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考答案和解析
正确答案: 过失:
1)会导致灭除过失方面不精进,从而失坏自己曾在诸佛菩萨上师前立下的“要净除自他无量罪过”之誓言。
2)自己曾发誓“成就自他解脱的众多功德”,修成一个功德也需要一大劫时间,现在却毫无意义地虚耗人生,真是非常不应理。
理由:自己虽已发了菩提心,但未曾对诸佛作过广大供养;没有以广大喜乐施予众生;不曾遵行如来的教法;不曾以财物受用满足贫穷者的心愿;未曾消除畏惧者心中的恐惧;也不曾使痛苦者获得安乐,今生只是令母亲饱受怀胎之苦。这些都是对佛法没有希求心所导致的。
更多“若对佛法没有希求心,会导致什么过失?这样说的理由是什么?”相关问题
  • 第1题:

    前面说修持善法若中途放弃,会有五种过失,而这里又说可以放弃,二者是否矛盾?请说明你的理由。


    正确答案: 并不矛盾。暂时的放舍,是在修法中身心疲乏、力量不济时,自己主动地作的调整,是为了保证完成善法而作暂时调节,其发心不是舍弃善法,而是为保质保量完成善法。所以,与修持善法中途放弃完全不同。

  • 第2题:

    学习佛法的基础是什么?


    正确答案: 学佛的基础是深信因果。

  • 第3题:

    贩买佛法是什么行为体现?


    正确答案: 如果还有我私人的秘法,认为要对我多好,要对我怎么巴结,要供养我多少,要捐出多少,我才跟你讲什么法,而且法还要分很多等级,你要赞助多少,才跟你讲到什么法,这都是在贩买佛法。如果有你私人的法,那是你还有我是、我能、我慢,个人还在迷惑颠倒之中。

  • 第4题:

    有些修行人的心没有专注于佛法,原因是什么?应当如何对治?你平时是怎么做的?


    正确答案:不专注的原因,一是无始以来的习气很可怕,二是周围的环境及自己的修行比较差,以这种种因缘所致,心整天处于散乱和迷乱中。
    应当舍离世间的一切,完全抛弃尘俗的妄念。这样身心得以寂静,散乱就不会产生了。

  • 第5题:

    学习佛法时为什么不能有傲慢心?


    正确答案: 因为“傲慢的山顶上,留不住功德的泉水”,如果有了傲慢,根本不可能生起真正的道智。《现观庄严论》中说:天人由于傲慢的缘故,菩萨的道智在他们相续中无法生起,于是佛陀身体发光,令天人因福报而现前的身光隐没、黯淡,以此来消除他们的傲慢,然后才为其宣讲般若法门。

  • 第6题:

    什么叫地界中土?什么叫佛法中土?你是否转生于中土?请说明理由。


    正确答案: 以金刚座为主的印度所有城市,被称之为地界中土。
    所谓的佛法中土,是指佛陀教法、证法的所在地,尤其要有讲经说法、闻思修行,以续佛慧命。
    若观察身边,亦有教法和正法,从这个角度上说应该是转生于中土。

  • 第7题:

    问答题
    什么是佛法?不学佛有哪些过失?学佛有哪些利益?对此你有什么体会?

    正确答案: 1)佛法揭示的是宇宙的人生真相,是引导众生离苦、得乐,令自他获得暂时的安乐,究竟解脱的妙理。
    2)不学佛的人非常可怜,《诸法集要经》中云:“愚不可人无正智,如盲处黑暗。”愚痴的人没有正确的智慧,就像盲人处于黑暗中一样,根本不懂取舍因果。以至于大多数人造了太多的不善业,死后只有堕入恶趣,感受难忍的痛苦,诚如《四百论》所言:“由于诸人类,多持不善品,以是诸异生,多堕于恶趣。”《大般泥洹经》亦云:“愚夫邪见,向恶趣门。”
    3)学佛所带给我们的,除了快乐,没有别人。在茫茫无边的轮回中,它是唯一的解脱津梁,故智者理应选择佛法。《别译杂阿含经》云:“唯有入佛法……是则归依处。”
    4)比如现如今,天灾人祸频频出现,世间灾难此起彼伏,在这种环境下,我们虽不排斥其他宗教的作用,但佛教的精神是最管用的。生命脆危,一旦发生自然灾害,他们的生命瞬间就会失去。这些无常的道理,佛陀早就告诉过我们,同时也告诫人们要取舍因果,否则,如果再这样下去,恐怕将来的痛苦还会越来越多,不学佛这些道理就很难懂得。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8题:

    问答题
    贩买佛法是什么行为体现?

    正确答案: 如果还有我私人的秘法,认为要对我多好,要对我怎么巴结,要供养我多少,要捐出多少,我才跟你讲什么法,而且法还要分很多等级,你要赞助多少,才跟你讲到什么法,这都是在贩买佛法。如果有你私人的法,那是你还有我是、我能、我慢,个人还在迷惑颠倒之中。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9题:

    多选题
    以下属于情绪管理三步分析法的是()。
    A

    现在我的情绪是什么

    B

    我这样的情绪会导致什么后果

    C

    我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情绪

    D

    如何有效处理这样的情绪


    正确答案: A,B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0题:

    问答题
    佛法说的“苦海无边”的下句是什么?

