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多“学习、掌握二谛有什么重要性?”相关问题
  • 第1题:

    用什么方法修苦谛?


    正确答案:1.面对苦,不逃避苦,拥抱苦,了解苦的实况。
    2.探讨苦,找出苦因并加以对治。

  • 第2题:

    什么是掌握学习教学模式?


    正确答案: “掌握学习”就是在“所有学生都能学好”的思想指导下,以集体教学为基础,辅之以经常、及时的反馈,为学生提供所需的个别化帮助以及所需的额外学习时间,从而使大多数学生达到课程目标所规定的掌握标准。它的教学目标在于解决学生学习效率的问题,以求整体提高教学质量。
    其基本程序为:诊断性评价—团体教学—单元形成性测验—已掌握者进行巩固性、扩展性学习或帮助未掌握者(或未掌握者接受矫正—再次测验,予以认可—进入下一单元的循环),在一学期结束或几章节全部教材学完后进行总结性测验和评价。

  • 第3题:

    “四谛”是佛教各派共同承认的基础教义,说明人生的本质及其形成的原因的二谛是()、();说明人生解脱的归宿和解脱之路的二谛是()、()。


    正确答案:苦谛;集谛;灭谛;道谛

  • 第4题:

    二谛义


    正确答案: 中道宗提出所谓“二谛义”,即二重道理的学说:认为有普通意义的道理,即“俗谛”;有高级意义的道理,即“真谛”。它进一步认为,不仅有这两种道理,而且都存在于不同的层次上。于是低一层次的真谛,在高一层次就只是俗谛。此宗的大师吉藏(549—623年),描述此说有如下三个层次的“二谛”:(l)普通人以万物为实“有”,而不知“无”。(2)说万物是“有”,这是片面的;但是说万物是“无”,也是片面的。我们只应当说,不片面的中道,在于理解万物非有非无。这是真谛。(3)在第三层次上,说万物非有非无,说“不片面的中道”即在于此,这些说法又只是俗谛了。真谛就在于说:万物非有非无,而又非非有非非无;中道不片面,而又非不片面。

  • 第5题:

    对掌握母语和外语来说,“获得”和“学习”的作用有什么不同?


    正确答案:(1)“获得”和“学习”是人们掌握或学会一种语言的两种途径和过程:‘获得即指语言获得,主要是通过非有意识的教和学的形式,即直觉习惯和模仿强化等来完成的。“学习”即语言学习,主要是通过右意识的教和学的形式,即死记硬背和听说读写的练习等来完成的。
    (2)掌握母语特别是儿童掌握自己的母语的过程,主要是“获得”。学习外语,特别是成人在学习外族语言的过程,主要是“学习”
    (3)同时,二者又不能完全按照儿童或成年、母语或外语截然分开。儿童掌握母语的前期主要靠获得”,后期也需要靠“学习”;成人学习外语的前期主要靠“学习”,后期也需要某种程度的“获得"。

  • 第6题:

    问答题
    四圣谛的灭谛是什么境界?

    正确答案: 是苦的止息、是涅槃寂静,也就是解脱自在的佛的境界。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7题:

    判断题
    “四谛”是佛教各派共同承认的基础教义。苦、道二谛说明人生的本质及其形成原因;集、灭二谛指明人生解脱的归宿和解脱之路。
    A

    B


    正确答案: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8题:

    名词解释题
    二谛

    正确答案: 佛教用语,指俗谛(又称“世谛”、“世俗谛”)和真谛(又称“胜义谛”、“第一义谛”)。谛,指真实不虚之理,二谛,指两种真理。小乘有部把认为凡是复合的、可分解的对象为真实存在的认识,称为世俗谛,把认为单一的、不可分解的对象为真实存在的认识,称为胜义谛。(《俱舍论》)中观学派把不知缘起性空,以为世界是真实不虚的的世俗理解称为俗谛,把懂得一切事物皆空、无自性,以此为真实的理解为真谛。(《中论•观四谛品》)小乘经部和瑜伽行派等均把世俗的认识活动和对对象的理解称为世俗谛,把佛教智慧及其对对象的理解称为胜义谛。(《显扬圣教论》)二谛虽有俗圣之分,但均为佛教缺一不可的的真理。将此二谛联系起来观察现象,被称为中观、中道,为大乘最基本的原则之一。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9题:

    名词解释题
    原始二谛

    正确答案: 1、真谛、空谛:认为世界上的一切现象都因为其没有自性而空是非真实的存在,这是顺从佛的真理来说。
    2、假谛、俗谛:认为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是真实存在的,顺从世俗眼光看。
    3、中道谛:贯通真假空有二谛。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0题:

    问答题
    对掌握母语和外语来说,“获得”和“学习”的作用有什么不同?

