

    我们为什么要回向?诸佛菩萨的一切回向可以包括在什么当中?


    正确答案: 《宝箧经》中讲,如果没有回向,一旦相续中生起恶念,这些善根很容易被摧毁。又《极乐愿文大疏》中言:“积累善根后,颠倒不回向,宣扬生悔心,灭善根四因。”其中就讲到不回向是灭善根的一个因。上师如意宝也说过:“我们所做的善根一定要回向,否则一刹那的嗔念就会毁坏所有的善根。如果立即回向于菩提,乃至获得佛果之前,这些善根永远也不会耗尽,并且蒸蒸日上、不断增长。”关于此点,《慧海请问经》中云:“水滴落入大海中,海未干涸其不尽,回向菩提善亦然,未获菩提其不尽。”
    诸佛菩萨的回向都可包括在《普贤行愿品》的十大愿当中,这十大愿归纳起来,就是愿佛法兴盛、众生获得快乐。

  • 第16题:

    如果有一瓶价值昂贵的香水,你打算喷在自己身上,还是供养佛菩萨?为什么?


    正确答案: 供养佛菩萨。以此可以积聚菩提资粮,而若喷在自己终将坏灭的有漏不净肉身上,非但没有功德和利益,反而增加自己对肉身的贪执而紧紧束缚于生死轮回!

  • 第17题:

    如果给佛菩萨作沐浴,是否他们的身体也像我们一样不干净?为什么?此举有什么功德?


    正确答案: 不是。《般若经》、《现观庄严论》中说,得到了一地菩萨的果位,身上的不净部分,如污垢、尘垢、虱子等小含生全部都没有了,更何况是佛陀了。之所以作这样的沐浴,实际上是为了清净我们相续中的罪业。因为佛陀是一切功德圆满的智慧身体,如果把他作为对境,以清净心来作沐浴的话,所有的资粮就会得以圆满,所有的罪业就会得以清净。

  • 第18题:

    问答题
    五保、“三无”对象的供养方式有哪几种?

    正确答案: 五保、“三无”供养对象可以在当地的五保、“三无”供养服务机构(敬老院、福利院)集中供养,也可以在家分散供养。供养对象可以自行选择供养形式。
    集中供养的五保、“三无”对象,由供养服务机构提供供养服务;分散供养的五保、“三无”对象,可以由社区、村(居)委提供照料,也可以由供养服务机构提供有关供养服务。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9题:

    问答题
    我们为什么要回向?诸佛菩萨的一切回向可以包括在什么当中?

    正确答案: 《宝箧经》中讲,如果没有回向,一旦相续中生起恶念,这些善根很容易被摧毁。又《极乐愿文大疏》中言:“积累善根后,颠倒不回向,宣扬生悔心,灭善根四因。”其中就讲到不回向是灭善根的一个因。上师如意宝也说过:“我们所做的善根一定要回向,否则一刹那的嗔念就会毁坏所有的善根。如果立即回向于菩提,乃至获得佛果之前,这些善根永远也不会耗尽,并且蒸蒸日上、不断增长。”关于此点,《慧海请问经》中云:“水滴落入大海中,海未干涸其不尽,回向菩提善亦然,未获菩提其不尽。”
    诸佛菩萨的回向都可包括在《普贤行愿品》的十大愿当中,这十大愿归纳起来,就是愿佛法兴盛、众生获得快乐。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0题:

    问答题
    菩萨常以饮食、衣服、医药,卧具四事,恭敬供养一切诸佛,何以有‘医药’一事?

    正确答案: 四事日所必须,应身佛尚得取用,故供之,法报佛固不需此,种我福田也。医药非必病时饮剂,如泸罗,准备香,足油等卫生品,皆可例知。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1题:

    问答题
    只闻以香花供养佛菩萨,不闻以蜡烛供养也。请问燃烛供佛者是何意义?

    正确答案: 供具中原有明灯一种,表显智慧光明,燃烛不过代替明灯之意。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2题:

    问答题
    为什么要以悦耳的歌声供养诸佛菩萨,难道他们也喜欢听音乐吗?

    正确答案: 不是。诸佛菩萨已经断除了习气垢染,不会像凡夫一样有喜欢听音乐的分别妄念,但是如果我们以真诚、清净之心供养诸佛菩萨悦耳歌声,则能积累无量的资粮,因为诸佛菩萨是殊胜对境之故。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3题:

    问答题
    如果我们凡夫也想获得文殊菩萨供养诸佛的无上功德,应该怎么样观想?这种供养与一般的供养有什么不同?

    正确答案: 心里观想:“文殊菩萨怎样供养,我也怎样供养。”
    这种无上供养的功德相当大。因为文殊菩萨是诸佛菩萨智慧的总集,其禅定、智慧、总持力等是无与伦比的,他就算供养一朵花,这种发心和功德一般人也无法相比。我们若能这样观想供养,则可获得与文殊菩萨同等的善根功德。
    解析: 暂无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