    正确答案: 回头是岸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1题:

    问答题
    佛陀在因地时,对佛法是怎么样希求的?相比之下,你又是怎么做的?对此你有何感想?

    正确答案: 佛陀在因地时,为求佛法而甘愿舍弃身命,比如为四句偈语而于身挖千孔点灯;忍受了以在身上钉一千根钉子的苦行,而换来四法印的偈子;还有为求四句佛法而跳入火坑之中。类似的公案不胜枚举,仅仅为了四句正法,释尊昔日付出一切,经历了百般行。
    我们现在不用花任何代价,舒舒服服、快快乐乐就能听到如此殊胜的佛法,但仍常常缺乏难得之心,而不能好好地珍惜。这种求法之心,与往昔大德比起来,实在是相差甚远、自叹不如。故应时常提醒,好好地恭敬和珍惜正法,当以佛陀之希求心来激励自己。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2题:

    问答题
    佛法“法相唯识”的具体含义是什么?

    正确答案: “法相唯识”是佛教唯识宗(法相宗)的基本观点。唯识宗创始人玄奘和弟子窥基认为,世间一切事物现象都不过是“识”所变现出来的,不能离开识而独立存在。内容:
    (1)唯识宗所说的“识”也叫做“心”,它是意识的主体对事物加以了别(了解分别)的功能(能),而通常所说的客观事物(境)都是识的了别作用的对象(所)。唯识宗认为,只是由于作为了别功能的识的存在,作为了别主体的内心和作为了别对象的外境才得以成立,所谓主客观世界的一切事物都是依托于识的假象,只有识才是真实的存在,这就叫做”万法唯识”。
    (2)法相宗认为,能缘与所缘都在意识作用的范围之内,通常所说的意识对外物的认识,只是意识自身的能动方面(见分)对意识中关于外物的表象(相分)施加作用,如果没有这个能动的方面,那么作为对象的相分也就不能成立。这样说来,无论是作为所缘的对象,还是作为能缘的主体,其实都是意识的一个方面,所以说一切只不过是识而已,这就叫”唯识”或“万法唯识”。
    (3)“唯识”并不是说世界上只有识而无外物,而是说只有识是真实的存在。法相宗并不否认所谓外物的存在,但他们认为识以外的世界是不真实的,“唯”的意思就是对真实的事物、存在加以严格的限定,强调真实的存在只能在识的范围之内,从而否定人们把识以外的事物当作真实存在的认识。既然识以外的所谓客观世界并非真实的存在,所以法相宗所关心的只是识以及识所表象的世界。从这个意义上说,所谓的外物都可以排除,一切现象都可以归结于心。
    意义:法相宗的法相唯识学说涉及到诸多认识论和心理学的问题,大大丰富了中国古代的认识论理论;他们关于“万法唯识”或“万法唯心”的命题也是佛教各派广泛认同的观念,而且后来对中国近代哲学的变化发生了非常深刻的影响。但是法相宗的理论是一种典型的烦琐哲学,很难为一般的佛教信众所掌握,因此这一宗派流传不久便销声匿迹了。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3题:

    为什么说佛法的精华教义是大乘菩提心?


    正确答案: 《华严经》云:“忘失菩提心,修诸善法,是名魔业。”省庵大师说:“忘失尚尔,况未发乎?”没有菩提心,一切修学都不是佛法的范围了。弘扬了菩提心,就是真正弘扬了如来教法;一切佛法都是以菩提心为基础,八万四千法门,离开了菩提心,不再称其为佛法,也不能获得成就。

  • 第14题:

    佛陀在因地时,对佛法是怎么样希求的?相比之下,你又是怎么做的?对此你有何感想?


    正确答案:佛陀在因地时,为求佛法而甘愿舍弃身命,比如为四句偈语而于身挖千孔点灯;忍受了以在身上钉一千根钉子的苦行,而换来四法印的偈子;还有为求四句佛法而跳入火坑之中。类似的公案不胜枚举,仅仅为了四句正法,释尊昔日付出一切,经历了百般行。
    我们现在不用花任何代价,舒舒服服、快快乐乐就能听到如此殊胜的佛法,但仍常常缺乏难得之心,而不能好好地珍惜。这种求法之心,与往昔大德比起来,实在是相差甚远、自叹不如。故应时常提醒,好好地恭敬和珍惜正法,当以佛陀之希求心来激励自己。

  • 第15题:

    以下属于情绪管理三步分析法的是()。

    • A、现在我的情绪是什么
    • B、我这样的情绪会导致什么后果
    • C、我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情绪
    • D、如何有效处理这样的情绪

    正确答案:A,C,D

  • 第16题:

    释迦牟尼佛说法四十九年,谈经三百余会的宇宙人生真理流传世间,使众生即能脱离生死,未知世尊未降生以前的时代有佛法没有?假使有佛法是什么佛说的?