    正确答案: (1)“获得”和“学习”是人们掌握或学会一种语言的两种途径和过程:‘获得即指语言获得,主要是通过非有意识的教和学的形式,即直觉习惯和模仿强化等来完成的。“学习”即语言学习,主要是通过右意识的教和学的形式,即死记硬背和听说读写的练习等来完成的。
    (2)掌握母语特别是儿童掌握自己的母语的过程,主要是“获得”。学习外语,特别是成人在学习外族语言的过程,主要是“学习”
    (3)同时,二者又不能完全按照儿童或成年、母语或外语截然分开。儿童掌握母语的前期主要靠获得”,后期也需要靠“学习”;成人学习外语的前期主要靠“学习”,后期也需要某种程度的“获得"。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1题:

    问答题
    学习、掌握二谛有什么重要性?

    正确答案: 首先,若不懂得二谛义,就不懂得佛经的真实义。
    佛的所有经典都是二谛义,你要理解的话,必须要考虑佛说的是胜义谛还是世俗谛?不能混搅在一起,必须要加以分辨。说空的时候是从胜义谛的角度说的,说有的时候是从世俗谛的角度说的,把这两个角度分清以后才能读懂佛经的内容。
    其次,胜义谛是在世俗谛的基础上建立的,不了解世俗谛就无法了解胜义谛。
    名相建立于世俗谛,从小乘佛教开始的五蕴身、十二处、十八界等等所有的名相都是在世俗谛的角度上建立的。它没有从本质上来讲这些东西,仅仅讲了存在。那么什么是世俗谛?《中观论》中讲:因为世俗的人都有无明的遮盖,就像眼睛蒙上一层纱,或者戴上了有色眼镜,看东西的时候就变色了、变相了,就像我们从哈哈镜中看到的那样。这是无明的结果,所以世俗谛又叫覆盖义,也就是说真实的情况被掩盖起来了,我们看不清楚,只是看到表面现象,看不到它的实质性。
    那么,第一义建立的基础是什么?就是世俗谛。世俗谛是胜义谛的基础,“若不依俗谛,不得第一义”。为什么呢?我们说瓶子性空的时候,是知道瓶子存在以后,也就是世俗谛建立了以后,第二步才能辨别说它是空还是有。也就是说,我说“空”的时候,是以“有”为前提;没有“有”这个前提,空不空都无所谓,没有什么意思。首先是有,然后才说是本质上的有还是现象上的有,作一个分别。就像到商店买东西,我们需掌握分辨真假的知识,不然的话,市场上假货很多,我们就可能买到假货。世俗谛就是这样,表面上看起来一模一样,但它本质上是假的。
    所以,这个世俗谛首先要建立起来,然后在世俗谛的前提下,才去分辨它的本质是什么。二谛是不可分割的辨证的统一。“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色是世俗谛,空是它的自性空,色、空是一个事物的两个方面。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2题:

    单选题
    “二谛”指(  )。
    A

    心谛、性谛

    B

    真谛、俗谛

    C

    空谛、真谛

    D

    空谛、实谛


    正确答案: B
    解析:
    “二谛”指真谛与俗谛,是由中观宗提出的表述其核心思想的术语。“谛”是真实之意。此宗的大师吉藏,描述此说有如下三个层次的“二谛”:①第一层次:普通人以万物为实“有”,而不知“无”,即俗谛;②第二层次:说万物是“有”,是片面的;说万物是“无”,也是片面的。不片面的中道,在于理解万物非有非无,即真谛;③第三层次:说万物非有非无,说“不片面的中道”即在于此,这是俗谛。万物非有非无,而又非非有非非无;中道不片面,而又非不片面才是真谛。

  • 第13题:

    四圣谛的内容是什么?学佛人对四圣谛没有深观体证的结果是什么?


    正确答案: 苦、集、灭、道。
    苦:苦的现象、相状;
    集:苦的原因;
    灭:出离苦海;
    道:走在八正道上。
    苦谛当知当解,集谛当知当断,灭谛当知当证,道谛当知当修。如果一个人没有见到四圣谛,没有体悟到三法印,就会像轻飘飘的棉花团一样,一会飘东、一会飘西,到处找人、找法。如果能够对四圣谛进行如实深观、体证,就如同地基深入地中,很稳固;任四方猛风吹袭,也不会动摇。

  • 第14题:

    二谛间是什么关系?


    正确答案:胜义谛和世俗谛之间的关系是同体异相的关系。
    胜义、世俗二谛若非“同体”,就会产生四过:(“过”即逻辑上的过失,逻辑上没办法解释。)
    (1)若非同体,见瓶的空性,无法破除对瓶的自性的实执。
    (2)若非同体,瓶的空性,不会成为瓶的法性。
    (3)若非同体,瓶不会成为瓶自性的破除对象。
    (4)若非同体,在圣者的智境中,瓶和瓶的性空不会同时显现。
    若胜义、世俗二谛同相,也犯四过:
    (1)若是同相,见实相的世俗智,应该同时见到空性。
    (2)若是同相,世俗实相产生烦恼,胜义也应产生烦恼。
    (3)若是同相,见世俗实相就应见空相,何必修见性智慧。
    (4)若是同相,胜义也应和世俗谛一样,有形有色。
    所以,二谛是同一体中的两种并行不悖的性质,用现在的话来说,就是辩证的统一。每一种事物都是辩证的统一,既是性空又是相有。在无自性这一点上,所有的事物都是平等的,所以叫“法性平等”,所有事物的法性就是空性。