    正确答案:世界无尽,劫波无尽,佛亦无尽,释迦世尊以前如无佛,何以云蒙燃灯授记乎,若问何法,应知佛佛道同,今日所读之三藏经文,其旨与古,并无二致。

  • 第17题:

    学习大乘佛法的修行人,最可怕的是什么?


    正确答案: 最可怕的是自私自利的心——“我”要往生极乐世界,“我”要明心见性,“我”要马上开悟,“我”要离苦得乐……。大乘佛教是舍弃自我、利益众生,所以为了众生而失坏自己并不可怕,而自私自利的心就像杂毒的食物一样非常可怕。

  • 第18题:

    佛法“法相唯识”的具体含义是什么?


    正确答案: “法相唯识”是佛教唯识宗(法相宗)的基本观点。唯识宗创始人玄奘和弟子窥基认为,世间一切事物现象都不过是“识”所变现出来的,不能离开识而独立存在。内容:
    (1)唯识宗所说的“识”也叫做“心”,它是意识的主体对事物加以了别(了解分别)的功能(能),而通常所说的客观事物(境)都是识的了别作用的对象(所)。唯识宗认为,只是由于作为了别功能的识的存在,作为了别主体的内心和作为了别对象的外境才得以成立,所谓主客观世界的一切事物都是依托于识的假象,只有识才是真实的存在,这就叫做”万法唯识”。
    (2)法相宗认为,能缘与所缘都在意识作用的范围之内,通常所说的意识对外物的认识,只是意识自身的能动方面(见分)对意识中关于外物的表象(相分)施加作用,如果没有这个能动的方面,那么作为对象的相分也就不能成立。这样说来,无论是作为所缘的对象,还是作为能缘的主体,其实都是意识的一个方面,所以说一切只不过是识而已,这就叫”唯识”或“万法唯识”。
    (3)“唯识”并不是说世界上只有识而无外物,而是说只有识是真实的存在。法相宗并不否认所谓外物的存在,但他们认为识以外的世界是不真实的,“唯”的意思就是对真实的事物、存在加以严格的限定,强调真实的存在只能在识的范围之内,从而否定人们把识以外的事物当作真实存在的认识。既然识以外的所谓客观世界并非真实的存在,所以法相宗所关心的只是识以及识所表象的世界。从这个意义上说,所谓的外物都可以排除,一切现象都可以归结于心。
    意义:法相宗的法相唯识学说涉及到诸多认识论和心理学的问题,大大丰富了中国古代的认识论理论;他们关于“万法唯识”或“万法唯心”的命题也是佛教各派广泛认同的观念,而且后来对中国近代哲学的变化发生了非常深刻的影响。但是法相宗的理论是一种典型的烦琐哲学,很难为一般的佛教信众所掌握,因此这一宗派流传不久便销声匿迹了。

  • 第19题:

    问答题
    释迦牟尼佛说法四十九年,谈经三百余会的宇宙人生真理流传世间,使众生即能脱离生死,未知世尊未降生以前的时代有佛法没有?假使有佛法是什么佛说的?

    正确答案: 世界无尽,劫波无尽,佛亦无尽,释迦世尊以前如无佛,何以云蒙燃灯授记乎,若问何法,应知佛佛道同,今日所读之三藏经文,其旨与古,并无二致。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0题:

    问答题
    学习佛法的基础是什么?

    正确答案: 学佛的基础是深信因果。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1题:

    问答题
    若对佛法没有希求心,会导致什么过失?这样说的理由是什么?

    正确答案: 过失:
    1)会导致灭除过失方面不精进,从而失坏自己曾在诸佛菩萨上师前立下的“要净除自他无量罪过”之誓言。
    2)自己曾发誓“成就自他解脱的众多功德”,修成一个功德也需要一大劫时间,现在却毫无意义地虚耗人生,真是非常不应理。
    理由:自己虽已发了菩提心,但未曾对诸佛作过广大供养;没有以广大喜乐施予众生;不曾遵行如来的教法;不曾以财物受用满足贫穷者的心愿;未曾消除畏惧者心中的恐惧;也不曾使痛苦者获得安乐,今生只是令母亲饱受怀胎之苦。这些都是对佛法没有希求心所导致的。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2题:

    问答题
    什么叫地界中土?什么叫佛法中土?你是否转生于中土?请说明理由。

    正确答案: 以金刚座为主的印度所有城市,被称之为地界中土。
    所谓的佛法中土,是指佛陀教法、证法的所在地,尤其要有讲经说法、闻思修行,以续佛慧命。
    若观察身边,亦有教法和正法,从这个角度上说应该是转生于中土。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3题:

    问答题
    有些修行人的心没有专注于佛法,原因是什么?应当如何对治?你平时是怎么做的?

    正确答案: 不专注的原因,一是无始以来的习气很可怕,二是周围的环境及自己的修行比较差,以这种种因缘所致,心整天处于散乱和迷乱中。
    应当舍离世间的一切,完全抛弃尘俗的妄念。这样身心得以寂静,散乱就不会产生了。
    解析: 暂无解析