  • 第15题:

    “四谛”是佛教各派共同承认的基础教义。苦、道二谛说明人生的本质及其形成原因;集、灭二谛指明人生解脱的归宿和解脱之路。


    正确答案:错误

  • 第16题:

    二谛


    正确答案:佛教用语,指俗谛(又称“世谛”、“世俗谛”)和真谛(又称“胜义谛”、“第一义谛”)。谛,指真实不虚之理,二谛,指两种真理。小乘有部把认为凡是复合的、可分解的对象为真实存在的认识,称为世俗谛,把认为单一的、不可分解的对象为真实存在的认识,称为胜义谛。(《俱舍论》)中观学派把不知缘起性空,以为世界是真实不虚的的世俗理解称为俗谛,把懂得一切事物皆空、无自性,以此为真实的理解为真谛。(《中论•观四谛品》)小乘经部和瑜伽行派等均把世俗的认识活动和对对象的理解称为世俗谛,把佛教智慧及其对对象的理解称为胜义谛。(《显扬圣教论》)二谛虽有俗圣之分,但均为佛教缺一不可的的真理。将此二谛联系起来观察现象,被称为中观、中道,为大乘最基本的原则之一。

  • 第17题:

    问答题
    什么是集谛?什么是灭谛?

    正确答案: 集谛:是苦的原因。但这不是实相,是众生对抗无常、无我的法印,抓常、抓我而产生的。
    灭谛:是苦的止息,是解脱自在的世界。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8题:

    问答题
    什么是掌握学习教学模式?

    正确答案: “掌握学习”就是在“所有学生都能学好”的思想指导下,以集体教学为基础,辅之以经常、及时的反馈,为学生提供所需的个别化帮助以及所需的额外学习时间,从而使大多数学生达到课程目标所规定的掌握标准。它的教学目标在于解决学生学习效率的问题,以求整体提高教学质量。
    其基本程序为:诊断性评价—团体教学—单元形成性测验—已掌握者进行巩固性、扩展性学习或帮助未掌握者(或未掌握者接受矫正—再次测验,予以认可—进入下一单元的循环),在一学期结束或几章节全部教材学完后进行总结性测验和评价。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9题:

    填空题
    “四谛”是佛教各派共同承认的基础教义,说明人生的本质及其形成的原因的二谛是()、();说明人生解脱的归宿和解脱之路的二谛是()、()。

    正确答案: 苦谛,集谛,灭谛,道谛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0题:

    问答题
    佛陀宣说四谛教法,为什么先说苦谛呢?

    正确答案: 因为如果不认识流转世间是苦,就不会萌生解脱的意愿;如无解脱的意愿,就不会修解脱之道,若不修解脱之道,就不可能得到解脱。
    由于这个原因,佛说认识苦谛,这句话的意义非常重大。佛陀说四谛时,先说苦谛,也意在此。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1题:

    问答题
    二谛间是什么关系?

    正确答案: 胜义谛和世俗谛之间的关系是同体异相的关系。
    胜义、世俗二谛若非“同体”,就会产生四过:(“过”即逻辑上的过失,逻辑上没办法解释。)
    (1)若非同体,见瓶的空性,无法破除对瓶的自性的实执。
    (2)若非同体,瓶的空性,不会成为瓶的法性。
    (3)若非同体,瓶不会成为瓶自性的破除对象。
    (4)若非同体,在圣者的智境中,瓶和瓶的性空不会同时显现。
    若胜义、世俗二谛同相,也犯四过:
    (1)若是同相,见实相的世俗智,应该同时见到空性。
    (2)若是同相,世俗实相产生烦恼,胜义也应产生烦恼。
    (3)若是同相,见世俗实相就应见空相,何必修见性智慧。
    (4)若是同相,胜义也应和世俗谛一样,有形有色。
    所以,二谛是同一体中的两种并行不悖的性质,用现在的话来说,就是辩证的统一。每一种事物都是辩证的统一,既是性空又是相有。在无自性这一点上,所有的事物都是平等的,所以叫“法性平等”,所有事物的法性就是空性。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2题:

    问答题
    四圣谛的内容是什么?学佛人对四圣谛没有深观体证的结果是什么?

    正确答案: 苦、集、灭、道。
    苦:苦的现象、相状;
    集:苦的原因;
    灭:出离苦海;
    道:走在八正道上。
    苦谛当知当解,集谛当知当断,灭谛当知当证,道谛当知当修。如果一个人没有见到四圣谛,没有体悟到三法印,就会像轻飘飘的棉花团一样,一会飘东、一会飘西,到处找人、找法。如果能够对四圣谛进行如实深观、体证,就如同地基深入地中,很稳固;任四方猛风吹袭,也不会动摇。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3题:

    多选题
    下列属于四谛的有(    )。
    A

    苦谛

    B

    灭谛

    C

    集谛

    D

    道谛

    E

    喜谛


    正确答案: B,A
    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